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儒者之恥

易經:儒者之恥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如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易經:儒者之恥

《易經》學問系統的精神,可以説是在推崇這個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聖人的境界。聖人是個名稱,是學問、德業修養達到成就標準的人。所以聖人也是人,不過他與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經》這個學問以後,便“與天地相似”,而“不違”了。也就是説,一個人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則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萬法由心”的境界。

智慧到達這樣的成就,一切隨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旁的境界,這樣才是完成了一個人生。人是應該向這個目標來努力的。

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則一樣,“與天地相似”,一切合於自然之道,“故不違”。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話。法就是效法,我們人生的境界始終與宇宙的法則、天地的法則合在一起,也就是説,不違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則。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個“知”就是智慧的智,古文知與智是相通的。這裏講懂了《易經》以後的人,智慧的成就便無所不通,這是高推《易經》的聖境。

古人講到儒家,認為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代表。春秋戰國以後,一般都把儒者當成了很高的`知識分子,儒家也就自認,一個讀書人什麼事情都要了解,否則便認為是恥辱,所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

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天下事要無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中通人事,乃至萬物的物理都要清楚。達到這個境界便是“知周萬物”,智慧周遍了所有的學問。

等到一旦出來有所作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濟天下”。這個道就是成功的貢獻,有動力、有方法,它能夠救濟這個“天下”。儘管也會有很多艱難,但“故不過”,不會有錯誤,也沒有錯誤,這是學易的價值。

上面兩句話是《易經》學問縱的一面。橫的一面呢?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旁行”是無所不通,乃至可以説,旁門左道,什麼都瞭解。但是,“旁行而不流”,雖然有時候迫不得已也會用些手段、旁門左道什麼的,但是不會違背原則,辜負初衷,絕不會過分,而失之於流——不正當。

套句俗話來説,就是風流 而不下流。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有四個字,就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於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生命的價值。

這些都清楚了,“故不憂”,沒有什麼煩惱了。所謂學易者無憂,因為痛苦與煩惱、艱難、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得意也是。

每個階段都會變去的,因為天下事沒有不變的道理。等於一個卦,到了某一個階段,它就變成另外的樣子。就如上電梯,到某一層樓就有某一層的境界,它非變不可。因為知道一切萬事萬物非變不可的道理,便能隨遇而安,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

標籤: 儒者 易經 之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vm3w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