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

《易經》告訴我們,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來的。我們不用虛擬,我們用想象。而想象都是從模模糊糊,從不清不楚開始,慢慢變得具體。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

易經的智慧:《易經》與命運

周文王在被商紂王囚禁的獄中完成了《易經》,而《易經》也被稱為《周易》。文王著《易》,是因為感悟到人類社會的規律與大自然的規律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為什麼《易經》從一誕生,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甚至成為算命的工具?穿越幾千年的《易經》,都經歷過哪些坎坷的遭遇呢?

有一段歷史,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商朝本來也是一個很好的朝代,但是傳到商紂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紂王的品性很差,暴虐無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歡的事情。所以當時的老百姓反而比較歡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紂王對他有點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來關在羑里。周西伯被關的時候有兩個想法,一個是自己有這麼寶貴的人生經驗,是長時間累積的親身體驗,如果丟掉了實在是太可惜,不如利用這段時間把它整理出來,將來也許對世人有一些貢獻。第二個想法就是他知道紂王這個人説殺就殺,不會念及以前的情面,因此他就知道自己是命在旦夕。當商紂王叫人把周西伯的兒子剁成肉醬做成肉包給周西伯吃的時候,實際上他也知道這就是自己兒子的肉所包成的,但是他還是吃了,他不是很殘忍,他也不忍心去吃自己兒子的肉,他是為了顧全大局,要保住性命,他沒有辦法馬上就跟紂王對抗,所以就要忍氣吞聲,忍辱負重,才能完成理想。這樣他就在牢裏開始替《易經》寫一些經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積起來的寶貴人生經驗,透過六十四卦保存下來。六十四卦每個卦他都寫有卦辭,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寫有爻辭來説明,就成為最早的《易經》。因為在伏羲當年是沒有文字的,那時候只有簡單的符號,可以説是無字天書。所以真正寫成《易經》的是周文王,他在牢裏頭很費苦心,一個字一個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當年畫卦的時候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讓後來的人可以從各方面加以補實、説明。周文王一定是體會到了空白性的樂趣,因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去發揮,一方面他是受到紂王的壓制,很難能夠暢所欲言,有一點躲躲藏藏,有一點難言之隱,有一點説不出來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們創造了一個空間,叫做留白性,他在字裏行間留了很多可以拐彎抹角的空間。

周文王寫完《易經》以後,我相信很多人想改它,因為只要能夠改動它一個字就能成名了,但是怎麼樣也改不了。就算裏面有很多地方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搞不太清楚,大家也都非常尊重周文王,所以他的經文大部分都傳下來。

伏羲八卦圖因為沒有文字而被稱為無字天書,後世有許多人企圖用文字對八卦圖進行註解,但較為完整並流傳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寫的《易經》,所以我們常把《易經》也稱為《周易》。那麼周文王是怎樣對伏羲八卦進行文字註解的呢?

周文王給每個卦一個卦名,並寫卦辭來解釋卦名。每個卦有六個爻,每個爻他都很費心地作出註解,寫爻辭。六十四卦下來,居然完整無縫、環環相扣、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補,真是非常難得。

後來,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兒子周武王講出一句話:人為萬物之靈。就是説,人本來是動物的一種,但是既然身為人,就要覺悟,要拉開跟動物的距離。因為《易經》告訴我們,人是天地之間唯一能夠幫助天地來改造這個世界的一種動物,這是我們的責任。

周武王講這句話其實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因為他知道他的父親周文王把《易經》寫下來,主要是為了教化。但是在當時民智未開,而且商朝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時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這個《易經》的宗旨講出來。

人為萬物之靈,一直傳到現在,我們都知道有這句話,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句話到底是誰説的,為什麼要説。周武王在告訴後代的子孫,文王這部古經是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濃厚的時候,周文王才會用卜筮的詞句,用卜筮的形式來寫爻辭,用吉、兇、悔、吝、無咎這些話,透過占卜來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們後來所説的以神道設教,從而給《易經》披上一件神祕的外衣。

孔子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實也在講這件事情。他説要讓老百姓能夠完全聽懂道理,恐怕有點困難。我想在當時孔子會有教無類,會那麼用心地到處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識不普及,智慧未開,要他們聽懂道理相當困難,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實施教化的一個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講祭祀很重要,而且歷代皇帝沒有一個不祭祀,沒有一個不拜祖宗的。孔子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們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這就是儒家非常重視的那個“敬”字。

我們現在要了解中華文化,要了解《易經》,這個“敬”字非常重要。一看中華文化,就覺得落伍,該丟掉了,那你永遠也學不會。一看《易經》,就説“這有什麼用?那麼舊的東西”,那你永遠也學不會。我們要恭敬,因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智慧。

其實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孔子,都是非常恭敬的。韓國的學校門口就立着孔子的像,韓國的師生每天上學先對孔子像鞠躬,然後才進學校。其實歐洲也好、美國也好,很多人聽到孔子都是豎起大拇指,讚歎了不起。我們不能因為説我們對他太熟悉了,就加以輕視,孔子告誡我們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不是害怕他們什麼,而是要敬重他們,這樣才能從中學到一些道理。《易經》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祕的外衣,但是如果從一陰一陽之謂道來看,就會覺得我們後世人真是太幸運了。

周文王在獄中寫《易經》,為了避免商紂王的迫害,很多話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兇、悔、吝等卜筮詞語來解釋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規律,結果使《易經》這部包含着中華文明大智慧的書,從一誕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但為什麼又説這是一種幸運呢?

《易經》因為被當做是卜筮之書,而逃過了秦始皇焚書之禍。當年秦始皇要燒掉所有書的時候,就有人告訴他《易經》這本書不必燒,因為那是卜筮的書,是老百姓占卜用的,搞迷信的,民間使用的東西。可見《易經》用來占卜,是盛行了一長段時間。所以秦始皇一聽,覺得這種書留給老百姓用也沒什麼關係,所以就沒有燒。《易經》因為本身的神祕,所以逃過了秦火,以至於很多人由此説,《易經》真神啊,連自己有這一劫都算好了,都事先能夠防備。我想這個也不必這麼把它神化,因為秦始皇總要留些東西給老百姓用,他所要燒的是那些讀書人讀的東西,他有他的用意。

秦朝以後,漢朝興盛,漢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易經》分成兩部分,一個叫術數,一個叫易理,這基本上就已經違反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神。因為《易經》是講合的,所有的分都是為了合。太極可以分兩儀,但是不管兩儀怎麼變來變去,最後還是迴歸太極的狀態。一個靜止,一個動,動了靜,靜了動,這樣才有變化。

我們為了研究方便,把《易經》分成易理和術數來研究,這個無可厚非,如果直截了當説術數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對的,我想也是有一偏之見。我認識一位學者,他一生就是主張只有易理,非常討厭算命、看風水,他認為那些都是一派胡言。可是很不幸的,這位先生最後也是自殺了。可見,一個人完全講道理,就少一個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完全講理講到最後,大家會發現很多人是過分理智,最後連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了。

只講術數就更可怕了,那真是《易經》的大不幸。可是我們民間所流傳的極少是易理的,因為易理多半在讀書人手上,而讀書人讀了半天又不會用。而民間所流行的都是什麼?算命、看風水、選日子,甚至於連姓名學也搞在裏面,卻搞得紅紅火火,很熱鬧。這些花樣就使外行人感覺到很神祕,然後就很相信,以至於迷信。我們以前把這個叫做神通,其實世界上沒有神通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

民間把《易經》推廣得非常流行,以至於今天一聽到《易經》,所有人都覺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個撇掉了。實際上讀《易經》讀到最後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則周文王那番苦心 ,周武王那句“人為萬物之靈”,幾乎都不見了。今天我們一講到八卦 ,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話,是荒誕不經,沒有依據,扯來扯去搞不清楚的東西,這實在是愧對祖先。人類的寶貴智慧,淪落到這個地步,只是因為當年的以神道設教嗎?但是我們能怪周文王嗎?當然不能,很多事情要以當時的狀況來判斷,而不是用現在的狀況來判斷。

標籤: 易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9jmw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