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講解:聖人之意

易經講解:聖人之意

歷史上有許多事情説不清的。寫歷史的人除了文獻不全,整理難明外,還受了很多客觀環境的影響。像司馬遷寫《史記》,要藏之名山,傳之後人,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研究起來很困難。

易經講解:聖人之意

有時候研究歷史也非常可笑,這個就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道理。那麼照孔子提出來的觀念來説,“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也就是説我們讀的這本書——《易經》,不是永遠沒有方法瞭解了嗎?准此,那麼一切古聖人、佛、上帝、耶和華等,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我們人豈不是也永遠不能瞭解了嗎?

孔子的答案是“能”,有辦法瞭解。他特別推崇《易經》,他説這個語言文字固然不足以表達聖人的意思,但是“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卦就是圖案。有時候言語文字不能完全使人懂,還必須要靠圖案來了解,借圖畫來表達意思。這就是古人為什麼要用圖案來替代文字語言的道理。

現在我倒很欣賞美國人、日本人研究《易經》,都變成圖案、漫畫來研究,更接近事實。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日文精華》,上邊就有那麼一幅漫畫:太陽照得大地很光明,火在天上燃燒,旁邊注了個卦名,就是天火同人卦,上面是天,下面是光明。這就是“設卦以盡情偽”。

但是要想把這個發生的思想情緒、內外、真假統統講清楚的話,光靠卦與圖還是不行,必須還有文字。圖案與文字配合,才能真正表達聖人的'意思。所以説“繫辭焉,以盡其言”。卦和爻下面有文字,這個文字就叫繫辭。

我們古代所謂的古文辭,是用的這個辭。現在很多人評論一篇文章時,説它的文“詞”如何如何,這個“詞”是詩詞歌賦的詞,是專稱、特稱。

詞又有各種不同的調子。詩有一定的規矩,五個字一句就是五言詩,七個字一句就是七言詩。把詩的長短句聯起來變成詞,也叫“詩餘”。

詩餘也是一個專用的名稱,是一種獨特的文字體裁。一般文章裏邊的文句就叫“文辭”,但是現在如果我們寫成這個“辭”,年輕人看了往往會給你改成詩詞的“詞”。有時候看了真教人感慨萬千,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實在教人無可奈何!如果你要把它改過來,他反而説我們錯了。究竟是他錯還是我錯?就不知道了。

説到這裏,大家就可以知道,辭就是文句。卦下面掛上文句“以盡其言”,是要完全表達卦的意思。所以文字的意思,就是把我們的思想、意思,變成無聲的語言,再由語言變成文字。

僅僅文字也還不夠,還要圖案,跟我們現在講話的圖案一樣。身體的動作、臉上的表情等就是講話的圖案,所以啞吧講話,用的就是國際通用語言的手勢。手勢也是畫,也是圖案。那麼這樣夠不夠呢?還不夠,還要能“變而通之以盡其利”,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文字、言語加上卦、圖案,還不夠,大家還要研究卦的意思,還要懂得變通。不是呆板地執著這個卦辭,文王怎麼説的,孔子怎麼説的,就此完了,那是不一定的。等於算命卜卦,某一個解釋對某人有利,換一個人就不利,這個中間就要知道變通了,要能“變而通之”,才能“以盡其利”。

可是“鼓之舞之以盡神”,那就難了。鼓舞當然不是打鼓跳舞,那是個形容詞,很難解釋。鼓是充滿、昇華,最高的智慧。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你充滿了智慧,達到最高點、昇華啦!這樣才懂得“神”。

神,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了,神不是菩薩、也不是上帝,宇宙間有個看不見、摸不着不可思議的東西,中國的文字就叫它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wzzpz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