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佛經 >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講記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講記

佛法告訴我們,不僅這輩子有父母子女,生生世世皆有過,你要執着於哪一位?所以沒什麼好執着,你自然會放下。此即「法界如如常不動」,時間如此,空間亦然。

前言 證入,就是進入那個境界

這卷經文是「總説」,乃將前後部分串連起的一個境界。這段經文是經家結集時,由經家寫錄下來。何以會有這段經文呢?顯然寫經之人也參與其會。

在此,先釐清佛教的基本立場。佛教經典大抵分為:

一、小乘經典:亦名「聲聞藏」,由世尊所宣講,弟子再如實記錄並結集之經典。它是佛入滅後,由迦葉尊者發起,在靈鷲山由阿難口誦,八百羅漢印證、定案、結集而成。

二、大乘經典:亦名「菩薩藏」,是文殊菩薩在鐵圍山結集,所表法的是一種「境界」。當你能進入那個境界,才能參加其會。譬如你現在修學這一法門,用功精進,達到某一程度而能證入,你就進入那個境界了。當你證入時,就能「如是我聞」,那是你自證自得的部分,不是佛説與否的問題。

菩薩海會雲集有兩個前提:一、器世間莊嚴,二、智正覺世間成就。假設我們現在修行,證得菩薩境界的等覺菩薩位,那麼等覺菩薩以下的菩薩會雲集;你在十地位,則十地位以下的菩薩會雲集。要菩薩海會雲集,最少要證入圓教初住位以上。在初住位以上的二住位就是長輩上級,在很多經典裏,我們會讀到前輩或有成就的菩薩在指導低年級的菩薩,譬如〈凈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指導智首菩薩如何善用其心,即是表此。

《華嚴經》有個特色,經文中佛親自宣講的不多,絕大部分由各會的會主弘法,譬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或其它大菩薩。佛在這時加以印證,説:「善哉!善哉!」……云云,最高境界的部分,佛是不説的。《華嚴經》雲:「果位不可説,甚深微妙,方便説因地。」所以因地圓滿,果地就殊勝。

我們要理解,智正覺世間是隨着你所證入的程度而展現,假如你沒有證得,便無法展開那個境界,所以任何一部經典,都是修行者可達到的目標。譬如《阿彌陀經》是佛果位的經典,蓮池大師在註解時,依於般若經典講一行三昧,他就完全以菩薩的智慧來解佛果的境界。

一 總説法門——自在出入,遊戲神通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無邊品類周匝遍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別,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如是皆以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

「爾時」,就是那個時候,即世尊在菩提樹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的那個時候。

「如來道場眾海」,如來即是我們的自性,道場即是我們的心地。每一尊菩薩都代表一種性德,「如來道場眾海」,即是在自性海中,所有性德悉已雲集,通通呈現出來的時候。

切忌勿將菩薩擬人化,否則不能理解那麼多菩薩眾是怎麼來的?菩薩乃象徵性德,全部由自性海中所顯現。

「無邊品類周匝遍滿」,修行是要使我們自己的性德完全顯揚出來,讓我們的生命充滿光輝,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流露生命的活力,將生命的「能」發揮出來,表現出充實、飽滿的生命力,這才是修行的成果。

如果一位修行人的生命仍像個黑洞,要拼命向外吸收能源,那就不算真正修行。在修行的定位上,向外求法,視為外道;向外尋求,表示你仍有欠缺。假如你內心充實飽滿,還可以佈施他人,因為你已經非常富足。佈施與外求是不一樣的生命能量。佈施是將自己的生命能量散發出去,一個具足生命能量的人,必然會饒益眾生。

當我們充滿生命能量時,要讓它展現出來,如幽谷蘭花,自然展現其生命力與美,將它自然地綻放。如果我們能自然地流露正確的生命理念,這個社會就會增一分祥和,反之,當人們到處散佈貪、瞋、痴時,這個社會便一片紛亂。

「形色部從各各差別」,當今社會絕大部分的人,都想做一個社會人,亦即運用他的意志和理想,努力達成某一個目標。但是我們發現凡是這種人,他的痛苦、挫折感很重,煩惱更多。

古時候的人,比較傾向於順從生命本來的樣子,即所謂樂天知命,顯然他們過得比現代的我們自在,現代人多是憂患終日,惶惶恐恐不能自在。

差別在哪裏呢?古人較能順從生命的洪流,不強調用意志和理想指揮生活。現代人則可説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皆強調運用自己的意志力及理想去創造、規劃其生命藍圖。可是這些人絕大多數失敗了!偶爾嚐到短暫的成功,又擔心失去而鎮日患得患失。

凡是逆着生命之流,痛苦煩惱就永無止息!順着生命的自然律生活,則能免於哀傷、煩惱。人人生活自在,自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此即「形色部從各各差別」,這才是積極而圓滿的人生態度。

「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這些種種不同的眾生,隨着他們的階段、方向來親近世尊。以行門來解説,是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境界的變化都會使我們產生覺悟,這就是「隨所來方,親近世尊」。只要我們具備高度的警覺性,比較容易獲得覺悟的機會。

「一心瞻仰」就是超越,我們在覺悟中還要一再超越,不要停留在物相上。譬如從學習佛法,瞭解佛法,到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或再去利益眾生,甚至在利益眾生中再超越,而出離三界,了脱生死。因此,這「一心瞻仰」並非狹義的瞻仰佛陀聖像而已。

「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此諸眾會」是我們的性德皆已展現,所以離煩惱心垢,不受其污染。換言之,這些性德的展現,可以轉煩惱成菩提,化塵勞為菩提。

我們對佛法要嘗試做總體性的感受,它不是單一、片斷的思惟。這性德離開煩惱心垢是把煩惱轉菩提,而菩提並沒有離開煩惱,所以我們説它是總體性的。在正向與負向間,它有一層更重要的理念,是一般腦筋推理所不能及的。佛法講整體的感受,而修行是生命的融入,是綜合體、全方位的。

在生活中雖不能免於煩惱,但應以怎樣的心態和觀念來接受它呢?在修行的過程中,能否將煩惱轉為危機意識,即是「離一切煩惱心垢」,不受其污染。

通常我們在讀經時,較能做全方位的認知。一讀再讀,每天以不同的方位讀誦,當你感受到法喜充滿時,就是「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

「摧重障山見佛無礙」,面對任何境界現前,我們若能處處覺悟、念念覺悟,就叫作「見佛無礙」。

我們常有思惟閉塞的情形,這表示有障礙,只要去除障礙,便能開佛知見。「重障山」從何處來?它來自我們的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是任何覺悟的最大障礙。

我們説全方位的修行,即希望大家不要用意識形態,放下不必要的約束。譬如學佛者,不必排斥其它宗教,要能了知各種狀況,對於境界來了不拒絕,去了也不留戀,做個清純的三寶弟子,才是「摧重障山見佛無礙」。

以上經文,是一位修行者將內心成就的境界陳述出來,可見他有相當高的功夫。這種功夫我們也做得到,只要進入甚深禪定,絕對可以成就。

甚深禪定即是沉思,在沉思過程中,有一個先決條件——苦行。苦行並不難,但是一切外緣必須具足。沉思的苦行就是不受外緣干擾,堅持實行某一種功課。譬如你有三天連續假期,能否排除一切瑣事,閉關三天在家修行?這三天只要不講話,好好地投入,一再地深化,三天下來,已經可以到達很深的境界了,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潛力,一次、兩次地嘗試經驗,然後你會突破。不管你做什麼功課,誦《華嚴經》或整理錄音帶、寫經……等,你一投入,就會鑽進去。幾次下來,便是在做總體的反省。

不必要到玉山蓋茅廬才算修行,不管是一人獨行或十人共修,若是思路紛紜,與在六塵中打滾有何差別?要是能在紅塵中抖落一切罣礙,就是修阿蘭若行,這是真正的苦行。

我們要經常把自己推到另一境界去觀照,才會發現真正的心裏的世界。一般人是在五官上過生活,所以追求很多塵境的刺激。我們能否拋開塵境而進入甚深的境界?譬如有人喜歡打坐,有人喜歡讀經,總之,就照着聖言量去做,培養智慧,增加福德,這些事修對我們相當有幫助。

「如是皆以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上述這些菩薩眾能達到現在的成就,都是往昔毘盧遮那如來在劫海(指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修菩薩行時,以四攝法來攝受他們。

從行門來説明,「毘盧遮那如來」即是我們的自性海。此自性海光明遍照,遍一切處。那麼應如何成就自性呢?它是以饒益眾生來成就的。行哪些事呢?即以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對佛法的邏輯要有個認知,它不同於世間法。世間法的邏輯是片面的推理與思考方式,佛法的邏輯卻非單刀直入的推理方式,它是全面性的感受。

譬如應如何對人行四攝法?通常我們是分開來進行的:我對某甲行佈施,對某乙愛語攝受,給某丙利益利行,跟某丁行同事。因此,到底「佈施」先還是「同事」先?世間的推理就產生了次第性。

佛法的推理則否,四件事可以同時進行,隨時都可運用。譬如以前到普門寺,在電梯中聽到兩人在對話,甲對乙説:「剛剛那位是你的朋友嗎?」乙答不是。

甲説:「我看你跟他講那麼多話,以為是你的朋友。」

乙説:「與來這裏的人初次見面,當然認為對方是來拜佛的。」

可見乙把對方當成佛弟子,於是「同事」就完成了。當乙與那人談拜佛時,佈施、愛語、利行也都一併進行了。像這種觀念我們必須經常做訓練,此即「全方位」的一種了知。

世間法的邏輯是:「我要如何佈施?為何要佈施?」佛法不講這些,佛法是講「在當下」狀況,我們如實地做就對了,沒有其它原因。佛法是生命的展現,是總體的,他不需要分析。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以往在我們的自性海中,它是怎麼呈現出來的?毘盧遮那如來是我們自性海與覺海中,過去好久好久以來,在修菩薩行時以四攝法而曾攝受。

我們在修行時,常發生一種情況,即來自四面八方的妄念是我們無法統一,在進行中會產生階段性。然而佛法修行是沒有階段性的,故云「初發心即成正覺」。何以故?因為佛法是總體性的。「初發心」與「成正覺」在腦筋的判斷中有前有後,但以佛法言則是一體的。既是一體,便無前後之別。

在生命的整個洪流中,沒有前後之別。生命是總體觀的,所以當你出生時,就開始步上死亡的軌跡;當你死亡時,卻是你下次出生的開始。

我們要多體驗佛的情操及佛法的真諦。但應如何成就自己進入菩提道呢?要進入佛法這個大門,唯有精進修行。雖説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總得先進入這個大門,否則法門再多也無用。通常這個佛法大門叫「菩提道」,進去以後,又分解脱道與菩薩道。

「解脱道」通常依聖言量來修行,稱阿羅漢。南傳佛教通常偏向於聲聞聖言量,所以修的是解脱道。「菩薩道」是講境界,注重智慧的提升,而中國人比較喜歡追求智慧的超越。

修解脱道的人,六塵不染,追求清淨、安閒,就不想再行菩薩道,因為處眾很難,有諸多瑣碎之事時時干擾;相對地,行菩薩道的人,經常在處理眾生的煩惱和瑣事,以致於無瑕精進修行。

真正的圓滿必須兩項齊頭修行,將它們合一,把「自己的成就」與「度眾生的成就」等量齊觀,視自己的成就就是度化眾生的完成,度化眾生的完成亦即自己的成就。這兩項成就是一體的,而且是同時完成的。

學佛者必須注意,語言有其侷限性。《華嚴經》將一體的境界分開來闡述,我們必須懂得把分開的文字迴歸到一體的境界來看,如此才能領會這部經典的精華,千萬別把經文讀得支離破碎,這是無法成就的。懂得讀經的要領,才能進入佛法的殿堂。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種無量善獲眾大福,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於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於佛分明照了,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得於諸佛解脱之門遊戲神通。

佛所攝受的眾生皆能成就,換言之,在我們的自性海中,我們的種種性德,也都能得到各種成就。怎麼成就呢?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換言之,我們的任何一個性德在種善根時,都已善攝種種方便。

如上節所言,我們在種下「不執着」這項善根時,意識形態便能減低了。我們有太多的意識形態存在,譬如持戒時,就要看人家有沒有持戒;佈施,還要看別人有沒有佈施,這便是意識形態的執着。每做一件事,便想得到別人的認同以表示你的成就和突出,這是不必要的意識形態。你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做就好了,不必預設立場與期待,這便是種種方便,種諸善根又不執着。

你在種這些善根時,自己能成熟,「善攝種種方便」就是成熟的狀況。「一一佛所」即一一善根、一一性德都能成熟。

「一切智道」即是普遍。我們用相對法來看:一一佛所是「一」,一切智道是「多」,一一佛所有無量的「一」,每一個「一」都能通達到全面。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換言之,任何一個部分都能達到全體,一個全體也都是一切部分,部分與全體之間無二無別,每一個部分皆是全體,全體也能攝受一切部分,這叫「一一佛所」、「一切智道」。

「種無量善獲眾大福」,即一一性德都能顯現,有無量大福。

「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雖擁有這些大福報,卻不執着。

很多學佛人看到福報就跟到罪過,好像學佛人就得穿得破破爛爛,住在茅屋裏,這也是一種執着。學佛,是教導我們不要有分別心,不是指富貴的人才能學佛,或是隻有貧窮才要學佛,關鍵在於貧賤的人比較能捨,不貪求世間法。富貴人既享有世間法,就比較擔心失去。易言之,富貴之人,情執較重,貧窮之人,情執較淺,容易修行。

修行人想要出離生死,在修行時必須放得下。「放得下」乃指放下身心世界,但是很多人把意義弄顛倒了,反將外在的東西放下,偏偏放不下意識形態。

學佛修行有很多是如此顛倒的,自我意識、社會意識、法執意識都不放下,只講求外在形象的放下,了無實義。這樣的修持對大眾沒有利,更不能對自己有益,所以無法「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沒有意識形態的人,他的所行之行,才能具足清淨。

我們的行事作為不要被意識形態所左右,否則如何自在呢?真正要自在,得去掉那個陰影,沒有幕後指揮者,修行的核心關鍵即在此。

「於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於佛分明照了,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得於諸佛解脱之門遊戲神通。」我們所謂的「本寂」即是本來寂滅。寂靜即是本體的意思,此句就是得到本體。前面「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或「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都是從本體上來説的,現在本寂成就以後,「常見於佛分明照了」,這觀照、能照本寂,即是最重要的境界,一個人成道與否關鍵在此。

當你有意識形態時,會有兩個缺憾存在:

一、意識形態使你的本寂不能現前。

二、使你不能分明照了。

因為你本來的自性清淨心被意識形態所阻撓,要發揮作用時,受到意識形態的指揮,以致於本體不能現前。能觀之智不能發揮妙用,所觀之境不能現前,如何成就?

「勝解力」指殊勝的瞭解能力。常人所説的瞭解,僅是個體的瞭解,那是腦筋部分的瞭解。我們在修行中,是要將個體融入整體後,做全方位的瞭解,這是很神聖、難得的,非一般人能具有的能力,這已達到聖人果位了。

通常凡夫趨向一般物理現象,即腦筋的意識分別是局部、日漸下墮的。神聖、殊勝指超越二分對立,趨於統一融合體的狀況,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以這樣的瞭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它是廣大無邊,得於諸佛解脱之門,自在出入,遊戲神通。我們如何自在出入、自在神通呢?

前面曾介紹過的法門諸如:化對立為統一;由個體進入總體;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拋棄意識形態……只要一門深入,就能達到究竟解脱的目的。如此一來,任何法門都可自在出入,遊戲神通。

譬如不是可以波羅蜜,持戒也可波羅蜜;忍辱、精進,般若都可以到彼岸,波羅蜜有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只要一門深入達到波羅蜜,一切波羅蜜就通通到彼岸了。正如一經通,經經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這就是總體的感受,不是用腦筋思惟得來的。

以上是本卷經文前言的部分,完全是修行人所證得的境界。現在這些菩薩眾悉已雲集,不但如此,而且都已成就。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具足了阿羅漢與菩薩道的成就。

二 大自在天王眾——順着生命的洪流前進

所謂: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脱門;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門;清淨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脱門;可愛樂大慧天王,得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智慧海解脱門;不動光自在天王,得與眾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脱門。

下面介紹的十位天王,都已得諸佛的解脱門。

天王照説雖然是三界內的眾生,但事實上他們已得到佛的成就。我們説「十信滿心,報同等覺」,更有人説「圓教初住,即成正覺」,圓教初住位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如何報同等覺或即成正覺呢?就從破那一分無明,證得的一分法身來講,就已經成佛了。破這一分無明非常重要,只要你真發心進入十信位,就已經得不墮三惡道的果報。所以只要發心如法修行,即是仍在佛寺山門外,也能遠離三惡道,證得法身大士。

能破一分無明,你的生命本質就截然不同了。當你發心要進入十信位時,就意味着你要改變生命本質;一進入圓教初住位時,便意味生命本質已經改變,不再是凡夫身了。因為無明一破,便整體改觀!

破無明最重要的應以「勝解力」,亦即文殊菩薩的「善用其心」。若能善用其心,而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就可「得於諸佛解脱之門,遊戲神通」。現在就端看我們如何以勝解力,善用其心,進入諸佛解脱之門。對初學佛者而言,每個法門都可以運用,沒有「適合修哪一法門」的問題。因為要深化、精進以後,才會知道自己適合修哪一法門。

佛法是心地法門,首先要改造的是我們的「心」,而真正的修行要從「心」下手。當你要去改造它的時候,首先會碰到「我執」的存在,各位一定要沉得住氣,接受訓練。剛開始時,這一關心理障礙一定要突破,這是提升、改變我們的命運、生命本質的最佳手段。為了能突破,各位得時時精勤修習。世尊也是凡夫成佛,所以我們也能修行成佛,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善根、福德?能否如法修行、依教奉行?故學者應具有信心,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當生能成佛。若沒有堅定的.信心,無法通過嚴格的考驗。

「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脱門。」妙焰海自在天王,得到佛的解脱門叫「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

從這法門看,寂靜是本體,本體的定義為:「就是這個樣子。」本體當下的這個樣子,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的心念到哪裏,那裏就是那個樣子,不要將它扭曲了。所以本體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方便力」就是作用。「寂靜方便力」是靜態中有動態,寂而能照,這就是佛的解脱門。從本寂中所散發出生命能量的作用是真正的作用,絕對功德圓滿。所以順着生命洪流而前進,你的生命便自在、灑脱、沒有煩惱。

「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門。」「普觀」是能照,「一切法」是所照,能照是動詞,一切法是靜態的。動當中有靜,這兩個是一體的。

在佛法的語言表達形式上,文字的對舉並非指兩個境界的對立,而是意味統一的、一體的。我們的語言只能取一部分,然而在佛經裏,一定要把動態、靜態同時並舉,才叫圓滿,也才能表達佛的境界。

普觀一切法都自在,就行門來説,對舉都是統一體的,在這統一體裏,一切自在。內外融合為一體,便是佛境界。

「清淨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脱門。」「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本寂、本體的一部分。「無功用行」是自然。自在地觀照,而不是指我們作意地照。

譬如太陽光照大地,謂之「無功用行」。本寂能照,本寂所現寂照的「照」是不選擇的。所以佛光普照一切眾生,毫無分別揀擇,但眾生何以不能得益呢?這就是眾生的根器問題。

「解脱門」是證入的,是使你成就的那一部分,也是使你獲得解脱的下手處;「解脱境界」則是你已經達到解脱了。一個是起點,另一個是終點。

這幾位大自在天王以及後面即將要介紹的天眾、神眾,他們皆已得解脱門,換言之,他們都已獲得解脱的要領。在行布上,獲得解脱門是已掌握到解脱的要領,但尚未達到解脱;但就圓融義而言,是已經解脱了。到底有沒有解脱?這裏有個很重要的關鍵,我們的腦筋習慣用分辨法,將事物一分為二,然而學佛之後要多體會思惟,行布與圓融是同時獲得的。

曾有位同修説:「師父,聽您講經已五、六年了,始終抓不住您所講的要領!」關鍵即在此。佛法是圓融的,我們的腦筋卻只能在二者選一,無法同時觀照兩者。譬如生與死、是與非、黑與白、善與惡,這些並不是絕對單一的存在。

又譬如我們每天吃下一大堆東西,這些是食物呢?還是垃圾呢?食物與垃圾是一起吃下去的,但是排出去的糞便,也是生命啊!因為因緣重組之後,有一天你還會把它們再吃回去,這二者是一體不能分割的。

佛法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基本理念——解脱與不解脱是同時存在的,圓融的境界與行布的境界乃同時兼容幷蓄。這必須用感受,不能單用腦筋去思考分辨的,故云:「不思議境界。」

《金剛經》雲:「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説福德聚。」它是福德,但不要認為它是福德,如來説這才是福德。這樣的思惟模式,光用腦筋思考是很難體會的。在福德的環境中沒有福德可言,這才叫作福德;我們在幸福的環境裏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才是真幸福。所以,是那個真實的境界,讓你的感受與境界交融在一起,分不出彼此的分際,佛法所講的正是這個部分。

物我可以合一,這是用感受的,非語言、邏輯去思辨。我們一向慣用腦筋去思考,一直在分辨,但是就生命的感受力而言,不是這樣思考的。世上有很多我們無法理解的事,已超出我們腦筋的意識形態,要多用感受。

解脱門還有一個相對的「三昧門」。我們在進入解脱門之前,一定要先經過三昧門。

修行時要先找到下手處,真正的下手處就是三昧門。如何找到方向?譬如寫經、整理錄音帶,或參加華嚴研討班,在其中你會發現困難點,譬如理解到寫經必須善用其心,建立落筆的信心,羯磨時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以達到最佳的狀況以致逐漸成熟。

整理錄音帶亦然,剛開始不知從何下手,因為語言與文字有些距離,要將音聲轉化成文字,又要具可讀性,這時你要懂得如何修飾、轉換,增添主詞、受詞或連接詞,使其轉折有致,辭盡義達。所以稿子騰下來以後,開始潤筆,重寫兩、三次才能定稿。

研討錄音帶也是一樣,上課聽的時候很歡喜,但要記下重點時卻如夢幻泡影,掌握不到蛛絲馬跡,無法下手。所以參加研討班可以瞭解這回講題的重點及思惟模式,然後要去感受「為何這樣講」,不僅止於聽到、知道而已。多理解、感受,然後依循這思惟模式去消化它,最後變成自己的思惟。

以上這些功課,初期時都會有一段障礙,但是在克服之後會產生法喜,而願意一再地投入,達到忘我之境,這時才算是入三昧門。

一行三昧,唸佛三昧,你已在三昧中,就像鞋子合腳時,你已經忘了外在的一切。到了這時,修行人還不能算成就,只能説有很高的功夫。在三昧裏是忘我,進入解脱門裏以後是忘法,所以在三昧門中是無我相,入解脱門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為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所以福德聚也非福德聚,那個境界都消失了,你所修的法也消失了,因為你已經變成那個法了,這時便是入解脱門。

在三昧門時,那個法變成你。感受到有歌唱而無唱歌的人,感受到劍在飛舞而無舞劍的人,法、歌、舞、書都變成了你,一切藝術都融進你的生命裏了,你把自我消失了。進一步你會達到境奪人、人奪境的情況,這時你會把法消失掉,連法都沒了,這叫「雙泯」。

在第一階段的三昧門,是我泯、法存,到第二階段入瞭解脱門,則是我泯、法也泯,這時才是進解脱門的境界,所以一入解脱門即得成就。在解脱中還有很多時間修行,甚至有些人在此境界中好久好久不願入涅槃。而事實上,一進解脱門,等於入涅槃了,所以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即入涅槃。

「可愛樂大慧天王,得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智慧海解脱門。」「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是能所,「見一切法真實相」是所見。佛法中的「見」是現的意思,那麼為何又要現、又要見呢?這時的「見」有另外的意思。

「見」是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那一部分,能知一切法真實相,故這裏的「見」有呈現的意思。

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一切法的真實相都能呈現出來,而能達到如此的境界,可見得智慧相當廣大,故曰:「智慧海解脱門。」

「不動光自在天王,得與眾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脱門。」「得」是證得,給予眾生無邊安樂是所證,「大方便定」是能證。在大方便定中,能給予眾生無邊安樂。

在定中如何給眾生無邊安樂呢?一位修行人主要的任務,是使我們對生命有總體的體驗,去感受整體的部分。這整體的部分是指生命中,正反兩面都能相容並蓄。

另外一個説法,人生宛如球體,它是多角度的視覺思惟,因此,我們看待一件事就不能使用黑、白二分法,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總體的,善惡交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我們所住的是娑婆世間,這裏的眾生有分別心,所以有善惡、有對立。在娑婆世界的人,若能泯除善惡對立,降低分別心,就能獲得絕對的清淨。事實上,所謂極樂世界的絕對清淨,是建構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心念上,若能破除對立觀念,沒有善惡對立、分別心,你就能免除煩惱、痛苦、挫折、恐懼,而獲得自在、安樂、清淨,這就是極樂世界。

「對立」會造成兩種現象:

一、競爭:善惡之爭,意識形態之爭。

二、得失心:有競爭,便使我們執着於目的,有目的就有得失,有得失就產生挫折。因為你以為「獲得」是實質的,才會千方百計想得到它;如果你認為所要得到的東西如夢幻,就不會硬是要獲得。

因為有競爭、有得失,所以你的目的性加強,你的實質性加強,對立就更嚴重了,無邊的安樂完全消失,所產生的是無邊的痛苦與煩惱。在此情況下,你要把它除掉,只有入定。在甚深禪定中,才能夠發覺原來善惡的對立是一種假相,善惡其實是一體的。

對一位修行人而言,他所思惟、宣説的是生命的總體觀,但在一位凡夫聽來,他可能只聽到片面的,或經自己揀擇的部分。因此,當一位修行人告訴我們負面的陳述時,我們能否看到、聽到正面所要表達的部分?在《華嚴經·凈行品》中就看得很清楚: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凈信。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着。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這些都是正向、負向同時列舉,在「當願眾生」之後,通通導入一個系統,那就是一體化。

外面境界所呈現出來的可能是個別的,但是在生命本質裏是統一的。我們能否感受到這個部分?這種細微的部分,在甚深禪定裏,才感受得到,所以「大方便定」是在很深很深的禪定。而一般人的禪定是執着性的、有偏頗的定,如果你真要學習佛法,必須學習感受,而不是將它當作佛學在研究。

我們這個講經道場偏向講理,所以來此的人就會自以為對法義、法理較通達,可能就不願做一些瑣碎的事。果真如此,他的概念已經分裂了。再微細、瑣碎的事情,能否接受並處理得圓融?

我們常説:「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在理上有證有得的人,慢心會更大,對於那些講理講不清的人,往往會加以輕視。若你是修行人,能否以平等心對待?如果你以傲慢心,即使證得再高的境界都沒用,你所有展現在外面的境界都是虛幻的假相。如果不能破解這種情況,就無法看出何謂「大方便定」。

要給眾生無邊安樂並不容易;給眾生一點安樂很簡單,如救濟、佈施、安慰,但遇到特別狀況就很難了。這「無邊安樂」是無限、無窮盡的,所以「大方便定」是定耶?慧耶?是甚深智慧也!在甚深禪定中所展現出來的妙用,定慧是一起的,根本無法分開。

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痴暗怖解脱門;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脱門;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説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脱門;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脱門;名稱光善精進天王,得住自所悟處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解脱門。

「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痴暗怖解脱門。」「觀寂靜法」,「觀」是能觀,「寂靜法」是所觀;「滅」是能滅,「痴暗怖」是黑暗的恐怖,為所滅。

對黑暗產生恐懼時,最好的方法是睡覺,但愚痴所造成的的黑暗就很難對治了。痴暗的恐怖是人類最嚴重的問題——恐怖大自然的天災,恐怖人為的禍害。後者包括生存環境、飲水、垃圾,以及交通上的災禍如飛機失事、車禍等等。恐怖的事端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更加嚴重,這一切都是人類的愚痴所造成。人自以為是萬物之靈,卻不斷虐待自己,這樣人與動物孰高明?最可悲的莫過於人對自己的愚痴全然不知。

「寂靜」在佛法中指「本來的樣子」,火山爆發屬之,海嘯亦屬之,而不是指死寂的狀況。你能否看到那一點,恢復它本來的面目?那就是最高智慧了。識性的教育,很容易進入無明;「觀寂靜法」是要看到本來的樣子,當你能看出本來的面目,就能消除愚痴行。

愚痴指我們的分別心,因為有分別就有對立,有對立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得失心,因而產生無邊的煩惱。現在你若能觀寂靜,瞭解本來的面目,愚痴暗所造成的恐怖就消失了。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脱門。」「善入無邊境界」是能證,「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是所證。「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即在世間法起對立分別的這種思考不再起作用。「善入無邊境界」是進入無盡式思惟模式,它不是狹義的片斷式思惟,而是智慧的、宏觀的、展開心量的思惟模式。

善思惟光明天王,其法門有個特色,即不屬於感性的,完全用人類的意識邏輯。因為邏輯的沉思只能達到百分之十,而這個修行法門是百分之百讓你的腦筋充實發揮。它的思惟有別於凡夫片斷式思惟模式,一再地窮盡、極度地開發,智慧也獲得成就,所以動中靜、靜中動皆是行門的下手處。用什麼方法皆可,只需善用其心,具高度的警覺性,便有成就的可能。

「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説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脱門。」就像世尊在菩提樹下説法,不動本座而遍三千。「不動無所依」,表示見性之後,充分展開,饒益攝受一切眾生。所以「普往十方説法」是的動態,「不動無所依」是靜態,用這種對立法來説明圓融體,也是一種修行法。

「普往十方」也可説把六根展開,對一切境界,六根門頭接觸六塵境界,心不被外塵所染,而把外境轉回來,不被外境轉,故曰「不動」。修行的要點在安於此心不動,安於生命的洪流並體會生命,將能量具足的生命體現出飽滿、充實的本質。

「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脱門。」「得入佛寂靜境界」是指能夠窮盡光明智慧,也就是能進入最高境界,把境界展現出來,饒益眾生。

如何進入寂靜境界?這要通過轉識成智的訓練。譬如我們拍照的過程是:前五識拍了一張照片,經過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取,到第八識的印象,這過程我們叫如夢幻泡影。這個影像畢竟只是幻境而已,如果我們能看到:「啊!就是這個,那我知道。」這時候停留在本來面目上的那個本來的樣子就是「諸法實相」。若能把識性所捕捉影像的部分轉過來而成為根性、本來的那個樣子,就叫「舍識用根」。當你能夠感受這樣的舍識用根、這樣的觀照,你就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叫「入佛寂靜境界」。

當你得到了智慧,又能將它轉過來饒益眾生,讓眾生也能進入這樣的境界,此即「普現光明」。

我們在聽聞佛法時,會發生一種狀況。有的人抱有殘餘的意識形態,無法在「聽聞」上百分之百地吸收,因為他聽的時候已開始在揀別,不是不以為然,就是一味地接受,那就停留在此一階段所能吸收或理解的部分上。

如果不能將佛所教導的真理用在實際生活上,那麼你吸收的那一部分,對你並無實際的作用。你的「接受」頂多表示「知道了」,最後又將這些數據累積歸檔,,這些資料對你的生命不起任何作用!

修行人應該在聞法之後,反省自己:我是否在日常生活言談中,符合這些佛所教導的標準?這才是重要的關鍵。能令眾生由「知道」轉變成「反省」,從反省中把部分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這才是「普現光明」。而引導眾生的諸多方便法門,就叫「慈悲門」。

「名稱光善精進天王,得住自所悟處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解脱門。」修行常有一語:「一經通,經經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自己所悟處,此為一法通。至於如何法法皆通,則必須「以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假如所依之緣有一處未能克服,那你所悟之法便不夠徹底。所以,你必須將這一法悟得徹底,否則不能成就。

為何不能普現光明?是這個能悟的「我」產生了障礙。我們的自我意識形態很強,當有人要拔除它時,我們會爭辯或逃避,這樣就無法普現光明。

在修行的過程中,如何免除障礙呢?我們常説業力或業障,其實業力未必成為障礙。我們的色身本來就是業力的來源,但這並不能妨礙我們修道,反而是自我意識形態及社會意識形態在妨礙。意識形態的形成是無明,因為它會使我們的認知產生錯誤,遮蔽了對正確事物的認識,並且干擾對它的接受。

一個以正法為使命的人,對於尚在正法外徘徊、遊離的人,應有慈悲、攝受、教化的悲願,不應藐視層次較低的眾生。修行是總體的成就,不是悟性強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所以我們在理修理入時,還必須要求事修。事修除了讀誦、禮拜、唸佛等等之外,最重要的是「與人相處」,能否充分展現圓融的人性觀,這才是事修。

譬如遇到愚痴的眾生或人人討厭的畜生,你有沒有慈悲心,有耐性地好好引導他們?這才是關鍵所在。佛法的第一前提——人人皆有佛性。能這樣做便是悟得佛法,而非僅止於知道。

其次,「所悟」是指真如、空性、法界、如來藏、成道、涅槃……用現在的詞彙就是「本來的樣子」,你能否體會到:「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如此」這四字就是「所悟」你要悟什麼?悟本來面目啊!所以「這個就是如此」的所悟並不容易。以我這個能悟之心來悟所悟之理,就能以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則一天二六時中,無不是道。

爾時,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説頌言:

佛身普遍諸大會 充滿法界無窮盡

寂滅無性不可取 為救世間而出現

「爾時」,是經家在進入那種境界之後,將所見聞記錄下來。現在,妙焰海天王第一位發言,這是象徵什麼意義呢?

「妙」是微妙,「焰」是火焰。智慧的光明像大海一樣,妙智慧自然照耀。佛覺悟的這一刻,第一位發言者,表示其智慧廣大。

「一切大自在」,表示在這個境界裏,佛得大自在,所以他第一個出來講話,對應了佛的性德之展現。是故大智慧、大自在、饒益無量無邊眾生,這是前方便之因緣。

「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表示承續佛覺悟的因緣力,「覺悟」是什麼境界呢?首先呈現出來的是智慧的自在,智慧的展現。一人成道時,首先展現的就是智慧與自在。他不再恐懼、無奈,沒有種種患得患失的計較心,能展現無量無邊的智慧。

換言之,世尊在菩提樹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就是透過這些法來成就。這些法無他,乃是我們自性海中所彰顯的性德。現在,這種智慧自在告訴我們,如何呈現這十個成就的方法:

《華嚴》講佛有十身,我們一般所講是法、報、化三身。大乘佛教到了後期約公元八世紀時,融入印度教思想與當時的民間思想,形成五身,即五個精神成為一組的概念。佛法在此時吸收進來,成為密教,亦即真言宗。

以前印度的宗教是三位一體,傳來中國時亦然。我們通常以一佛二菩薩來彰顯佛果,故文殊的智慧融合普賢的體性,即是盧舍那佛;大悲觀世音融合大力大勢至菩薩,就形成了阿彌陀佛。後來又發展成五方佛,中間是毘盧遮那佛,東方是阿閦鞞佛、南方是寶生佛、西方是觀自在佛、北方是不空自在佛。他們所代表的是一種成就的境地及領域,與三身佛的統一體不盡相同。

三身中又有一種轉化,分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在佛門中解釋也各説紛紜。「化身佛」是現給我們看的相,基本上的成就是法身佛。「法身佛」是宇宙間本來的樣子,無形無相,但它無所不在。譬如空氣、虛空雖存在,但看不到。故法身遍一切處,無所不在,它所顯現出來的就叫報身佛。「報身佛」指凡能現相,讓你感受到他本來樣子的,我們謂之盧舍那佛。它只是個名號,我們卻將之擬人化,變成一個人。報身佛能顯現出來讓我們看到,故云:「光明遍照。」

法身是遍一切處,但看不到;報身是光明遍照,看得到;化身則是現出人的形相,讓你看得到。

「佛身普遍諸大會」是指法身佛,「充滿法界無窮盡,寂滅無性不可取」即本來的樣子,「為救世間而出現」即報身佛也。換言之,法身佛為利益世間而現眾生相,給眾生看,即報身佛,而到人間來的為化身佛。

如來法王出世間 能然照世妙法燈

境界無邊亦無盡 此自在名之所證

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是化身佛,乃雲:「如來法王出世間。」但「如來法王」有更深層的法義。「如來」指對自性海的瞭解,自性即一切法的根本,故「如來」與「法王」同義不同詞。這種自性能呈現出來令世間明瞭。

「如來法王出世間」指我們的自性顯露。「能然照世妙法燈」,自性流露,能點燃世間微妙殊勝的法燈。「境界無邊亦無盡」指境界廣大無窮盡。

以上這種情況是自在名稱光天王所證得的。這是一種性德,他所得到的法為「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門」。

佛不思議離分別 了相十方無所有

為世廣開清淨道 如是凈眼能觀見

一切法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故曰「佛不思議離分別」。

不思議的境界,在行法上分兩點來敍説:

一、去除腦筋的對立性分別,感受它的統一性。

二、我們在眼見色、耳聞聲或鼻嗅香、舌嘗味的過程中都會被塵境所轉,我們能否將塵境轉過來,以美味的感受融入生命體中,去增長生命的能量而非耽溺在塵境裏?這就是一種不可思議。

同樣地,當喜怒哀樂來到我們的意識領域時,我們能否把它融入生命體裏?如果它是善的、正向的,它會增長你的生命能量;若是惡的、負向的,則會激發出你生命中所潛伏的不良因素,你可將之拋棄,但不會因此喪失你的生命能量。這便是「鬆動」與「倒掉」的原理。

「離分別」,是把二元對立合而為一,一切法因為它能入不思議境界,所以它能離分別,化對立為統一,就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了相十方無所有」,瞭解一切諸法在十方都無所有。「如是凈眼能觀見」,這是清淨功德眼能照見,修得這樣的解脱門。

如來智慧無邊際 一切世間莫能測

永滅眾生痴暗心 大慧入此深安住

可愛樂大慧天王,是「得現見一切法真實相」這個甚深的境界,而能安住其中。如來的甚深智慧,世間不能測,所以贊佛偈言:「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眾生心愚痴,自己無法覺醒,因此見不到真實相。可愛樂大慧天王能看到真實相,所以能滅眾生的痴暗心,而證得與如來智慧一樣的境界。

如來功德不思議 眾生見者煩惱滅

普使世間獲安樂 不動自在天能見

「如來」即為自性,自性的清淨能帶給眾生無邊的安樂,故其功德不可思議。因為他能給予安樂,能滅眾生的煩惱,普使世間獲得安樂。

眾生痴暗常迷覆 如來為説寂靜法

是則照世智慧燈 妙眼能知此方便

這是妙莊嚴眼天王所得到的「令觀寂靜法滅諸痴暗怖解脱門」。

愚痴的無明常覆蓋眾生心,而產生恐怖、畏懼種種情緒。「寂靜法」是照世的智慧燈,能使見到諸法實相,此為無比殊勝之成就,對自己有無邊無量的利益。

如來清淨妙色身 普現十方無有比

此身無性無依處 善思惟天所觀察

如來是自性的清淨,他是遍一切處,即法身。眾生因感染習氣,故依緣見相;如來的法性是「無性無依處」,「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這裏是講我們的自性與習氣。

如來音聲無限礙 堪受化者靡不聞

而佛寂然恆不動 此樂智天之解脱

可愛樂大智天王,他的法門是「得普往十方説法而不動無所依」。

眾生在紅塵中打滾,但如來自性清淨心,不受污染。六塵五欲七情等等影響,污染不了我們的本然寂靜。而如來自性的音聲有無限礙,堪受教化的眾生都能聽聞。六根接觸六塵能否寂寂不動?若能如此則不再造苦因。

寂靜解脱天人主 十方無處不現前

光明照耀滿世間 此無礙法嚴幢見

眾生如何令佛光明照耀?若眾生不堪受化,便不能承受佛光普照,故去除無明、愚痴執着,佛光才能現前。

佛於無邊大劫海 為眾生故求菩提

種種神通化一切 名稱光天悟斯法

佛在極長的時間內,為眾生求菩提,佛為何不為自己求,而要為眾生求呢?為眾生求菩提,在理論上有先破後立——破自己對菩提的執着,亦即證得空性。把自證的部分隱住,顯揚出對眾生利益的部分,所以在表法上,為了眾生故,而求菩提,精進勇猛也是為了眾生的緣故。

這是名稱光善精進天王,自己證得空性處,並從空性處展開,於無邊大劫海,以種種神通力教化一切。

三 廣果天王眾——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複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説法斷疑解脱門;凈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脱門;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脱門;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脱門;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脱門;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脱門;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脱門;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脱門;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脱門;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脱門。

這一段説明十位天王所修法門。在開始講本文之前,有兩個關鍵點向大家説明:

一、前面所講的是他化自在天王,這裏是化樂天王。從本段即開始進入《華嚴經》文中的「從上而下」,「從下而上」的旋澓性形式。

二、所謂「解脱門」,即是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解脱門也是到彼岸。「到彼岸」以後與「在此岸」,有一個關鍵在此要弄清楚:

我們站在此岸望彼岸,可到達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若已站在彼岸來望此岸,則法門只有一個。所以從彼岸來看法門,任何法門都可到彼岸,它的唯一法門就是解脱門。

解脱門有個圓融義,在已解脱的人來看,一切法門是一切平等。所以站在天王的立場看法門,門門相同;以我們的立場來看天王,卻是門門不同。雖然每一位天王都有其法門,但是站在天王的立場來看,法門沒有不同,因為都到彼岸了,表示一切成就了。同樣地,看解脱的境界,他已經到解脱的境界了,用任何方法都無所謂。

由此來看,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當他肯用心投入,凡事都能很快進入情況,因為他已通達、抓到做事的要領,沒有什麼事能難倒他了。世上傑出的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等等,到達某一個層次以上後,對人生觀的練達幾乎都一樣,因為他們已經到彼岸了,都已獲得解脱。所以在我們修學的過程中,不管所修的法門為何,關鍵在於能否從這法門得到解脱。

這裏所要介紹的解脱法門雖然很多,但以彼岸的立場來看,只有一門。

「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説法斷疑解脱門。」「普」是窮盡之義。窮盡一切眾生來觀其根器,為每一位眾生説法斷疑。

現在學佛的眾生不容易斷疑,有人很認真做功課,但在做功課之時,能否斷疑?又如何斷疑?你要能去求證你對佛法的認知。世尊所講的你能體驗多少?體驗一分是一分,那個體驗是你的見性之見,你印證經文要具足信心,而不能遲疑。

眾生的根器有上中下的不同,眾生之疑,亦有上中下之差異。最粗魯的疑,當然是不信,但那些不信的人回過頭來,可能比信的人還要投入,只是他現在未進門,尚未了解佛法的真諦,所以目前不能接受,不是不信。反觀有些人天天做功課仍煩惱不斷,這也是一種疑。另外有些人看起來很精進,其實只是一種宗教狂熱、偶像崇拜,這種疑就很難斷了。所以如何斷疑?

在修學的過程中,要隨時提醒自己,讓自己精進,這樣你就會發現你是可愛樂的。你經常在進步,每到一個階段,便發現自己在求證些什麼,經常有突破性的進展,那你的疑就會愈來愈斷,信心就愈來愈堅定。所以學佛、做功課,千萬不要浮於表面上的應付,應該透過功課,將心境展現出來。

這位天王能借着為眾生説法斷疑,使自己得到解脱。

「凈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脱門。」隨憶念可以見佛,這是説我們自心只要一動心念,想要覺悟,就能覺悟。覺悟什麼呢?譬如看到花,你覺悟到了什麼?導入因果也好,導入因緣法也好,都是覺悟。

智慧有三個條件:深信因果,明瞭因緣法,通達性空。無論導入哪邊,都是覺悟!六根接觸六塵,你能否悟到什麼?或者藉此體會到空性,這都是覺悟,即「隨憶念令見佛」。

這個法門就是念念清楚分明,覺悟的情境有高低大小,除了深信因果,明瞭因緣法,通達空性外,你是否具足瞭解性,具備高度警覺性,具有醒悟的能力?除了自己照亮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外,是否也能照亮一切眾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全生命去投入,就會有六相十八種的震撼。學佛要全方位地投入,學佛更要改善生命的本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任何一根都能帶動我們的生命,故一位自在的人,他的生命必然多采多姿,隨時展現其自在解脱的一面。

「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脱門。」這個法門比較趨向理性。「法性平等」是從哪裏看呢?理上説法界平等,但要從相上印證,才能理事無礙。通常我們在「理」上的認知只是腦筋的一部分,「事」上的那一部分,往往是觸動我們生命活力的根本。譬如知識分子常會遇到一些事件,在「理」上你能講,在「事」上卻在歷練你是否能知行合一。知識分子有一種矜持,他要把理想推展出去,但那只是理法界而已,故有些人高唱男女平等,可是他的家裏卻仍不平等。所以有些情況是在「事」相上,要用心量的部分真正去體驗,不是僅止於説説而已。

所以這裏講「法性平等無所依」以事相來歷練我們。這法門是很冷靜、很理智的,非常的剋制,一步一步在行進,在事與事之間,能事事無礙,才叫解脱。

「法性平等無所依」是説理能獨立,事也能推動。若事能推動,理能並行,到了圓熟狀況時,論事不必論理,那就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境界了。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脱門。」自在智慧幢天王,一切世間法都了知,且在一念中安立。世間法的了知,其實不難,有很多法可以去訓練;而出世間法只有一法,可是很難試驗、訓練。

出世間法只有簡單的一個方法,即不用腦。我們光是在做完功課後,能否靜坐三十分都不用腦筋,恐怕都很難了!因為我們的腦筋有慣性,想讓它靜止不操作,是非常的困難。若能運用修行的方法,使你在短暫的時間裏,不去運用腦筋,你的感受絕對不一樣。如果能維持更長一段時間,你就能嚐到不運用腦筋的滋味。出世間法就是如此簡單,可是要達到這一點多難啊!

自古以來有許多飽學之士都能通達世間法,但始終停在飽學之士的範疇裏。若是在他飽學之後,把世間法做個轉變,一念之中安立於不思議莊嚴海,將整個世間法在一念中安立起來。世間法的具足成就就有個特色:它有一個時間的次第,你能從早想到晚,想盡古今中外大小事件,你會發現自己的幻想像連續劇一幕幕出現。修行就是一念間讓它全部現前,從你現在的習氣中,下手去改變:我要讓它以全景觀鳥瞰的方法,一時炳然頓現,這就叫「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

「頓時出現」,有正反兩面同時存在的現象。譬如因果,有因就有果,菩薩因修圓滿,佛果自然成就。我們的生命是整體的,像一個球體存在於宇宙中。當「因」從這裏種下時,「果」也在這裏成就了,等到「緣」具足了,果便會浮上來,所以説因與果是同時存在、同時出現的,這是對生命總體的認知。當「因」下得很重時,「果」馬上就出現,當「因」下得很輕時,隨着時間的漂流,到某一階段某一個因緣成熟時,「果」才會浮現。佛法講的是這種總體觀。

「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脱門。」「佛剎」是物體的最大單位,「毛孔」是物體的最小單位,在最小單位中能容納好多最大單位,是不可思議。在總體當中,從微細看到總體,這叫作「容」。廣狹無礙,大能入小而不覺其大,小能容大而不覺其小,這是講總體的部分。

當我們面對一切境界時,假定一個境界是十個因素所構成,則在你我生命中產生的組合變化絕對不一樣。生命因素的組合不一樣,所展現的境界、現象當然不同。我們要從這裏體會、觀照整個生命的現象,不要讓外在的事相左右我們。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脱門。」「普」是窮盡,「門」是下手處,它能窮盡一切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處處都是下手處。這是通稱,假如用以饒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能攝受,這叫作普門。

站在饒益眾生的立場,一切眾生都能度化,站在自利的立場,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攝住。自利、利他,均可饒益眾生。所以,沒有一法不能饒益眾生,關鍵在我們的智慧,以及如何去運用。

觀察法界,是自己能入,也能運用這些法門來饒益眾生,重點在於他能自利,這是比較傾向理智的修行法。在此順便重申,真正的修行人是要理解佛的境界,然後在菩提道上,依循這個指標,朝此方向前進,這才是菩提道、成佛之道。

學佛,除了在文義上教導我們可依循的目標以外,在法義上教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能否在一個法門裏,找出另一個相對的法門,同樣也可達到目標?

「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脱門。」樂旋慧天王為了教化一切眾生,在無邊劫中常出現。佛法在此可分兩個次第説明:

一、為了度化眾生,要有種種方便,為不同的眾生,做不同的示現。

二、一個眾生,其心性有種種的變化,你要做種種不同的調適。除非你現在趕快出離三界,不再輪迴,否則這些現象你都會遇到。因為每個眾生都是在無邊劫中一再輪迴、衰退、蕭條、復甦、繁榮,一直在環繞。

問題在於,你現在學好度一個眾生的經驗、智慧,它們能否永恆存在?若不能永恆存在,那就如同一般權教經典所説:「菩薩有隔陰之迷。」這輩子所學的,下輩子都忘記了,因為你所學的,並不能提升你的生命本質。你的生命本質仍在原點,所以你現在所學到的智慧、德能,無法增加你的生命本質。換言之,你的生命德能並沒有增長。

今天我們的福報都很大,但是生命質量停留在哪裏?如果徒具福報迷彩的外衣,那麼生命只會隨着福報的高低而升墮。倘若能將生命質量一再提升,你所流露出來的將是你真實的丰采,而非披着福報外衣的迷彩。學佛之可貴即在這裏。

學佛是總體性的,必須用總體去感受。譬如學習花道、書道、繪畫、太極拳等等,若投入全生命地去從事,它們便會化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成為統合的,而不是東學西學、忙修瞎練。

心法即是總體的一部分,我們所看到的外面境界即是內心的投射,若內心寧靜,所見一切皆美好。所以法門儘管多大、多殊勝、多複雜,歸納起來也就是一個法門。希望大家透過文字,瞭解佛法的真實義。

「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脱門。」世間境界種種,你要能善觀照。因為你不用心,所以有些境界你不察覺。我們無法觀照,是因為我們的腦筋過分使用,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學佛要讓我們的生命充分活潑、展現,才能觀一切世間境界。

能觀才能導,將世間法轉到出世間法來,這叫「不思議法」。譬如,看到花卻視若無睹,對生命便毫無作用;如果我們看到花,能將它轉化成生命的充分展開,使內心產生一股暖流或生意盎然,花與我的內心就產生了生命能量的交流,這是不思議!以此類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亦然。此即「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脱門。」

「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脱門。」「出要」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為何會有三界?輪迴生死就是我們的相續心所造成的,亦即我們的識性作用所致。如果能不起識性作用、不產生相續心,是否就不必輪迴了?所以,不是有個三界可出,不是有個一真法界可入,關鍵在於如何消滅我們的相續心,將我們的識性轉成自性,把識性舍掉而用根性。

所以「出要法」即是要我們不再用識性生活,而投入整個生命去生活。所展現出來的便是自性、根性、真如空性、一真法界、普賢境界等部分。

「示一切眾生」即是用種種方式,令一切眾生都知道如何了脱生死。

「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脱門。」即是觀察眾生因緣成熟與否,使令入佛法。

我們曾介紹過人生四個階段,即衰退期、蕭條期、復甦期、繁榮期,從復甦期第二階段以後的眾生,便可引他進入佛法解脱門。至於衰退期的人,凡事以功利主義來衡量;而蕭條期的人只想佔便宜,這兩類人都不會學佛。復甦期第一階段的人仍在還報,沒有餘力學佛;當他進入第二階段,開始發心,善根開始萌芽,於是便積極想要參與學佛,但這時對善知識的接受有揀別之心。直到進入繁榮期第一階段的人,對佛法的接受力很強,開始積極尋找善知識;到了第三階段最高點,整個反省過來,像法藏比丘般志向高明。

所以我們對每一階段所應化的眾生不一樣。然而如何引導他們進入佛法?可能不是我們現在所具備的智慧、福德所能勝任,必須再求精進、超越才有此能力。

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説頌言:

諸佛境界不思議 一切眾生莫能測

普令其心生信解 廣大意樂無窮盡

「承佛威力」,就是承續覺悟的因緣力。普觀一切天眾而説道:

我們的生活要以全方位的觀照,用總體或統一的方式觀照,用根性的智慧,這就是佛的境界不思議。

生活要順着生命的洪流,若能理解,就能具足充分的信心與瞭解性。這就是此偈文所説:「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此為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的法門。

若有眾生堪受法 佛威神力開導彼

令其恆睹佛現前 嚴海天王如是見

佛用覺悟的因緣力開導堪受法的眾生,眾生若接受,就是覺悟的基礎已建立,故因緣和合的環境與條件,就能引導他進入佛法。

「令其一睹佛現前」並非真有個佛示現在他面前,而是使他經常見到覺悟的境界。這是凈莊嚴海天王得到的法門。

一切法性無所依 佛現世間亦如是

普於諸有無依處 此義勝智能觀察

我們這世間的成立是地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依無所住。

我們的智慧、一切境界,歸到最後是依於如來智慧,但是如來智慧無所依,所以我們説佛是「無依道人」。法性本來無所依,但佛之所以成佛是依法而成佛,這成佛的法是圓融體,既非單線也非片面的。所以真正的法,是告訴我們如何達到究竟解脱目的那個部分。假如只是過程的部分,我們通常不稱為「法」,而稱「知識」。

譬如有些經文只是一種知識,我們名之為「不了義經」。而佛法的「了義經」是智慧的,它告訴我們依此法修行可達到覺悟的目標,但是那個法通常不講,要你去感受!

在前面講過十種解脱門,看起來好像有十個法,其實只有一個法,而且很活潑。你會發覺那些法好像只有一個,只是講法不同,有的比較感性,有的比較理性,無非是展現我們宏觀的生命而已!只要你能達到這個目標,什麼法都可以,所以説「法性無所依」。

經文因人的解釋而有不同,再加上隨着時間、空間的不同,註解方式便有所不同。這是我們所要了解法性的意義,佛是依此法而成佛的,他不執着,透過一切法他會跳躍過去,任何境界對佛而言,無褒貶、增損。我們因為有「依」,依在人我對立之上,我們的存在是建立在外在環境的認可之下,社會人是建立在社會的價值取向之上,這就是它的「依」,都有個自我在作用。修行人則是拋開兩邊,但他會走過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這種心理,猶如水中月、鏡中像,清晰可見但不存在。所以面對一切境界時,應無憂無喜!此即修行的功夫。

隨諸眾生心所欲 佛神通力皆能現

各各差別不思議 此智幢王解脱海

當眾生根器成熟時,隨着眾生心之所欲,覺悟的因緣力便都能顯現出來。這因緣力就是生命的總體力量,它的不可思議,在於能相應於一切境界,包括一切眾生在內,而能隨緣示現。自在智慧幢天王是這樣解脱的。

這幾個覺悟法門都是在進入佛境界以後,站在彼岸的立場來看的。

過去所有諸國王 一毛孔中皆示現

此是諸佛大神通 愛樂寂靜能宣説

所有佛剎在一毛孔中都能示現,這是佛的大神通。用現代話來説,就是講我們生命的總體觀。

每一毛孔都能示現所有諸佛國度,即帝網重重無盡,有無量無邊的毛孔,任何毛孔皆能普攝。覺悟的神通,是指我們能以總體觀來觀照我們的生命,而不再是識性的一小部分。

一切法門無盡海 同會一法道場中

如是法性佛所説 智眼能明此方便

那麼多的法門,在一法中能示現;或在一法道場中,能示現一切法門。

佛法是看你站在哪個立場講,站在彼岸和此岸的説法不同,但以佛的立場來講是無二無別的。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所以總是侷限在某一個角落,故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意識形態;但覺悟的本體沒有意識形態,乃融會一體的。生命的總體觀正如一面鏡子,是我們的意識形態把它分割得亂七八糟,照不出事情的真相。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在其中而説法

佛身無去亦無來 愛樂慧旋之境界

佛坐菩提樹下,能遍知十方所有諸國土。不動能去,去而不去,這是怎樣的境界?十方所有諸國土,都是我一心所現。換言之,十方所有諸國土都在我心中,只要了知這點,一旦我成就法身之後,十方所有諸國土都在,不是我去也不是他來。所以我們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證得法身,就已經超越色身了;既超越色身,那麼本來的你就能盡虛空遍法界了,哪有來去不來去呢?這是愛樂旋慧的境界。

佛觀世法如光影 入彼甚深幽奧處

説諸法性常寂然 善種思惟能見此

佛觀世間法像光影一般,剎那無常,佛能入這個無常的甚深幽暗處。無常的最深處是寂靜,而無常的本體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常也是一法,這是善種慧光明天王所證得的。

佛善了知諸境界 隨眾生根雨法雨

為啟難思出要門 此寂靜天能悟入

佛對一切境界均能了知,隨眾生根器不同,而運用一切善巧方便來開示眾生,讓他們知道出離法。出離就是不再用識性,斷了相續心。

世尊恆以大慈悲 利益眾生而出現

等雨法雨充其器 清淨光天能演説

世尊永遠以大慈悲利益眾生,平等地以法雨充滿眾生各個不同的根器,觀一切應化眾生因緣成熟,使他們進入佛法。此為廣大清淨光天王所證得。

以上所講的解脱門都是智能的,且除了自利也利他。能夠如此得有一個前提,就是大悲,所以佛以慈悲故,發菩提心。慈悲乃建立在眾生身上,因為大慈悲為本體故,一定要以饒益眾生為主。

〈普賢行願品〉中有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是故,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屬於眾生,不屬於菩薩。因此,我們若想開悟,必須處在紅塵中,不能離開眾生與生活。

修法從根本修,故曰:「果地覺因地心。」你因地發心後,就朝那個目標好好饒益眾生。在利益眾生中,你會發現眾生好多,且心性各個不同,因此你的智慧會一再被激發,而想要大徹大悟。在紅塵裏接引眾生,從中開發了智慧、累積了資糧後,開悟就很快。

這些解脱法門幾乎沒有一個離開度眾生,而且我們看到,以佛的立場也都離不開「示現教化眾生」。目前有很多學佛者都想先充實自己,再去利益眾生,可是當你認為充實足夠了,已是何年何月呢?

講經弘法真正利益的是自己,如果你把弘法利益眾生當作一種修法,自己得到的利益會比對方來得多。因為你在表達時會戰戰兢兢,那種心境會驅策你一面講一面提高警覺性,進而一再進步。

我們在修行時,必須利益自己才能有所成就,而利益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益眾生。當我們利益眾生完畢時,自己也利益完畢了,此即眾生不度盡,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四 遍凈天王眾——順境中,不好修行

複次 清淨慧名稱天王,得了達一切眾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門;最勝見天王,得隨一切諸天眾所樂如光影普示現解脱門;寂靜德天王,得普嚴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門;須彌音天王,得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脱門;凈念眼天王,得憶念如來調伏眾生行解脱門;可愛樂普照天王,得普門陀羅尼海所流出解脱門;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眾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門;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眾生聞法信喜而出離解脱門;樂思惟法變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薩調伏行如虛空無邊無盡解脱門;變化幢天王,得觀眾生無量煩惱普悲智解脱門;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得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脱門。

這一段是講遍凈天眾天王的法門。

「清淨慧名稱天王,得了達一切眾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門。」「了達一切眾生解脱道」,是知一切眾生相,以及如何令其解脱。每個眾生習氣不同,若試着將四個階段的眾生心和習氣代進來,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求的解脱門不會一致。這些組合因素的不同,造成學佛的狀況及訴求目標不同。

繁榮期的人學佛,傾向慈悲法門;復甦期的人,偏向尋求智慧的解脱;蕭條期的人學佛,比較趨向如何獲得事業上的利潤。這種種終生不同的訴求,如何藉種種方便接引他們進入解脱?此即「得了達一切眾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門」。

「最勝見天王,得隨一切諸天眾所樂如光影普示現解脱門。」剛剛那個法門是度一切眾生,這個法門乃度一切天眾。天眾的福報都很大,所以順境多。然而一般人在順境中不會好好修行,因為缺乏學佛的因緣。

我們都喜歡順境,像是夫妻好合、子女孝順、事業順利、身體健康……但你可知道,這些都是無常的!最勝見天王能在種種樂中,普示現無常,讓你瞭解佛法是什麼?並以此度一切天眾。如何令福報大的眾生警覺無常?在日常生活中,當煩惱出現,適時點破他的執着,這需要一等一的智慧。

「寂靜德天王,得普嚴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門。」「一切佛境界」是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根根塵塵都能覺悟。換言之,寂靜德天王窮盡了一切能覺悟的環境。「大方便」是種種善巧方便,「普嚴凈」是指你透過訓練之後,完成了目的。

在修行訓練時,我們往往會走向一個非常錯誤的路線,即是主、客二元對立的情況。我們常説:「不要站在此岸,應該要到彼岸。」很顯然地,這時你會發現有彼岸。可是當我們到達彼岸時,再回頭看看,有沒有此岸?假如到彼岸後還有此岸,那一岸就不是彼岸!因此,要將主、客二元對立綜合成統一體,在統一體裏,沒有主、客二元對立。

我們在求學過程中,一直有個目標可追求,但你可知道有目標可追求時,那個目標是假相。當你到達目標時,你才恍然大悟——沒有所謂目標的存在。我們一直有個幻境,以為有個極樂世界可尋,這就如同《地藏經》上所云,真真正正有個地獄。真的有極樂世界和地獄嗎?事實上,你現在這個心如果是分裂、對立的,你就是在娑婆世界;如果你這個心是統一、和諧自在的,這裏就是極樂世界。

而「大方便」,是讓你體驗到那個面目是什麼樣子,像水中月、鏡中像,不能説它是真實的,它只是個相而已,但我們的錯覺卻常以為看到「相」,就是看到「實體」。這水中月、鏡中像就是讓我們去感受的那個部分,此即「大方便」的所在。讓我們在進行中意會真實的部分,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開悟的機會,但為何還沒開悟?因為我們沒有提疑情、參話頭,所以境界現前時仍不得開悟。你要是有疑情、有話頭、有正念,當無我的境界現前時,就會進入生命極深的洪流裏,而得以開悟。然而當你正要進入時,就像回力球般,又把自我彈回來,無我的境界便再度消失了。因為我們是如此地不能厭凈一切佛境界,所以這個「大方便」力對我們產生不了效用。

「須彌音天王,得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脱門。」我們要度一個眾生,可能像常精進菩薩一樣,一直跟着他上天堂或下地獄。你對一個人如此,同時也可對一切眾生這般,所以當這人被你度成佛時,一切眾生也都成佛了。當你發菩提心度眾生時,亦即同時對四個階段的眾生髮願,此即發實質的願而非空心的願。實質的願是對眾生相瞭解清楚,將眾生一起度,這是宏觀的立場與心量,再加以運用善巧方便,故云:「得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菩薩發這樣的願,是乘願再來,以願力來此世間,教化、接引眾生。

「凈念眼天王,得憶念如來調伏眾生行解脱門。」「憶念」和「思惟」不同,禪修、參禪是思,思惟修有一種動態感,禪修是一種正思惟,所以它是用心的。

而「憶念」是用意根,是靜態的,是讓境界現前,以唸佛來説,是讓佛的境界現前,兩者法門不同。參禪的下手處則是思惟,過程是置心一處。觀照也好,思惟也好,就是把心放在一個地方,達到明心見性之效。

唸佛法門是憶念淨土,令淨土的境界現前,使一心不亂,看得清清楚楚,將生命與極樂世界相融合。故「憶念如來」是讓我們恢復本來面目,令自性現前,與自性相融合。這兩個法門很微妙,一個是令其現前,與之認同相交融;一個是思惟,把心安在那地方,自己突破,以憶念如來的唸佛法門來調和眾生行。

「可愛樂普照天王,得普門陀羅尼海所流出解脱門。」「普」是窮盡之意,「門」是一切下手處,「陀羅尼」是總持,亦即為根本法門。總持有兩個方法,一是嚴謹的修行,又稱父性的修法;二為原則性修行,又稱母性的修法。

「陀羅尼海」指的是佛母型的修行法,它沒有任何限制,故稱根本法門,能生出一切法。譬如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把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的觀念放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唸佛一心不亂後,再把它迴向到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你的目的,此即「普門陀羅尼海」。同樣地,念「唵嘛呢叭咪吽」也一樣。

現在有很多學佛人,還沒開始修就先訂好目標了,所以修到最後,只有得到那個目標,結果變成相應法。佛教不是教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它要讓我們的生命能量充分發揮、充分展現,而不是訂死在一個目標上。更何況有些人連目標都訂錯了!以致於顛倒夢想。

「陀羅尼海」是一個法門,你若會修,它能窮盡一切,若不會修,它有侷限,全在於你對它的認知正確與否。因為它能展開在各個不同的層面,而發生效用,所以説是「所流出解脱門」。

「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眾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門。」佛是覺悟,能令眾生覺悟,併產生真正的信心曰:「值佛。」

試問我們現在是否已產生了真正的信心?從事深入修行,卻害怕投入。學佛人流行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回西天。」大家在「投入」方面,產生了質疑。一般學佛很容易浮在最簡單的層面上,若稍微深入去從事寫經、整理錄音帶等功課,就有人反應:「學佛為什麼要那麼辛苦?」

又如拜一堂「普賢行願修證儀」要兩、三小時,大家都怕了,紛紛打聽:「有沒有半個鐘頭的?」每天修半個鐘頭就想開悟成佛,那世尊十二年的苦行是怎麼來的?要你多投入一點就做不到,可見信心有多難!只要花半年時間,把一卷經文的錄音帶整理成講記,你願不願投入?有無信心?連這麼簡單的你都放不下,更何況身心的磨練……種種掙扎你受得了?所以「生信藏」並不容易。

社會上發心佈施金錢的人多,來學佛聽經的人卻猶如鳳毛麟角,可見信心不容易!心理障礙若不先打破,信心難以建立。譬如基於過去習氣使然,自己不願投入的部分,在修行上更要克服它,不喜歡的必須把它做到很喜歡,這才是修行,如此才能改變生命本質。

修行者只要把心性調整在正確的原點上,不管你這輩子修不修行,下輩子一定生如來家、得如來種。但是,調整在正確的原點上,談何容易?這輩子你得先把自己改造一番。如何提升你的生命質量,得下一番功夫。這「信」裏面是無量的寶藏,你要是不經過這番功夫把「信」啟發出來,什麼寶藏也得不到,有的只是一層虛偽的面紗。信心的建立不容易,各位要在這裏多磨練,正法寶藏就在你面前,要深知耕耘、刻劃自己的生命。

這位世間自在主天王有能力使眾生值佛,而產生真正的信,開發出無量的寶藏,這法門值得各位仔細思考。

「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眾生聞法信喜而出離解脱門。」能令眾生聽聞佛法之後,法喜充滿。法喜是指聞法之後,在生命中產生震撼,而這震撼力能督促我們有魄力與勇氣走上另外一條路。有了法喜的體會,對於學佛過程中的懷疑,能自己尋得解答,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已經在心理、身體、環境各方面產生變化,同時智慧也開始增長,這就是法喜!這樣才會產生信心,相信自己即將脱胎換骨,這叫作法喜!當你的智慧一再增長,喜悦一再產生,信心堅強地建立後,那時要出離,絕對有信心。

「樂思惟法變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薩調伏行如虛空無邊無盡解脱門。」「生信藏」、「聞法信喜」、「入一切菩薩調伏行」,這三者正是佛、法、僧三個法門。

錯誤的思惟叫妄心,而菩薩要調伏的正是我們的妄心!我們為了與人溝通及表達思想,往往要藉文字、名相來代表,當你説「是花」時,無明身相已經起了作用,那時你不知你已經無明着身。這種情況應如何調伏它,讓它恢復本來面目?若問:「這是什麼?」應該了知「這就是這個」。所以「調伏行」即在調伏這個我所看到的妄心。

妄心如何調伏,每人的下手處不同。你在調伏它的時候,若有調伏的意念,還不是真正的出離行,不是真正的菩提道。要有調伏而這個調伏又不能執着,當這兩個層面能具足時,如虛空無邊無盡。你必須體會那情境——要調伏,但必須不去執着所調伏的。這語言模式正如《金剛經》所云:「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説福德多。」

正如我們的修法,是為修行而修,不是為往生極樂世界而修。換言之,我們修行要像水中月一樣精進地修,不執着於那個月亮的存在與否,這叫如虛空無邊無盡。故曰:「法門無量誓願學。」不要執着於修一個就夠,在一法成就的前提下,你要法法能成就;固然以一法為主,但其它法也不能排斥。譬如專修華嚴,其它法門也會通達,很自然地你也會接納阿含:以華嚴人來看阿含,阿含也變成華嚴;看唯識,唯識也變成華嚴,如此才可説一經通,經經通,這是修學的關鍵處。

「變化幢天王,得觀眾生無量煩惱普悲智解脱門。」前面講佛、法、僧,這段講眾生。「普」是窮盡,窮盡一切悲智來消除眾生的煩惱。觀眾生煩惱,發起大慈大悲心,這樣的悲智法門,無非是為了利益自己,但利益自己是從眾生身上獲得,所以是自利、利他同時進行。

我們不必區分一定要自利或利他,只要站在饒益眾生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看到眾生的無量煩惱,想想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煩惱?甚至是否為你自心所顯現?因此,先把自己內心的污點除掉,你看眾生就沒有煩惱了。

初學佛的人都有一種現象,看到眾生很苦,便想百千方便,種種救拔,可是眾生就是不聽你的話來學佛,那就變成你的煩惱了。你能觀眾生有煩惱,可是自己也產生了煩惱。

修行,是看到眾生有煩惱時,先反省自己:「我有沒有這個污點?」就是內心深處有這個因,外面境界才會現前;若是能把內心的污點,亦即你的意識形態除掉,再來看眾生,他就不是你的煩惱了。所以第一階段是你看眾生有煩惱;第二階段,將自己內在的污點、意識形態去除;到了第三階段再來看眾生,就是菩薩示現來教化我們。

所以當我們看到眾生的苦時,能否反省回來:「是我內心的污染。」對立與統一所造成的差別心性,在這裏可以感受到。因此,會修行的人,會覺得菩提道是最美的一條路。

「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得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脱門。」「放光」代表智慧,「現佛」即是開悟,「攝化」是攝受、教化、安樂眾生。「三輪」是指主詞、受詞、副詞,即「我」、「受教化的人」、「我教化他這件事」,三者必須具足才能運作,但這具足又要能放空,不執着。

這「三輪攝化」是由於放光現佛而來,所以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得到智慧示現,來行三輪攝化解脱門,這當中也包括自行,化他兩部分同時具足。

爾時,清淨慧名稱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眾,而説頌言:

了知法性無礙者 普現十方無量剎

説佛境界不思議 令眾同歸解脱海

「爾時」是一時炳然齊現,這時你要用全生命去感受。世尊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歎曰:「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從眼見到口説之間只有數秒,整部《華嚴經》就在這炳然齊現。現在用語言文字展開的敍述,開始將那境界堆砌起來。

譬如這十位元或二十位元元天王集合在一起,以二十個音節變成一個音,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之顯現,那個境界如何去感受?這是最大的疑情。這些天王的偈同時出現,如何觀這十偈四十句變成一個音,涵蓋全部?那個字是什麼字?那個音是什麼音?「佛」耶?「卍」耶?從這兩字去選擇一個下手處,把那個音變成你胸中迴盪的聲音,自己去觀想!我們把果地覺變成因地心,轉移過來,修行就是這樣。

現在我們試着把每一位天王所講的話,一句句念下來,將時間與空間的觀念,轉換成一剎那全部出現,試着去感受那種境界。

了知法性無礙者 普現十方無量剎

説佛境界不思議 令眾同歸解脱海

「法性」就是本來的樣子,就像這串黑不黑、白不白的鸚鵡螺念珠。據説鸚鵡螺是二億年前與恐龍同一時期的生物,恐龍滅種之後,它就沉在海底變成化石,二億年後浮了出來,被人類使用為念珠。二億年來它一直維持這種狀態,你認不認識它那是你的事,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此即法性。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並不希求人類的瞭解,是人類自作多情,一定要去了解它,鬧得我們自己很煩惱。人類號稱萬物之靈,實際上卻是最愚蠢的,因為人不能瞭解法性。大自然的一切萬物,本來就存在那裏,它們的純真卻被人類破壞無遺。它們的存在最具詩情畫意,人類的想象力只能達到極微小的一部分而已,而所造成的殺傷力卻是無與倫比的。根據科學統計,全世界所有動物皆為人類所迫害,人類對所有動物的破壞力是最大的;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明了多少東西,但摧毀的無以數計。

法性「普現十方無量剎」,它本來就到處存在,能了知此法性的人,也能與它一樣,普現十方,到處存在。這個「了知」不是腦筋的知道,而是我們生命的感受,它能與法性相結合、認同成一體,於是它才能普現十方無量剎。這樣的人,就能在十方無量剎中,感受到覺悟的境界不可思議,而引導眾生都能趨向於解脱海。

如來處事無所依 譬如光影現眾國

法性究竟無生起 此勝見王所入門

自性在這世間無所依靠,「譬如光影現眾國」,得隨一切諸天眾所樂,如光影普示,法性本身無生無滅,這是勝見天王所入的解脱門。

無量劫海修方便 普凈十方諸國土

法界如如常不動 寂靜德天之所悟

「無量劫海」是講時間,「普凈十方諸國土」講空間。窮盡時空以後,發現法界如如常不動。

片斷式的思惟模式,有生有滅。在我們一生之中,有生日、結婚紀念日、事業開創紀念日、父母子女生日等等,從無量的時間來看,這些存在固然不能否認,但也不必執着。確實存在之事為歷史現象,不容否認。但是我們必須以無盡式的思惟模式,超越片斷式的思惟模式。

佛法告訴我們,不僅這輩子有父母子女,生生世世皆有過,你要執着於哪一位?所以沒什麼好執着,你自然會放下。此即「法界如如常不動」,時間如此,空間亦然。

眾生愚痴所覆障 盲暗恆居生死中

如來示以清淨道 此須彌音之解脱

「如來」是自性,眾生在生死海中轉來轉去,自性並沒有離開,端看我們悟不悟得。你若是隨時悟得,隨時有成就,不必另外去找,就在我們自身中。如果能將自性顯揚出來,就能出離生死,這是須彌音天王所悟得。

諸佛所行無上道 一切眾生莫能測

示以種種方便門 凈眼諦觀能悉了

諸佛所行無上道,何以一切眾生莫能測呢?因為眾生是用識性分別,佛則否;佛是統一的,眾生則是對立分裂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fojing/kxxod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