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

《金剛經》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的不安定的煩惱因素。如何降伏煩惱呢?般若法門告訴我們,從通達空、無住入手。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剛經》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直至近代和當代,寺院僧人日常課頌和講經説法,都依此經。在民間,連目不識丁的婦孺也可以隨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剛經》。在佛教施行扶世助化功德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金剛經》應驗、感應故事成為中國民間社會勸善化導的重要形式。

在漢唐社會,《金剛經》常被不少僧俗用以為祈福禳災、獎善懲惡的法寶,他們收集各種信受奉持《金剛經》而獲得功德報應的故事,將這些故事分類輯要,以證明尊奉《金剛經》有延壽、愈疾、生子、登科、避邪、脱難、如願等效應,一方面讓人們加強佛教信仰,一方面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惡從善。

唐代孟獻忠撰的《金剛般若經集驗記》按誦持《金剛經》而能獲得的應驗和利益,分為救護、延壽、滅罪、神力、功德、誠應等六篇,收入以隋唐社會為背景的《金剛經》感應故事七十則。

唐代段成式撰的《金剛經鳩異》也是同樣性質的應驗記,收入了以中唐社會為背景的《金剛經》感應故事二十一則。其中有一則故事是這樣説的:

有一個叫趙安的平民,一次在野外行走,看見一座墳墓邊放着衣物,趙安以為這是無主的東西,就撿回家送給妻子。鄰居知道後,到官府告他偷盜財物,趙安不承認,官府大怒,安排大刑伺候,然而刑具加身就斷為數截,趙安卻安然無恙,施刑者問他使了什麼法術,趙安説:“唯念《金剛經》。”官府甚為驚異,只好將他釋放了。

此外,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獻中《持誦金剛靈驗功德記》、《開元皇帝贊金剛經功德》等著作,都反應了《金剛經》在民間社會的流行情況及其化導世俗的功能。

如果説各類《金剛經》應驗記説明該經在民間社會的地位和影響,那麼各種以《金剛經》為題材的文化藝術形式足以説明該經在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和地位。

伴隨着《金剛經》的傳播,中國古代印刷、雕刻、繪畫、文學、書法等文化藝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世界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鹹通九年(公元868 年)的《金剛經》木刻本; 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畫是《金剛經》扉頁的佛教繪畫;現存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石刻經文之一是山東泰山經石峪的石刻《金剛經》。

此外,柳公權、趙孟頫等書法大家所書寫的《金剛經》手跡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少與《金剛經》相關的文學作品、《金剛經》論疏中的詩詞美文仍流傳至今。

拓展閲讀:《金剛經》大致內容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世尊)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塊兒。日頭將午,快到了吃飯的時辰,釋迦牟尼便穿衣持缽到城中去乞化,然後又將乞化而來的食物帶回祗樹給孤獨園。飯後,釋迦牟尼收起衣缽,洗完腳,鋪好座位,然後端端正正坐下。這時,一位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人羣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世尊行禮,然後問道:如果有人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當守持什麼?怎樣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覺悟的最高智慧,它能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具備這種覺悟就是成佛。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成就無上智慧,無上大道,即發願成佛,這也是大乘菩薩行的全部內容和目的。

須菩提提出問題後,世尊感到很高興,便回答了這一問題,通過非此非彼有無雙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要成就無上智覺,破除一切執著,掃除一切法相。

釋迦牟尼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夢,如幻,如水面的氣泡,如鏡中的虛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閃電,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無自性,所謂“緣起性空”,因此,我們平時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實際都不是它們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實相)是“無相”。這樣,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執著,這就叫“無住”。在修行實踐中,能真正認識到無相之實相,能做到於世界萬物都無念無系的“無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

為了使人們真正做到“掃相破執”、“無相無住”,釋迦牟尼舉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導人們的修行實踐。釋迦牟尼能使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脱而進入涅槃,但並沒有任何眾生得到解脱,因為眾生之相皆為各種因緣合和而成,並非真實,只是虛妄之相;釋迦牟尼的'身體有三十二種優秀的特徵,但是不能根據這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因為這不過是外在的虛妄之相,如果僅看到這三十二相,則不能認識如來的真實面目(法身),因為真正的法身是無相的。

釋迦牟尼通過否定摒棄事物的虛幻之相,揭示出世界的真實本質,即“實相者則是非相”。如果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無自性的,就認識到了世界的真實本質、真如實相,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倘能如此,就能不“住色生心”,就能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行者在掃去一切虛妄執著後,萬法的真實情狀、真如實相就會自然顯示出來,即“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釋迦牟尼要求人們掃相破執,甚至要求人們對“佛法”也不應執著,認為“説法者無法可説,是名説法”。經中以舟筏作喻,説明佛法只是方便設施,不應拘泥死守。釋迦牟尼説他自己在燃燈佛處修行,無一法所得,所以燃燈佛為之授記,認可他修行成功。如果執著於一法,燃燈佛就不會為他授記。《金剛經》中反覆強調,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要破除執相於佈施,又要破除執相於修行的果位(得菩薩果位、得阿羅漢果位等),即破除修行過程的一因一果。只有把“破執掃相”貫徹於修行的整個過程,才會體證真如,獲得解脱,成就佛道。

《金剛經》強調該經的般若思想是佛門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説“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承諾如果有人信持此經,併為他人解説,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該經的最後,佛説了一首偈子,作為該經思想的總結: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標籤: 金剛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02g3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