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近似數的評課稿

近似數的評課稿

篇一:近似數評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很榮幸今天聆聽了趙老師執教的《近似數》。面對給位老師,特別是趙老師。我的內心很是惶恐,不敢説點評,那我就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談一下我的幾點認識,説出來與大家探討,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老師特別是趙老師不吝批評指正。

近似數的評課稿

1、教學目標落“實”。

縱觀本課的教學,可以看到趙老師很好地完成了本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即使是今天的學生羣體,也都有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掌握。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尋找近似數的過程,感受了近似數的價值,經歷了探究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過程,理解了求近似數的方法,這樣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都得以順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課程中十分重視和加強的內容,而求近似數是進行合理估算的知識基礎之一。但本課的教學設計沒有把認識近似數的目標僅僅指向為估算教學服務,而是把建立數感也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看出這一目標的達成。

2、 教學設計樸實。

本節課是本冊教材起始單元,屬於數與代數這一領域的內容。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沒有因為學生對近似數的知識不生疏,而使近似數的產生的過程,近似數的價值及如何求近似數等內容流於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在教師樸實的設計中處處滲透着教者的細心。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數據的實際意義,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近似數的

意義,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掌握了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 本課的主題圖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見數量,二是測量的數據。教材之所以以這樣的內容作為主題情境圖,就是要學生感受到不僅數據會根據需要求近似數,即使在測量中由於測量的工具,測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也會產生誤差,所以其產生的測量數據也是近似數,從而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數的實際意義,也為學生的數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鋪墊。本課教師緊緊抓住這一主線,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沒有拘泥於教材所提供的主題情境,而是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對主題圖的取捨,對植樹棵樹的改變以及為學生的學習設置適度的障礙等等。

趙老師引領學生交流自己所蒐集的數據,並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來分類,體現了分類的標準在分類中的作用,這不僅滲透了分類的數學思想,抽象出準確數和近似數,同時也建立了數感。我們還注意到,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學生所蒐集的近似數,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約來表示近似數,和對“約等於15萬”的不同表達方式等,這種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和教師蒐集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背景數據。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學生對自己所蒐集數據的分類,對教師出示的數據的分析,再對自己蒐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等內容使得近似數概念的產生以及近似數產生的必要性、價值、概念本身等教學

重點就得以突出。再之後教師出示了經過自己處理過的教材主題圖,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會根據需要對數據求不同的近似數以及求近似數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難點的出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時這樣也使學生初步感受了“四捨五入法”出現的必要性,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正是由於教者對教材的樸實、細緻、清晰的分析,教學的有效性才得以順利達成。

篇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評課稿

今天,聽了楊惠琳老師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一節課,心裏有些想法,現在把這些想法寫出來。先説説這節課的三個難點:1,雖然學生在四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但相隔這麼長時間,況且在後來的學習中,又不怎麼用到這一知識,所以,學生已有的經驗淡忘了;2、對於例題中“精確到十分位”這樣的數學術語,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不容易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即使學生讀懂了題意,理解了精確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數,也必須熟練掌握“四捨五入”這一技術。弄清楚要看十分位下一位百分位上的數決定是舍還是入。學生會誤以為精確到十分位就是將十分位上的數四舍或五入。不掌握技術要領,題目要求一有變化,學生會像無頭的蒼蠅,不知從何下手。3、是遇到需要連續進位的。如:將0.996保留兩位小數。這裏有兩次向前進“1”第一次是因為千分位上是6,比5大要向百分位進l;第二次是因為百分位上9加上進來的l,滿十寫0向十分位進1。兩次進1,原因卻各不相同。特別是第二次進1,由於小數加法的內容位於本單元之後學習,因此,這又是一個難點。有的學生不理解進位的原因,在後面練習中遇到題目中有數字9的,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前進1。在學生面前,學生當然不容易學懂。

整節課下來,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 藉助舊知,探索新知。這節內容與前面所學求整數的近似數的知識有內在的聯繫, 充分藉助這一點,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空間,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對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進行大膽的猜想,激活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發揮知識的遷移作用。新課前的複習中,想辦法喚醒學生對以前知識的記憶:如56640=( )萬 327900000=( )億 56640≈( )萬 327900000≈( )億 複習中,喚起學生“用四舍五人求整數近似數方法”的回憶,明確求“用萬或億作單位的近似數”時,要看萬(或億)後面一位幹位(或千萬位)上的數來決定“四舍”還是“五入”。在此基礎上,引出本課學習內容“繼續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後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後面的尾數。這個環節我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先引出保留整數就是精確到個位。之後,學生就順勢理解保留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意義,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在求近似數的方法上,首先教學保留整數,在這裏當學生理解什麼是保留整數之後,我放手讓學生試着求出其近似數,並與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從課堂反饋情況看,學生基本上能在同伴或老師的幫助下求出近似數。之後,就大膽放手讓學生求出保留一位小數的近似數。在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中,有效地掌握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2、 在比較中,使知識得到昇華

在求出近似數後,引導學生比較得到的近似數哪個更接近準備數,在比較中,學生順勢明白了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度就越高。比較二:掌握了求近似數的方法後,出示例題主題圖,追問“為什麼他們兩人説的不一樣,是不是誰説錯了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保留位數不一樣,得到的近似數自然不一樣。比較三:近似數1和1.0,在比較中,充分讓學生理解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新授中要由淺入深,逐步掌握“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1.教學“試一試”,初步掌握“保留一位小數”的方法。2.教學例題第1個問題,再次體會“保留一位小數”的'方法。3.教學連續進位的題目,進一步積累經驗。4.比較取近似數1.5和

1.50方法的不同,感知近似數1.50比1.5更精確。然後提問:近似數1.50末尾的“0”能去掉嗎?為什麼? 5.結合板書,總結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3、 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於學。

整節課教師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以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 共同學習,使學生感到親切、輕鬆,能主動的學習。

鞏固知識,完善“求近似數”的認知結構。要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作業。例如:按要求寫出小數的近似數:

9.9674≈ (精確到個位)

9.9674≈ (保留一位小數)

9.9674≈ (精確到百分位)

篇三:商的近似數評課稿

汪燕老師評課:

今天,我聽了鹿老師上的五年級數學上冊的《求商的近似數》這一課後,有以下的收穫。

教學設計符合理想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的主題地位。通過複習和談話,既回顧了上節課的內容,又揭示了這節課的學習內容,為今天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作準備,為學生完整地認識取商的近似值作鋪墊。引導學生温故知新,作好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在易接授知識信息的最佳時間內,快速而簡捷地進入新課學習。

1、讓學生知道取商的近似數是實際應用的需要,讓學生理解在現實生活中,除法會遇到除不盡的情況,這時可以根據需要取商的近似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探索活動中去,並在數學探索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板塊的精心設計並不意味着教學的定格。教師在設計中儘量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激勵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體現教學的開放性,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大膽地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創造性的問題和解決辦法,使他們有旁逸斜出的機會,經歷錯到對的過程,從中體會教學思考的樂趣。

3、教師的點撥適時到位。當學生髮現除不盡的時候,教師説明實際計算錢數時,有時只算到“分”,使學生明確,算到“”分”,就是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算出三位小數,再按“四捨五入”省略百分位後面的尾數。

陸曉明老師評課:

鹿老師在《商的近似數》這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先學後教、精講多練”的教學模式,目標制定明確、具體,切合教學實際,自學指導的提出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學生能充分自主學習,能在教師有效地指導下,進行思考、實踐、發現新知,達成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明顯。

在輔助環節的教學中,教師直入本課的教學目標,並進行有效地指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用填空的形式,“看( )位進行四捨五入,表示計算到( )”直奔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需要重點指導學生看書的地方,這樣的設計為進行有效地自學奠定了基礎。不足的地方是在第三個指導中“怎樣得出1.62元的”似乎有些侷限,是不是能説成“怎樣得到近似數的,是看( )位進行四捨五入的?”學生思考的範圍會更廣的。

劉華鋒老師評課:

鹿老師在“後教”環節,教師僅用了6分鐘的時間,分配合理,保證了後面鞏固應用環節有足夠的時間。不足的地方是教師指名學生板演時,應該讓不同計算過程的學生,主要是有錯誤的學生進行解法的平行比較,這樣更容易發現問題。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自己説計算過程,説一説自己在計算和取近似值後的感受,如,在近似值“1.62和 1.6”的取捨上,教師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思考的,應在比較之後,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去體會,感悟。在“解題關鍵”的提出上,也應靠後些,在學生計算了多道題之後,再去思考,由學生提出,是不是會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總之,在這節課教學之後,學生對於“按需取捨”有了更深刻地認識,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四:《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評課稿

今天聽了解老師的一節課——《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我感受很深。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是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一個內容,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整節課下來,我認為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藉助舊知,探索新知。這節內容與前面所學求整數的近似數的近似數有內在的聯繫。解老師充分藉助這一點,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空間,激活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如:32□645≈32萬,46□045≈47萬;購物稱重圖中蘋果需付

8.953元,而收銀員只收8.95元,喚起學生用“四捨五入”求整數近似數方法的回憶。

2、在比較中,使知識得到昇華。在求出近似數中,引導學生比較得到的近似數哪個更接近準確數。在這個環節中,解老師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比較□.□≈1和□.□□≈1.0 ,使學生對數軸出示近似數的範圍印象深刻,易於理解。在比較中,學生明白了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度就越高。

3、練習設計充分。

下面談談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重點不突出。這節課的重點是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近似數的方法。對於把0.984保留兩位小數,不能直接説看最後一位,要明確告訴學生:保留兩位小數,就是要保留到百分位,要看的是千分位,即小數部分的第三位,是4,應該捨去;又如遇到連續進位時:把0.984保留一位小數,這裏有兩次向前進“1”。第一次是因為百分位上是8,應該向十分位進1,第二次是因為百分位上9加上進來的1,滿十寫0向個位進1.兩次進1,原因卻各不相同。特別是第二次進1,有的學生不理解進位的原因,在後面的練習中遇到題目中有數字9的,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前進1.例如練習第4小題把0.905保留一位小數,有一位同學回答就是1.0,這就説明他並沒有理解掌握連續進位的方法。在這裏我認為因該捨得時間放手讓學生對產生的認知衝突去討論、嘗試、比較、歸納,進而突破難點。

2、練習梯度不合理。這節課中的練習雖然很充分,但梯度安排不合理。如第1小題和第2小題應該互換,並且安插在教學0.984的三種近似數要求之後。而第3小題判斷題應安插在用數軸比較1.0和1的精確度之後做練習更好。

篇五:《億以內數的寫法》評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很榮幸今天聆聽了趙老師執教的《近似數》。面對給位老師,特別是趙老師。我的內心很是惶恐,不敢説點評,那我就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談一下我的幾點認識,説出來與大家探討,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老師特別是趙老師不吝批評指正。 1.教學目標落“實”。

縱觀本課的教學,可以看到趙老師很好地完成了本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即使是今天的學生羣體,也都有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掌握。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尋找近似數的過程,感受了近似數的價值,經歷了探究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過程,理解了求近似數的方法,這樣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都得以順利的完成。估算是新課程中十分重視和加強的內容,而求近似數是進行合理估算的知識基礎之一。但本課的教學設計沒有把認識近似數的目標僅僅指向為估算教學服務,而是把建立數感也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看出這一目標的達成。

2.教學設計樸實。

本節課是本冊教材起始單元,屬於數與代數這一領域的內容。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沒有因為學生對近似數的知識不生疏,而使近似數的產生的過程,近似數的價值及如何求近似數等內容流於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在教師樸實的設計中處處滲透着教者的細心。在交 流的過程中感受數據的實際意義,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近似數的 意義,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掌握了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本課的主題圖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見數量,二是測量的數據。教材之所以以這樣的內容作為主題情境圖,就是要學生感受到不僅數據會根據需要求近似數,即使在測量中由於測量的工具,測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響, 也會產生誤差,所以其產生的測量數據也是近似數,從而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數的實際意義,也為學生的數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鋪墊。本課教師緊緊抓住這一主線,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 本課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沒有拘泥於教材所提供的主題情境,而是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對主題圖的取捨,對植樹棵樹的改變以及為學生的學習設置適度的障礙等等。

趙老師引領學生交流自己所蒐集的數據,並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來分類,體現了分類的標準在分類中的作用,這不僅滲透了分類的數學思想,抽象出準確數和近似數,同時也建立了數感。我們還注意到,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學生所蒐集的近似數,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約來表示近似數,和對“約等於15萬”的不同表達方式等,這種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和教師蒐集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背景數據。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學生對自己所蒐集數據的分類,對教師出示的數據的分析,再對自己蒐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等內容使得 近似數概念的產生以及近似數產生的必要性、價值、概念本身等教學 重點就得以突出。再之後教師出示了經過自己處理過的教材主題圖,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會根據需要對數據求不同的近似數以及求近似數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難點的出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時這樣也使學生初步感受了“四捨五入法”出現的必要性,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正是由於教者對教材的樸實、細緻、清晰的分析,教學的有效性才得以順利達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xz0p8y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