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周易》中藴含的藝術思想

《周易》中藴含的藝術思想

《周易》是一部偉大的書,博大精深,神祕悠遠,通常被稱為易經或易學,誕生之後就逐步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

《周易》中藴含的藝術思想

《漢書・儒林傳》栽:“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華夏生生不息,易經代代相傳,許多學者窮其一生專研易學,留下論著繁多。儘管原書主要是講述利用已知占卜未知,其方式和原理幾千年來爭論不斷,但不可否認易理對中華文明有着巨大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意識形態無不有易經精髓的體現。那麼《周易》到底是什麼書,其中的中心思想和用途又是什麼,正文將給予解答。而後本人會淺談其在藝術領域的古今成就和藴含易經思想的藝術品。通過文獻資料,透析所謂“易”對國人藝術設計思維的綜合影響。

一、闡述周易

(一)《周易》的起源

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至於具體如何誕生,筆者查閲資料,發現源頭似乎已經神化色彩濃重。但易經應該是一部集體性著。《漢書・藝文志》日:“《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意思大致是其體例內容本身不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而是由眾多先賢慢慢充實發展而得。又《周易乾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簡而言之: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佈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菱裏,遂體察天道人倫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歎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

但後世對於重卦者身份疑義不斷,懷疑古文為後世偽作的風氣也一直盛行,到上世紀初,錢玄同、郭沫若、馮友蘭等著名學者皆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只每個時代仍有學者堅定《易傳》為孔子一力完成。

而今,長沙馬王堆墓穴發掘的“帛書”中,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至少相關作者大體是孔子,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在玄學界盲目疑古的風氣下,這不失為一戒。

(二)《周易》的本體內容

“八卦”這個詞中國人都知道,但一般人只知其表,不知其裏。被影視小説用到氾濫的太極八卦圖和社會上各類占卜風水之術,理解其含義的人必然更少。還有一些日常用語,我們常説誰誰陰陽怪氣,哪位又變卦了,又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這些詞彙都是直接來源於易經。那麼《周易》到底是講什麼的。筆者才疏學淺,~開始接觸易學便是看的今人譯作,看畢仍然雲裏霧裏一知半解,只能整合前人珠玉,做一個簡略的瞭解。

“《周易》集中華陰陽文化之大成,它把一切自然現象和人事吉凶統統納入由陰(一)陽(―)兩爻組成的六十四卦系統之中。”

《周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説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通常認為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與計算機的0,1基本原理異曲同工,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兑”八個基本卦,就是俗稱的八卦了,見上圖中圍繞圓形的八個圖案。

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周易》經部文字説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秦漢以後的學者對易學掛系的運用和原理都存在錯誤或者説模糊的認識。許多不解之謎,連孔聖和朱熹都不敢妄下斷言。

(三)對後世的影響

《周易》是直至今天還沒有人真正通曉的上古典籍。但抵擋不住各個時代都有潛心專研周易,並得出自己理論,或者是根據周易所典,做出自己的`成果的人。

《周易》最能體現中國古老深奧的文化。“在西方宗教看來,宇宙萬物產生、發展的根本動因是造物主神的作用。而《周易》中沒有造物主的概念‘生生之謂易’,它直截了當的指出變易是宇宙萬物的本性,所以為周易,可以解釋為普遍變化。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説:‘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易經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集哲學之中心,藝術之本源。《周易》描述的世界是靈動的,天、地、人高度融合,息息相關。儒道兩家都受益於其理論內涵。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當然“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説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周易》對其他中國古代典籍的影響亦是潛移默化的,是中國文明的源頭之一。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説,還是《孫子兵法》,抑或《黃帝內經》,《天工開物》,《千金方》、《考工記》等等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的聯繫。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説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可見中國古代學者對《周易》的尊崇。儘管易經的這種至高地位多少帶有本位主義的民族情感,並且實際上的效果也不甚明確,但各家為此爭鳴幾千年不變。這種尊崇也延伸到民間,民俗裏的喜喪嫁娶風水占卜幾乎都是來源於《周易》。

另外,許多科學家的發現與發明,也都曾經受到易經文化的影響,西方人萊布尼茨的二進位制的發明,美籍華人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發現等等,據他們自己闡述,都有易經的影響。

二、周易對藝術世界的影響

(一)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影響

説到《周易》對藝術的貢獻就不能不提太極圖。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太極圖形象化地表達了它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這是古人在對圓形、對稱形、圖騰、陰陽概念等認識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圖案。其形式是多麼令人驚歎。儘管誕生的年代久遠,但是現代人誰敢大膽的説自己可以超越它,比它進步呢。太極圖正是完美的詮釋了和諧,歷經幾千年,永不過時。

筆者認為,太極圖顯然不只是研究易學原理的重要圖像。

它簡直是宇宙的模型,藝術的永恆。流暢的相互關聯的曲線,經典的黑白色塊組合方式,再加上週圍一圈極富規律的八卦排列,如此簡潔卻彷彿概括了天地的奧祕,難怪外國人也對其推崇備至。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它以後又發展出了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鸞風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基礎扭轉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在民間廣泛傳播發展,喜愛度非常高,產生了許多極富民族特色的圖案。

當然,即使離開太極圖樣式的古代藝術,從繪畫,手工藝品倒建築,城市規劃,《周易》無不起着作用。“天人合一”是《周易》美學的傳統根基。順其自然是其靈魂。

(二)對古今藝術設計思想的滲透

《周易》的形式與內核都可用於設計。《周易》之於藝術,譬如中國水墨的寫意和抒情,其中雖然或淡雅清幽或狂放灑脱或細膩明豔,細細品味卻都貫穿了“天人合一”的易學思想。還有中國書法藝術的出神入化,都曾經和正在陶醉着無數的世界人民。《周易》之於設計,譬如中國古代的渾天儀、司南、蘇州園林還有中國古代的服裝等等,這些歷久彌新的中國特色設計經典,都曾經使世界歷史為之傾倒。

渾天儀和司南可算作古代的手工藝設計精品,觀其形態與作用,藴含的易學思維不言自明。

而在建築設計領域,周易對中國傳統民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縱觀中國傳統建築,燦爛輝煌,為何單單蘇州園林被稱為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宅院。而在許多廟宇宮殿、園林大宅的設計中多少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做不到完全的“順其自然”。“唯有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建築類型――居住住宅,形成了根據不同地域氣候和生活方式而異的多種住宅形式,它們樸素實用、靈活、適應性好。真正完全體現了周易美學“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哲學思想。蘇州園林則是集大成者。這是因為蘇州古時是江南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所以私家庭院園林、講求幽靜典雅,師法自然,追求與大自然和諧的生機與意趣。以“落水別墅”聞名於世的美國建築師萊特就十分崇尚中國建築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西方歷來強調的“天與人競爭相抗,人要戰勝天”,轉向注重生態平衡,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極力倡導物質文明和內在精神的統一。如此這般的民用建築,難道不是將“形式追隨功能”完美體現了麼。

《周易》在現在的建築設計中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一個方面――風水,也叫堪輿。風水源於易經,如今不只被東方廣泛運用,甚至西方社會也廣泛研究和依賴起風水來。中國從古至今的建築和園林規劃形式,風水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三、展望未來讓世人正確認識瞭解周易與藝術設計在現代融合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文化瑰寶。易學講求“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無論在宏觀世界宇宙奧妙,還是微觀世界微粒夸克,抑或是人的精神靈魂,這些道理至今仍給我們啟示。但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還被許多人理解為迷信。不過這卻並不影響我們設計者們運用易學的形式與內涵,製作出讓我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作品。

標籤: 藝術 周易 藴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09k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