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河中石獸兩課時 導學案設計(語文版七年級下冊)

河中石獸兩課時 導學案設計(語文版七年級下冊)

 七年級語文學科練習案           課題    河中石獸             第17教時                                                                                                                  

河中石獸兩課時 導學案設計(語文版七年級下冊)

編制時間:3 月 24 日           編制人:七年級語文組         學科組長簽字:            

預習內容: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

[自主學習]

                                            

1. 給下面加線的字注音。

山門圮於河(      )               棹數小舟(      )

曳鐵鈀(      )                   為暴漲攜之去(     )

湮於沙上(      )                 齧沙為坎穴(     )

石必倒擲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據理臆斷(     )

2. 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1)一寺臨河干 臨:___________ 幹:___________

(2)山門圮於河 圮:___________

(3)閲十餘歲 閲:___________ 歲:___________

(4)爾輩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鞏固訓練:

3. 指出下面加線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1)如是再齧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 聞之笑曰

B. 當求之於上流

C. 一老河兵聞之

D. 其反激之力

課後檢測: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①,山門圮②。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鬩③十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④數小舟,曳鐵耙,尋十餘里無跡。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 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⑥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⑦聞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之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註釋】①幹:岸邊。 ②圮(pí):倒塌。 ③閲:經歷。 ④棹(zhào):船槳,這裏作動詞用。 ⑤柿 fèi:木片。 ⑥顛:顛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 

      A、滄州南一寺臨河干(面對)

      B、二石獸並沉焉(合併)

      C、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畢竟)

      D、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二石獸於水中         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B、以為順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C、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於數裏外             則移其民於河東

3、對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③一老河兵聞之 ④果得之於數裏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②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七年級語文學科練習案           課題   河中石獸              第18 教時                                                                                                                  

編制時間:3 月 24 日           編制人:七年級語文組         學科組長簽字:            

預習內容: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2、文中主要説出了幾位主要人物,概括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四種方法及結果

尋找經過 人物 尋找的地點 結果

       

       

       

   

   

 [自主學習]

3、在文中找出他們尋找石獸的理由是什麼?

4、為什麼前三種方法是錯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鞏固練習

1、 文章中寫道:“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和“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請發揮想象,描述“講學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動,揭示出他們“笑”的緣由。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心中暗想:                         ,不由笑之。

一老河兵聞之,心中暗想:                       ,笑之。

 

上面文中兩次寫道“笑”,你怎麼理解其中的意味:

課後檢測: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用自己的話寫出下列代詞指代的內容

⑴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説到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A、爾輩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C、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A、水不能衝石;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注音或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門圮於河(倒塌)            B.棹數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衝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衝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12、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找出文中説明這個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張語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nonnq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