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論毅力 教案教學設計

論毅力 教案教學設計

論毅力 

論毅力 教案教學設計

1 、課文解讀。 

(1) 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梁啟超 (1873 - 1929) ,字卓如,號任公,筆名主要有哀時客、飲冰子、飲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國之少年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 

梁啟超出生於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自幼聰穎, 4 歲開始學習《四書》、 《五經》, 9 歲即能寫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 12 歲中秀才, 17 歲中舉人,有“神童”之稱。 1890 年,粱啟超 17 歲時拜康有為為師,師從康有為學習四年,受康有為的影響,開始探索挽救祖國危亡的變法維新之術。 1894 年 6 月,梁啟超隨康有為人京參加會試。 7 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於次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粱啟超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 1300 多名舉人,上書皇帝,要求拒籤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史稱“公車上書”。這年 7 月,宣傳變法維新的第一個刊物《中外紀聞》在京創刊,梁啟超是主要撰稿人。 8 月,維新團體“強學會”成立,樑任書記,成為康有為進行維新活動的得力助手。 1896 年 8 月, 《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樑任總撰述,發表了《變法通議》等重要論著,還積極編輯出版《西政叢書》。 1897 年,梁啟超應邀前去長沙,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創辦《湘學報》,積極鼓吹和推動維新運動,培養新型人才。 

1898 年,梁啟超奉調入京,同康有為等人發動了著名的“變法維新運動”,協助光緒皇帝實行新政。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共 103 天裏,梁啟超作為維新主帥康有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 “新政來源,真可謂全出我輩。” 在後黨的反撲下,戊戌變法遭到失敗,梁啟超遠走日本避難。 

梁啟超流亡日本,與康有為組織保皇會,創辦《清議報》、 《新民叢報》、 《新小説》等雜誌。在 1898 年至 1903 年 5 年之間,梁啟超在以上刊物上共發表多篇文章,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理論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倫理道德。當時著名詩人黃遵憲稱頌梁啟超的思想言論“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組織“進步黨”,曾短暫出任袁世凱司法總長。袁世凱復闢帝制,梁啟超認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便積極策劃並參與了倒袁活動,於 1916 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加速了袁世凱洪憲帝制的失敗。梁啟超組織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 1916 年後,梁啟超與北洋軍閥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憲道路,曾任段內閣的財政總長。但是,殘酷的政治漩渦很快使得梁啟超徹底放棄政治幻想,三個月後去職,從此結束了政治生涯。 

此後的十多年,梁啟超主要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先後在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任教,是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並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學府巡迴講學,以其豐富廣博的學識,培養造就了一批日後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學、佛學、史學、政治經濟學、先秦諸子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本文寫於 1902 年。 “百日新政”失敗,慈禧太后宣佈“臨朝聽政”,囚禁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楊鋭、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在菜市口刑場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其他傾向變法和參與新政的官員被陸續監禁、罷官和貶遣戍邊的達四十多人。除京師大學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廢除。作者流亡日本,反思維新變法失敗的教訓,勉勵處於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時受挫而灰心,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繼續前進。 

(2) 基本解讀。 

本文是用較為淺近的文言進行寫作的,自始至終運用了正反對舉的説理方法,道理説得十分透徹。開篇從“天下”、 “古今”起筆,從“成”、 “敗”落筆,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一正一反,正反對舉的論證方法統領全文。然後從人生的逆境與順境相間以選的一般規律人手,論證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緊接着,闡述人生歷程的規律,從理論上論證論點。強調“順境”與“逆境”, “至強之人”與“志力薄弱之士”、 “次弱者”、 “稍強者”、 “更稍強者”的正反對舉,分析這五種不同類型的人對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態度和結果,論證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論證論點。以“遞”與“順”的轉化規律進一步論毅力的作用,從挫折而不退説起,辯證地闡明逆與順的關係。於“蹇”與“幸”的對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關鍵。以“操舟”喻對等逆境,沒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達到彼岸的。 

(3) 精華鑑賞。 

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正反論證,邏輯嚴密。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自始至終運用了正反對舉的説理方法,道理説得十分透徹。文章開篇從“天下”、 “古今”起筆,從“成”、 “敗”落筆,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一正一反,正反對舉的論證方法統領全文。 在論述時也從“順境”與“逆境”, “至強之人”與“志力薄弱之士”、 “次弱者”、 “稍強者”、 “更稍強者”的正反對舉。 

語言淺近流暢,充滿感情。 

梁啟超是中國文學語言由古代轉向近代的過渡人物,喜歡運用淺近暢曉、半文半白的語言進行寫作,時常吸收外國語言的表達方法,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筆鋒包含感情,一瀉千里。本文就是通過 

層遞句來達到這一效果的:其一,面對逆境與阻力的五種人的不同態度和結果, “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 “稍強者”、 “更稍強者”、 “至強之人”,一層進一層,層層遞進,將“有毅力者”與“反是者”的不同層次都提到了,涵蓋全面,説明周密;其次,操舟者,彼“從容以進度其順”; “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達也”,三個層次的層遞,將“反是者敗”的道理説得明明白白。此外,文中的比喻句運用很靈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從容以進度其順”, “反是者” “故彼岸終不可達也”,又援引孔子“為山”之喻,指出無毅力者功虧一簣,用孟子“掘井”之喻,指出半途而廢,事業無成。這些比喻都順手拈來,生動活潑。 

(4) 參考譯文。 

天下古今成敗的種種事情,是如此的情況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們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 ? 是有毅力的人成功,與此相反的人失敗。人生的歷程,大抵逆境佔十分之六七,順境也佔十分之三四,順、逆兩境又常常互相間隔、交替出現。無論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幾次乃至十幾次遇到阻力。 

它們的阻力雖然或大或小,但總之是必定無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開始時一定説“我要怎樣,我要怎樣”,他們的意思是以為天下的事情本來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嘗試一下,阻力突然來了,就灰心喪氣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時的意氣,通過了這第一關,遇到兩次挫折就退後了;那些志力稍微強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後了;那些志力更加強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後了;那種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沒有退後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強的人,沒有能夠好好地做到底的。 

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後,那麼在小的挫折之後,必定有小的順利;大的挫折之後,必定有大的順利。煩難複雜的地方已經過去了,接着就會有隨着刀子下去就切斷了的一天。旁觀的人只是非常羨慕他的成功,以為他大概是幸運兒,天老爺有寵於他,又以為自己在遭遇上很艱難,因此所成就的事業不如他。這種人怎麼知道所謂的艱難、幸運,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種能不能夠征服艱難、利用幸運的態度,即是他成功、我失敗所區別的地方。又比如駕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間內,行駛千里的水路,其間風潮的或順或逆,常常交相錯雜。他憑藉艱苦忍耐的志力,頂着逆風惡浪而突破、通過難關,然後能夠從從容容進入到順利的境地。我就有時行駛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時行駛了兩三天即返回了,有時行駛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邊岸終於無法達到。 

孔子説: “比如造山,還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繼續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説: “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還沒有挖到井水,還是廢井。”成敗的規律,在此而已。 

2 .習題解説。 

(1) 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結合課文進行辯證的思考,增強對於毅力的認識。 

面對逆境與阻力的五種人的不同態度和結果, “志力薄弱之士”、 “次弱者”、 “稍強者”、 “更稍強者”、 “至強之人”,一層進一層,層層遞進,將“有毅力者”與“反是者”的不同層次都提到了,涵蓋全面,突出只有毅力至強方能事業成功,只有那些有毅力、意志力的人才能逆轉境遇。 

(2) 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結合本系列教材前後文章的呼應,增進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辯證的思考的方法。 

兩者的觀點大致相同,但各自側重點不很一致。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去》一文強調,人應激發出自己的潛能,以主觀意志力來控制人生方向,在與抵抗力的抗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而《論毅力》 

一文主要是以“遞”與“順”的轉化規律進一步論毅力的作用,從挫折而不退説起,辯證地闡明逆與順的關係。於“蹇”與“幸”的對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關鍵。以“操舟”喻對等逆境,沒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達到彼岸。總之,兩者都重點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內在精神的重要作 

(3) 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增強對文言虛詞的理解。 

參考答案: 

第 1 小題:焉:於是,於此,放在動詞後面,表示處所、對象。 

第 2 小題:焉:語氣詞。 

第 3 小題:焉:然、貌、樣子,助詞。 

第 4 小題:焉:哪兒。 

相關資料。 

變法通議自序 

(1896 年 8 月 9 日 ) 

法何以必變 ? 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晝夜變而成日;寒暑變而成歲;大地肇起,流質炎炎,熱熔冰遷,累變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鳥,飛魚飛鼉,袋鼠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而成世界;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碳吸養,刻刻相續,一日千變,而成生人。藉日不變,則天地人類並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貢助之法變為租庸調,租庸調變為兩税,兩税變為一條鞭;並乘之法變為府兵,府兵變為 e6 騎,啦騎變為禁軍;學校升造之法變為薦闢,薦闢變為九品中正,九品變為科目。上下千歲,無時不變,無事不變,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為也。為不變之説者,動日“守古守古”,庸詎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 固已不知萬百千變。今日所目為古法而守之者,其於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里計哉 ? 

今夫自然之變,天之道也;或變則善,或變則敝。有人道焉,則智者之所審也。語曰: “學者上達,不學下達。”惟治亦然:委心任運,聽其流變,則日趨於敝;振刷整頓,斟酌通變,則日趨於善。吾揆之於古,一姓受命,鏟法立制,數葉以後,其子孫之所奉行,必有以異於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猶峒焉以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茱然守之, 因循不察,漸移漸變, 百事廢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興者審其敝而變之,斯為新王矣。苟其子孫達於此義, 自審其敝而自變之,斯號中興矣。漢唐中興,斯固然矣。 

《詩》曰: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言治舊國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順,其義至明,有可為之機,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勢,有不容少緩之故。為不變之説者,猶日“守古守古”,坐視其因循廢弛,而漠然無所動於中。嗚呼 ! 可不謂大惑不解者乎 ? 《易》曰: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伊尹日: “用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夜不炳燭則昧,冬不御裘則寒,渡河而乘陸車者危,易證而嘗舊方者死。今專標斯義,大聲疾呼,上循土訓誦訓之遺,下依朦諷鼓諫之義,言之無罪, 聞者足興,為六十篇,分類十二,知我罪我,其無辭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pwj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