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1、瞭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3、體會本文敍事、説理、抒情融於一爐的寫法。

4、積累實詞、虛詞與句式。

二、教學重點: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教學難點: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假如有來生的話,以下五個選擇你會選擇哪一項?

A、幸福的豬 B、快樂的 C、稱霸的老虎 D、精明的狐狸 E、痛苦的人

請學生起來回答,引出“痛苦的人”司馬遷。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幸福的豬必定也有不幸的時候,快樂的必定也有痛苦的時候,稱霸的老虎必定也有軟弱的時候,精明的狐狸必定也有糊塗的時候,同理,痛苦的人,必定也有幸福快樂的時候。此外,人生來不可能一帆風順,註定痛苦相隨,人生也正是由於有了痛苦,才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才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滿充實。那麼,我們今天一起來走進一個痛苦的人的內心世界,看他是如何走進痛苦,如何面對痛苦,又如何在痛苦中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的。這個人就是司馬遷。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二.瞭解作家作品,瞭解背景知識。

1.關於司馬遷和《史記》

身殘志堅的史官奇才——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有“史聖”之譽。主要作品《史記》,被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魏晉以後,才改稱《史記》。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萬字。

2、寫作背景

本篇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後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於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李陵之禍:李陵是漢初名將李廣的孫子,天漢二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和李陵去攻打兇奴,在矢盡糧絕、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投降了兇奴,漢武帝因此大發雷霆,司馬遷認為李陵的行為確實“不當”,但他不滿朝廷趨炎附勢、見風使舵、對李陵落井下石的態度,於是就向漢武帝讚揚李陵獨擋兇奴之功,沒想到漢武帝認為司馬遷這是在為李陵辯護,因此司馬遷被判入獄,慘遭宮刑。

3、解題

報:答,回覆;書,古代文體,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説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任安,司馬遷的朋友,這是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4、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報任安書》原文較長,選作課文時作了刪節。原文開頭述對方來信之意和回信遲的原因,為保持課文的相對完整性,僅刪去説明回信遲的原因這一部分。以下先説自己是“刑餘之人”,“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因而不具備“推賢進士”的資格,婉言謝絕任安的要求,然後詳述因為替李陵説情而獲罪的經過。這部分其實是下文的鋪墊,因為過長,只好刪去。課文節選信的下半部分,就是為了突出“悲而發憤”“自陳己志”這個主題。

三、疏通字音、字義,翻譯原文

1. 字詞句疏通

1)字音

曩(nǎng) 闕(quē)然檻(jiàn) 縲(léi)紲(xiè) 婢(bì)妾

倜(tì)儻(tǎng) 厥(jué) 臏(bìn) 愠(yùn)色 迥(jǐong)

穴(xué) 閨閣(gé) 剌(là)謬(miǜ)

(由學生標出字音後,請全班同學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古今異義詞

①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文采,古義:文章;今義:文藝方面的才華。

②獨身孤立。孤立,古義:孤單無助;今義:不能得到同情和資助。

③意氣勤勤懇懇。意氣,古義:心意,情意;今義:意志和氣概。勤勤懇懇,古義:誠摯懇

切。今義:勤勞而踏實。

④念父母,顧妻子。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2、翻譯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

請學生起來翻譯,老師指點。

翻譯完一段請同學再次將譯文讀出來。(可由全班同學一起讀,或由女生讀、男生讀,方式多樣)

3、課後作業

思考第三、四、五自然段應該如何翻譯。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的知識

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二、翻譯第三、四、五自然段。

1、通假字(請學生在註釋中用橫線劃出通假字)

①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

②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

③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表現;

④放失舊聞。失,通“佚”,丟失;

⑤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紀,通“記”,歷史記錄;

⑥則僕償前世之責。責,通“債”。

2、古今異義詞

①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非常,古義:形容詞,不同尋常;今義:副詞,很,十分。 ②下流多謗議。下流,古義:處於卑賤的地位;今義:卑鄙齷齪。

③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發憤,古義:抒發憤懣;今義:決心努力。

④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口語,古義:説話;今義:説話時使用的語言。

3、判斷句: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者,??也”表判斷)

《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也”表判斷)

4、省略句: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後省略介詞“於”)

5、被動句:

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於”被動標誌)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屈原放逐(被放逐)

孫子臏腳(被臏腳)

重為鄉黨所笑(表被動)

6、介詞結構後置:

教以慎於接物(“於接物慎”)

不表於後世也(於後世表)

7、固定句式:

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無乃??乎:恐怕??吧)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所以??者:??的原因)

三、課後作業

背誦第三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請同學背誦第三自然段。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完成了對《報任安書》的翻譯,知道了這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文章是如何回覆友人的。

三、整體感知

第一段:向任安説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説明自己“隱忍苟活”是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夠留傳後世;

第三段:列舉為後世所傳頌的古代“倜儻非常之人”的事蹟;

第四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內容,説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願;

第五段:書信結尾,再次傾訴自己憤懣的心情。

1、研習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內容:覆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2、研習第2段,找出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後之所以能“隱忍苟活”的原因?

“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司馬遷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來,陷於糞土般的污濁環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為《史記》沒有完成。

3、研習第3段,作者列舉了這麼多古代聖賢著書立説的偉跡,主要目的是什麼?

司馬遷熱情歌頌了這些古代聖賢,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備受迫害,但並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給後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作者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更加增強了他寫《史記》的決心,同時也表現了司馬遷堅強的意志、頑強奮鬥的精神。

4、第3段採用什麼手法來寫?有什麼作用?

引用典故,採用鋪排。實際上構成了八個疊句的對仗,兩兩各自對偶,這樣的語言不僅使文章顯得宂長,更使讀者欲悲欲歎,扼腕切齒。

這種富於變化的語言,有力地加強了文章感情的抒發和文氣的表達,令人激盪不已。

5、研習第3、4段:兩段文字上的聯繫是什麼?內容上似與“推賢進士”無關,為什麼要這樣寫?

第3段寫古代“倜儻非常之人”受辱處困,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4段寫仿效古之賢人,“就極刑而無愠色”,著《史記》以“償前辱之責”。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兩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負重的原因。這似與回覆內容無關,實際上有着合理的邏輯關係:我們知道司馬遷遭受到宮刑的恥辱,他之所以能“苟活”,是因為《史記》“草創未就”,“惜其不成”,所以才“就極刑而無愠色” ,他反覆陳述自己忍辱負重,活下來的勇氣就是著述《史記》,自然告訴了任安,我不能完成你的囑託了!

6、研習第5段:此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此段在內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慘處境上,描寫自己“腸一日而九,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無限痛苦和寂寞,從而回應第1段,結構十分嚴密。

小結:全文呈現出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數語,圍繞一個“辱”字,訴説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了自己發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四、寫作技巧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敍事、説理、抒情相結合,“理至情切”的表現方法?

[解析] 1、“理至”:敍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①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鉅著《史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e2kn0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