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基礎培養目標:理解古文的字詞句。

2、思想培養目標:顧全大局,大公無私的品質。

3、能力培養目標:培養説話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全文體會社交的技巧性以及説話的邏輯性。

2、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詞類活用。

【教學設想】

1、 本文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對往後文言文的學習有極大影響。一開始可以先引入歷史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接着開始講解課文大意,讓學生對課文有總體的掌握。

2、 首篇古文,應該注重字詞句講解,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奠定基礎。

3、 本文邏輯性比較強,充分體現口才能力。通過學習課文,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口才技能。課堂上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學生熟悉的例子,加深對課文理解。

【預習安排】

1、 對照譯文通讀課文,給不認識的字詞注音。

2、 複習第一課時學習的課文,自己翻譯學過的部分,第二課時的時候檢查。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初中已經學過《曹劌論戰》了,問學生是否記得出處。學生答出自《左傳》。繼而説明今天的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也是出自《左傳》。有關《左傳》的內容,請同學們先看課文註釋①。

接着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有愧於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國呢?秦晉歷史上合作關係一直很好;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也要爭奪霸權,於是秦晉聯合也就成了必然了。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以晉國為主的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就想到了當時的大國,也就是秦國。

 

下面我們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看看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的。

二、請同學集體先讀一遍課文。要注意下面這些字詞的讀音。有些是古今讀音不同,有些是不常用。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亡鄭以陪(bèi)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秦伯説(yuè)    逢(páng)孫 

三、講解課文

1、下面來看看課文。同學們先聽老師讀第一段,並思考這段講的是什麼事件。

第一段  (秦晉圍鄭)

哪個同學來回答一下:這段講的是什麼事件?(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

第一句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侯,就是晉文公,秦伯就是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因為。其,代詞,代指鄭國。禮,禮節。貳,從屬二主。“無禮於晉”是倒裝句,應該是,於晉無禮。這就是狀語後置句。同理,那“貳於楚”是什麼結構呢?這個也是狀語後置句。哪位同學來翻譯一下: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沒有用禮節對待晉國,而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

②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整句話的意思就是:晉軍駐軍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在這個危急的關頭,鄭國怎麼辦呢?老師帶領同學來看第二段。讓同學們集體讀第二段。

2、第二段 (臨危受命)

  師:同學們,這一段注意講的是什麼呢?

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讓他去見秦君,希望他能説服秦伯退兵。

第一句①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鄭國的大夫。鄭伯,鄭國國君。若,假如。使,派遣。見,拜見。用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來説,佚之狐是(伯樂),而燭之武是(千里馬)。大家翻譯: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假如派遣燭之武拜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 這裏的“師必退”説明了佚之狐對燭之武怎樣?非常瞭解和信任。這也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公從之。從,應該,同意。鄭伯同意了。

③(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辭,推辭。師:燭之武的態度是怎樣的?生:推辭。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已,同“矣”,意思就是這兩個字的音和義是一樣的,都是語氣詞。我請一位同學來翻譯,誰來:燭之武推辭説:“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燭之武覺得懷才不遇,心裏有埋怨。) 

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是,代詞,代替前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而,連詞,表順承,才。是也,這是一個判斷句。過,過錯。翻譯:鄭文公説:“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才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師:鄭伯是如何説服燭之武的?他是降低的身份責怪自己,勇於承認錯誤,態度誠懇,然後告訴他應以國家為重。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師:這裏説明燭之武是怎樣的人?

生:國家危難的時候燭之武不顧私人恩怨,勇於為國家貢獻自己。

3、第三段(説退秦師)

(1)、大家先朗讀第三段,説出大概段意,並給本段劃分層次。(分段有利於理解段意,理清層次)

本段的重點在“説”,説辭雖僅有一百多個字,一節緊扣一節,層層深入。大家先來劃分層次。(劃分層次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結構,體會燭之武的説話技巧。)可分四層:(教師可以邊劃分邊講解課文)                                                                                                                                                            

(1) “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態度誠懇,動之以情。

(2)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3)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説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説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説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説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這個事實。

(2)接着進入字詞句講解。

①夜縋而出。説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説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側面寫出燭之武的英勇表現。

②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既,已經。 

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而,順承,來。以,介詞,拿、用。與上面哪個句子相似?無禮於晉。是什麼結構的?狀語後置句。執事,對方的尊稱。句子省略了賓語,敢以之煩執事。 請一位同學翻譯該句子: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的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④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越,越過。以,介詞,把。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焉,為什麼。翻譯: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放棄。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同“供”其,代詞,出使的人。乏困,缺少的東西。哪個同學來翻譯一下?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恩,翻譯得好。

⑥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為,給予。賜,恩惠。許,答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晉惠公在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

⑥夫晉,何厭之有?夫,句首語氣詞。和,什麼。厭,通“饜”,滿足。語序應該是,有何厭。賓語前置。之,賓語前置的標誌。哪個同學翻譯這句?

⑦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向西;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已經向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邊擴大它的邊界。闕,侵損。焉,哪裏。之,代詞,指土地。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呢?

⑧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以,順承,可譯而。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之,指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⑨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説,痛“悦”。 戍戍守。之,鄭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3)老師帶領學生返回學習這一段,分析燭之武的説辭,結合晉、秦、鄭地勢圖,分小組合作,討論燭之武的論辯藝術。這樣可以更加清晰明瞭交談的程序。

A、説理的邏輯結構:坦言滅亡→亡鄭於秦無益→亡鄭利晉→賜晉無利→闕秦利晉 

B、從哪些角度進行説理: 

     正面説理:越國以鄙遠……君之薄也。 

     反面説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史實説理: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之所知也。 

C、用了哪些策略: 

     以退為進:鄭既知亡矣……敢以煩執事。 

     利益引誘誘: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離間計:夫晉,何厭之有……將焉取之。 

4、第四段(迫晉退兵)

①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請,請求(請求允許我做某事)。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沒有。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因,依靠。敝,損害。任,仁義。與,同盟者。知,通“智”。易,代替。武,武德。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衝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

5、在瞭解大意的基礎上再誦讀,加深印象。接着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類總結的字詞句用法。分類如下:

(1)重要實詞:

①貳:從屬二主②鄙:邊遠的地③許:贊同④微,如果沒有。⑤陪,增加。⑥闕:侵損,削減。

(2)虛詞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4)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説      (説,通“悦”)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5)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6)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6、完成課後作業。老師可以用提問學生或者集體討論的方式完成。

    7、結語 

    回去自己再總結課文重點字詞句的用法,自己歸類,加深記憶。鼓勵學生提高自己的口才技能。

 

附件

教後記

1、師姐點評:

   教態自然,聲音響亮,與學生有互動環節,能夠調動課堂氣氛。但是上課內容有點亂,板塊連接突兀,不連貫。動作有點僵硬,體態語言欠缺。説話不夠順暢,時有停頓。建議:講課的時候放開點,笑容多點,多與學生接近;不能總是看着教案,也不能讓學生看出你的緊張。

 第一次修改:導入部分更加精講,避免學生瞌睡。教學用語進一步改進,儘量使用專業術語,不能總停留在一直出現的話語,學生聽多了也煩。比如,那個,嗯等口頭禪。教案熟讀,避免照本宣科。見過修改,板塊連接沒有太大的起伏了。

2、唐老師指點:

  態度嚴肅,教態自然。板書有待提高,但結構清晰。跟學生有互動,眼神交流。但是背台了,這個犯了大忌。對文本還不夠熟悉,依賴於教案。

 點評加改正:1、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但不能漫無目的。開場白要渲染氣氛,使用適當的語言激勵他們,讓他們進入角色,為下文作鋪墊。

2、學生讀書時老師走到中間去,讓他們有親近感,有互動。也可以檢查自己板書是否有錯別字,大致的結構該怎樣排版。

3、整體感知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想辦法換方式讀課文。理解的前提是記憶。講完一段後也要讓學生讀,可以把他們的思路理清楚。字詞句講解也是有必要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全部掌握基本的知識,缺乏一定的引導,自制能力也不強。

4、每一個課時應該是完整的,必須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理解。如果中斷了,下一節課是很難接上去的,記憶裏面已經分層次了。一般第一課時的時候要把文章的整體內容串起來,為後面的學生奠定基礎。

5、板書。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清晰。

6、學會揚長避短。如果你普通話不標準,你可以多板書或者用課件。如果你不學富五車,你可以説話幽默。如果你不漂亮,你可以有氣質,有親和力。如果你學得不夠精通,不要往吭裏面跳。

3、課前發言:

  一位中學老師提倡學生學習詩歌,辭藻要求華麗。使用比較優美的語言寫作文,在高考很容易得考分,既符合考試的要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文筆,提高學生修養。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提倡學習詩歌是一個不錯的建議。現代的學生都不懂得詩歌的格律、欣賞等問題。平常學生不接觸,考試才臨時用,肯定在短時間內難以理解。而且作為一箇中國人,我覺得知道一些詩歌的原理不為過。我就很羨慕會寫詩的人,覺得她們很有韻味,寫的文章比較有文采,用詞很靈活。但是不能過多追求辭藻華麗。這樣就顯得矯揉造假了。

 

樑冰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nxpw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