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與人生智慧

易經與人生智慧

《易經》不僅僅是一本佔噬用書,而且還是一本哲學名著。

易經與人生智慧

《周易》作為一部古代占筮之書,古人創造它是為預知社會人事的吉凶禍福變化,但它通過兩個最基本的符號“一一”(陰)“一”(陽)以及看似離奇的卦辭、爻辭,從哲學層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釋世界,揭示世界的創造與宇宙的組構變化規律。《周易》經文記有許多殷周歷史故事,傳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學、倫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測自然界和社會變化現象,富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體現了東方智慧與哲學思想的光輝。它對象、辭、言、意、神、妙、文、變的闡述,對動靜、開合、聚散、盈虛、剛柔等對立因素的把握,對後世的哲學、美學及藝術創造都有很大影響。《周易》不僅被用於占筮以預測未來,而且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們道德修養的指南。

《易經》還同時包含着許多的做人智慧以及處世的智慧。我們通過研讀易經,學習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可以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的更好。

《易經》不但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而且是自古以來,就被推崇備至,尊為“羣經之首”。 《周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就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原理;通古今之變,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以人為類行為的規範。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根源。

《易經》的做人智慧。《易經》強調變化,給人指方向,指道路,但道路、方向本身不是成功,一切都在時空中,路還是得靠自己走,走快走慢,和誰一起走,怎麼走,況且路也有岔道,取捨即有吉凶成敗,易不能告訴人所有,全在自己把握。

所以,應當這樣説,陰陽交錯變化,數字錯綜複雜,正如世事如棋,人心似海,這就是變化。知道變化,便可讀易經,便可用易經,也便知人事,亦可於此世界,安身立命。

天地鬼神都説謙遜好

原文: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謙》。

譯文:《序掛》的説法更加單刀直截:“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謙》。”—“天”有大而虧其盈,益其謙;“地”有大而變其盈,流其謙;“鬼神”有大而害其盈,福其謙;人類有大而惡其盈,好其謙。君子有大,天下安危繫於一身,所以他理應把天、地、鬼神浩然之謙統統都包括在自身裏,以期吉祥利達。

活學活用:作為一種政治投資,既然“謙”道能夠給人們贏得這麼大的回報,那就不妨“牽着鬍子過河”—先謙虛(牽須)一把再説!

人的第一大美德,就是第一大本事。翻遍《易經》六十四卦,如果説一點瑕疵也沒有的,只有謙掛。即使是乾、坤兩大卦,都是有他不好的地方,唯有謙虛和謙遜連鬼都喜歡。《易經》説,謙遜,通行無阻。因為天的法則,是陽氣下降,救濟萬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則,是陰氣上升,使陰陽溝通,所以亨通。

天的法則,使滿盈虧損,使謙虛增益;

地的法則,改變滿盈,使其流入謙卑;

鬼神的法則,加害滿盈,降幅謙卑;

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卑。

這些,並非杜撰。它的原文是“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不畏懼,不怕一切。好!風來吹你,雨來淋你,終有一天,要把你

損為平地。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把山隱藏起來,説你是平地,甚至是窪地,這樣,風會刮來許多 塵土,雨會流來許多泥沙,終有一天,你要出人頭地。

謙遜,是最大的本事。

有偉大成就的人,不可自滿,必須謙虛;

想成就偉業的人,必須謙虛,不可自滿。

古人有一句名言:“卑讓,德之甚。”所謂卑讓是壓低自己的地位去屈就對方,這就是“處世”的根本。劉備本身所具備的德就是這種卑讓的'態度,其中又可分為兩個方面,即謙虛和信賴。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麼將能力遠不如自己的劉備視為最強的對手呢?根本原因在於劉備擁有一種足以彌補跟人能力不足的祕密武器。這種武器不是別的,是用人,如果把“善於”作為一種“德”,那麼,劉備便是靠這僅有的一德而顯其賢能。

事業成功需要好人緣。人緣哪裏來?安定的環境,和諧的人際關係哪裏來?應該説,全都從謙虛中來。《易經》的謙卦裏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對於謙虛,連鬼神都喜歡,何況人呢?”謙虛是成功的聚寶盆。

謙虛,或者説謙讓,還是認識最鋭利的武器。

善惡到頭終有報

原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譯文:“餘慶”、“餘殃”的“餘”字,餘是剩下來的,餘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

活學活用:佛教的精神是無我利他,利於眾生的一種精神。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惡因,今生有惡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古老的箴言,仔細品味,的確能咀嚼出於今人生活實踐有益的營養。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表達了善良人們的強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書中向人們描述了原始人對善惡有報的深切渴望。其實,文明人有何嘗不是如此?正義的理念無論怎樣千變萬化,報復的公正,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始終是正義一成不變的內涵之一,文明人類早已把善惡有報嵌入正義的深層結構之中。也許正是對善惡有報的渴望,才有對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一些現象的控訴,及古代社會對清官的期盼與嚮往和宗教對來世報應的虛設。因此,順乎民心,自然包括儘可能地滿足老百姓善惡有報的願望。

善惡有報是健康社會的重要標誌。他意味着社會的正義,一個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受不到社會懲罰的社會,無論如何與公平正義相去甚遠。它意味着社會的效率,社會發展各項事業的繁榮,從根本上仰賴人的積極性的充分調動,而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必須對有益於社會的行為給予獎賞,對危害社會的行為給予懲罰;他意味着社會秩序,因為社會秩序的諸多要素,諸如人心的順暢,社會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害羣之馬的剷除均與善惡有報有着因果關聯。

善惡有報也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途徑之一。經驗表明,社會賞罰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以善惡有報為基準的社會賞罰機制無疑是美德賴以生長的肥壤沃土。

徜使人們的善行得不到應有的獎賞,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見義勇為不但流血還要流淚,誠實經商並未因其誠實而在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反倒被人譏為傻子,那麼,還能有多少人經受得起如此嚴峻的考驗而義無反顧?同理,如果惡行受不到應有的懲罰,甚至還會得到獎賞,其後果必然是造成擋不住的誘惑,使作惡者更加有恃無恐,使原本善良的人受到侵蝕。

標籤: 易經 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py2k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