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

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

初中的文言文是語文文言文學習的基礎,而相關的教案應該要及時制定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歡迎大家閲讀。

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並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鑑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覆論證加強説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並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並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瞭解關於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稱“ 韓昌黎 ”。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 古文運動 ”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三、 出示自讀指導(一)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後,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四、強調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 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後 生於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 久矣!

五、出示自讀指導(二)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後,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六、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讀指導(三)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八、出示自讀指導(四)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後,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九、出示自讀指導(五)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聖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後,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後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3、《勸學》中荀子説“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韓愈也説了同樣意思的話:——————————————————————————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並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lx8z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