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1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是更羸對魏王講述能讓天上飛的大雁掉下來的原因。這段話共有四句。第一句説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説他根據看到和聽到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第三四句話是他進一步的分析:這隻雁受過箭傷、孤單失羣,聽到弦響,以為又有什麼危險,心裏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處飛;拼命往高處飛就要使勁,一使勁,傷口就會裂開;傷口一裂開,疼得不能飛了,就會掉下來。從中反映出更羸通過仔細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斷,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説了幾句話

2、用“﹏﹏”劃出重點的詞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

4、第二句還是説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為什麼?(小小組討論)

5、小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

6、讀一讀文中的語句,想想作者用哪個關聯詞把意思連起來了?

7、説到底這隻大雁不是射下來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聲――嚇下來的。所以我們要繼續推理探究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隻受過箭傷的大雁聽到弦響,心裏會如此的害怕?

8、分小小組研究、交流;可提示:這隻受過箭傷的大雁前一次聽到弦響與它受到箭傷什麼關係?

9、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像這種“驚弓之鳥”的現象?

《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學生學得很有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2

對於“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這句的教學,我先讓孩子來説説“你認為什麼人可以被稱為‘能手’”;再説説“‘射箭能手’是什麼樣的人”,“你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射箭能手’”;接着又把這些成語在句中加以運用,使其積累:因為更贏射箭,所以説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接着説説“你怎麼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這又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最後説説“現在讓你來讀這個句子,你會帶着怎樣的感情來讀?”(孩子們有的説“佩服”,有的説“讚歎”)好,就帶着你自己的感覺,好好讀一讀這個句子。”(齊讀,聲情並茂)。

對簡單一句話的學習,我帶領着孩子們由“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層層遞進理解句子,並在這當中聯繫孩子們已有的知識儲備(用上合適的成語來説一説),在靈活使用成語的過程中,孩子們輕鬆自如地領會句子並順利產生對更羸的佩服之情,感情朗讀的訓練也跟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3

今天執教了《驚弓之鳥》並且有幸得到羅彩萌老師的評課,收穫頗豐。

首先從備課談起——備課要充分,但備課也要備到點子上。對於教師而言,從教材內容、作者情況乃至寫作背景等各方面來熟悉教材是必須的,然而往往因為駕馭過多的資料,也讓我常常考慮過多、上課追求面面俱到。這樣下來就造成了顧此失彼的後果,整節課下來,《驚弓之鳥》的教學目標不明顯,我本想借着這堂課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大意,明白更羸作為射箭能手比他人更勝一籌的因素在於他善於觀察、勤於動腦而實現正確推理。然而整節課上下來,才發現自己最大的誤區是作為第一課時,這麼來上的確不適合。一邊是儘可能的讓學生熟悉教材,一邊是熟悉教材後才能做的拓展提升,我太急於求成了,乃至沒有預設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課文。備課不等於上課,我至今尚未把握好上課要有所取捨、有所側重這一要領,抓大放小、提綱挈領的功夫在我今後的備課中還要不斷加強。

在教學設計環節,我本打算設計一個以“通緝人物令”引出更羸的人物介紹並進而引導學生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以及通過“動物法庭”學生在書本上找出根據為更羸辯護驚弓之鳥並非死於更羸的弓箭,而是在於受驚嚇等形式來串接課文,目的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想是好的,但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我只做到大體框架的勾勒,而沒有細化如何操作以及明確每一個環節要實現什麼目標。因為自己的不以為意,讓我在課堂上顯得手忙腳亂,而學生也無法跟上我的“跳躍性思維”。這一點我要作深刻的反思,上課像拳擊賽一樣,我們不能肆意揮灑,而要拳拳命中。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滲透語文味兒的設計,而我們的語文課堂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語言文字訓練。羅老師提到我們新教師一個通病就是喜好拋開文本去進行説教。的確,回想自己讀大學滿腦子只是理論教育的時候,我向往的做語文老師的境界是教有思想的語文,把教語文這一中等難度的重複勞動錘鍊成哲學,讓學生通過我們的母語教育習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及習得人文素養。現在看看,這算什麼目標呢?這隻能作為一個遠大理想,它聽起來很大氣實則冠冕堂皇。尤其現在針對教小學生的目標,更是顯得假大空。對孩子的母語教育就是要穩打穩紮,落實字、詞、句、篇,把“語文”這一書面語言及日常用語訓練好,讓學生養成積累、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就今天的《驚弓之鳥》而言,與其把説實現理解更羸推理的過程、思維的方式為目標不如直接設定目標為讓學生學會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得實在;語言文字訓練就應該具體到對“直往上飛”“直掉下來”中的兩個“直”的理解,對“能手”的理解,引讀,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語言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細化,如此,語言文字訓練才能落到實處……我們往往把教學目標定的太遙不可及了,以至於讓語文變得不實在。今天我的教學雖然在教材上有所處理,也嘗試用新穎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興趣,但是流於形式,沒有真正實現為內容而服務。

今天的課堂讓我暴露了很多問題,問題雖多,但是還好有各位老師的不吝指正。因為年輕,所以不怕挑戰;因為有着各位前輩的指點,相信我會走得更好。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4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但藴含的道理卻不簡單,如果引導不好的話學生很容易引為這篇課文只是在讚揚更羸射箭本領高,對“驚弓之鳥”的真正含義可能就無法真正理解。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問學生:“你們覺得是誰害死了這隻大雁?”學生們有的説是更羸,有的説是箭,還有的説是獵人,説法不一,我適時引導:這隻大雁是被更羸的箭所傷而死的嗎?學生們聽了若有所悟。我讓他們再讀讀課文,仔細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害死這隻大雁的呢?學生們又議論起來,最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原來是大雁自己嚇自己,把自己嚇死的。

為了讓學生對這個成語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驚弓之鳥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對這個成語就掌握得更好了。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5

葉聖陶先生再三告誡我們:“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工作,就是引領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千法萬法,讀是萬法之大法。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讓他們愛讀書呢?教師必須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任務是在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第九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的原因,體會更羸的分析是正確的,以此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明白藴含的道理。

筆者整堂課的教學始終以“讀”為本,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代替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因此感悟必須以充分地讀為前提,讀得不充分,就很難“有所悟”。熟則能悟,悟則能化。如:教學第九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大雁飛得慢、叫得悲慘的原因,筆者以“引讀”為主,引導學生用朗讀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老師讀事情的結果,學生讀事情發生的原因,然後師生對換,讓學生邊讀邊想邊記。通過師生對讀,一呼一應,把學生帶進了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這種因果關係的句式,在此基礎上悟出事情發生的原因。這也避免了機械地背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細分析、準確判斷事物的能力,筆者筆者再利用“引讀”,通過師生對話,心靈溝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再如:在練習讀魏王説的話時,筆者採用了“以點帶面”的方法。先指名讀,學生評價;再示範讀,學生感悟;接着筆者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驚”、“奇怪”等進行現場指導讀,讓全班學生練習,讀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驚”的語氣;最後分角色讀,讀出不同的語氣來。這樣由點及面,以點帶面,學生學習興趣很高,達到了讀中自得自悟的教學境界。讀的形式多了,學生對課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達形式也領悟到了。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筆者深刻地認識到:領悟是閲讀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是讀者在書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觀點、意境藴含在較深的情況下,靠自己或在別人的啟發點撥下憑藉語言文字去思索,去揣摩而獲得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要經歷從讀到想,從想到懂,從懂到悟三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學,哪怕是微小的領悟,都會感到莫大的興奮,如果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就有更多的同學願意動腦筋了。這一點筆者還做得不夠,課中沒注意到差等生。這些人有時對某些問題不可能馬上想得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加入一種媒介,不能冷落他們。否則,他們將失去信心,當旁聽者。因此,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當學生對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讀懂或領悟時,我們就要耐心輔導和點撥,不能放棄他們。通過點撥為思維架設“橋樑”,為領悟掃清“障礙”,解決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潛在含義。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6

《驚弓之鳥》這篇寓言故事寫的是射箭能手更羸在打獵時,見到一隻邊飛邊鳴的大雁,經過仔細觀察,不用射箭,只拉弓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故事。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大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的不得了。

1、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成語故事,然後老師以PPT形式展示了其中一部分,學生齊讀,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快的進入課堂,也能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新課——新成語故事的學習。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讓學生自己先通讀課文,邊讀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回答後,老師提供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填一填,加深對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在識字部分,採用了齊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都牢牢記住生字詞的讀法。在對於生字詞書寫方面花了較大精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如:讀音、筆順和字形等方面。然後讓學生範寫,同學之間點評。這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3、學習課文,把握重點

通過老師問課文講了誰的故事,學生答更羸,引出故事主人翁,老師再繼續提問文中主人翁有什麼特長?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他是一名有名的射箭能手。對多音字“更”進行學習和辨別,生字詞“能手”進行了誘導講解。老師通過一句那文章中説他射箭技術好,到底有多好啊引出下文的學習。緊緊圍繞魏王從不相信、懷疑到大吃一驚,最後更加奇怪進行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現魏王態度的語句,再從語句中找關鍵詞,進行深刻體會,並且對於每段的學習完成後都進行了及時的朗讀指導。

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把握住了這是一段動作描寫,指名起來帶着動作去朗讀,讓班上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説讀得好不好,表現得非常生動形象的同學領着全班一起帶上動作讀。

帶着更羸是這麼做到的疑問進入本課重難點環節的學習。讓學生從這段話中找出哪些是描寫更羸聽到的,哪些是他聽到了,畫出來並進行小組交流。根據找到的這些現象對其原因進行詳細指導,對於先寫結果後寫原因這樣的寫作手法也作了強調,鼓勵學生在今後寫作中應用。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提出問題,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你心中的更羸是什麼樣的人。讓學生向更羸學習,做一個樂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做一個生活中的小能手。教師引導這隻大雁一聽到弦響,心裏就害怕,以為又有箭來,拼命往高處逃命,可見這是一隻——學生齊答課題,又回扣住文章主題,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作出解釋。

5、讀中感悟,體會寓意

在最後環節採用了女生組分角色讀,男生組分角色讀和將同學分兩半,老師讀旁白等方式進行朗讀並對朗讀進行了進一步指導,使同學們都體會到了文中所表現的情感和主題,掌握了成語意思與寓意。

總的來説,這是我第一次走上講台,獨自完成了一篇課文的教學,雖然有些緊張,但是做到了流暢的講解,聲音平穩,不失態;做到儘可能傾聽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個問題,並對其進行褒獎與指出錯誤,有針對性的對他們作出評價;臨時處理課堂中發生的與之前預設情景不同的情況。

當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A、整個教學過程走下講台的次數少之又少,缺乏與同學近距離互動;

B、多處口誤,包括説錯話,讀錯字等;

c、小組交流學習後,進行全班交流不夠,對於小組交流學習在何時使用最能發揮它的作用方面沒有把握好;

D、問題拋出後過早將答案拋出;

E、還有昇華主題的時候沒有做到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學生理解成語方面有一定障礙等等。

對於這次教學我已經感到滿意和欣慰,準備了這麼久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對於自己的不足會及時糾正,避免再犯,使自己做一個越來越合格的教學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nep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