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驚弓之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1

上小學語文第八冊《驚弓之鳥》一開始,在請同學自由通讀課文之後,我照例又拋出這樣的問題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飛的大雁射了下來,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這個問題,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課本之中去了。大家開始默默地讀起自己的書來了。

經過約五分鐘左右,教室裏開始陸陸續續地舉起了小手。

有的説:“我以為更羸的本領顯示在了他能仔細觀察,能從一隻在常人眼裏看來是極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飛得慢,叫的聲音也很悲慘。”

有的説:“我以為更羸的本事還顯示在了他能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情況,經過嚴密的推測,最終知道這不但是一隻受過箭傷,傷口還沒癒合的大雁,而且是一隻離開同伴,孤單失羣的大雁。”還有的説:“我以為更羸的本領更顯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聽到弦響,心裏定會十分地害怕,定會拼命地往高處飛。這樣一用力,傷口就拉開了,便從高空中掉了下來。”課上到這個份上,我便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書本上。在自由朗讀了幾分鐘後,我順勢地回到了剛才的話題:“你們現在還佩服不佩服更羸?”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後,大家開始紛紛發言:有的説:“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細觀察的能力。我平時就缺少這種觀察能力,對一些常見的事物發現不了新的東西,所以寫文章時,寫出來的東西也很平淡。以後我要向更羸學習。”有的説:“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進行科學地推測。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這隻大雁,也並不能知道它受過箭傷,孤單失羣。”有的説:“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謙虛與實事求是。如文中的‘我可以試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些地方都可以知道更羸很謙虛,並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與了不起。”…………

儘管下課的鈴聲早已響過,但同學們好像並沒有聽到,依然沉浸在一片愉悦之中……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2

執教完《驚弓之鳥》這堂課之後,我思忖良多。現就課堂中的得失成敗總結如下:

一、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以詞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本課的學習主要以魏王神態語氣的變化(疑惑——大吃一驚——奇怪)這三個詞語為主線進行教學。我先讓學生找到這個詞,依次提出這三個詞,先理解這三個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讀懂課文,理解魏王神態語氣變化的原因,讓整個教學有了一條清晰的主線。我還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採用多種形式來品詞。“驚弓之鳥”一詞分為本義和喻義,能夠分前後兩部分來理解。在整體感知時,我們能夠説明本文主要講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故事,順勢説明這隻聽到弦響就嚇得掉下來的鳥就叫“驚弓之鳥”。在學到課文最後一段時,再分析這隻鳥聽到弦響就掉下來的原因。

我還注重句段結合,培養學生的理解潛力。我將第八自然段作為對學生進行句段訓練的重點。我先讓學生閲讀自學提示,再標出本段有幾句話,對它們有初步的瞭解之後,再領着學生一句句讀懂它們,最後串聯起來説説本段的意思。

二、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語文學科注重對孩子們聽、説、讀、寫、潛力的訓練,讀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這篇文章多為更羸與魏王的對話,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先引導學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態的關鍵詞,體會人物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驚”的情緒變化,而更羸的語氣多為鎮定、胸有成竹。讓學生帶着語氣自讀後,再進行分主角朗讀。透過朗讀,不僅僅讓學生弄懂了事情的經過,還深入體會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課堂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語氣語調沒有感情的起伏變化,沒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情境創設不夠,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走進文本,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沒有被成分調動起來,課堂顯得有些沉悶;三是讀書的的還不到位。課文中的很多地方只是讓個別學生讀了,或者齊讀了,有些語氣沒有讀出來,作為教師,引導的不夠。

針對這些問題,我會不斷改善自己的課堂,注重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是一篇成語故事,教完這堂課以後,我思量很久。現將課堂中的得失成敗總結如下;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孩子們表現的特別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杜某、方某等同學表現的特別活躍,朗讀也很到位,周某等同學回答問題聲音響亮。

課堂上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首先課堂上過渡語銜接的不好,學生不知怎麼回答,如:在解決大雁是怎麼掉下來的這個問題時,學生沒有聽懂老師的意圖,找錯了段落。其次是教師的語氣過於死板,沒有感情的起伏變化,沒有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三是情景創設的還不夠,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走進文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針對這些問題,我會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注重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4

一、教材簡説

這篇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隻大雁後,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來。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全文共九個自然段,按照先果後因的順序展開敍述,先寫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然後寫更羸試了一下,大雁果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最後以環環相扣的説理,分析推斷虛發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説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是因為他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認真、聽得仔細,並且能夠把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啟發,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樂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興趣和習慣。教學的重點是聯繫上文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説的話,要把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這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癒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於觀察、善於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文中“驚弓之鳥”的“鳥”,指的是一隻大雁。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對大雁不太熟悉,老師可以適當準備一些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也可以課前佈置學生去了解有關大雁的知識,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預習課文時,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自學生字詞,“射箭能手”“信不過”“大吃一驚”“悲慘”“癒合”“孤單失羣”等詞語,可以讓學生通過或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課文最後一段是更羸説的話,很具説理性,是本課的重點,要多讀幾遍。鼓勵學生提出不懂問題,上課時和同學探討。

2“驚弓之鳥”是個成語,含義比較深刻,教學時不要過早解釋成語的意思,先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然後再引導學生領會“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3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有些詞語的理解可以採用擴展的方法。如,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説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説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曉,以至下文説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加深學生對更羸的瞭解。有些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通過一個“並”字,起到了轉折和強調了“不取箭”的作用。還有,“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4根據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教材在這方面加強了訓練。更羸無須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説這句話的旁邊提出了“真有這樣奇怪的事情嗎?”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帶着疑問閲讀下去。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究,如,更羸為什麼不用箭也能射雁?更羸依據什麼判斷出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在一起打獵的人為什麼沒想到這個辦法?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並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5加強朗讀指導。課文內容基本都是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的,課後練習也提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要引導好學生讀好人物對話的語氣,注意體會人物的情緒變化。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説説該怎樣朗讀,為什麼這樣朗讀?從而領會有關詞語的含義和説話人的內心思想活動。比如,更羸“指着大雁對魏王説:‘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更羸的話中用了“只要……就”,表達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讀時語氣要肯定。又如,“更羸説:‘請讓我試一下。’”可以看出更羸雖有把握,但態度謙和,所以這句話應該用謙虛的語氣來讀。“更羸笑笑説:‘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裏,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為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從“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的懷疑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的驚訝,便很有力地説明了這一點。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前面對更羸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魏王對更羸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課文最後更羸道破天機,應當説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加以評議,溝通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樑。

6要通過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説的話,進行理解語言文字和正確思維方法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弄清楚更羸一共説了幾句話,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講的是他的分析,使學生把更羸説的這段話讀懂。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一句説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説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得出的結論。課文後面學習夥伴以感歎的話語説:“更羸的判斷真準確呀!”,這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後的真實感受,也是落實課程標準“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的一個表現,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討論更羸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從課文的前後聯繫中可以發現,更羸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根據的,正確的,更羸的本事不在於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使學生體會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籌的是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並且果斷地作出判斷。要讓學習夥伴的話成為全班同學共同的心聲,從更羸正確的思想方法中受到啟迪。

7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課文講述的道理的基礎上,可以回扣課題,説説“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以及延伸的意義。聯繫日常生活,説説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者讀過的故事裏所知道的類似的人。鼓勵學生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5

在學習《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時,我先問學生讀過哪些成語故事,讀懂了嗎?喜歡嗎?然後請學生説一説成語故事的內容和含義。然後我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畫面,説説自己看到的內容。接着我告訴學生這幅畫也包含一個成語故事,大家想知道嗎?這樣學生的興趣激發了。

然後我就讓學生自己去讀故事,看誰可以用自己的話把課題説明白。這樣大家都充滿渴望的去自由讀課文。學生讀完後,我問學生,課題是什麼意思?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知道驚弓之鳥就是受到驚嚇的鳥。然後我問這裏的鳥之誰?學生馬上説是大雁。

接着我讓學生再和夥伴一起分角色去讀課文,看文中有幾個人物,你最喜歡誰?為什麼?這樣學生通過讀書後,不僅知道了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還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來了。在學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後,我問學生,更羸真的為什麼會這樣自信呢?然後再引導學生讀第九節,這樣學生就能夠邊讀邊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加以分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隻大雁因為受過一次箭傷還沒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樣的傷害,所以只要它一聽見弓箭的響聲,就會拼命往高處飛,這樣傷口一裂開就掉下來了。其實它不是箭射下來的,而是被嚇下來的。

學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後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談談有無類似的經歷。有學生就説,自己以前被狗咬過,所以只要一看見狗就感到很害怕,還有的説怕蛇,有的説怕馬蜂等等。學生會用這個成語了,在讓他們自己歸納這個成語的意思和它現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這節課,我在想,只要老師在課堂上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去掌握,學生在充分讀書以後,就可以把書中的知識弄明白。燕子教學反思認識鐘錶教學反思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6

上小學語文第八冊《驚弓之鳥》一開始,在請同學自由通讀課文之後,我照例又拋出這樣的問題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飛的大雁射了下來,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這個問題,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課本之中去了。大家開始默默地讀起自己的書來了。

經過約五分鐘左右,教室裏開始陸陸續續地舉起了小手。

有的説:“我以為更羸的本領顯示在了他能仔細觀察,能從一隻在常人眼裏看來是極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飛得慢,叫的聲音也很悲慘。”

有的説:“我以為更羸的本事還顯示在了他能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狀況,經過嚴密的推測,最終明白這不但是一隻受過箭傷,傷口還沒癒合的大雁,而且是一隻離開同伴,孤單失羣的大雁。”還有的説:“我以為更羸的本領更顯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明白它聽到弦響,心裏定會十分地害怕,定會拼命地往高處飛。這樣一用力,傷口就拉開了,便從高空中掉了下來。”課上到這個份上,我便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書本上。在自由朗讀了幾分鐘後,我順勢地回到了剛才的話題:“你們此刻還佩服不佩服更羸?”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後,大家開始紛紛發言:有的説:“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細觀察的潛力。我平時就缺少這種觀察潛力,對一些常見的事物發現不了新的東西,所以寫文章時,寫出來的東西也很平淡。以後我要向更羸學習。”有的説:“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進行科學地推測。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這隻大雁,也並不能明白它受過箭傷,孤單失羣。”有的説:“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謙虛與實事求是。如文中的‘我能夠試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明白,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些地方都能夠明白更羸很謙虛,並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與了不起。”…………

儘管下課的鈴聲早已響過,但同學們好像並沒有聽到,依然沉浸在一片愉悦之中……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7

要上好一篇課文,首先要備好課,在備課之前,我始終無法找到一條合適的主線,讓學生沿着一條清晰的線路深入文本。直到教案最後成型,這點仍舊沒有得到突破。

在設計整體方案是,我採用變序教學,先通過學生想象,進入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研究更羸説的話,從他的話中,我們找出下一部的線索。再通過更羸説的話,引入第五自然段,看看更羸是怎樣把大雁射下來的。接着直接提出魏王的話,體會魏王語氣的變化的同時,事情也在繼續發展之中。最後,再説,更羸射下大雁的原因。感覺條理還比較清晰,對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比如説,我在處理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時候,沒有特別深入地去深入研究,因為覺得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早已心知肚明,所以不想把語文課上成了研究課,不想糾結在對一個簡單問題的討論,而是設計了用“因為……所以……”説話的方式來進行思維的訓練,如果學生能夠用“因為,所以”説清楚,那麼就説明他們已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學情的把握不是太好,沒有把這個訓練做得更加深入。假如多次的,多層的訓練,應該會效果更好些。

在理解兩個“直”的意思時,我是引導學生用工具書,選擇合適的意思,並會選擇意思造句。在這裏,雖然注意學生的雙基訓練。如果再加一個步驟,讓學生把意思帶到課文中去,試着讀一讀,這樣,學生也能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這樣就兩全其美了。

關於板書設計,當時是考慮到因為“想到的”先出現在文本里,所以,沒有太過仔細地研究,現在想來,如果把“看到的,聽到的.”部分放在前面,把“想到的”放在後面,就更能體現出思維的順序。

在整體設計中的“讀”,主要是想通過學習朗讀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心情。如:“假如你是魏王,你心裏會怎麼想,怎麼讀。”學生很自然就體會到了,也讀出了味道。學習朗讀的功夫,不僅僅在讀,還要會聽,會評。會聽,就是要聽得仔細認真,瞭解別人的優缺點,以給自己一個學習或者改正的方向。會評,就是懂得如何讀書才是正確的,同時可以幫助自己和他人。我將重點句子的提出來,專門進行朗讀訓練,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利用時間充分學習。這樣,通過對“魏王的話”進行朗讀指導之後,學生們可以從中體會到,更羸射下大雁這件事情,從不可思議到有理有據的過程。

“看電視長大的孩子,是缺乏想象力的。”因此,我堅持從文字本身出發,開啟學生的想象之門,讓學生把文字在頭腦中變為鮮活的畫面。我認為應該少用課件,如果可以儘量不用課件,讓它在必須的時候發揮作用。出示文本的幻燈片可以少用,與其讓學生對着幻燈片讀,不如讓學生捧起書本讀,讀出書香味道。出示風景等需要想象的畫面可以少用,與其端給孩子一盤菜,不如讓他們自己去研究菜的做法。但我們可以在孩子們充分想象之後,再出示,讓學生加深影響。

以上是課後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及對不足的反思。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8

偶爾將新舊的《小學語文教師》比照翻閲,最逼真的感覺就是語文教學彷彿是個百變女郎,前天政治性,昨天工具性,今天人文性,明天呢?又不知道該跟誰姓,姓什麼?印象中畢淑敏寫過一篇關於流行色的散文,服裝界的權威們告訴畢淑敏,所謂的流行色就是服裝界玩的花招,去年生產軍綠色,今年一定要不同於去年,變個色調,讓人因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而不得不掏腰包。聽此一席話,畢作家大徹大悟,要想不被大家、商家牽着鼻子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穿適合自己的,做自己的自己。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在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我想,在這個風吹牆頭草的語文教學搖擺時代,眾生喧譁中,我,一定要聽到自己的聲音,語文的聲音,學生的聲音!

要簡約而不簡單

我曾走過漫長的、為設計而設計的路,這兒一個主意,那兒一個創意,四十分鐘的課堂,十幾個環節你還沒唱罷我已登場,亂花漸欲迷人眼,課堂成為老師的秀場,學生只不過是明月,裝飾我們的窗口而已。今天,我終於堅決地將它擯棄計劃之外了。

一節好課,恰如一篇佳作,做好起承轉合就自成天地了,所以我的《驚弓之鳥》,只有四個步驟:起―成語遊戲,在成語和對應的人物之間連線,並簡要説説成語故事內容;承―讀好文本,尋找驚弓之鳥的本義;轉---聯繫生活,理解驚弓之鳥的引申義,並能運用;合---質疑留白,更羸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憑什麼知道這是隻驚弓之鳥?最後一環節實際是課之結尾,只要一句話,但卻顯示我因課時不同而對文本把握點的迥異,收的同時也為下一課時的放留足了地步。

這樣算來,整節課實際只有三個環節,很簡約,但並不簡單。都説花要有花樣,人要有人樣,我想,課也要有課樣,古文要有古文味,詩歌要有詩歌味,成語故事就要有成語味。課始時,給一定的時空,讓學生進入成語之場,展示自己課內外對成語的積累,是一種營造,也是一項訓練,更是對課外閲讀的一份鼓勵,這就是我初始環節的預期,沒有完全達到,但在*近。朗讀一環是中心,學生讀為主,老師評、導為輔。

其實對閲讀教學來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初讀,除非你放棄教材,另起爐灶。課本剛下發時會瀏覽,預習時會練讀,開課後會朗讀。為了調動學生已讀得有些麻木的神經,檢查讀書效果時老師適時而適當的評價、引導就非常重要,這樣會給學生一種新鮮的視角,新奇的感受,讓學生有所觸動:哦!還可以這樣想?

我怎麼沒想到呢?這樣將熟悉讀成陌生後,學生會覺得文章實際上還大有嚼頭,讀的積極性就再次提起了。比如學生讀到這一句時“更羸並沒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我用一條向上的直線箭頭和一條同向的斜線箭頭讓學生討論“直往上飛”之“直”為何種意思,引發了學生趣味盎然的辨析;再將箭頭改換為向下的,幫助理解“直掉下來”之“直”為“筆直”,生動又深刻,比較容易調整學生閲讀的狀態,改善他們滑行閲讀的壞習慣。

為寫搶佔幾分月光

閲讀教學這十分明月,本該是聽説讀寫各佔幾分,現實確實讀與説瓜分盡這一輪明月。“以讀為主”讓所有的課堂一讀到底,教者深怕被詬病課堂沒有書聲琅琅;“多元解讀”讓所有的課堂羣雄並起,每個人甚至連自己的聲音聽不到,眾生喧譁中,聽不到思想落地的聲音,看不到語文之芽破土而出,我們在潮流中模糊了課的模樣,丟失了自己的思想。

08年11期《小學語文教師》開篇是朱文君採訪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的筆錄,吳教授認為訓練是語文教學的立身之本,而理解、積累、表達是訓練的三個維度,重中之重是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訓練。

吳教授進一步指出:我們的課堂雖然有大量説的時機,但只是零碎的一問一答,老師重點追求的是答案的正確,而不是問題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精美,因而錯過了大量的訓練口頭表達的時機。我也是這樣積習難返,這節課開始時學生能熟練的將“胸有成竹”與“文與可”連起來,卻不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描述,而我卻輕輕放過了。但訓練學生及時練寫的意識還是有一些的。

以前看過其他老師做“讀寫結合”的課題,一直努力將寫擠進課堂,現在則是儘可能為寫搶佔地盤,但卻不是為寫而寫。中年級的寫,必須榜樣為先頭部隊,説為後續軍力,修改為後勤保障。所以學生閲讀文本瞭解了“驚弓之鳥”的本義後,我很快轉向,藉助言語情境暗示“驚弓之鳥”的引申義:東東上次語文考試成績很不理想,現在一聽要考語文了,簡直成了驚弓之鳥。學生由此悟出其引申義為“受到一點驚嚇就害怕得不得了”;再將自己的經歷提煉為語境(我去年參加“市教壇新星”比賽,慘遭失敗,我一直告誡自己不能談虎色變,要收拾信心重頭再來。如今面對新的比賽,我變得泰然自若。)讓學生在形象中感知、瞭解“驚弓之鳥”的近、反義詞,深化其引申義。

其實這一環節並不止於此,它也為緊隨其後的運用“驚弓之鳥”説話提供了範例,同時也滲透了人生態度的教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失敗的經歷,唯有改變對失敗的態度才能調整好認識的姿態)。實際上也確實如我預期的那樣,學生在黑板上就寫出這樣一句話:馬上要數學考試了,有的同學彷彿如驚弓之鳥,有的同學卻泰然自若。我非常享受學生在課堂上凝神靜思、奮筆疾書的時刻,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動一靜何嘗不是課堂之韻呀?

如果是我的第一課時是讀寫結合,完成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那麼第二課時課時我就偏重讀思結合,抓住文本,感知、感悟、感動於更羸這個人物了。我自己覺得這樣的安排還是合理的,可我更知道,這,僅僅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已。可我又能怎麼樣呢?每個人都無法越過自己的肩膀觀察自己,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自己就是我自己的侷限!所以,我們才需要評議、交流、爭辯、批評!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9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封閉的語文課程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裏,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豐富的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缺乏課堂互動。開放的語文課程,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為依託,強調溝通課內外,開發課程資源,把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師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強調師生對課程的建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在《驚弓之鳥》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拓展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思維的火花一下子點燃。通過與老師、與同學的交流,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注重讓互動走進我們的課堂,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和“開放”的課堂,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煥發生命活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封閉的語文課程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裏,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豐富的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缺乏課堂互動。開放的語文課程,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為依託,強調溝通課內外,開發課程資源,把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師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強調師生對課程的建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在《驚弓之鳥》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拓展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思維的火花一下子點燃。通過與老師、與同學的交流,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注重讓互動走進我們的課堂,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和“開放”的課堂,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煥發生命活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封閉的語文課程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裏,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豐富的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缺乏課堂互動。開放的語文課程,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為依託,強調溝通課內外,開發課程資源,把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師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強調師生對課程的建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在《驚弓之鳥》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拓展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思維的火花一下子點燃。通過與老師、與同學的交流,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注重讓互動走進我們的課堂,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和“開放”的課堂,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煥發生命活力!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10

今天我講授的是《驚弓之鳥》的第二課時教學。整節課以"更羸是個射箭能手"為切入點,找到相關語句來體會更羸的這一特點。

在學生彙報相關語段時設計了:一、兩個"直"字的感悟,在學生體會後出示課件"飛得急""掉得快",並讓學生在書上做批註教給學生閲讀批註的方法。二、因果倒裝句的練習,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這種句式。

在我的預設中第九段是最後出場,沒想到學生首先彙報這段。我就從九段開始。彙報完所有相關語句後又小結的更羸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作出正確判斷體會他還是什麼能手。讓學生感受更羸作出正確判斷的原因,教學過程還算順利。

在揭示寓意後找同類成語學生不能準確説出,我的課件上的字體有些小,學生看不清,有的字也不認識我就讀了一下。

拓展閲讀《買櫝還珠》之後,我又給出"取捨不當。捨本逐末"讓學生積累。寫在書上,感覺有點費事。

遊戲猜成語本打算在遊戲後準備調查一下學生的積累情況,結果匆忙下課了,學生準備的成語圖有難度的準備用實投影展示集體猜,也沒有打開投影。

總之,整節課基本按我預設的環節進行完了,沒有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語圖片很可惜,今後我在課堂的調控上和傾聽學生的發言上要努力。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11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蠃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的分析。

首先讓學生總體回顧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學習。理解“能手”的意思,讓學生了解更羸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為學習後文做了有效的鋪墊。

由於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所以一開始提出“為什麼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從天上射下來?”學生就能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進行回答。教師就可直接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在這裏進行因果句式的訓練,而且效果也較好。特別是考試中也經常要考到這幾句話的因果句式變換,讓學生從説到寫,讓學生掌握第一個“它“要改成事物的名字,第二個名字則要改成“它”是難點。

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學生學得很有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如果説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在看到學生沒能讀出魏王疑惑的語氣,我並不急於範讀,而是啟發學生“請注意,這時候魏王是用疑惑的語氣在問更羸。你對事情感到不可思議的時候,你會怎麼説?請你試着用疑惑的語氣讀給同桌聽。(學生與同桌練習讀:“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師:哪位大王願意再來試一試啊?(學生朗讀)師:你讀得真好。看得出你對更羸的話是半信半疑。讓我們也學着他這樣朗讀吧。從而用戲劇性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後引導學生讀書感悟。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聲,還做到了“有感情”,看來激趣與鼓勵是良好的催化劑。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12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新課

 出示預習提綱:

1、默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自學本課生字、生詞。

2、回憶一下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教師提出學習任務:

(1)更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為什麼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讓大雁從天上掉下來?

學習第一自然段。

指名讓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學生思考:更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能手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更羸是這樣的一個人,從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個射箭能手?學習第九段。

為什麼他啊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從天上射下來?生找出第九段,抽生讀。

默讀九段,思考自學:

(1)、更羸説了幾句話?

(2)、每句話説了什麼內容?

(3)、用“—”標出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用波浪線標出他的分析。

(4)、分句之間有什麼關係?

教師引導用因果關係練習説話。

從而可以看出更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指導朗讀9段。

【反思】:由於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所以一開始提出“為什麼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從天上射下來?”這句話是全文的重點,是更羸對魏王講述能讓天上飛的大雁掉下來的原因。學生就能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進行回答。教師就可直接抓住重點進行教學。更羸經過認真、周密的思考、分析,才胸有成竹地對魏王説:“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掉下來了。”所以魏王由當初“不信自己的耳朵”到最後口服心服。由此可見,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讓學生一邊認真讀,一邊思考、分析,學生才能瞭解更羸推理的嚴密性,知道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從而心生敬佩。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13

《驚弓之鳥》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課文,因此我只安排了一個課時來完成。努力地突出重點,緊抓難點地上完了這篇課文,我認為還有值得反思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更羸射大雁時,讓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這兩個環節太羅嗦,最主要學生能理解體會即可,不必反覆揣摩。這兩個環節就足足花費了十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説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藴涵的道理了。

總的説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14

《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故事。本課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我認為攻破這兩個重點的關鍵,就是讓學生體會到產生驚弓之鳥的前提是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正是以此為前提才會有“嘣”的一聲,大雁落地的結果。因而在一些環節的設計上我力圖讓學生理解這個關鍵。

但在備課過程中一直有“事與願違”的感覺。設計的環節總顯生硬,在各種參考教案的夾擊下,終於變得茫然找不到方向。當我在滿頭大汗的狀態下結束了這堂課的時候,我知道這是一堂失敗的課,全然沒有找到感覺。心中隱隱的疑惑和擔憂仍然沒有解除。望着孩子們和我一樣疲憊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滿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如何能夠與孩子們一同快樂的暢遊文本,感受智慧?我想正如王老師所説就要講究教學藝術。實現藝術的教學以把握學情,教材編者意圖和教材內涵為前提的。在這一點上,我在這節的備課之初是完全缺失的。一心想達成教學目標而沒有研究方式和方法。

任何一堂課都應該以情感充斥課堂。投入真情與文本對話,才會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和感悟。就成語故事而言,一般內容簡單卻飽含智慧。按照抓內容,明事理的順序,索然無味。反之,從核心抓起,則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挑戰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易於營造興致盎然的課堂氛圍。《驚弓之鳥》這一課更羸的判斷是文章的核心問題。如能從更羸的判斷入手,通過問題“更羸看到大雁後作出了什麼判斷?”進入課文學習,不僅其他環節順利成章,還定能讓課堂閃現智慧的火花。而這一問題恰好是課後的思考題。由此可見我的錯誤在於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去品讀文本,而沒有以一個教者的身份去挖掘教材。不經意的一個小問題或是書中不起眼的泡泡語原來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一個教學的切入點。牢牢抓住它們能夠使教學更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備課時缺乏教師角色意識是導致這堂課失敗的原因。專業化的教師應該懂得去研究“如何教”的藝術。時刻提醒自己永遠不能將對文本的解讀與“如何教”的思考顧此失彼。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15

特級教師張化萬在一次講學中提到了“塊狀教學”這個概念。從此,我在閲讀教學中開始模糊地嚮往“塊狀教學”。

我想,“塊狀教學”這個概念是相對於“線形教學”提出來的。“線形教學”可以引進多種教學策略,包含多種教學風格,但總體框架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情節為主線,以問題為連接點,以逐段順序講讀為基本操作方式。從個例來分析,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作為一種模式來分析,其最大的劣勢在於教師“把”得過多,“圈”得太牢,學生則亦步亦趨地跟着老師走。

我所向往的“塊狀教學”不同於被張偉老師形容為泥淖的“條塊分割式”教學。就是在講讀課文之前,單設一節課識字、學詞、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單設一節課,也會在一節課中拿出一段時間,進行上述教學活動。這種以各項機械語文知識為單位的“塊狀教學”雖步驟清晰,操作性強,但弊端也顯而易見,這裏不再贅述。

我所向往的“塊狀教學”也不同於週一貫老師在《閲讀教學課堂優課論》裏所介紹的“板塊研讀”。他所提到的“板塊”,是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由問題情境形成的結構大部件。

這種“板塊研讀”的最大優點在於避免了教師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煩瑣簡單的串聯式提問。教程變細密為寬鬆,學生有充分的時空進行自悟式的鑽研和小組討論。但這種“板塊研讀”歸根結底仍是以情節為中心,以思維訓練為核心,而不是以學生感悟為中心。它忽略了對“聽、説、讀、寫”四種語文能力的集中性培養。

具體到《驚弓之鳥》的第一課時,可分成三塊:

這種以“聽、説、讀、寫”四種語文能力為單位的“塊狀教學”在我個人看來,具有以下優勢:

1、有利於教師進一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方法。要使學生長時間地保持較濃的興趣,自動投入到“聽、説、讀、寫”的訓練當中,並且不脱離課文這個媒介,教師必須鑽研教材,()挖掘訓練“塊”,設計出具有強大生成性的教學方法。如創設各種交際情境。

2、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會消耗在經常性的環節轉換和思維變換中,其各項語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養。

3、語文課的中心任務得以被頑強地保護。在這種“塊狀教學”裏,語文課很難被上成“情節分析課”、“思想教育課”、“常識課”以及各種華而不實的所謂“語文活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xe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