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幼兒中班語言活動《撕呀撕呀》教案(附反思)

幼兒中班語言活動《撕呀撕呀》教案(附反思)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中班語言活動《撕呀撕呀》教案(附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中班語言活動《撕呀撕呀》教案(附反思)

活動意圖:

《撕呀撕呀》在中班早期閲讀中,是屬於比較難的一個活動,它是語言活動與手工活動的完美結合,如何通過深入淺出的活動,讓幼兒理解該知識,則成了本次活動在設計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通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已有知識經驗的瞭解後,確定將本課時的活動目標定位於:喜歡閲讀圖書,並樂於與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發現。同時,這本圖書中所涉及的形容詞語較多,如何用淺顯的語言、動作等表達出那種意思這就要求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應該認真推敲,易於幼兒理解。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畫,初步理解繪本前半段內容並學習用正確的量詞來表述。

2、通過閲讀圖書瞭解牛的外形特徵。

3、喜歡閲讀圖書,並樂於與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發現。

4、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並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PPT、黑色和白色毛邊紙、小圖書人手一本。

2、作為牛身體的長方形白紙若干張,黑紙和白紙若干張,膠水、棉籤。

活動過程:

(一)、觀察

1、PPT上撕紙人物與動物造型圖,引導幼兒説出撕貼過程。

師:“小朋友,這些畫漂亮嗎?告訴你們一個祕密哦!這些漂亮的畫是用紙撕出來的。"

2、出示封面,引出主題——牛的一家

師:“這是牛的一家,有牛爸爸、牛媽媽、和牛寶寶。它們也是用白紙和黒紙撕出來的,今天,我們來一起閲讀這本有關撕牛的書,好嗎?”

(二)、幼兒自由閲讀。

1、提出閲讀要求:

(1)安靜,一頁一頁從前往後翻閲

(2)仔細看一看,看看牛是怎麼撕出來的?

2、幼兒自由閲讀,教師巡迴指導。

3、引導幼兒説説牛是怎麼撕出來的?

(三)、引導幼兒觀察PPT2~7

閲讀圖書,理解故事內容。

師:第2、3頁:畫面上有什麼?

幼:一塊黑,一塊白

幼:一片一片,有的黑,有的白

師:這一塊黑,一塊白是什麼?

幼:很多的紙片

師:猜猜這些撕出來的紙片,是牛身上的哪個部位呢?

幼:牛的身體

師:牛的'身體撕好了還要撕牛的哪些部位呢?觀察牛的外形特徵,引導幼兒跟讀課文重複的句子:撕呀撕呀,一個頭(兩隻角、一條尾巴、四條腿)… .

(歸納小結書中量詞的用法。)

師:啊,牛爸爸好壯呀!原來我們撕出了一隻強壯的牛爸爸!

師:撕呀撕呀… .

(教師停頓,讓幼兒猜猜接下來撕的會是誰?)

幼:牛媽媽

幼:牛寶寶

(四)、集體閲讀

P8—15 。觀察畫面內容,鼓勵幼兒嘗試講述。

引導幼兒討論:牛爸爸、牛媽媽、牛寶寶想到山上吃草,那我們要撕出什麼呢?

幼:我們要撕草地、還有山坡。

幼:還有樹,花。

師:我們要準備什麼顏色的紙呢?

幼:綠色

師:牛寶寶很小,吃的草要嫩一些,還可以用什麼顏色的?

幼:淺綠色

師:一片深綠,一片淺綠、深深淺淺都好綠(教師引出課文的句子)

(五)、師幼完整閲讀封面至P15,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六)、幼兒嘗試撕牛

(1)提出要求,介紹牛一家的異同點:大的身體是牛爸爸、略小一點的是牛媽媽、最小的身體是牛寶寶的。

(2)幼兒撕牛,師提醒幼兒自由撕出一隻牛。

(3)相互展示作品,再次要求幼兒用書中的語言描述牛爸爸

(七)、延伸活動

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時繼續撕出書中“牛的一家”。

活動反思:

《撕呀撕呀》這一節活動,是語言與手工的完美結合,如何通過深入淺出的活動,讓幼兒理解,是本次活動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第一調動孩子興趣。

整個活動以撕貼牛的形式,讓孩子對於活靈活現的畫面感興趣,以孩子熟悉喜愛的“牛”形象展開,為孩子創設了一個寬鬆、豐富,又切合他們生活經驗的語言來認識牛的特徵,如:這是一隻牛爸爸,它有一個寬寬方方的身體,一條細細長長的尾巴,四條粗壯的腿,兩個彎彎的牛角,一個頭,兩隻眼睛,一張嘴。

第二在語言上,小朋友不僅能説出牛爸爸特徵還能説出《牛一家》的一些細節如:牛寶寶有的在吃草,有的在搖尾巴,還有的在休息…..在此基礎上我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們,就能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自然而然就模仿了短句,語言朗朗上口。

第三:在閲讀上與操作中,當我交代看書注意的要求後,孩子們都有看書和操作的慾望,按意願撕貼牛,並在撕貼中能夠小聲討論,也能夠慢慢的念出書中的兒歌,還能夠做到姿勢正確,安靜翻閲圖書,讓幼兒在寬鬆的活動中學、在玩中學。

優點:

1、選材有趣,幼兒參與熱情高、講述慾望強。

2、教師能在細節中關注對幼兒的閲讀常規和閲讀習慣的加強培養。

3、教師的指導語精煉、有效,能把幼兒的發散性回答牽引到設計的中心主題來。

4、師的完整範讀體現故事的語言美,從而進一步讓幼兒感受活動的趣味性。

不足及建議:

1、幼兒講述慾望強,搶答現象多,應多給幼兒提供個人表述的機會,同時也培養其他幼兒的傾聽習慣。

2、應有意識關注圖本資源,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提高幼兒的觀察閲讀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ypqdo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