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要下雨了評課稿(4篇)

要下雨了評課稿(4篇)

下雨了評課稿1

《要下雨了》是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童話,充滿了童趣也藴含了一些科學常識。王映樂老師執教的這堂課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的圖文並茂、聲情並茂的特點,作為新教師在語文教學方法的掌握上又有了一定的進步。

要下雨了評課稿(4篇)

王老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題的引出非常符合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極富童趣和吸引力,結合了圖片、音效使學生有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接着生字環節的教學也是步步為營,由字到句、從點到面並滲透了學習的方法。學習課文的環節也旨在引導學生讀出童話人物的語氣,體會角色的情感。不過,在一些教學細節的處理上,王老師的處理不是非常得當,也暴露了新教師經驗不足的缺點:

1、對教學意外的處理不夠機智,表現有點措手不及。在課件中穿插的音效——雷聲干擾了學生讀兒歌時,教師沒有很好地處理掉雷聲而是關閉了幻燈影響了學生的朗讀。王老師可以就着雷聲讓學生繼續朗讀兒歌,後者直接在課件中停止這種音效的播放。這也可能是新教師在教學中臨場有點緊張的緣故,隨着經驗的積累會很快輕鬆處理此類問題。

2、識記生字的方法比較單一,而且比較費時。王老師是從單個帶拼音的生字入手教學生字,在認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去發現、比較不同之處做得比較到位,生字的出示也很有層次感、有規律,可以先讓學生讀了之後再去發現比較可能會比較好,而且在這裏也就可以滲透識字方法的學習。後面單獨拎出生字來讓學生説識字方法就顯得比較突兀和多餘,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

3、教學過渡語言的設計明顯不足,每個環節的過渡有點突兀。可以設計一些充滿童趣和貼合課文語言的過渡語,或者設計一個情境貫穿整堂語文課。另外王老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的語言有點生硬,稍欠童趣。要讓學生多讀,多體會,明白課文的含義。

以上幾點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可能有失偏頗。可以肯定的是王老師作為一名語文課堂的教學新手,她在不斷地進步,每一次上課都有新的進步,相信她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要下雨了評課稿2

今天,我聽了《要下雨了》這節課,有如下思考: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上課伊始,老師就緊緊抓住學生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與學習慾望,當學習的小主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練習背誦,效果就好多了。因為這時,他們的思維是最活躍的。不過,怎樣操作起來最有效,還需我們共同探討。

2、以讀為本,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朗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這節課中,讀貫穿課堂的始終。表現在:1、讀的形式多樣,有自由讀,大聲讀,分角色朗讀,給動畫配音等等。2、讀有層次性。老師先引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有所感悟。在這以基礎上,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角色體驗中獨好每個角色,理解要下雨時,各個小動物的活動不同,同時也體會在下雨前動物們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內容,又提高了朗讀能力。

3、品詞析句,注重語言實踐活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提高語文運用能力。這節課就體現了這點。在揭題審題時,老師就引導學生理解比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現象,使他們知道多一個字少一個字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學生的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感受能力。然後,老師在隨文閲讀中,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因為……所以……”句式説話,在讀與説中感悟“……正……”的意思。學生也説得很好。建議:用“因為……所以……”説燕子為什麼低飛這句話學生説得不太好,原因是這段話邏輯性很嚴密。我們可否這樣訓練:“因為要下雨了,所以()。因為空氣很潮濕,所以( )。因為蟲子的翅膀上沾了小水珠,所以( )。因為蟲子飛不高,所以( )。”這樣既降低了説話的難度,又更清楚地明白燕子為什麼低飛的道理。

4.扶放結合,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要下雨了》這是一篇科學童話。老師抓住了這篇科學童話的結構特點,第一部分與第二三部分結構相同,都是講下雨前小動物們的活動情況,所以採用重點指導和放手自學相結合。但是在操作層面上有點面面俱到。我認為應該寧抓重點,放棄細枝末節,這樣可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要下雨了評課稿3

《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課文中用有趣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一個枯燥的科學現象。文章用活潑、生動的語言,例如:小白兔與小燕子、小魚、螞蟻等小動物的對話,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受到啟發,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谷老師在教授本節課時,我認為這節課的最大優點在於:

一、導入到位,清晰有效

谷老師先板書“下雨了”,讓學生理解,然後邊説邊在“下雨了”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麼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做到清晰有效。

二、閲讀中理解,又能聯繫生活

識字教學按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講讀課文,理解字義;總結課文,認清字形幾個步驟進行。尤其是注意在閲讀課文中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例如:在理解“伸”字,谷老師讓一名學生表演“伸”的動作,再讓大家一起做一做;理解“喊”在語境中讀;理解“潮濕”卻能聯繫生活經驗去理解。進而讓學生明白其意思到會用到這個詞。很好地完成了識字教學的任務。

三、注意聯繫,訓練思維

谷老師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繫。如:燕子為什麼會飛得低?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問學生燕子是怎麼知道要下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燕子的思考過程:蟲子飛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氣很潮濕→所以要下雨。在這個教學中,谷老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有分段讀,有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還有引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解決了這段話中的好幾層因果關係。

在複習生字階段,如果在形式上多樣些,也許效果會更好。

要下雨了評課稿4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描寫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通過小白兔和小魚、燕子和螞蟻的對話,讓人明白了自然界一些動物的異常行為,往往預示着某種變化,讀來饒有趣味。廖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富有童真,板書簡潔明瞭,形象;教學紮實,有效,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我個人認為本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重視識字,隨文識字,激發興趣。

廖老師在識字教學中,採用多種識字方法,如做動作讀(伸);形近字的對比,水波和山坡;隨文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中,鞏固識字,體會他的構造,理解字義(割);創設情境,結合生活理解(潮濕)。

二、關注朗讀,朗讀方式多樣,有層次性。

朗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這節課中,朗讀貫穿課堂的始終。表現在:1、讀的形式多樣,有自由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師生對讀等等。2、讀有層次性。廖老師先引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有所感悟。在這以基礎上,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角色體驗中獨好每個角色,理解要下雨時,各個小動物的活動不同,同時也體會在下雨前動物們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內容,又提高了朗讀能力。

三、品詞析句,注重語言實踐活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在揭題時,廖老師就引導學生理解比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現象,使他們知道多一個字少一個字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提高他們的語言感受能力,體會用詞的準確性,然後,在隨文閲讀中,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在讀與説中感悟“……正忙着……”的意思,進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四、關注書寫,重視寫字姿勢與寫字習慣

廖老師利用嗎、吧的對比,讓學生先觀察他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再進行書寫,評價,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書寫能力。

五、扶放結合,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文中第一部分與第二三部分結構相同,都是講下雨前小動物們的活動情況,所以採用第一部分重點指導和逐步放手自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建議:1、師有點面面俱到,放得不夠開,時間較緊。

2、課外延伸,是否可以放到第二課時,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收集下雨前動物的表現,更加激起 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不妨用個小詩結尾。

標籤: 評課 下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l7y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