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掌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由原來的憂鬱自卑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掌聲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掌聲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本課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教學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我認為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兩方面:

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讀悟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提高讀書的能力。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讓學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如:指導學生邊讀邊劃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後,再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讀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現在的開朗,讀出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這樣反覆品讀,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引導學生懂得文中詞句的意思,並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人物內心世界,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理解。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積累,在品讀中感悟,豐富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真正做到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二、與文本對話,走進人物內心

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出描寫小英的神態、動作的句子來品讀。品讀中,我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如:在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我問學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她什麼呢?”讓學生走入文本,體會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和關愛,感悟兩次掌聲的內涵。再如:體會英子被同學們的掌聲感動時,我又創設情境:“無數話語在心頭湧動,此時的英子想説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身臨其境地説,體會英子的感激之情。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體會到大家的愛。我努力讓學生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本節課後我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如:體會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英子這一部分時,我只抓住了英子低下頭這一舉動來引導學生體會英子的內心感受,而忽略了同學們目光中的含義,沒有引導學生理解得足夠清晰。再如:從整節課來看,顯得前鬆後緊,後面留給學生拓展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這些方面都還有待改進。

掌聲教學反思2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敍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兩次次掌聲,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閲讀中感悟。

這堂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在感悟掌聲的內涵教學中,通過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最後,在理解課文後,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掌聲,大多數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體會,文章內容得到昇華。

掌聲教學反思3

《掌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首篇精讀課文,本課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

引領學生從閲讀出發,鑽進文字的裏面,透視到文字的背後藴藏的情感,主動索取文字裏的巨大財富,親歷情感體驗。基於上述理念,我採取的教學策略是在本課時的教學將着眼於“情”,紮根於“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為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閲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在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複習舊知識。

(1)語文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詞是根基,根基不穩語文就不可能學習好,所以第二課時上課時,我以複習字詞導入。

(2)新課標第二學段的“閲讀”第四條中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課時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課時,還要進行及時的複習鞏固。

2.注重積累詞語。

學習語文貴在積累,而積累詞語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樣學生在寫作中詞語才不會貧乏,而且會正確運用。本節課中,我通過四種方法讓孩子們積累了十個詞語。

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文靜”、“猶豫”、“驟然間”、“歧視”。

聯繫補充的圖文資料理解“小兒麻痺症”、“殘疾”。

通過和“説笑”作對比理解“憂鬱”。

我還聯繫課文內容補充理解了“自卑”、“開朗”“自信”。

3.注重説話訓練。

英子是個怎樣的姑娘?

後來英子變成什麼樣了?

兩次掌聲,大家想對英子説什麼?

以此訓練學生把話説完整,説得體。

4.注重朗讀訓練。

新課標三個學段對朗讀都提出了一條相同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個學段培養學生的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第一課時朗讀要做到正確、流利;第二課時要做到有感情。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理解詞語;讀出層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動物不適合當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對詞語很敏感,讀文本會聯繫生活、聯繫自己、聯繫看到的、聽到的,從而融進文本,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教朗讀方法。

5.注重情感薰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聲前);英子變化為她高興;同學掌聲激起關愛他人之情;英子變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鮮事例激起勇敢面對之情。這些美好的情感會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總之,所有的注重都是為了落實課程的兩條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掌聲教學反思4

《掌聲》一課寫的是殘疾女孩小英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改變了小英的生活態度,從此微笑着面對生活。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敍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在這一課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

智障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不強,情感表達不暢,如何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英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小英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小英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培智語文教學生活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現語文本體,凸顯語文課程審美特點,讓智障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關鍵詞理解文本,指導讀感悟文本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説:“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劉勰在這裏説明了“情”對於創作者和鑑賞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靈的產物,鑑賞一篇文章同樣也需要用心靈去感悟,只有觀賞者的心靈和創作者的心靈產生了溝通,樂其所樂,悲其所悲,才算讀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説,在潛移默化上,在情感薰陶上,在對於學生思想產生影響上,語文課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語文課堂教學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講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得以認同並引起共鳴。

語言文字的美有時往往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智障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不強,他們往往無法正確理解文字意思,從而無法理解文字的美。《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要求:能借助關鍵詞句,説出課文主要內容。課堂上,我通過抓住本課關鍵詞“掌聲”,讓學生找到兩次掌聲、掌聲前後小英的變化,並引導學生將目光縮小到一個句子、幾個詞、一個詞去體會、感受人物的心理。

二、挖掘教材空白點

“語言藝術是不具備形象的物質形態,欣賞者憑感官直觀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過語言符號在想象中感受藝術形象。”語言藝術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表現和再現的橋樑是想象,這確實是一個很有難度的問題,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善於啟迪。要讓智障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就要引導他們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落到實處。

在教學中,我以講故事的形式啟迪學生去想象,引學生入情入境,適當設計導語,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我穿插點綴,試圖激起學生情感的源頭。如講到“就在小英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我説:“孩子們,看到小英站在講台上,你會怎樣做呢?”話音剛落,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是一種鼓勵,一種支持,一種同情,一種與文本交融的體驗。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產生了共鳴。

綜上所述:“披文以入情”,並進一步做到“講文以入情”,以情營造教學氛圍,以情再現課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讀,以情激起學生創造性思維,是語文教學情感薰陶的良好途徑。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點句段,反覆誦讀

本文最後一段,通過小英的來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學中,我始終將這部分內容貫穿整節課,多次出示、誦讀。這一段話,對於智障學生來説尤為重要,通過反覆誦讀,讓孩子們知道自身的缺陷並不能打倒一個人,要堅強;面對別人的缺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獻出掌聲,鼓勵他,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當然,沒有一節課是完美沒有瑕疵的,這節課我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能夠通過圈劃重點字詞、批註等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會如何更有效閲讀。

2.還要給每個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都有發展。

掌聲教學反思5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又設計了給課文補白。

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1小節與第5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1小節,通過自由讀,説説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後我説:"同學們,面對孤獨的小英,面對憂鬱的小英,面對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麼"(生自由説)你們的願望實現了,請同學們看這段文字——(文字投影):

説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鬱,她和同學們一起交談,遊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閲讀後,感知小英的憂鬱,自卑和開朗,快樂之後,我問:"是什麼使小英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為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我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敍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麼""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對同學們説什麼"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通過這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vj0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