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囚綠記》學案導學(人教版高一必修學案設計)

《囚綠記》學案導學(人教版高一必修學案設計)

 《囚綠記》學案導學

【目標導航】 【學習提示】

1、知識目標:熟讀課文,體會象徵手法的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將“綠”擬人化,來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

3、情感目標:把握作者寄託於綠的豐富的情感內涵:①對“綠”永不於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讚美;②對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的讚頌;③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憤慨。  

本文語言優美雋永,借物抒情,託物言志,我們要結合背景,在熟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其中的情志。

【背景知識互動】 【知識積累】

一、寫作背景

《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由此他懷念起一年前暫住北京時的一樹長春藤。這長春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囚進”的綠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陽光,顏色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釋放,並祝福它繁茂蒼綠。這篇散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含不盡之意自在言外。

二、作家作品

陸蠡(1908-1942),原名陸聖泉,浙江省天台 縣人。1931年畢業於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先後擔任過泉州平民中學教師、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並創辦《少年讀物》半月刊。1942年4月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慘遭殺害。1983年4月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陸蠡是一位勤奮且有才華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僅內容厚重,充滿激越的思想鋒芒,而且藝術上獨具一格。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詩集《海星》《竹刀》《囚綠記》。 解題

本文借“囚綠”的故事,讚美“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脱黑暗統治,重獲光明自由的內心情感訴之於外象。

 

識記要點

陸蠡,現代散文家,翻譯家。作品有散文詩和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

三、重點字詞

1、字音

摺疊(zhé) 瞥(piē) 揠(yà)苗助長

蕈(xùn)菌  涸(hé)轍 

2、字形

涸轍  葱蘢  攀緣

3、詞義

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也説拔苗助長。

淅瀝:象聲詞,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婆娑:盤旋(多指舞蹈)。

葱蘢:(草木)青翠茂盛。

猗鬱:茂盛的樣子。 字詞鞏固

1、注意形近字

揠(yà)

偃(yǎn)

堰(yàn)

2、注意多音詞

脈(mài)絡

脈脈(mò)

3、不同的寫法

攀緣=攀援

摺疊=摺疊

【教材全析】 【整合感悟】

一、結構內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引發回憶,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去年夏間。回憶往事,放飛幽遠的思緒

第二部分(第2-13段),憶述北京與“綠”相處的日子,抒發自己對“綠”的無限愛意。

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行文線索大致可概括為:擇綠――戀綠――囚綠――放綠。

2、3、4段為第一層:擇綠

第2-3段寫小屋概況。第2段寫小屋的低矮、狹小、潮濕、簡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東,早晨陽光就照進屋裏,炎熱可畏。

這樣一間毫無優點可言小屋,我為什麼還“懷着喜悦而滿足的心情佔有它”呢?

第4段點明我選擇小屋是因為它的圓窗外面長着常春藤,我喜歡綠色。

第5、6、7段為第二層:戀綠。

第5段寫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徵,故而“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的我,喜歡綠色,依戀綠色。

在表達這種依戀之情時,作者使用了極生動形象,具有極強表現力的比喻:“我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如此焦渴,如此依戀,當一片“綠影”映入眼簾時,還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作者對它的佔有呢?小屋的低矮、狹小、潮濕、簡陋、炎熱等等一切又算得了什麼呢?

    因此,一搬進小屋作者便將小台子移置窗下,面朝小窗和綠葉對語,而將孤獨、陌生、睏倦、不快等拋到了九霄雲外.他説:“我望着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這裏作者將綠葉擬人化,抒寫細膩、温婉的依戀之情。

第6段作者繼續強化這種依戀、喜愛之情。

對綠葉的情感不僅歷久不衰,反而久而彌篤,那種喜悦,就如同“越渡沙漠者望見綠洲”,“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這一比喻貼切感人。的確,人應該在自然中生長,人的心靈應該在自然中自由放飛,而“綠色”恰是自然顏色中最具生命意義的色調。在這裏我們不難體會到作者對人類自身使命的表視,對自然生命的熱愛。

第7段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自己觀賞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柔軟的卷鬚伸開,然後攀緣;看它的嫩葉舒展開,然後變青、變老……作者希望“它長得快,長得茂綠”。就連下雨時,作者都候在它身旁,聽“它淅瀝的聲音”,看它“婆娑的擺舞”,這裏作者筆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個讓人呵護備至的孩子,又像是一個嬌美小姑娘,使人憐愛不捨。

第8-11段為第三層:囚綠

第8段寫作者將綠藤的柔條牽進屋子,以使自己和它更接近、更親密。作者説:“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的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有了“綠色”便有了快樂,便有了愛和幸福,也便有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年華。在作者心裏綠就是如此重要,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都藴含在這綠意葱蘢中。

第9段作者又以從前住在鄉下時,捨不得剪除牀下茁出的芽苗、蕈菌的故事來印證、表現自己對綠色、對生命的珍視。

第10段寫“綠”永遠執着向陽的精神,突出其不屈。

第11段寫綠藤枝葉的顏色由青蒼變成嫩黃,枝條細瘦、嬌弱,字裏行間藴含着對藤枝受戕害的痛惜和憤懣情感。文中寫道:“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一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其實在當時“魔念在心中生長”,把天空下的生命移鎖到暗室到中的何止我呢?這些破壞和毀滅生命的劊子手,我們詛咒他!

第12、13段為第四層:放綠。

作者本打算七月尾回南時放“綠囚”出牢,但由於盧溝橋事變,七月中旬便“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並祝它繁茂蒼綠。

因為文章所述之事發生在蘆溝橋事變時,地點又是烽煙四逼中的舊都,這就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到,這“永遠向着陽光生長”,“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們多災多難而又堅韌不拔的民族的象徵,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蒼綠”中所包含的民族光明前景的祝願和信念。

因為文章所述之事發生在蘆溝橋事變時,地點又是烽煙四逼中的舊都,這就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體味到,這“永遠向着陽光生長”,“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們多災多難而又堅韌不拔的民族的象徵,體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蒼綠”中所包含的對民族光明前景的祝願和信念。

第三部分(第14段),寫作者對北京的圓窗和綠友的懷念――思綠。

文章第1段説“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本段説“離開北平一年了”,首尾互應,結構嚴謹。

綜觀全文,文章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滿生機的常春藤讓作者無比依 戀,於是由於戀綠而將它從窗外牽進潮濕的房間,搭在迎窗的案頭,囚繫住它,引為“綠友”,一“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等,然而這“綠囚”的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陽光,“永不屈服於黑暗”,以至“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的瘦,變成嬌弱”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囚人”釋放,並祝它繁茂蒼綠。散文寫“囚綠”的故事,實際上含不盡之意在言外,他讚美“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表達了對民族光明前景的誠摯祝願和堅定信念,抒發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憤慨情感。所以説常春藤是具象徵意義的一個意象。

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常春藤的形象象徵着作者自己的品格。作者本人就是因堅持在抗敵文化工作崗位上而被日本敵特機關逮捕、殺害的。 結構網絡

用語甚少,

卻意味深長。

 

擇綠―戀綠―

 

囚綠―放綠

 

 

 

 

小屋

 

(低矮 狹小 潮濕 簡陋)

        我喜歡 

 

常春藤

(綠色)

 

 

 

        綠葉

          

孤獨 陌生 睏倦 不快

          

 

     拋到九霄雲外

 

 

 

 

 

 

強化依戀之情。

(比喻手法)

 

 

 

 

 

 

細賞綠藤

突出喜愛依戀

(擬人手法)

 

 

快樂

綠  愛

是  幸福

美好年華

 

 

牽綠於屋內

 

插敍故事,

表現對生命的珍視

 

向陽、不屈

(擬人手法)

 

 

 

綠藤變黃變弱

(擬人手法)

 

 

 

 

 

 

常春藤

多災多難而又堅韌不拔的民族的象徵

祝它繁茂蒼綠

 

 

 

 

 

 

 

 

思綠

(首尾互應,結構嚴謹)

 

 

 

 

散文整體思路

 

 

 

 

引發回憶

   擇綠

        

回憶往事  戀綠

   囚綠

   放綠

 

懷念綠友 (思綠)

 

 

二、技巧鑑賞

1、象徵手法的運用

《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由此他懷念起一年前暫住北京時,窗外的一樹常春藤。因為文章所述之事發生在蘆溝橋事變後,地點是又是烽煙四逼中的舊都,這就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體味到,這"永遠向着陽光生長","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們多災多難而又堅韌不拔的民族的象徵,體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蒼綠"中所包含的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語言形象、親切動人。

①《囚綠記》作者將“綠”擬人化,寫出了它的朝氣,執着向陽的精神及其堅貞不屈的性格,並且在描寫中始終飽含情感、思緒和願望,讀來親切動人。如“我望着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作者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我與“綠”的默契交流,表達喜愛、依戀之情。

又如:“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作者將常春藤想像成一位活潑靈動、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而他自己就是這舞蹈最忠誠的欣賞者。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下文又把常春藤叫做“綠友”“綠囚”,描寫它的“固執”“無親熱”“不屈服於黑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並祝福它繁茂蒼綠。

在這裏作者又賦予常春藤堅強的性質、氣質,讚頌它永不屈服的精神,讀來令人感動。

②文章運用比喻表情達意,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

文章中説:“我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作者對綠色的愛戀有多深?無法用語言來直接形容。“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這一比喻將情感具體生動化,使作者對綠色的焦渴、依戀,可感甚至可觸可摸。 技巧拾零

比 擬

一、什麼是比擬

比擬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説明。

二、比擬的類型

1.擬人。把物當作人來描述。可分為三類:①無生命的事物擬人化;②有生命的事物擬人化;③抽象事物擬人化。

2.擬物。把人當作物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描述。可分為兩類:①把人擬作物;②把甲物擬作乙物。

3、構成擬人的幾種方式:①使用動詞性詞語,使之具有擬體的動作行為;②使用形容性詞語,使之具有擬體的特徵、形狀;③使用名詞性詞語,使之具有擬體的特徵狀況;④直接讓本體説話,使之具有“人”的功能。

三、比擬的修辭作用

1、使表述幽默風趣;

2、使表述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

3、使表述更有説服力。

四、比擬和比喻的區別使用比喻要出現喻體,使用比擬不出現擬體。

 

三、體裁知識

鑑賞散文的情感美 

與韻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談話般率性真誠,隨意

自由,外國散文中有所謂絮語散文,隨筆散文,我國現代有談話風散文,有所謂“閒話”、“雜談”類散文類別,在強調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謀而言。的確,散文抒情志的功能並不比詩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徑的靈活多樣上,散文可説還勝詩歌一籌,因此,散文往往成為作者內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貼的寄託。散文直接面對的是宇宙間最美麗的生命體--人,直接面對的是最為豐富多樣的生命的情感體驗。實現散文的審美功能,還需要循其語言表徵,追尋它直抒或隱含的人物情感,在對這些情感的理解認同和反覆體味中提升審美品位。

   深入文本,發揮想象,換位思考,是實現欣賞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徑。要進入情感美的鑑賞,還必須要求對在形成的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進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過程則可見出讀者的鑑賞門道,其結果也正可見出讀者的鑑賞功夫來。 美文品讀

橋 陸蠡

月下,這白玉般的石橋。

描畫在空中的,直的線,勻淨的弧。平行的瓦稜,對稱的廡廊走柱,這古典的和諧。

清池裏,魚兒跳了起來,它也熱得出汗麼?

遠處,管絃的聲音,但當隨着夜晚的涼颸飄落到這廣大的庭院中。來時,已是落地無聲了。

是誰。託着頤在想呢。

【悟讀探究】 【學海導航】

品味下列語句,體會它們的形式特點和情感意義。

1、我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

解析:要求回答兩個問題:形式特點,即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情感意義要從全文所表達的感情出發考慮。

答案:這句話運用形象的比喻,使“我”對綠色的愛戀之情可感化,真切地表達了“我”對綠色的焦渴、企盼。

2、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

解析:幾個動詞的使用,後面連着幾個形容詞,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應該要注意這一點。

答案:這是一句細膩的描寫,“失去青蒼”,“變成柔綠”進而又“變成嫩黃”,顏色的變化描寫得很細緻。細緻的描寫來源於用心的觀察,對於青藤顏色的變化,作者是一點一點、一刻一刻用心關注着,看着心愛的“綠”一點點消退,作者必定心焦如焚,心痛如割。通過這句細膩的描寫,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對青藤綠色漸消的心急和憐愛。 規律總結

 

 

 

 

這兩上題目都是考查對語句形式特點的分析和情感內涵的揣摩。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有三:

1、抓重點詞語;

2、分析外在表現形式和字面意義;

3、聯繫上下文,深入理解。

[教材習題解析] 方法點撥

一、作者喜歡“綠”,是因為他“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而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徵,是真正自然的顏色。/作者在“囚綠”的過程中發現“綠友”“永遠向着陽光生長”,“不屈服於黑暗”以至最後“漸漸失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嫩黃、嬌弱,心靈因此受到衝擊,明白了自己的過失,所以説“囚綠”是因為作者愛“綠”,放“綠”仍然是因為作者愛“綠”。/作者寫《囚綠記》賦予綠以象徵意義,讚美“永不屈服於黑暗” 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表達對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對毀滅生命的劊子手者的憤恨。

二、1、一個“焦”字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對“綠色”的極端渴望和無限企盼。2、在一個人的世界裏最美好的東西除了“愛”“幸福”“猗鬱的年華”,還有什麼呢?在作者看來“綠色”便是最美好的一切,這句話充分表現出“綠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表達了作者對“綠色”的愛戀情懷。3、“珍重”一詞寫出了作者對“綠囚”的珍愛和敬意。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更認識到“綠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性格,所以更增添了自己對“綠”的愛戀。

三、(略)  

 

一、本題旨在引導同學們體味綠的精神內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和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認真揣摩語言,把握所描寫事物的特徵。另外,要注意聯繫寫作背景。

 

 

 

二、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同學們品味語言,揣摩語句含義。

解答此類題目一是要抓重點詞語,二是要聯繫上下文,樹立語境意識。

【知識應用自測】 思路導引

1、選出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組()

a 瞥(piě)見  涸(hé)轍 脈(mài)絡

b 莖(jīng)葉 淅(xī)瀝 婆娑(suō)

c 葱蘢(lóng) 蕈(diàn)菌 猗(yī)鬱

d 鑲嵌(qiàn) 揠(yǎn)苗 摺(zhé)疊

2、選出下列各中字形有誤的一項()

a、我急不瑕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

b、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

c、(我)不能再留連於烽火四逼的舊都。

d、(我)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裏夥計都驚奇了。

3、下列各句中標點有誤的一項是()

a 他看上去十七八歲,一副瘦骨伶仃的樣子。

b 觀眾長時間地等待,只為一睹她的風采或簽上一個名。

c 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絕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

d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總是忙個不停。 1、正確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目的是防止錯。

 

 

2、形、音、義的統一,是漢字的基本特點,要正字,就應從三者關係入手,這就是以義為綱,據義別形。

3、高考主要考查逗號、引號、書名號、頓號、句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較多。要想選對此類題,一是要明白各標點的用法,二是要弄明白句意。

 

閲讀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題。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援,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悦。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裏,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淨的草根在我的桌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後來一個友人一邊説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裏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達作用。

它依舊伸長,依舊攀援,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插入從前自己不忍剪除屋子內芽苗和蕈菌的故事,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意,要注意抓感情句,即語段中的有些句子明顯表現出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貶抑。

5、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對本中段落含義的理解,要抓住全文的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來分析。

【自測解析】

1、b(瞥piě,蕈xùn,揠yà)

2、a(“瑕”應為“暇”,應為“空閒”義。)

3、c(分號應改為逗號)

4、用排比句式,突出表達了作者看着綠枝茁壯生長時無比激動、無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5、插敍故事,表達作者對綠色生命的關愛情懷,進一步印證了作者

 

李紅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ylnd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