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掌聲》教學反思(15篇)

《掌聲》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掌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掌聲》教學反思(15篇)

《掌聲》教學反思1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敍述後面飽含着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現語文本體,凸顯語文課程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分析,做了精妙的設計。

教學片段一:先抓首尾,再探中間。

1、學生初讀課文後,交流:英子是一個怎樣的小姑娘?你在哪裏找到的答案,能説説你的理解嗎?(學生:寂寞、不自信、孤單)

2、剛才同學們説英子自卑、孤單,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它概括了英子的這些表現,哪個詞?大家找一找!(學生:憂鬱)

3、她就這樣一直憂鬱下去了嗎?沒有?你從哪裏知道她沒有一直憂鬱下去?(生:她不再像以前那麼憂鬱……)

4、英子是那樣自卑、憂鬱,後來卻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是什麼使英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呢?課文的2、3自然段就寫出了英子的變化過程。

[把第一自然段中英子經歷掌聲前的形象瞭解後,直接引導學生讀到第四自然段,看到英子經歷掌聲後的驚人變化,激發學生好奇心,是什麼力量如此神奇?]

教學片段二:以悟代講,以悟促情。

1、默讀第二、三自然段,畫出描寫英子動作和神態的語句,多讀幾遍,想一想英子是怎麼想的,在空白處寫一寫。師問:誰來讀一讀,説一説呢?

2、學生讀句子,把自己當作英子,説説自己心裏是怎麼想的,其餘同學結合課文中的詞句進行補充説明。

3、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朗讀來啟發學生感悟課文人物的心理、情感,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融入到新一輪的朗讀中。]

教學片段三:抽絲出繭,對比理解。

1、我們的課題是掌聲,在第三段中,寫到了大家的幾次掌聲?(兩次)

2、這兩次掌聲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第一次是支持、鼓勵;第二次是稱讚、表揚)(板書:支持、鼓勵、稱讚、表揚)

3、帶着不同的感情來讀兩次掌聲。

4、對比兩個“一搖一晃”。

師點擊出示: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的走上了講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在掌聲裏一搖一晃的走下了講台。師問:大家看,這兩句話中都有“一搖一晃”這個詞語。同一個詞語,同一個姿勢,英子的心情有什麼不同嗎?(生答:第一次的心情是緊張、害怕;第二次的心情是高興、愉快)

[如何讓學生領會英子的內心變化,從而體現掌聲對英子深遠的影響,就要讓學生學會對比。英子上台前後的心理變化要讓學生對比;英子經歷這一次掌聲前後的變化要讓學生對比;幾年後的英子和當初的英子也要進行對比。對比是學好這篇課文的一座重要橋樑。]

二、挖掘教材空白點,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

教學片段一:“猶豫”處填白。

師:英子,當我叫到你時,我看到你猶豫了一下,才慢吞吞的站起來,眼圈還紅紅的,你在猶豫什麼?

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

教學片段二:“掌聲”處填白

師:同學們你們的掌聲這麼熱烈這麼持久,你們肯定是想借這熱烈持久的掌聲對英子説什麼吧?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會講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們會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難過,我們不會笑話你。

師:同學們,我又一次聽到了這熱烈的掌聲,這一次你又想借掌聲對英子表達什麼?

生:英子,你講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動人了,以後歡迎你再為我們講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話説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聲音真好聽。

教學片段三:“感動”處填白

師:英子,聽了同學們這熱烈的掌聲,你為什麼流淚了呢?

英子:因為我沒想到,同學們不但沒有笑話我,還用掌聲鼓勵我,我非常激動。我一定要講好。

師: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是為什麼?

生:感謝大家對我的表揚,我還要繼續努力;謝謝大家的稱讚,我以後也要加入到你們中間和你們一起快樂地學習、遊戲。

三、拓寬教材精神領域,把愛化做支持、鼓勵、表揚、讚許。

在這篇課文中,英子因為同學們的兩次掌聲改變了性格從而也改變了人生。課前閲讀提示説掌聲是一種愛的表現,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掌聲遠遠不是一個愛字能包括的,它還能細化成支持、鼓勵、表揚、讚許,從而也教孩子們明白在生活中我們能把掌聲送給更多像英子這樣需要掌聲的人,他們不僅是殘疾人,還可以是貧窮的弱者,甚至就是你身邊成績不太好,信心不太足的人。

上完這節課,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悦、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反覆覆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還文本以畫面,還文本以情感,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

《掌聲》教學反思2

教學中圍繞“掌聲”這一主題,抓住整體——局部——整體的關係,透過掌聲前後英子的巨大變化質疑掌聲,精讀精練理解掌聲,最後昇華掌聲含義,做到循序漸進。教學中,我始終謹記面對文本,要有語文意識。要透過語言的形式把握語言的內容,再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悟語言運用之妙,最終遷移內化於學生的語言活動之中。

打開一篇篇課文,我們所見的從表面看來,僅僅是一個個字和一個個標點組成的一句句話,一段段話。除了這些字、句、標點以外,似乎一無所有。只有當讀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時,方才發現那字裏行間的生命躍動之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三、四年級學生在閲讀中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接觸、咀嚼、揣摩感悟這些語言。例如,教學中抓住“猶豫一詞,讓學生體會英子矛盾的內心衝突,感悟當時她的痛苦。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聲感動的基礎。英子越是猶豫説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鼓勵。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抓住描寫人物神情、動作、語言等的詞語,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習的方式來體會課文用詞的精準、語言的美,感悟文本所傳達的情感,以便走進人物的內心。對小英矛盾心理的體會,每個學生的理解可能不夠全面,但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抓住重點詞語,學生們就有了全面且更為深刻的理解,就更加體會到了兩次掌聲的可貴。

同時,我教學中較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朗讀方法的指導,以及指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裏”的感悟人物情感。

《掌聲》教學反思3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本課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掌聲》這節課是第二課時,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環節設計上,我採用倒敍的手法,從掌聲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帶領學生走進小英子的生活,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不同表現,在對比學習中體會英子由自卑、文靜、憂鬱轉變為活潑、開朗、自信的孩子。然後引領學生尋找英子變化的原因——掌聲,進而去感受兩次掌聲的含義。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猶豫、緊張和害怕,從而感受掌聲帶給英子的鼓勵。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心情、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你聽到掌聲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説……”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侷限的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極強,便於學生敞開心扉,宣泄情感,從而驅動了他們一顆顆靈動的心,激發了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語言文字體驗中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

這節課中,學生能跟着教師創設的情境,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透徹,對於掌聲的含義理解比較到位。總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開啟學生的情感閘門,活躍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語言與情感共生,文心與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課堂湧動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煥發着生命活力。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徵。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拓展延伸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朗讀一首關於掌聲的小詩,並聯系實際説一説,你得到過什麼掌聲?你願意把掌聲送給誰?不但烘托了課堂氣氛,而且情感目標也在意味深長的朗讀中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有點遺憾的是,雖然我安排的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如: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等。不過總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總之,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個性獨特的自我。

《掌聲》教學反思4

《掌聲》一課寫的是殘疾女孩小英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改變了小英的生活態度,從此微笑着面對生活。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敍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在這一課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

智障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不強,情感表達不暢,如何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英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小英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小英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培智語文教學生活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現語文本體,凸顯語文課程審美特點,讓智障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關鍵詞理解文本,指導讀感悟文本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説:“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劉勰在這裏説明了“情”對於創作者和鑑賞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靈的產物,鑑賞一篇文章同樣也需要用心靈去感悟,只有觀賞者的心靈和創作者的心靈產生了溝通,樂其所樂,悲其所悲,才算讀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説,在潛移默化上,在情感薰陶上,在對於學生思想產生影響上,語文課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語文課堂教學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講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得以認同並引起共鳴。

語言文字的美有時往往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智障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不強,他們往往無法正確理解文字意思,從而無法理解文字的美。《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要求:能借助關鍵詞句,説出課文主要內容。課堂上,我通過抓住本課關鍵詞“掌聲”,讓學生找到兩次掌聲、掌聲前後小英的變化,並引導學生將目光縮小到一個句子、幾個詞、一個詞去體會、感受人物的心理。

二、挖掘教材空白點

“語言藝術是不具備形象的物質形態,欣賞者憑感官直觀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過語言符號在想象中感受藝術形象。”語言藝術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表現和再現的橋樑是想象,這確實是一個很有難度的問題,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善於啟迪。要讓智障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就要引導他們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落到實處。

在教學中,我以講故事的形式啟迪學生去想象,引學生入情入境,適當設計導語,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我穿插點綴,試圖激起學生情感的源頭。如講到“就在小英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我説:“孩子們,看到小英站在講台上,你會怎樣做呢?”話音剛落,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是一種鼓勵,一種支持,一種同情,一種與文本交融的體驗。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產生了共鳴。

綜上所述:“披文以入情”,並進一步做到“講文以入情”,以情營造教學氛圍,以情再現課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讀,以情激起學生創造性思維,是語文教學情感薰陶的良好途徑。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點句段,反覆誦讀

本文最後一段,通過小英的來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學中,我始終將這部分內容貫穿整節課,多次出示、誦讀。這一段話,對於智障學生來説尤為重要,通過反覆誦讀,讓孩子們知道自身的缺陷並不能打倒一個人,要堅強;面對別人的缺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獻出掌聲,鼓勵他,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當然,沒有一節課是完美沒有瑕疵的,這節課我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能夠通過圈劃重點字詞、批註等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會如何更有效閲讀。

2.還要給每個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都有發展。

《掌聲》教學反思5

當我選擇了《掌聲》這樣的文本,我一直在想:一羣正常的孩子,怎樣去了解一個殘疾女孩的內心世界?一羣活潑、開朗的孩子,怎樣去體驗一個殘疾女孩的憂鬱與自卑?對一個殘疾女孩怎樣表達自己對她的善意,而又不讓她感到羞辱?思索再三,我決定教學時,緊緊抓住一個“情”字,以“英子自卑---自信,憂鬱---快樂”為主線,藉助兩次掌聲,引領孩子透過樸實的話語,走進課文,去體會英子情感的變化,去感受掌聲在英子的一生中所起的作用,去領悟掌聲對於一些正遭遇困境的人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一、突出主題,感受愛意。

本組單元的主題是“愛的奉獻”。《掌聲》一課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同樣代表着“愛”。為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薰陶,在課前交流中,我以真心感受着孩子的真情,以激情的語言詮釋着孩子愛的表現。課堂上充滿愛意的語言,使本單元的情感主題如涓涓細流,融入孩子幼小的心中。

二、緊扣文本,訓練朗讀。

“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我靈活地採用了多種閲讀方法:有教師示範讀,也有學生展示讀,有整體閲讀,也有部分閲讀,有默讀,也有師生合作讀,還有重點詞句的反覆閲讀。其中重點指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部分,抓住“立刻把頭低下”“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等一些關鍵詞語,走入人物內心,給學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學生經過多次讀文本,有體會,有感悟,有理解;在讀中增長知識,在讀中提高了能力,在讀中發展了思維,在讀中陶冶了情操。

三、以讀代講,感悟體驗。

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鑽研文本,堅持和文本對話,善於從文本中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係和聯繫中去發現文本中的空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從作者寫出來的文字中去發掘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為此,教學本課時,我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提出問題:“假如英子就坐在你身旁,你想對她説點什麼?”“你用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告訴英子什麼?”“你再次用掌聲告訴英子什麼?”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很快打開思維能力的閘門:“我想對她説,英子加油!”“我想對她説,英子,你一定行,我們支持你。”“英子,你的故事講的真棒。”“英子,你要微笑着面對生活。”……角色決定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表白。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感情和經驗模式介入和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去,學會了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了思維,學會了閲讀,提高了語文能力。

《掌聲》教學反思6

本課通過一個寓意深刻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從小女孩帶領同學在教育家的逃生實驗裏成功逃生的過程中體會到小女孩有了危險先替別人考慮,先人後己的可貴品質,感受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受到了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首先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是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的最親密的接觸。在學習新課時,吳老師一開始先讓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説説教育家讓三個學生幹什麼?學生怎樣做?後遊戲結果如何?課文可分為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原因三個部分,下面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時思考討論: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重點閲讀的理解第三大段,實驗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例如:“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這句話主要講了教育家被女孩高尚的品格深深感動了。由於句中使用了“”激動”和“好久”等詞語,才使句子表達情感更加強烈。 還要抓住女孩的話來理解,“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説: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後!”和“女孩不假思索地説:“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瞭解到了女孩臨危不懼,先人後己的精神。

其次,吳老師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方法,如讀一讀、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等。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線,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閲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最後,我認為就本節課而言,讓學生與文本作者深入對話最有效的方法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由感悟,思想是無侷限的,每個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教學的最後,可能由於時間把握上沒注意好,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親自表演一下這個遊戲。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和方法,演一演,使學生真正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受到有危險“先人後己”的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

《掌聲》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台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説: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內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對於正常人,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三年級學生來説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一、環節設計

在環節設計上,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的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拓展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朗讀一首關於愛的小詩,(並聯系實際説一説,愛還可以怎樣表達)不但烘托了課堂氣氛,而且情感目標也在意味深長的朗讀中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教法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徵。《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為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閲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有點遺憾的是,雖然我安排的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如: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男女分讀、分小組讀等。不過總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媒體利用

我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重點詞句,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四、問題設計

在這節課上,我是圍繞英子的極大前後設計問題。不過問題比較多,當學生舉手不積極時,總是不放心的重複提問。

總之,我在整個的教學中,對學生不放心,有些急功近利,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不準,在指導朗讀上也不夠完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積極、認真總結自己的不足,多學習、多揣摩,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掌聲》教學反思8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小英通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敍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突破: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閲讀。上課伊始,學生聽磁帶範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接着我又引導學生通過默讀、自由讀、感悟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閲讀中感受英子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了教學重點。

接着,我讓學生通過對比品讀的方法,從小英先是自卑——活潑的變化,讓學生感受掌聲的作用,從而教育學生更加關愛殘疾人。

本節課,我不光引導學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點詞“猶豫”時,孩子先説出了它的本義,我又引導學生説出了這個詞的引申義,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用得準確。又如,上課伊始,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詞語,邊體會,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掌握了一種閲讀的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那麼在突破難點時,我是這樣去抓的: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閲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掌聲》教學反思9

xx月xx日三年級的團體備課活動如期開展。輪到我執教。我選了三年級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的《掌聲》一課。就在週六(12月5日)的時候,市裏的送課下鄉活動在實驗小學多媒體教室舉行。我聽了“齊魯名師”孟強教師執教的這一課。儘管孟教師的課已經很難超越,可是我卻在聽完課之後就有了很多的感觸,所以我也選擇了這一課,想實踐一下孟教師的教學思想,也想試驗一下自我的許多想法。

首先,關於孟教師的課我禁不住要記下以下兩點:

一、孟教師的授課新穎獨特。他並沒有省去字詞的教學,並且他的字詞教學異常注重比較,並且是本課前後詞語不一樣的比較,如:

A:1:她的一條腿落下了殘疾;

2: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

用這兩個句子來比較“落”的兩個不一樣的讀音。

B:比較“經久不息”與“漸漸平息”這是文中描述前後兩次掌聲的兩個詞語。更別出心裁的是孟教師讓同學們用動作來演示一下自我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同學們分別報以“經久不息”與“漸漸平息”的掌聲。

孟教師詞語教學的方式一時間讓我驚羨不已、讚不絕口。

二、授課採用了“倒敍”的手法,反覆強調文章的主旨“人人都需要掌聲,異常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我的掌聲獻給別人。”

課堂伊始,乾脆利落地直接導入。然後問孩子們對自我的到來是否歡迎,讓孩子們用動作來表示一下。孩子們報以歡迎的掌聲。這時孟教師便及時地出示“人人都需要掌聲”句,直切文章主題。

這種一詠三歎甚至四歎、五歎的講語文課的方法,讓再不認真聽得同學,也不由得記住了並且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聲”這個深刻的道理。

《掌聲》教學反思10

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

課堂上,我由始至終都在努力營造一種師生與作者及文本的“共情”氛圍。切實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學生宣泄情感的慾望。只有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才會積極地細品語言、體驗情感、交流感悟、朗讀傳情。只有師生共同攜手在文本之中走個來回,才能達到情智交融。

(一)抓先後對比,注重品味詞句的表達效果,突出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圍繞“掌聲”這一主題,抓住整體——局部——整體的關係,透過掌聲前後英子的巨大變化質疑掌聲,精讀精練理解掌聲,最後昇華掌聲含義,做到循序漸進。教學中,我始終謹記面對文本,要有語文意識。要透過語言的形式把握語言的內容,再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悟語言運用之妙,最終遷移內化於學生的語言活動之中。

打開一篇篇課文,我們所見的從表面看來,僅僅是一個個字和一個個標點組成的一句句話,一段段話。除了這些字、句、標點以外,似乎一無所有。只有當讀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時,方才發現那字裏行間的生命躍動之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三、四年級學生在閲讀中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接觸、咀嚼、揣摩感悟這些語言。例如,教學中抓住“猶豫一詞,讓學生體會英子矛盾的內心衝突,感悟當時她的痛苦。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聲感動的基礎。英子越是猶豫説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鼓勵。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抓住描寫人物神情、動作、語言等的詞語來體會課文用詞的精準,語言的美,感悟文本所傳達的情感,以便走進人物的內心。同時,教學中較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朗讀方法的指導,以及指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裏”的感悟人物情感。

(二)語言渲染再現情境,喚起情感體驗,提升朗讀水平

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獨特生命,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閲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衝動。在《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並茂地渲染氣氛,又適時配以音樂渲染,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我覺得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先感動在先。才能從心靈深處迸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共情。

教學中,在感受掌聲之前的英子痛苦自卑的內心感受時,我抓住英子孤僻的外在表現,體會她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的心理根源。再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英子在平日生活中的逃避——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所以下課時,大家到操場跳皮筋。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本來想去水房打水喝,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甚至是要去洗手間,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之後引導學生理解她的自卑心理如水到渠成。

教學中,我以“兩次掌聲像在對英子説什麼”、“如果你是英子,若干年後的今天,幫助過你的同學就站在你面前,你會向同學説什麼?”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增進了情感體驗,更便於學生敞開心扉,通過朗讀宣泄情感。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悲涼處給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

本節課,通過我的語言渲染加上引導、示範等環節,學生朗讀水平提高了一個新台階。學生讀得懂老師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今後我應該在加強學生個性朗讀上,多下一些功夫。雖然課堂上仍會有稚拙的痕跡,比如教師語言還需提煉、精簡;教學水平還有待繼續提升。但是我會不屑追求激情洋溢,充滿生命氣息的語文課堂。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上處處散發着語文的味道。更希望我能成為今天超越昨天,明天將繼續超越今天的我。

《掌聲》教學反思11

《掌聲》一課主要敍述了身患殘疾而內心又極其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最後她終於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整堂課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為基礎,採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動作、神態,感受人物的心理等方法。並通過多角度的讀,最終感受到了小英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小英的鼓勵。

2、在閲讀中感悟

整節課我努力挖掘教材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情懷,發表獨立見解,揣摩人物內心,以便與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如:我巧妙地運用換位思考,讓學生走進文中的角色,假如你就是小英,你會怎樣做?你會怎樣想?並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小英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但本節課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

一節語文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合理的教學設計首先要靈活,要真正地走進文本,過分追求形式的靈活,往往會與知識的掌握相碰撞。教者要本着“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備課,課堂上應更多地注重讓孩子有收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深入地鑽研教材,提高課堂的效率。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十分清楚,這節課上到底要教會我們的學生什麼?千萬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文本,提高語文能力,還學生一個紮實有效的課堂。

《掌聲》教學反思12

聽了我們學校樸老師上的《掌聲》這一課,受益良多。總體來説,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掌聲》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的故事。

整節課,樸老師採用了變序的教學方式,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課堂上能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重點詞句,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在領會課文中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時,樸老師關注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用換位思考的一些問題積極引導學生用情去體驗、用情去感悟,以情激情、情情相激,力求使課堂充滿人文性和生命力。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想在這掌聲中對小英説些什麼呢?”學生變成文中的人物,產生聯想或幻想,激發出情感,走入人物內心世界,就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掌聲給小英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這些發現、發掘的過程,都注重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情感的昇華。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如果樸老師能在時間上再把握好一些,再少講一點,我想這節課會更加錦上添花!

《掌聲》教學反思13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它是以英子性格的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而重心則落在兩次“掌聲”上。我的教學過程突出了兩次掌聲和英子性格的變化。

一、藉助朗讀,走近自卑的英子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讀書生疑,讀書求解,讀書品味,努力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後,融會自己的情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

在體會掌聲前的英子時,我主要抓了三個句子

1、因為她小時候生過病,腿腳落下了殘疾,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2、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我以提示性語言引導學生多元體會英子是個怎樣的女孩:“我剛剛好像強調了一個詞(總是,默默,早早地,最後),你能再讀一遍嗎?”,“你能感受到英子的心情嗎?”,“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

同學們的答案很豐富,能夠從中感受到這是一個文靜的女孩,一個可憐的女孩,一個孤單的女孩,一個自卑(憂鬱、沉默、難過、害怕、不自信)的女孩等等。

二、讀説悟寫,聚焦兩次掌聲

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兩句直接寫掌聲的句子,然後依次學習有關兩次掌聲的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響起的前後內心的變化。

教學有關第一次掌聲的內容時,我提出問題“為什麼會響起這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呢?這掌聲代表什麼呢?”,並解讀句子“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的。抓住“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反覆體會到英子的內心是多麼痛苦、無奈、掙扎,從而體會英子最終“一搖一晃地”走上講台是多麼不容易啊!接着在此基礎上我做了精心引讀:所以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裏(女生接着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教室裏(男生接着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勵的那一刻,教室裏(齊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而後馬上進行了角色轉換: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在這掌聲中對英子説些什麼呢?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掌聲》教學反思14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應對生活。課文經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敍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兩次次掌聲,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經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閲讀中感悟。

這堂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經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一樣含義。在感悟掌聲的內涵教學中,經過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本事,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完美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經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活力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最終,在理解課文後,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寫一寫自我心中的掌聲,大多數學生都寫出了自我的體會,文章資料得到昇華。

《掌聲》教學反思15

10月12日,我執教了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掌聲》的第一課時。文章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女孩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三年級的課文基本都是兩課時講完,如何真正提高第一課時的實效性,是我在備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本節課教學我以讀為主線,力求以簡約的教學內容,簡便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虛擬了一個人物形象——學習小博士,由他代我提出自讀提示帶領學生上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

一、紮紮實實地進行初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知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課,我以讀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內心的獨特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

1、讀得有目的、有層次。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並且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

第一次朗讀課文,要求:劃出生字詞,並給生字注音;把課文中的句子讀通順。我帶着學生默讀靜思,勾畫批註。在學生完成朗讀要求後,則出示生詞,採用自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競賽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詞語的字音,為通讀課文掃清了障礙。

第二次朗讀課文,要求:課文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學生在讀完兩遍後,我就採取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我針對難讀的長句子進行重點指導;個別詞語如“驟然間”、 “經久不息”等則採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文本語言,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第三次齊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經過之前的反覆朗讀,學生讀得越來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2、讀的形式多樣化。

為激發孩子們讀文的興趣,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採用了自由讀、評讀、齊讀、交流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朗讀。各種朗讀形式激發孩子們朗讀的興趣,使他們以較高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

二、注重激勵性評價語言

教師的激勵語言能給學生很大的鼓勵。因此,在課堂上我適時發現學生細微亮點,激勵他們。比如指名朗讀課文時,一位女同學讀得很好,我説:“讀得真好,一個字都沒錯,真不簡單。”另有一位同學課文讀得不熟練,我又説:“你讀得很努力,如果課後再練習讀幾遍,相信你會讀得越來越好。”學生齊讀後我又説:“短短十幾分鍾,你們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勵和激情引導下,學生讀文的興趣不斷提高,讀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遊戲強化理解詞意

在學生讀文後,為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我又安排了一個知識競賽環節,問題都與本課詞語有關。當一個問題出來,學生的小手林立,氣氛活躍。簡單的遊戲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

1、課堂節奏掌握得不夠好,在交流詞語意思時浪費了一些時間,致使最後的寫字教學匆匆結束。

2、我由於對學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課堂上怕他們講不出,有時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學生為本的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相信學生的能力,做到每一個學生有信心。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方向。

標籤: 掌聲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py7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