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佛經 >

《華嚴經》四聖諦思想初探

《華嚴經》四聖諦思想初探

《華嚴經》是佛法的總綱,共有三種,即:《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

壹、前言

四諦乃佛陀為五比丘初轉*輪之説,為佛教中之基本教義,併為生死解脱的至上法要,《增壹阿含經》卷十七中説:

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爾時,世尊便説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後世雖以四諦為聲聞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説外,於大乘經典中亦有此四諦之説,如《勝鬘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卷十三等,不僅附有大乘之解釋,並對四諦之深義有所發揮。至於在《華嚴經》中是如何展現,將作個別説明。

在《八十華嚴》〈四聖諦品〉及〈十地品〉第五難勝地中也講四諦,本文將對其作説明,以《八十華嚴》的〈四聖諦品〉為主,並依澄觀對四聖諦的解説來説明,並説一般的品位中四聖諦之大意。

本文段落分為伍節:壹、前言。貳、〈四聖諦品〉來意,參、四聖諦釋名,肆、《華嚴經》中四聖諦之詮釋,一、〈四聖諦品〉中之大意,(一)娑婆世界中的四聖諦,(二)鄰次十界,(三)類通一切,(四)顯主伴無盡,(五)有關四諦的問題,二、〈賢首品〉,三、〈十地品?難勝地〉,四、〈離世間品〉,五、〈入法界品〉,伍、結論。藉以能讓讀者對四聖諦有更多一層的認識,能更深一層瞭解《華嚴經》的四諦理,和知如何逆流而上趣向解脱的路向。能因之對世間的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有更敏鋭的透析力,對世間的真相做深一層的觀察與認識,生起趣向出世法的欣求之心。

貳、〈四聖諦品〉來意

從《華嚴經》的總科,可以知道〈四聖諦品〉的地位,《華嚴經》正宗分分為四:(一)舉果勸樂生信分,略稱信分,即第一會中舉揚如來依正二報殊勝之果,以勸勵當機者生起欣樂、淨信之心,故稱信分,有六品。(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略稱解分,即第二會至第七會以進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位之圓因,契證十身之妙果,令聞者生勝解,故稱解分,有三十一品。(三)託法進修成行分,略稱行分,謂與會大眾既對前七會生起勝解,即於第八會攝解成行,隨舉一行而六位頓修,故稱行分,有一品。(四)依人證入成德分,略稱證分,即於第九會中諸行既已圓滿具足,則隨事而顯理;亦即善財童子歷參善知識,隨其所見所聞而無不證入,故稱證分,有一品。

佛説法攝大經有七處九會之説,在第一會説了六品經,講的是生信分,教人明白因果。接下來就是第二會講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修行必得圓滿果位,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種菩提因便得佛果,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在此分裏又分為二,所依果分有三品,後所修因分也有三品。

〈四聖諦品〉所説的是佛的語業。在於其中第二會普光明殿會,能信成德分內的“所依果分”的第二品。所説的是佛的語業,隨物慾廣説*輪,展四諦之法門,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百億十千之名,稱為〈四聖諦品〉。

這第二會普光明殿會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講説十信法門,放兩足輪光,因為不入定所以未入“信”位。〈四聖諦品〉詳明各個世界中有關四諦的不同名稱,所説的真理不同,是因為人生中有無數的“事實”之故,文殊菩薩説四諦名號差別,即“三世諸佛所説法門”。〈四聖諦品〉是為了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間苦諦就是聖諦,不用往他處別求。

〈四聖諦品〉的大意,是在於廣説前面所講的種種語業,也就是在於回答前面佛説法的種種問題,遠答前面第一會的“佛演説海”的這一問題。了知佛是可以皈依的,再者知道佛法是可以推崇的。前〈如來名號品〉是隨著眾生的方便來立名號,講佛的身業。這〈四聖諦品〉是佛之語業,二,佛觀眾生之差別根機,用各種不同的法,以對應不同眾生的機宜需求。《新華嚴經論》也提到〈如來名號品〉是説如來身業隨方名號各別不同,此〈四聖諦品〉説如來隨方語業。隨於十方説法亦不離四聖諦,所以於此時此處來説。

參、四聖諦釋名

四聖諦,指四種真理。四是數目,聖是正的意思,指的是無漏的正法得在心故。諦就是真理。諦有二種義涵,一是諦實(真實)、二是審諦(審察)。説諦實在這裏是約境來辨,如所説的相,不捨離,真實,決定,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虛妄不可差失。此四種真理即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其上總要加一個苦字的原因是,苦集滅道四個都是與苦有關。起惑造業就會招感苦,所以稱苦集,要使招感得的苦集滅盡稱為苦滅,用方法使苦集滅去稱為苦滅道。因為是可以通於解脱生死之正法,故稱為聖諦。

説審諦這是就“智”的方面來説審察,用正智來觀察他,審實,就是覺知之義;就“境”的方面説真實就是不虛之義。就是審察三界生死,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所以稱以“苦諦”。審察三毒等惑業,真實能招感三界生死,不能夠避免,稱為“集諦”。審察涅槃理體,真實寂滅,永離生死,所以稱為“滅諦”。審察出世道法,真實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稱為“道諦”。凡夫雖有苦有集,而不能審實所以不能稱為諦。聖諦就是不顛倒,能夠審知境界,才能稱為聖諦。在《瑜伽師地論》説:法性、勝解此二緣故名諦,凡夫只是從法性説其為諦實,而無審諦的勝解;聖者則法性、勝解皆具足,偏説聖諦。

《華嚴經》要説這麼多無數的真理,是因為人生中有無數的“事實”。例如求心的安祥、生活資具、生命保障等是事實,可説人生之中,一切皆為事實。像這樣敍述無數的“事實”,當苦痛來臨時,有情則能認清苦的事實而面對它,因此而獲得解決,使身、語、意三者能夠調和,那麼一定可以除去一切種種惡行。

在〈四聖諦品〉中所説的各種事實,在人生裏的各種顯現,或是能因為述説各種真實狀況,而使得眾生的內心能獲得安穩、充實,娑婆世界乃堪忍世界。

苦集滅道雖有四,總説是一個四聖諦,以它的性相來説,逼迫稱為苦,就是有漏的色心;增長稱為集,就是業煩惱;寂靜名滅,即是涅槃;出離名道,止觀等。這四諦約相來説通大小乘。《大智度論》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相;大乘四諦皆是無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有漏色心是有漏的五藴是體,心有四謂受想行識,五盛陰苦不屬無為所攝;集是積集增長,業煩惱是體;道就是八正道等。這些是就相來説,四諦也有性和相,上面所辨的是相性,也就是在説明這小乘三個是有相,滅是無相,是生滅四諦,無相是真性,大乘四諦都是無相,是無生四諦。還有無量與無作四諦,合稱為四種四諦。

總之,有情在生死輪迴當中,輪迴受苦迫是苦諦,念念生起妄想執著,生起煩惱惡業,積集感得生死是集諦。透過聖道的修習諸苦永盡,圓滿成就佛果是滅諦。時時精勤修學八正道、戒定慧三學之道為道諦。

佛教中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成果。就四諦來説:苦是集的果,集為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為滅的因。苦諦、集諦為世間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滅諦、道諦為出世間因果,是悟界生起的因果。因為果容易曉得而因卻是難以知曉的,欲使其容易化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等等,所以是苦集滅道。

肆、《華嚴經》中四聖諦之詮釋-在諸品中之大意

一、〈四聖諦品〉

在於〈四聖諦品〉經文中分為十二段。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正説四聖諦義各別不同。在這十一個世界之後的最後一段,説十方世界無盡名目,都是四聖諦為體,從這四聖諦上分作種種法門如五藴、十二因緣都在其內,八萬四千塵勞解脱,總在其內。文體類通一切,如初舉娑婆世界以類東方,後舉東方以類餘九,與顯主伴無盡,顯無盡之義。他的立名方法或有因從果稱、或果藉因為名、約事來説、或約理來説、或總説、或個別説。由這也可以看到苦、集、滅、道是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看。娑婆四諦有四百億萬名義,而義理包含博大言含性和相。顯主伴無盡,例如以娑婆世界為主,則知密訓世界等盡空世界為伴;若密訓世界等盡空世界為主,攝伴也是如此,那麼就會呈現無盡。

(一)、“娑婆世界”中的四聖諦名

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虛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舍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1、苦聖諦

苦聖諦在娑婆世界中名稱很多,華嚴以十為圓滿數,故此亦每一聖諦簡單地取十數。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苦諦是表是吾人現實的世界,即是現實的苦。“罪者,摧也。謂摧壞色心故。”以下是有人對於苦另外取名稱是“罪”,因為它可以摧毀有情的身心,有罪就有苦,這苦就像受罪刑一般的苦。苦是現實世界的真實之苦。“逼迫者。不可意境逼迫身心也”。罪、逼迫此二是總的顯現苦的總義。逼迫是有情對於不喜歡的境界而感受到其對身心的逼迫,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變異者,壞苦也。”壞苦是隨著無常喜樂之苦,如由好變壞。“攀緣者,追求苦也。”追求攀緣的苦,“聚者,五盛陰苦也。”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如八苦等,把罪業聚集到一起。“刺者,從喻立名。如刺未拔。”如芒刺在背,不得安適。“依根者,由苦能生一切惡也。”苦乃一切罪惡之根源。“虛誑者,於下苦中能生樂想也。”對於較輕的苦反生樂想,可見苦虛誑。“癰瘡處者,此喻二苦,有癰瘡處性自是苦,此如五陰苦,若加手等,觸苦上加苦是苦苦也。”苦如癰瘡,比喻自性苦與苦苦。“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覺,若置眼內為苦不安,愚夫不覺行苦如掌內之毛。而復以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説苦是愚夫行系就行苦而言。例如説將眼睫毛放在手掌,則毫無知覺,但若放入眼裏,則痛苦不堪,所以愚夫不覺行苦,就有如不覺掌內之毛。

2、苦集聖諦

集,集諦是苦界成立的原因,在於煩惱的纏縛,經驗的集聚,也就是煩累。吾人沉淪生死海的要素,是無明和貪愛,由此無明貪愛的集成而便成為苦果,所以苦的因是在於集,也就是愛慾的集成。苦集聖諦,在這娑婆世界中,又稱為“繫縛”,系是綁,縛是捆,凡是被捆綁起來的,不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都是集。“滅壞”,樂的壞滅。“愛著義”,愛著不捨以為是好處。“妄覺念”,錯誤的覺念。或名趣入,趣向煩惱當中,陷在裏面不能自拔。“決定”,決定有煩惱而自己不察覺。“網”,被網困住不得自由行動,可能導致失去生命。“戲論”,虛妄不實非真實語。“隨行”,跟隨煩惱走。“顛倒根”集是顛倒的根本。

3、苦滅聖諦

苦滅諦(梵),滅,即寂滅;審實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入於涅槃之境界。苦滅聖諦,在這娑婆世界中,又稱為“無諍”,沒有諍論。“離塵”,遠離一切的塵勞。“寂靜”,寂是離煩惱,靜是絕苦患。“無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一切相。“無沒”,沒有沉沒。“無自性”,沒有自性。“無障礙”,沒有一切的煩惱障礙,如煩惱障、所知障。“滅”,滅盡一切煩惱。“體真實”,真實的本體,非唯惑滅而已。“住自性”,住於自性,因為是本來滅的緣故。

4、苦滅道聖諦

苦滅道聖諦,道諦,道,能通之義。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脱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道諦即關於八正道之真諦。苦滅道聖諦,在此娑婆世界中,又稱為“一乘”,一乘法,經説唯有一乘佛法,更無餘乘,唯有一佛道,無其他道可修行。“趣寂”,趣向寂靜境界。“導引”,導引眾生到佛國。“究竟無分別”,如果到究竟處就沒有分別。“平等”,沒有深淺高下的分別。“舍擔”,將累贅重擔給捨棄。“無所趣”,要走佛法這條光明正大的道路,不趣向六道輪迴。“隨聖意”,要跟隨著聖人所走的道路。“仙人行”,仙人是指佛,佛所行的道,就是菩提佛道。其次,苦滅道聖諦又稱為“十藏”:

苦滅道諦,雲十藏者,謂信聞等如十藏品説。

十藏,即指十種藏。藏,指含攝、積集、出生之義;以其能含藏功德,故謂之藏。華嚴宗將菩薩之修行方法,依諸佛所説之教法,分為信藏、戒藏等十藏,稱為十無盡藏。在《八十華嚴?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十藏是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在慧藏中提到如實觀境,是以四聖諦為主的解説。由此可知四聖諦的觀法是屬智慧的。

此娑婆世界,説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在這娑婆世界中所説的四聖諦的名字,有像前面所説四十個的名字。四百億十千名,十千是十個一千也就是一萬。這四十個變成四百個,一直變所以有四百億萬個名字,隨眾生心意,眾生聞名之後,悉能被調伏,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二)、辨列十方四聖諦名

密訓世界即東方界。舉娑婆以類東方。

道,言觀方者,謂觀四聖諦。今應十方而舉此密訓世界的道諦來説,也是須觀四聖諦。

(三)、類通一切

如此娑婆世界中,説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説、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説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舉東方以類餘九方,這是以佛講諦名,顯類通一切。類是指同類,同類的才可以是此處的範疇。如此娑婆世界中,説的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都被調伏,如是十方亦同,此指類通一切。

(四)、顯主伴無盡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説,十方世界。

第四如“娑婆”下,顯主伴無盡。例如,以娑婆為主,有密訓世界等盡空世界皆為伴。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説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説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彼一切”以彼類此,“則知密訓等”等盡空世界為主,攝伴也是如此,然則“無盡”“無盡”耳,此有兩重:一、就是釋迦文佛在此“為主”,“攝”“密訓等”“為伴”;則在“密訓”為主,“攝”“娑婆”等“為伴”也是這樣,這才是一佛之“諦”(真理)。二、如此佛“諦” “名” 既“ 主”、“伴”、“ 無盡”,“則密訓”等他佛“為主”,“諦”“名”亦然。

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復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無盡也。主伴,指主與伴。即主體與從屬之並稱。華嚴宗説法界緣起之法時,若以此為主,則以彼為伴;若以彼為主,則以此為伴,如此,則主伴具足而攝德無盡,稱為主伴具足。又萬有各為主,亦各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稱為主伴無盡。如華嚴宗所立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即指此義。

此説華嚴宗講説法界緣起時,以主伴具足,相即相入,主伴無盡。

(五)、有關四諦的問題

迦葉:“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諦,則為已説,若不入者應有五諦。”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穩、快樂無量眾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諦法中。”此無量四諦。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中説:“不取不捨同一實諦,故斯一品,有作、無作,有量、無量,皆在其中。”由此知道澄觀法師認為四聖諦品是整個地包括了四種四諦的內容。無所不攝。

四聖諦品在前一章裏有很多的解説,採用澄觀法師的《華嚴經疏鈔》為主,大意是講説四聖諦的種種問題與為何佛讀説四諦法門,顯其重要性與世出世間因果,有四諦涵括一切佛法,無有第五諦,苦集滅道在娑婆世界諦名,與此品中的四諦大意,四獨説四諦與四地各冠苦名原因。聖者正的意思,諦者真實也,十個世界各互為主伴、諦名也各個互為主或伴顯其主伴無盡,以十為圓滿數字,華嚴重重無盡,主與伴即主體從屬之並稱。就是華嚴宗説法界緣起之法時,若以此為主,則以彼為伴;若以彼為主,則以此為伴,如此,則主伴具足而攝德無盡,稱為主伴具足。又萬有各為主,亦各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稱為主伴無盡。是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之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fojing/3ggq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