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內容:

課本P14頁例5,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温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3、為什麼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温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後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説説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麼?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彙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後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説一説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二)”的整理與複習。

複習課不好上,提起做練習,同學就苦悶的不得了。有沒有方法讓同學在複習課中也感受到快樂呢?心中有了這個想法,我就將課定位為“快樂除法。”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

通過系列活動,讓同學自主參與除法練習,體驗除法計算的意義和價值;

2.

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提高同學的計算能力和區分能力;

3.

通過整理《除法表》培養同學的歸納整理與應用能力。

定下了教學目標,我進行了第一次公開課教案,過程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讓同學瞭解學好除法的意義;

2.

除法接龍:讓同學進行除法計算能力的初步檢測,並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學發生向上的動力;

3.

合作計算:4人小組合作完成81道表內除法算式題。

4.

合作整理:4人小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應用提高:結合同學的學習,為同學提供應用的時空。

自我感覺預設得很完美。當我做好教學準備興沖沖的走進教室,卻是灰溜溜的走出來。一堂課足足花了51分鐘,同學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這個環節上。他們忙亂而不得法,個個喜笑顏開,何來快樂可言?“問題究竟出在哪?”冷靜的考慮一下,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設計脱離了同學的實際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內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簡直是為求同學的活動而活動,假!

有了一次失敗的教訓,我在選擇教法和學法時,更多地考慮同學學習中的體驗,更多地引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對於小朋友來説很多很多,我就讓他們感受到多,問同學又什麼好方法來把這麼多的算式進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動權交給同學,相信他們能想到好方法來達到最優的效果。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書寫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結合具體操作,理解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能對除法豎式作出合理的解釋。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除法豎式的正確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豎式中各個部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小棒擺正方形,今天我們繼續擺一擺,請同學們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看看結果怎樣?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1)能分幾組,有剩餘嗎?(能分3組,剩1根)

(2)怎樣列式表示?13÷4=3(組)……1(根)

(3)回憶一下,我們在學習加法、減法和乘法的時候,除了列橫式之外,還可以怎麼列式?(豎式)

沒錯,除法和它們一樣,也可以寫成豎式的,那麼,怎麼寫除法的豎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出示除法豎式。

1、這道除法算式可以寫成這樣的豎式。(結合教材圖片)像漢字“廠”的符號表示除號,除號裏面的是被除數,一撇的左邊寫除數,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數下面寫除數和商的積,橫線表示相減,最後是餘數。

也就是:4……商

除數……413……被除數

12……43的積

1……餘數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豎式,你知道豎式中的每個數的含義嗎?

預設: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幾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終分成的份數。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積,1表示餘下的一根小棒。

師生總結:除法豎式的一般寫法分為三步:一除二乘三減。

2、指導學生練習書寫豎式,師巡視訂正。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的除法豎式,大家會寫了嗎,我們是怎樣寫除法豎式的?我們回顧一下。(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説一説寫豎式的步驟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師: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豎式怎麼寫?

學生動手分小棒,然後集體討論,反饋信息。

預設: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沒有剩餘。

(2)可以寫算式16÷4=4(組)

(3)它的豎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來寫,被除數換成16,除數不變,商是4,除數和商的積是16,這裏沒有餘數,相當於餘數是0,表示沒有餘數。

4

416

16

三、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第1、2題。

指導學生分別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組分一分,根據分得的結果,確定商和餘數,然後書寫除法橫式和相應的除法豎式,先寫在書本上,然後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十四”第3題。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寫一寫豎式,師根據學生反饋板書,然後指名説説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的收穫是什麼?

[板書設計]

認識除法豎式

4……商

除數……413……被除數

12……43的積

1……餘數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充分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對含有小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進行脱式計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引導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規範脱式計算的格式。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規律。

教學難點

運用運算規律進行脱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小括號的知識。

你還記得58-(14+6)它的運算順序嗎?

58-(14+6)

=58-20

=38

學生在進行脱式計算時,提醒學生注意,用橫線標出第一步的計算內容。把不參與運算計算的部分落下來。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與小括號有關。(含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

(一)獨立嘗試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7×(7-5)(77-42)÷7

(二)根據學生板演,進行集體講解。

總結運算規律。

這兩道算式有什麼相同之處?

1都有小括號;都是兩級運算;有乘除法,也有減法。

2含有括號的算式,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呢?

算式裏含有小括號的,我們一定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計算括號外面的。

在脱式計算時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沒有參加計算的數和運算符號,在第二行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等號要對齊。

三、鞏固練習

1.對比練習,發現小括號的作用。

課件出示練習題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兩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2)小括號在這裏起到什麼作用?

講解:左面的算式沒有括號先算乘法,再算減法;右面的算式有括號,先算小括號裏面的減法,再算括號外面的乘法。

小結算式裏含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通過比較發現小括號的作用可以改變計算結果不同,小括號還能改變運算的順序。

2、先填空,再列綜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基礎上,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在練習中不僅凸顯小括號的作用,而且訓練學生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這樣既鞏固了新知,也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數的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本學期將認數的範圍擴展到萬以內。在這一階段,學生將認識更大的自然數。它不僅是大數計算的基礎,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必須讓學生切實學好。

一.本單元教材內容

本單元內容包括數數、讀數、寫數、數的組成、數位的含義、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近似數以及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教材將上述內容合成以下邏輯結構。

二.教學總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確立了本單元的總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能説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近似數,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課題名稱

例1沒有括號的同級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減、乘除混合運算順序,並能夠正確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重點分析

知識點本身內容不復雜:本課的重點是理解綜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計算的格式書寫。學生已經通過讀題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讓學生列式,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就是在理解題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時候,中間的過程算出的是什麼?可以出示一下“還剩下的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義。書寫脱式計算時,學生會有困難,最好用綜合算式與脱式的對比,來發現書寫的格式。最後得出:計算順序不變,只是格式不一樣。

難點分析

還是學生理解能力較弱,導致部分孩子法則理解發生了歧義,給出了明確表達――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而有一部分學生理解為“先算加,再算減”或“先算乘,再算除”,不會算除了,可能就想到減了。

教學方法

1.通過課件直觀演示算理。

2.通過分步與綜合算式的對比體驗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導入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練習背誦1~9的乘法口訣。

2.這節課我們學習有關加減或乘除的一些運算方法。

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二、嘗試探究,明確算理。

教學例1,出示教材第47頁情境圖。

1.從這幅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2.探索方法。

(1)要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列式計算呢?

53-24=29 29+38=67

(2)還有更簡便的書寫方法嗎?

53-24+38=67

3.教師講解兩步綜合算式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1)邊出示邊闡述書寫格式規範。

(2)鼓勵學生大膽總結運算順序。

總結運算順序:一道題中有加法和減法,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4.計算15÷3×5。

(1)説一説這道題的運算順序。

(2)要求學生按脱式計算的格式書寫。

(3)總結計算方法。

教師總結:在沒有小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題中的兩道算式合併成一個綜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計算對嗎?如果不對,把它改正,寫出改正過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頁“做一做”。

5.體育老師買了一條36米長的繩子,做長跳繩用去15米,做短跳繩,用去8米。還剩多少米?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疑問:

小結

四、課堂總結

1.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沒有小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2.佈置作業。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內容:

課本P10頁,例3及練習二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過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在實踐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準備:學具、主題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小朋友你們喜歡春遊嗎?喜歡去哪裏春遊?

2、出示分果凍問題的情景圖。(不顯示解決問題的辦法)

師:瞧!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畫面,你獲得了什麼信息?圖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麼問題?

3、學生觀察畫面,交流信息。

【設計意圖】:用學生喜歡的春遊活動引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歡去春遊的地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願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探求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1、學習例3。出示例3主題圖。

2、分組探討解決“能分成幾份”。

師:你能應用你收集的信息幫他們解決.問題嗎?你有什麼辦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後交流本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結果。

3、全班交流反饋,及時評價。

4、小結: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求8裏面有幾個2,8裏面有4個2,就可以分4份。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具體感知“每2個分一份,8個分成這樣的4組,就要分4份。讓學生在交流中借鑑學習同學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成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三、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1、課本第12頁的第5題。

問:圖中的小熊在做什麼?

小熊在思考什麼問題?

你能幫小熊分分看。(引導學生幫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動手分。引導學生思考:有幾個小動物就餐?一雙筷子是幾根?並説説怎麼分。)

2、練習二第6題。

(1)第6題。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圖。

師:仔細觀察畫面,你獲得了什麼信息和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然後交流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開放題。

1、學生獨立操作。

(1)用15個方木塊擺5個一樣的長方體,每個長方體用()個木塊。

(2)每個長方體用3個木塊,可以擺()個長方體。

思考:這兩題有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學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組裏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提供具有思考性的問題情景,如“這兩題有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以突出平均分的實質是“每份分得同樣多”,加深對“平均分”方法的瞭解。利用開放題提供給學生廣闊、自由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深入探究,鼓勵學生儘量説出與別人不同的例子,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五、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對稱圖形

山東省濟南市經八路小學 李靜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68頁內容。

學習目標:

1. 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2. 使學生理解對稱軸的含義,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來。

3. 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養,同時感受對稱圖形的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對稱圖形、對稱軸。

難點: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信封、紙、彩色及時貼、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剪刀、釘子板、水彩塗料。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由許許多多美麗的物體組成的,一片碧綠的樹葉,一隻漂亮的蝴蝶,都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現在,李老師這裏有幾張精美的圖片,你們想不想看?(想)

(課件出示圖片)

師:誰來説説圖中都有什麼?(蝴蝶、楓葉、喜字、京劇臉譜)

師:他説得對嗎?請同學們在仔細觀察,這四個物體雖然不是同一類型的,但它們四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同學們,同位兩人談論一下,你能發現這個共同點嗎?(同位討論)

交流:我發現這些物體的左右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你們都發現這個特點了嗎?(是)那麼怎樣驗證它們兩邊完全一樣大呢?

(學生自己説自己的想法)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解)

師:這是剛才出現的那片楓葉,下面我把它從中間對摺,它的左右兩邊怎樣了?(重合)對了,左右兩邊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説明左右一樣大呀?(是)

師:像這樣,物體對摺後兩邊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圖形,我們就叫它對稱圖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對稱圖形。

(板書課題:對稱圖形)

2.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來折一折驗證一下呢?(學生自己折圖片)

交流:你折的什麼圖形(蝴蝶)重合了嗎?(完全重合了)你發現它是不是對稱圖形?(蝴蝶是一個對稱圖形)

師:誰和他折的不同?(學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劇臉譜)

3. 一個圖形,它既可以左右對稱,又可以上下對稱,還可以這樣斜着對稱,注意:只要對摺後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樣,我們就可以叫它是對稱圖形。

4. 師:剛才咱們再對這時出現了一條摺痕,你知道這條摺痕叫什麼?

這條摺痕,咱們把它叫做對稱軸。我們一般用虛線來表示的,現在請你們將剛才的對稱圖形拿出來,在上面畫出它的對稱軸。

師:怎樣才能畫得很直?(用直尺畫)

(展示學生畫的對稱軸)

5. 判斷,將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畫出來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判斷的不錯。(出示黑板上的對稱圖形)

師:請大家看黑板,這幾幅圖案,都是李老師課下自己剪的,大家觀察一下,他們是不是對稱圖形?(是)怎樣才能夠剪出真正對稱的圖形來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兩個人商量一下。(同位討論)

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先將紙對摺,以對摺線為中心,畫一半圖案,然後再剪下來,打開後就是一個對稱圖形了。

師:課前,李老師發給你們一些彩色的及時貼,請同學們自己剪一個比較簡單的對稱圖形。開始。

(學生剪,教師指導)

展評:剪好的同學,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學生評價別人的作品)

(三)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師:請大家拿出信封,裏面有什麼?

(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1. 拿出長方形的紙來,試着折折看,它有幾條對稱軸?(2條)

2. 正方形(4條)

3. 圓形(無數條)

師小結:看來,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有的是一條,有的是幾條,有的是無數條。

(四)找對稱圖形

師:這節課中,我們研究了那麼多的對稱圖形,你們觀察一下,咱們教室裏,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

師:同學們發現的可真多,其實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特別大,你們想不想開開眼界呢?

(展示對稱的現象)

教師講解:鐘錶的外觀是對稱的,這種對稱不僅為了美觀,更保證了鐘錶走時的均勻性和準確性;飛機外觀的對稱能使它在空中飛行是保持平衡;我國勞動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對稱的美,看!民間常用的對聯、古詩中的對仗它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對稱關係。又比如,我國民間的手工品,中國結、窗花等,它們的對稱充分體現了對稱的藝術美感;對稱還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現象,許多動、植物都有自己對稱的形式。比如人的臉,以鼻尖為對稱軸,眼睛、耳朵、嘴都是對稱生長的。眼睛的對稱使人觀察物體更加準確,耳朵的對稱是我們聽到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而雙手、雙腳的對稱又能保持的人身體的平衡。服裝大多的對稱的,對稱的設計看起來更美觀、莊重。對稱的原理也被廣泛的運用在建築上,例如:北京的故宮,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體佈局是對稱的,前三殿、後三宮在對稱軸上,其他宮殿對稱分佈,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築羣。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橋,它的左右、前後都是對稱的,對稱的設計師大橋更加牢固、結實。下面請學們欣賞其他國家的對稱建築,巴黎的艾菲兒鐵塔、泰國的泰姬陵、凱旋門,這些建築它們的設計都是對稱的、和諧的。

(五)動手實踐

師:課前我給你們每個小組發了一些物品,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嘗試製作對稱圖形。

(學生活動)

展示:

(1)用塗料的學生講方法:我先將紙對摺,然後打開,沿對稱軸將塗料在一邊畫出圖形的一半,然後再對摺,這樣塗料就印到紙的另一半,就畫成一個對稱圖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學講方法。(略)

(3)用釘子板圍的同學講方法。(略)

(4)用網格紙畫的同學講方法:我先畫對稱軸,然後畫圖形的一邊,然後比着一邊的樣子畫另一邊,左邊佔幾格右邊也佔幾格。

全班評價

(六)全課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談收穫)

師:同學們説的真好。對稱圖形很美,希望同學們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更多對稱的圖形,把咱們的生活裝扮得更美麗。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材分析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和“筆算兩位數加連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掌握着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後學習筆算的基礎,教材創設了二年級同學準備坐船“去鳥島”的熱鬧場景,意在通過解決“二年級(1)班和二年級(2)班能坐下嗎?”“二年級(3)班和二年級(4)班合乘能坐下嗎?”引出兩位數的不進位加(23+31)和進位加(32+39)然後鼓勵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進行計算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能根據已有知識通過遷移類推來學習本課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通過兩次試講發現大多數學生喜歡把兩個加數都分解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用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和一位數加,然後把兩次假得結果合併。對於“只分解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不變”的這種方法,只有少數學生採用。

《數學課程標》提提倡算法多樣化,同時也要求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允許採用不同的算法進行計算。因此,我認為教學中應該重點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的過程,在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同時,選擇適宜的方法熟練地進行口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使學生正確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在100以內)。體驗算法多樣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情感 態度 價值觀: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成功的喜悦。將德育美育融入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應用。

難點: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 、 創設情境,激趣引新

紅光小學在今年春天就組織了二年級的'同學到美麗的鳥島去春遊。同學們請仔細觀察情景圖。

師:看看,他們到鳥島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呀?

二 、認知感知,設疑質疑

我們可以把那兩個班安排在艘船上呢?大家一起想想辦法吧?

三 、 互動探索,合作交流

你們怎麼算得這麼快,願不願把你的算法説出給大家聽聽呢?

四、合作交流,意義建構

1、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兩道題之間有什麼相同點?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板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多媒體板書)

2、再來比較一下,這兩道之間有什麼不同點呢?

3 、小結。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內容:

課本P63頁第1題及練習十四的第1、2、4、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懂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學過的數學問題,並能夠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交流中養成傾聽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與人進行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溝通乘、除法的聯繫,掌握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所學解決簡單問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每人一張空白紙,口算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前幾天學過了哪些知識,誰能説一下這些小朋友在幹什麼?

(設計意圖:直奔主題,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和任務。)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教學第63頁主題圖(課件出示)

師:你看懂了什麼?

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同桌互相説一説題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規律地排一下,還可以利用乘法口訣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師:(1)發下一張空白的表格紙

(2)組織學生根據45句乘法口訣寫出45道除法算式

(3)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一定的規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數相同的規律進行整理,培養學生井井有條的思維習慣,按規律辦事的思想方法。

(4)歸納整理:一是把除數相同的算式歸類。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歸類(對於其他的方式也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利用乘法口訣的排列方式以小組為單位按一定的規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養學生井井有條的思維習慣,按規律辦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學生做第64頁的第1題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結果,寫在對應動物的下面,然後再將所得7個結果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要求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同時學會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遊戲形式做第6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看清加、減、乘、除的運算符號

使學生初步形成百以內四則運算的口算技能

學生獨立完成第65頁第4、6題,完成後找學生起來回答他是怎樣做的。

做第65頁中第5題

先讓學生看懂圖意

再讓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對口令活動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係,理解“倍”的意義。

(設計意圖:用多種形式進行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生對錶內除法計算的理解與熟練。)

四、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給下面這些算式排排隊嗎?

7÷721÷345÷972÷936÷4

()>()>()>()>()

3、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整理和複習(一)

除數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後反思:

本節課的複習中,在引導學生複習用乘法口訣求商時,可以利用乘法口訣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一定的規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數相同的規律進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規律進行整理等。通過這樣的整理培養學生井井有條的思維習慣,按規律辦事的思想方法。同時,通過運算題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使學生對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理解得更牢靠。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47頁的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藉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在同級的混合運算中,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道理。

2.在經歷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並能正確進行脱式計算的書寫。

3.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同時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脱式計算;掌握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説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課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只有加、減法,按照什麼順序計算?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細觀察,收集信息。

課件出示第47頁例1:圖書閲覽室裏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閲覽室裏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學們做什麼呢?(閲覽室閲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他的這句話是鼓勵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多讀書,讀好書。閲讀不僅可以使我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閲讀能力……)

2.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求閲覽室裏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減去(),然後再加上()。(學生口答)

3.該怎樣列算式?

4.學生獨立列式並進行計算。

(二)反饋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綜合算式:

53-24+38=67(人)

(2)彙報交流: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每步分別求的是什麼?

2.解釋概念。

(1)什麼樣的算式是綜合算式?(像53-24+38這樣的算式是綜合算式。)能説説你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嗎?

(2)給出規定: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法、減法運算時,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3.運用規定,脱式計算。

(1)課件出示:53-24+38,這道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脱式計算:

(2)講解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示範板書:

教師邊講解邊説明:先在“53-24”的下面畫上橫線,為了清楚地看出運算的順序和寫出每一步的計算結果,運用脱式計算。在算式的下面寫出第一步計算的結果(29),還沒有參加計算的數照抄下來(+38),在算式的下面再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67)。注意:等號上下要對齊、長短要一致。

(3)梳理提問:在書寫時,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4.體會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1)課件出示:15÷3×5,指定學生説説運算順序。你能把這道題寫成脱式計算的格式嗎?15÷3×5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教師指出:加與減是一級運算、乘與除是二級運算。

(3)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4)歸納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同級混合運算,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三、鞏固練習

(一)計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學生計算每道算式,教師巡視,巡視時關注學生書寫的規範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指定學生説明錯誤的理由。

2.口答:這些綜合算式應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

五、知識梳理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1.掌握了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2.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同級混合運算,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鞏固在含有兩級運算的算式裏添加小括號,會改變運算順序和計算結果。

2、會根據圖表列綜合算式,會正確使用小括號,會讀綜合算式。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複習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使用小括號。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小括號,綜合算式的讀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運算順序。

師:混合運算的幾種基本類型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今天我們來做練習鞏固一下。

1、課件依次出現教材第8 題的算式,讓學生説説這些算式的運算順序和結果,並説出為什麼。

2、學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學生展示計算結果。

4、師:請同學們觀察上下兩道算式,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預設:數字和運算符號相同,但運算的順序及運算的結果不同。

結論:運算順序不同,計算的結果可能不同。

師:接下來我們繼續討論混合運算的相關問題。

二、看圖列綜合算式。(第6題)

1、將第51頁第6題的蘋果和葉子圖分解出現, 學生根據圖形,説出蘋果的得數。

【設計意圖】將蘋果圖分解出現,可以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利於列出正確的綜合算式。

2、學生口頭表達圖形的計算過程。

師:誰來説説左邊這幅圖的計算過程。

預設: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設計意圖】通過口頭表述蘋果圖的計算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數學思維能力。

3、根據圖形列綜合算式。

(1)師:你會根據左圖的計算過程,列一道綜合算式?

學生獨自列算式,教師巡視,選擇一些卡片上來展示。

預設: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師:誰來説説你同意誰的,為什麼?

教師用課件演示列綜合算式的過程。

4、先填空,再列綜合算式。

師:為了完成這道題,你會先怎麼做?再怎麼做?

預設:

生1:我會先看題目:先填空,再列綜合算式。

(教師板書:看)

師:接着怎麼做?

生:1:我會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師板書: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師板書:列)

師:列好後還要怎麼樣?

生1:最後還要檢驗。

(教師板書:驗)

師:根據這個圖形,你會列綜合算式嗎?

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選擇一些卡片上來展示。

教師用課件演示列綜合算式的過程:

【設計意圖】列綜合算式由不用小括號過渡到需要添加小括號,凸顯了小括號的作用。

三、看錶格列算式。(第9題)

1、減法。

(1)出示過渡題目:

被減數56減數35

師:被減數是多少?減數是多少?

師:怎樣列式?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張貼被減數和減數及相應的數字。)

(2)將56換成42+14,出示如下課件:

被減數42+14減數35

師:這個時候,被減數是多少?減數是多少?

師:你又會列式嗎?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並收集學生的作品展示。

預設: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學生評價作品並驗證作品。

讀出綜合算式。

師:你會讀出這道算式嗎?是多少減多少?(教師一邊指着算式42+14-35,一邊問)

預設:

生1:42加14減35。

生2:42加14的和減35。

師:綜合算式比較規範的讀法是,先算的符號讀成“與”,比如這道算式可用讀作:42與14的和減35。

(3)小括號在減法算式中的應用。

出示下表:

被減數62減數15-3

師:你還會列式嗎?

師:被減數是多少?減數又是多少?

根據上表列出相應的算式,並計算。

生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預設: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學生評價作品,並驗證作品。

讀出綜合算式:

師:你會讀62-(15-3)這個算式嗎?

預設:

生1:62減去15減3的差。

生2:62減去15與3的差。

生3:62減15減3。

【設計意圖】從不用括號的綜合算式過渡到需要添加括號的綜合算式,既體現了層次感,又再次凸顯了小括號的作用。

2、除法。

(1)課件出示下表:

被減數6+6減數3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表格,跟剛才那個相比,哪裏不一樣了?

師:被除數是多少?除數又是多少?

師:你還會列式嗎?

根據上表列出相應的算式,並計算。

生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預設: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學生評價作品並驗證作品。

師:你會讀出(6+6)÷3這個算式嗎?

預設:

生:6與6的和除以3。

(2)課件出示下表:

被減數36減數16÷4

師:你還會列算式嗎?

師:這時被除數是多少?除數又是多少?

根據上表列出相應的算式,並計算。

生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預設: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學生評價作品並驗證作品。

師:你會讀這個算式嗎?

預設:

生:36除以16與4的商。

3、鞏固練習。

被減數7x950減數2836÷6

被減數54-2214減數883-76

生先獨立完成,展示後評價時:

師:你會讀出你寫的算式嗎?

預設:

(1)7與9的積減去28。

(2)50減去36與6的商。

(3)54與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與76的差。

【設計意圖】相應的鞏固練習,加深學生的對小括號作用的認識,鞏固了綜合算式的讀法。

四、課後練習。

出示下圖

學生先獨立思考,嘗試列出綜合算式。

【設計意圖】根據分步算式列綜合算式,比根據表格列算式更深一個層次,知識難度層層遞進。

五、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板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26-2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結合練習回憶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讀法、寫法。

2、熟記乘法口訣,並能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難點:理解除法的含義和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安排:

課件

教學方法:

練習法講授法

課時安排:

總共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在第二單元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複習表內除法的相關知識。

回顧整理:

1、課件出示教材第26頁的第1題圖文

(1)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舉例説明“平均分”的含義。

(2)什麼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舉例説一説。

(3)9根小棒3份,每份3根,是平均分。

(4)畫了2組圓,每組5個,一組一組地圈,是平均分。

(5)你們可以根據自己説的例子,寫出除法算式嗎?寫出算式後,説説除法算式的各個部分的名稱。

2、課件出示教材第26頁第2題圖文。

(1)乘法口訣是計算表內除法的基礎,組織學生將乘法口訣補充完整。

(2)複習一個乘法口訣可以列兩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乘數相同的除外)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27頁的練習六的第2題。

讓學生讀文字題,理解題目的意思,再根據題意列出算式並計算出結果。

2、完成教材第27頁練習六的第3題。

讓學生認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解答。

3、完成教材第27頁的第4題。

引導學生讀題,理解各小題的意思,思考它們之間的區別,想一想這些問題各自應該使用什麼方法解決。

課堂小結

通過整理和複習,大家對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各個部分的名稱、用乘法口訣求商,以及解決問題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已經較熟練地這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整理和複習

用乘法口訣求商

用除法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

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總結與反思,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比較與分析,進一步理解除法。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積極開發學生的多項思維,有助於促使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板二年級下冊第122頁第13、14題,練習二十四第11~14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複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能夠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正確選擇解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參與複習的全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熱愛數學。

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正確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難點: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學具以及課件準備:

情境圖、自測題卡、小黑板等。

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境、引導發現、啟發談話、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練習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複習。

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公園裏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歡玩什麼?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車的情境圖)

看!他們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問題:玩碰碰車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幾次?

學生嘗試獨立計算後彙報。

太棒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我們前面學習的一些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進行整理和複習。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玩滑梯這一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對解決問題的複習中來。)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一)自主整理,實施創造

昨天老師佈置同學們回家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進行整理與複習,現在給大家一些時間,把整理的結果在小組內相互交流一下,小組長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教師巡視,掌握學生整理的情況。

(二)交流矯正,優化再建

哪個小組先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整理的結果?

小組長1:我們小組是這樣整理的……

小組長2:我們小組是這樣整理的……

小組長3:……

展示各小組整理的結果,全班同學欣賞交流。

師生共同總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1)要認真看題,收集信息。

(2)分析問題,確定運算步驟。

(3)根據數量關係,列出算式,計算出結果。

(4)檢查,寫答。

同學們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這麼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我們對本冊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有了全面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就針對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來進行重點複習。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回憶、小組間的合作交流,既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又培養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體驗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學習樂趣。學生在整理中讓舊知識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一)分層練習,重點突破

1.總複習第13題

引導學生觀察題目中的圖畫,並説出從圖畫中你獲得哪些信息和問題?

讓學生根據從題目中瞭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問題,獨立列算式解答出來。

2.總複習第14題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錢,怎樣求呢?使學生明確解決這個問題的步驟。再讓學生列算式解答出來。

(二)拓展延伸,整體深化

1.練習二十四第11題。

先跟據圖畫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學生明確:一位客人一個碗、兩根筷子。

再讓學生根據碗和筷子的數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8個碗可以給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給7(14÷2=7)位客人。

所以這些碗筷只能給7位客人。

2.練習二十四第12題。

先讓學生根據畫面上兩位同學的對話,掌握信息。

再引導學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學一組,可以分幾組?要先知道什麼?怎樣解決呢?

組織學生獨立列算式解答,並在小組中交流。

3.練習二十四第13題。

怎樣才能知道哪一種襪子便宜?

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通過比較三種襪子每一雙的價錢,才能知道哪一種襪子便宜。再讓學生算一算,比一比。

(設計意圖:為了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動腦思考的的機會。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來的知識,才能挖掘新的知識。培養了學生初步歸納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一)自主檢測

出示檢測題,學生獨立完成。

自測題

1.鉛筆3角錢一支,要買3支,給售貨員1元錢,應找回多少錢?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體育課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幾人?

3.從家裏到學校需要8分鐘,每天上學共要走多少分鐘?

4.一本故事書有98頁,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頁,她還剩多少頁沒看?

5.一個毽子3元,一根跳繩5元。

(1)小青買4個毽子和1根跳繩,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錢,你準備怎樣買呢?應找回你多少錢?

6.冰激凌零售價每個7元,批發每箱6個,共30元。算一算按箱買每個比零售價便宜多少錢?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二)評價完善

1、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又有什麼收穫?對自己、小組的表現哪些地方最滿意?

2、教師評價總結。

今天我們班的每一個同學都表現得很出色,大家不僅學會很多了知識,還願意和同學們在一起分享所學到的知識,老師真高興呀!通過你們的發言,我知道你們有又學到了很多的,希望你們能靈活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檢測,給學生一個準確的評價,讓學生正確的評價自己、正確的評價他人,進一步激勵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上進行自我完善。)

板書設計:

複習解決問題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錢。

教後反思:

通過複習,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和方法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是對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些學生無處下手,比如126頁的11題,學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給幾個人?課本上這幾道題不全面,課下還需要補充。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100~102頁的例1、例2及第103頁“做一做”、第105頁練習二十的第2、6題。

內容簡析

例1 認識質量單位“克”。教材藉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這些常見、帶有質量標示的物品,使學生直觀認識克的作用——用來計量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例2 認識質量單位“千克”。與例1編排思路相同,同樣藉助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質量單位千克的作用——計量比較重的物品的質量。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和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及計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並學會以此為標準去估量物體的質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3.瞭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通過數學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懂得使用數學的語言描述身邊物體質量的狀態,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體驗學習質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親自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等一系列實踐操作方法來學習克和千克,建立數學模型思想。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課件展示法:課件出示主題圖中超市水果區域的情境,特別要突出標籤上的錢數和500克、1千克等。請學生結合自己買東西的經驗,説一説在圖中發現的數學信息。

師生交流:我們在買東西時,經常要稱一稱物品的質量,在數學上我們稱為物品的質量。像圖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錢來標價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品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瞭解常見的計量單位,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

實踐操作法: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去商店買東西吧!你買過什麼?這是老師昨天在超市買的兩袋東西。(出示:一袋鹽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準確的質量該怎麼辦呢?(用秤稱一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秤稱物品及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實踐操作,掂一掂,感受質量,引出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為後面開啟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作了鋪墊。】 遊戲體驗法:請三位學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遊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一胖一瘦,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並互相説一説。

【品析:在遊戲中感悟物品的質量,體驗輕重,在歡快的遊戲中開始了對物品質量問題的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認識“克”。

(1)藉助實物感知克。

①課件出示超市裏常見的用“克”作單位的食品包裝袋,讓學生初步感知“克”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積累生活經驗。

②觀察交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瞭解關於它們輕重的信息。

③小組活動:每一位同學用手掂一掂老師準備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裝瓜子,體驗3克、12克、100克分別是多重。

④全班彙報:説一説掂量後的感受,輕還是重。

⑤師生小結: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也可以用符號“g”表示。教師板書:克(g)。

⑥你們知道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以克作單位的物品嗎?

(2)掂一掂,體驗1克有多重。

讓學生取出自己準備的2分硬幣,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閉上眼睛感受它的輕重,並把這種感覺記在心裏。

(3)找一找,鞏固1克的質量觀念。

①小組活動:在老師準備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②對比試驗:讓學生試着從裝黃豆的袋子裏取出一些黃豆,使這些黃豆共重1克。

③提練方法:操作後交流彙報,你用什麼方法取出1克黃豆?

④質疑交流:怎樣驗證多少粒黃豆重1克?(用稱一稱的方法來驗證)教師指出稱比較輕的物品我們常用天平。

2.認識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們把要稱的物品放在左盤,右盤放砝碼。②介紹砝碼。砝碼中最輕的只有1克,這盒砝碼中最重的是100克,你們知道砝碼是用什麼作單位的嗎?

(2)稱一稱:演示利用天平稱1克黃豆的過程。

(3)掂一掂:請每個小組都取出約1克重的黃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現教材第101頁的“做一做”,讓學生進行判斷,並説明判斷的方法。該題以1克為標準,估量物品的輕重。以此使學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選定的標準去比較。最後通過説出生活中比1克輕的物品,進一步鞏固對1克的認識。【品析: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等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質量的輕重,明確“克”用於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3.認識“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蘋果的實物圖。

②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瞭解關於它們輕重的信息。

③多請一些學生來提一提這兩樣物品,談談自己的感受。

④師生小結: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以用符號“kg”來表示。教師板書:千克(kg)。

(2)算一算,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

①教師出示2袋鹽,每袋500克,學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預設1:1000克 ;預設2:1千克。

②教師小結:對,1千克等於1000克。板書: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體驗1千克有多重。

①小組活動:每一位同學用手掂一掂老師準備好的2袋鹽,在心裏記住它的質量。在老師準備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誰找得準。

②交流找法: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找的。

③操作比較:小組內每個同學輪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説説自己的感受。

(4)遊戲:猜一猜。

出示一物體,教師知道它的準確質量,讓學生猜一猜。在猜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猜的數據運用“重一些”“重得多”“輕一些”“輕得多”來進行提示。並適當請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猜的,引導學生運用參照物對比着來猜物體的質量,提高估量的準確性。誰猜中了,就將物品獎給誰。

【品析:在學生認識克的基礎上,通過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具體感知1千克的實際質量,並將它與熟悉的物品質量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

4.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

(1)認識盤秤。

①課件出示盤秤,教師介紹盤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盤秤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盤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針指向1,讓學生認一認有多重。還可以變換幾種質量讓學生加以辨認。

(2)認識彈簧秤。

①課件出示彈簧秤,教師介紹彈簧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彈簧秤的單位。

②課件出示彈簧秤掛上5個一袋的西紅柿,指針指向1,讓學生認一認是多重,有幾個。

③這個彈簧秤最多可以稱幾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樣想的?

(3)認識體重秤。

①課件出示體重秤,教師介紹體重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體重秤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一個學生稱體重時,指針指向20和25之間的23處,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讀出該生的體重。

③通過對三種秤的觀察,你發現在測量時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嗎?

【品析:讓學生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瞭解不同的秤稱物體的方法,逐漸豐富對1千克的感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進一步加強直觀感受,深化對千克的認識。】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質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學生列舉交流,比如1個2分硬幣、1粒花生米、2粒黃豆等大約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礦泉水、1升大瓶可樂、16個雞蛋、4袋牛奶等大約有1千克重。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這節課我們不但認識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還知道了這兩個質量單位之間的關係。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教材的安排是分兩個課時認識克和千克的。由於這一節是學習質量單位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着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質量觀念。

我的反思: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的認識

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g)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單位。

↓ ↓

1個2分硬幣約重1克 2袋鹽約重1千克

↓ ↓

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 比較重的物品常用秤來稱

第2課時 解 決 問 題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104頁例3、“做一做”及第106頁練習二十的第9題。

內容簡析

例3 安排瞭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已經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題目要求比較簡單,但越簡單可能越覺得無從下手,要引導學生轉到對蘋果個數的關注上,由此喚起學生已有的稱量的經驗。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受質量單位,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牢固掌握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

2.學生在實踐、觀察和推算的活動中,能夠根據物體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

3.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估量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估量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學生應用已學的質量單位的知識,通過估量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而且培養學生的估量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估量的經驗,形成估量策略。

2.本課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與他人合作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猜謎語法:衣服有綠又有紅,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臉紅紅人人愛。猜一猜這是什麼水果?(蘋果)大家經常吃蘋果,蘋果有大有小,誰能估計一下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老師這裏有20個蘋果,大家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謎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老師藉着學生的興奮情緒,提出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的問題,為新授做好了引導。】

實踐體驗法:老師帶來幾個蘋果,它們有大有小,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計幾個蘋果大約有1千克。學生用手掂一掂蘋果,交流蘋果的輕重大小,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然後教師出示例題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進入新課教學之中。

【品析: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體驗法,通過討論交流,確認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對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質量,估一估1千克蘋果的個數。

(2)學生彙報。

2.稱一稱。

(1)小組活動:稱1千克蘋果並數一數個數。

(2)彙報各小組稱重的結果,教師記錄。

(3)觀察記錄的數據,從數量上發現規律。

(4)討論:同樣都是1千克蘋果,為什麼稱出的個數會不一樣呢?

【品析:在本環節中,設計了“先估再稱”這個有效的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活動代替老師的講解,全班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通過估計1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既培養了學生的估量意識,又滲透了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3.提出問題。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2)學生讀題後彙報發現的信息。

(3)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量。通過“知道了什麼?”環節理解教學,注意突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估計。

師:要想知道20個蘋果大約有多重,你可以用什麼方法去估量?

預設一:

生:估一估每個蘋果有多重,再算出20個蘋果的質量。

師:這是一種辦法。你估計一下一個蘋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師:那20個蘋果就有20個200克。你認為計算起來怎麼樣?

生:用加法算比較麻煩。

師:那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預設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幾個蘋果。

師: 以你的生活經驗,1千克一般有幾個蘋果?

生:5個。

師:那就可以每5個蘋果放一堆。(用電子筆將5個蘋果圈一圈。)這樣的話,就是求什麼?

生:20裏面有幾個5?

4.解決問題。

(1)通過閲讀“怎樣解答?”兩個學生的對話,突出了估計的方法,即運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作標準估出結果。同時,通過答案的文字呈現突出了估計的標準。

(2)引導學生按蘋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個蘋果大約重多少千克。

(3)分組解決問題。

第一、二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4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第三、四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5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

(4)彙報交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0rzx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