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經典論釋

《內經》經典論釋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係在《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釋文:我已經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和氣的變化有關。大怒使氣向上逆行,大喜使氣渙散,大悲使氣消損,大恐使氣下沉,受驚使氣紊亂耗損,思慮過度使氣鬱結。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釋文:心臟藴藏着人體的神,肺臟藴藏着人體的氣,肝臟藴藏着人體的血,脾臟藴藏着人體的肉(形),腎臟藴藏着人體的志。五臟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機的人體。但人體只有精神暢快,氣血才能流通正常,並與內部的骨髓相聯繫,才能使五臟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協調,從而形成一個身心平衡的健康人體。

五臟是人體的中心,五臟與身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五臟之間的'聯繫,都是由經脈運行氣血,使身體各部分之間發生聯繫,協調全身的功能。如果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各種各樣的疾病就要產生了。所以,必須保持經脈的暢通無阻。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釋文:意志調和,就會精神集中、思維敏捷,魂魄正常活動而不散亂,沒有懊悔、憤怒等過度的情緒刺激,五臟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氣的侵襲。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脱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

釋文:在診斷疾病之前必須先詢問病人有關的生活情況。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貴而後來失勢變得卑賤了,這種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緒抑鬱,即使沒有遭受外界邪氣的侵襲,疾病也會從身體內部產生,這種病叫做“脱營”;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後來貧困了,這種病人往往在飲食和情緒上受到影響而產生疾病,這種疾病叫做 “失精”。這些疾病都是由於情緒不舒暢,五臟之氣鬱結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釋文:所以明智之人的養生方法,必定是順應四季的時令,以適應氣候的寒暑變化;不過於喜怒,並能良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節制陰陽的偏勝偏衰,並調和剛柔,使之相濟。像這樣,就能使病邪無從侵襲,從而延長生命,不易衰老。

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釋文: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所以,悲傷、哀怨、愁苦、憂傷的情緒會牽動心神,心神不安就會使五臟六腑都受影響。

衞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釋文:衞氣在白天行於陽分,人處於清醒狀態,夜間衞氣入於陰分,人就能入睡。如果衞氣不能入於陰分,而經常停留在陽分,就會使衞氣在人體的陽分處於盛滿狀態。相應的陽蹺脈就偏盛,衞氣不能入於陰分,就會形成陰氣虛,陰虛不能斂陽,所以就不能安睡。

喜則氣和志達,榮衞通利,故氣緩矣。

釋文:人的心情高興時,營衞之氣運行通暢,但過度喜悦可以使心氣渙散,所以説喜則氣緩。

拓展閲讀:《內經》裏的人生智慧---夏天篇

《四氣調神大論》原文節選: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身體怎樣不“逆夏氣”?

一、夏天忌生冷。

“心氣內洞”是心臟“弱”。這一塊首當其衝就是我們現在夏天沒有夏天的樣子,這其實跟冷氣有主要的關聯。有了冰箱我們喝冰水,夏天喝冰水是很傷人的。有了空調我們夏天可能超級涼爽,這就“逆夏氣”了。

標籤: 內經 論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73xl4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