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中藴含的教學之道

《易經》中藴含的教學之道

《易經》是華夏五千年的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凝結着遠古先民的睿智卓識,對我們華夏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易經》中藴含的教學之道

《易經》被奉為羣經之首,是我國古代先賢所著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礎的書籍。《易經》揭示了天地自然宇宙的法則,對我們的言行有着深刻的影響。生活中無不體現出《易經》中的道理,雖然由於歷史的原因再加之《易經》難讀、易理難明,以至於“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它的確實實在在的存在,並時刻都在影響着我們的一切。

心理學家榮格説,如果人類世界有智慧可言,那麼中國的`《易經》,應該是唯一的智慧寶典。我們在科學方面所得的定律十有八九是短命的,只有《易經》沿用數千年,迄今仍有價值。 既然要了解易理中藴含的智慧,並它應用到生活中指導我們的具體生活,首先就要明白什麼是《易經》,其中藴含了什麼樣的理念,之後我們才能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易經》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要認識《易經》,最好的辦法是從“易史”着手,依據易學的演進的來尋求其中的道理。最終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發揮易經中藴含的智慧。

一、易之淵源

在《繫辭·下傳》中有“古者伏羲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劉君祖.詳解易經·繫辭傳[M].新星出版社,2011.1.)其意味深長。

高懷民先生形容這一個最簡單不過的符號,乃是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放射出來的第一道曙光,由此發展稱為枝繁葉茂的易學。他説,伏羲氏當時如何稱呼這個符號“—”,我們不敢妄言。後來,人們漸漸發現這個符號的重要性後,便稱之為“太極”。萬物並非是一去不復返的運動下去,而是 “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運動,除‘—’這股強大的力量之外,還同時存在着另外一股與之相反的力量,用這個‘- -’符號來表示。

“—”和“- -”分別代表兩大能量,這便是宇宙萬物變動的法則和根本,後人稱之為“陽”和“陰”,把“—”稱為“陽儀”, “- -”稱之為“陰儀”(見圖示1)。

(陰儀) (陽儀)

陰 陽

- - —

圖示1

“陰” 、“陽”兩儀就好像學生和老師一樣,“陽儀”代表老師,“陰儀”代表學生。通過前面我們知道宇宙萬物變動的根本,就是陰陽兩股能量相互作用產生的,簡言之就是“陰陽相蕩而萬物生”,放到教學之中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這也説明了“陰” ,“陽”雖分屬兩個能量,但彼此是整合的一體不能分離,否則的話萬物就不會運化生成,宇宙也就不復存在了。就像學生和老師一樣,學校只有老師沒有學生是不行的,但光有學生沒有老師也是不行。老師學生都存有,但如果老師很認真而學生不愛學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相反學生很好學而老師不教還是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其中重要的是要師生彼此互動做到“教學相長”,才能促進教與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而學校就是一個“太極”(如圖示2),教師與學生就存在於這個 “太極”之中的陰陽兩儀。如果沒有了教師或者學生,陰陽失衡學校也就不能稱之為學校,也就無法構成學校這個太極了。

(學生)陰- - 陽—(老師)

太極—

(學校)

圖示2

周文王將伏羲八卦兩輛重疊,推演出六十四卦,後人稱之為“重卦”。周文王不僅推演出六十卦並且將每一卦都標註有卦名、卦辭,以便於後人領會每一卦的含義,在卦的每一爻又繫有“爻辭”,使人明白目前所處不同階段的具體狀況。孔子是《易經》的集大成者,他晚年讀易,併為《易經》寫了傳,分別為《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説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合起來稱之為《十翼》,意思是《易經》的十隻翅膀,有助於《易經》的發揚。可以説《易經》是伏羲、周文王、孔子為主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再後來出現的各門易家學派都是以此為根基發展出來的,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有記載。雖然易學的流派很多但總的來説可歸納為兩派六宗,其根源還是來自於《易經》這部古老的著作。

二、以“蒙卦”為例闡釋其中的智慧

蒙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上卦艮為山,下卦坎為水,“山水蒙”(如圖示3)。卦辭:“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朱熹.周易本義[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9.)意思是:不是老師求學生來學習,而是學生主動向老師請教學問。第一次問,老師告訴了他。輕慢不敬地再三問,老師就不會告訴他。這是我國先賢倡導的教學之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過,卦辭中所説意,不在於強調“童蒙求我”,實際上是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求知慾望的重要。所以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中華書局編.論語[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12.)他如果沒有學習的自覺要求,儘管“我求童蒙”,也無濟於事的。所以孔子又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蒙,首先要啟發他向學的願望啊!一方面“學而不厭”,另一方面“誨人不倦”,這才能志趣相應,共同完成教、學的互動。《論語》中孔子云:“舉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引文出處同上)這與“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有異曲同工之意。孔子的意思是:“我告訴他一個道理,他不能舉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了。”如果學生求教與老師某事,但老師的回答不是並不是學生想聽到的答案,就再三再四地問,一定要聽到自己想要聽到的答案,這是對老師的不信任,不尊重。這樣的態度老師就是回答一百遍也沒有用,也解決不了學生自己的疑惑。所以不必再回答,先要端正學生自己的態度。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式,重在啟發其領悟。培養其思考。不必一答再答,讓他在苦苦思索中領悟不是更好些嗎?

標籤: 易經 藴含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4dk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