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三維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學習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捍衞國家主權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説辯的藝術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和內容

第一課

一、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戰與和皆出於利。

二、學生自讀課文,學習重點詞彙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秦伯説(yuè)  逢(páng)孫     杞(qǐ)子

2、語言點

A、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於此

B、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使作疆界。

C、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説:説,通“悦”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D、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E、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三、學生熟讀課文,自主學習,翻譯全文

四、佈置作業:抄寫譯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開口説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説不會説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所以這“話”可不是隨便能説的。(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課文《觸龍説趙太后》)觸龍一句話就打動了趙太后的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不但熄滅了趙太后的怒火,還令她欣然納諫。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高明的説客。在春秋戰國時代,像他一樣高明的説客比比皆是。燭之武就是其中的一個。

二、檢查預習的情況,理解課文內容,重點語句翻譯(出示幻燈片)

三、學生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燈片)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説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

小結:這場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鄭國對晉國的無禮和背叛,這是晉國出兵的理由,但秦國僅僅是以盟軍的身份助戰而已,與鄭國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這是燭之武遊説成功的基礎。

四、精讀燭之武的説辭,自主學習(出示幻燈片)

1、燭之武遊説的核心是什麼?從文中找出關鍵詞。

(利,害)

2、你認為哪句話打動了秦伯?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3、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打算怎樣勸説秦伯?

    (先表達為秦國着想的立場態度,來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後闡述亡鄭、保鄭之於秦國的利害關係,再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兩國關係,破壞兩者的聯盟,促使秦國改變主意,化敵為友,退兵助鄭。)

4、這段説辭語言非常精煉,可分為五層。概括各層大意。

①語氣謙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鄭對秦無益。 

②説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伯的決心。

③説明保鄭利秦,以利相誘。

④以晉對秦的背叛事實離間秦晉聯盟。 

⑤一針見血地指出晉國是秦國的威脅。 

小結:燭之武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説客,運用精煉的外交辭令化干戈為玉帛,説退秦師,最終保全了自己的國家。他這一番説辭真可謂“一語中的”、“一言興邦”,很有針對性和藝術性,需要我們好好體會學習。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可以説的人笑,一句話也可以説的人跳,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效果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五、探究學習比較閲讀《蹇叔哭秦師》,討論:蹇叔的勸諫為什麼不成功?

蹇叔哭師 僖公三十二年    左 傳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同樣是勸説秦穆公,為什麼結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決策之前主動徵求蹇叔的意見,可見並非剛愎自用之人。可是最終卻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責任在誰?如果蹇叔在勸諫時能注意説話的方式態度,講究策略,而不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教訓後生晚輩的架勢,也許穆公會重新考慮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軍隊出發前主動找穆公好好談談,而不是哭着説喪氣話,也許穆公不會對其破口大罵,連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顧了。如果蹇叔能夠在送兒子參軍的時候主動找孟明等將帥分析敵情,告知防禦策略,而不是隻向兒子哭訴,也許秦軍不至於在崤之戰中一敗塗地,連三軍統帥也被俘虜。)

小結:為人處世,要學會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與別人交談時,要注意説話的對象、時間地點場合,努力營造和諧的氣氛。尤其是向別人提意見或建議時,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藥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組活動:把握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各小組選擇一個人物,為課本劇寫一段角色分析。

燭之武:個性鮮明,才華出眾卻一直不得重用,牢騷滿腹,但深明大義,能夠顧全大局,隻身入虎口,成功遊説秦伯退兵,可謂智勇雙全的愛國辯士。

佚之狐:老謀深算,有遠見卓識,但城府很深。(這個人的個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鄭伯:善於納諫,知錯能改。

秦伯:唯利是圖(可以引導學生參考閲讀課後練習三)

晉侯:頭腦清醒,理智行事,深謀遠慮,能夠隨機應變,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寬闊胸懷,終成一代霸主。

小結:這篇課文中,燭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正面表現了他的鮮明的個性和傑出的辯才,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他的人物都從側面烘托了燭之武的智勇雙全。雖然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隻語的描寫,但都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我們在寫作中,也要注意運用個性化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佈置作業:

1、歸納語言點

2、以“説話的藝術”為主題設計製作一份小報,在班上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生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麼?

交待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2、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3、鄭伯是如何説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 “夜縋而出”四字能否刪掉?

不能,這四個字説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説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

5、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

①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説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亡鄭決心。

③進一步説明保鄭利秦,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考慮退兵

④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⑤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使秦決心退兵。 

小結,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甚至獲得不僅於此的好處:秦鄭結盟,秦派軍隊戍守鄭國。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刪掉?

   不能,晉的退兵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時刻畫了晉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二、寫作特點

1、敍事有波瀾,引人入勝

2、寫人個性鮮明,正側面描寫相結合

作者通過語言對燭之武作了正面描寫,不管是牢騷,還是説辭,都集中地刻畫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正側面描寫的結合運用,使燭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值得我們學習。

三、講解課後習題並佈置作業

小練筆:設置一個情境,勸説某人接受你的意見或者建議

 

謝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eln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