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1

《驚弓之鳥》寓言故事,情節簡單,語言易懂。在備課時就發現指導朗讀應算得上一個重點。吸取之前講課的經驗教訓,結合反思,我決定至少要把習慣上的毛病改一改。評價語讓每一個孩子都聽到、聽清,並受到鼓勵。語言速度稍微拉慢了一點。還不定時的維持了一下課堂紀律,讓他們養成好的上課習慣。

先了解大雁,期中糾正一個問題。能排“人”字和“一”字形隊伍的是大雁而不是燕子,燕子可不會排隊飛行。否則寫作文時,孩子們容易弄混,犯常識性的錯誤。

教參上並不建議先讓孩子説出驚弓之鳥的含義。但我想讓孩子們提問題,帶着問題學習課文。所以課題的含義學生們説得還挺好,受到弓驚嚇的鳥,被弓嚇到的大雁。然後學生們提了問題:為什麼大雁會被弓給嚇到呢?

開篇,更羸的社會地位,有名的射箭能手。這一部分處理的草。應把能手強調一下,讓學生説一説。因為更羸是能手,所以瞭解大雁的習性。

之後就犯老毛病了,一味的牽着孩子。就想讓孩子達到我的點。每一步都是你從更羸的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你覺得魏王在想什麼?這一句話有什麼含義?完全走到套裏了。“笑笑”你體會到了什麼,更羸在想什麼?然後指導朗讀、説體會……

課文寫作手法上有個因果倒置關係。先寫鳥被弓驚,再寫原因。先寫飛得慢和叫的慘,再寫原因。因為時間不夠沒講完。講課的時間在哪兒都能找回來,缺失的部分何時都能補上。但講不完課,肯定是時間分配和課堂設計有關。第三單元的課文犯了疑惑,總是設計不好教學。暫時有點迷茫。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2

一、教材簡説

這篇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隻大雁後,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來。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

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全文共九個自然段,按照先果後因的順序展開敍述,先寫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然後寫更羸試了一下,大雁果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最後以環環相扣的説理,分析推斷虛發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説服力的推理文章。

更羸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是因為他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認真、聽得仔細,並且能夠把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啟發,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樂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興趣和習慣。教學的重點是聯繫上文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説的話,要把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這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癒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於觀察、善於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文中“驚弓之鳥”的“鳥”,指的是一隻大雁。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對大雁不太熟悉,老師可以適當準備一些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也可以課前佈置學生去了解有關大雁的知識,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預習課文時,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自學生字詞,“射箭能手”“信不過”“大吃一驚”“悲慘”“癒合”“孤單失羣”等詞語,可以讓學生通過或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課文最後一段是更羸説的話,很具説理性,是本課的重點,要多讀幾遍。鼓勵學生提出不懂問題,上課時和同學探討。

2、“驚弓之鳥”是個成語,含義比較深刻,教學時不要過早解釋成語的意思,先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然後再引導學生領會“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3、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有些詞語的理解可以採用擴展的方法。如,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説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説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曉,以至下文説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加深學生對更羸的瞭解。有些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通過一個“並”字,起到了轉折和強調了“不取箭”的作用。還有,“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4、根據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教材在這方面加強了訓練。更羸無須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説這句話的旁邊提出了“真有這樣奇怪的事情嗎?”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帶着疑問閲讀下去。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究,如,更羸為什麼不用箭也能射雁?更羸依據什麼判斷出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在一起打獵的人為什麼沒想到這個辦法?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並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5、加強朗讀指導。課文內容基本都是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的,課後練習也提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要引導好學生讀好人物對話的語氣,注意體會人物的情緒變化。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説説該怎樣朗讀,為什麼這樣朗讀?從而領會有關詞語的含義和説話人的內心思想活動。比如,更羸“指着大雁對魏王説:‘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更羸的話中用了“只要……就”,表達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讀時語氣要肯定。又如,“更羸説:‘請讓我試一下。’”可以看出更羸雖有把握,但態度謙和,所以這句話應該用謙虛的語氣來讀。

“更羸笑笑説:‘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裏,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為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從“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的懷疑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的驚訝,便很有力地説明了這一點。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前面對更羸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魏王對更羸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課文最後更羸道破天機,應當説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加以評議,溝通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樑。

6、要通過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説的話,進行理解語言文字和正確思維方法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弄清楚更羸一共説了幾句話,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講的是他的分析,使學生把更羸説的這段話讀懂。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一句説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説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

第三、四句是他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得出的結論。課文後面學習夥伴以感歎的話語説:“更羸的判斷真準確呀!”,這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後的真實感受,也是落實課程標準“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的一個表現,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討論更羸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從課文的前後聯繫中可以發現,更羸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根據的,正確的,更羸的本事不在於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使學生體會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籌的是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並且果斷地作出判斷。要讓學習夥伴的話成為全班同學共同的心聲,從更羸正確的思想方法中受到啟迪。

7、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課文講述的道理的基礎上,可以回扣課題,説説“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以及延伸的意義。聯繫日常生活,説説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者讀過的故事裏所知道的類似的人。鼓勵學生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3

偶爾將新舊的《小學語文教師》比照翻閲,最逼真的感覺就是語文教學彷彿是個百變女郎,前天政治性,昨天工具性,今天人文性,明天呢?又不知道該跟誰姓,姓什麼?印象中畢淑敏寫過一篇關於流行色的散文,服裝界的權威們告訴畢淑敏,所謂的流行色就是服裝界玩的花招,去年生產軍綠色,今年一定要不同於去年,變個色調,讓人因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而不得不掏腰包。聽此一席話,畢作家大徹大悟,要想不被大家、商家牽着鼻子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穿適合自己的,做自己的自己。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在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我想,在這個風吹牆頭草的語文教學搖擺時代,眾生喧譁中,我,一定要聽到自己的聲音,語文的聲音,學生的聲音!

要簡約而不簡單

我曾走過漫長的、為設計而設計的路,這兒一個主意,那兒一個創意,四十分鐘的課堂,十幾個環節你還沒唱罷我已登場,亂花漸欲迷人眼,課堂成為老師的.秀場,學生只不過是明月,裝飾我們的窗口而已。今天,我終於堅決地將它擯棄計劃之外了。

一節好課,恰如一篇佳作,做好起承轉合就自成天地了,所以我的《驚弓之鳥》,只有四個步驟:起——成語遊戲,在成語和對應的人物之間連線,並簡要説説成語故事內容;承―讀好文本,尋找驚弓之鳥的本義;轉———聯繫生活,理解驚弓之鳥的引申義,並能運用;合———質疑留白,更羸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憑什麼知道這是隻驚弓之鳥?最後一環節實際是課之結尾,只要一句話,但卻顯示我因課時不同而對文本把握點的迥異,收的同時也為下一課時的放留足了地步。

這樣算來,整節課實際只有三個環節,很簡約,但並不簡單。都説花要有花樣,人要有人樣,我想,課也要有課樣,古文要有古文味,詩歌要有詩歌味,成語故事就要有成語味。課始時,給一定的時空,讓學生進入成語之場,展示自己課內外對成語的積累,是一種營造,也是一項訓練,更是對課外閲讀的一份鼓勵,這就是我初始環節的預期,沒有完全達到,但在*近。朗讀一環是中心,學生讀為主,老師評、導為輔。

其實對閲讀教學來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初讀,除非你放棄教材,另起爐灶。課本剛下發時會瀏覽,預習時會練讀,開課後會朗讀。為了調動學生已讀得有些麻木的神經,檢查讀書效果時老師適時而適當的評價、引導就非常重要,這樣會給學生一種新鮮的視角,新奇的感受,讓學生有所觸動:哦!還可以這樣想?

我怎麼沒想到呢?這樣將熟悉讀成陌生後,學生會覺得文章實際上還大有嚼頭,讀的積極性就再次提起了。比如學生讀到這一句時“更羸並沒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我用一條向上的直線箭頭和一條同向的斜線箭頭讓學生討論“直往上飛”之“直”為何種意思,引發了學生趣味盎然的辨析;再將箭頭改換為向下的,幫助理解“直掉下來”之“直”為“筆直”,生動又深刻,比較容易調整學生閲讀的狀態,改善他們滑行閲讀的壞習慣。

為寫搶佔幾分月光

閲讀教學這十分明月,本該是聽説讀寫各佔幾分,現實確實讀與説瓜分盡這一輪明月。“以讀為主”讓所有的課堂一讀到底,教者深怕被詬病課堂沒有書聲琅琅;“多元解讀”讓所有的課堂羣雄並起,每個人甚至連自己的聲音聽不到,眾生喧譁中,聽不到思想落地的聲音,看不到語文之芽破土而出,我們在潮流中模糊了課的模樣,丟失了自己的思想。

xx年11期《小學語文教師》開篇是朱文君採訪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的筆錄,吳教授認為訓練是語文教學的立身之本,而理解、積累、表達是訓練的三個維度,重中之重是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訓練。

吳教授進一步指出:我們的課堂雖然有大量説的時機,但只是零碎的一問一答,老師重點追求的是答案的正確,而不是問題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精美,因而錯過了大量的訓練口頭表達的時機。我也是這樣積習難返,這節課開始時學生能熟練的將“胸有成竹”與“文與可”連起來,卻不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描述,而我卻輕輕放過了。但訓練學生及時練寫的意識還是有一些的。

以前看過其他老師做“讀寫結合”的課題,一直努力將寫擠進課堂,現在則是儘可能為寫搶佔地盤,但卻不是為寫而寫。中年級的寫,必須榜樣為先頭部隊,説為後續軍力,修改為後勤保障。所以學生閲讀文本瞭解了“驚弓之鳥”的本義後,我很快轉向,藉助言語情境暗示“驚弓之鳥”的引申義:東東上次語文考試成績很不理想,現在一聽要考語文了,簡直成了驚弓之鳥。學生由此悟出其引申義為“受到一點驚嚇就害怕得不得了”;再將自己的經歷提煉為語境(我去年參加“市教壇新星”比賽,慘遭失敗,我一直告誡自己不能談虎色變,要收拾信心重頭再來。如今面對新的比賽,我變得泰然自若。)讓學生在形象中感知、瞭解“驚弓之鳥”的近、反義詞,深化其引申義。

其實這一環節並不止於此,它也為緊隨其後的運用“驚弓之鳥”説話提供了範例,同時也滲透了人生態度的教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失敗的經歷,唯有改變對失敗的態度才能調整好認識的姿態)。實際上也確實如我預期的那樣,學生在黑板上就寫出這樣一句話:馬上要數學考試了,有的同學彷彿如驚弓之鳥,有的同學卻泰然自若。我非常享受學生在課堂上凝神靜思、奮筆疾書的時刻,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動一靜何嘗不是課堂之韻呀?

如果是我的第一課時是讀寫結合,完成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那麼第二課時課時我就偏重讀思結合,抓住文本,感知、感悟、感動於更羸這個人物了。我自己覺得這樣的安排還是合理的,可我更知道,這,僅僅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已。可我又能怎麼樣呢?每個人都無法越過自己的肩膀觀察自己,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自己就是我自己的侷限!所以,我們才需要評議、交流、爭辯、批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2yqj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