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關於項脊軒志的教案

關於項脊軒志的教案

關於項脊軒志的教案

關於項脊軒志的教案

明代歸有光為世人傳誦的作品,是抒寫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謂“抒寫懷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三文是這方面的代表。這些文章,有的敍寫母親勤儉持家的種種事蹟,有的敍寫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也有敍寫家人骨肉情深的。雖不出平常瑣事,卻無不真切感人。

文教材選入《項脊軒志》一文。怎樣教學這篇文章,讓學生從歸氏平淡的言語,瑣碎的生活事件的敍寫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瞭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過以下三個主要環節完成教學任務的。

一、理清層次,辨明主旨

《項脊軒志》主要記敍了一間讀書小屋,幾件家庭瑣事,卻寫出了青年主人公在這裏的襟懷抱負,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從項脊軒內外環境寫起,先寫舊時小屋破舊、昏暗,後經修葺,開窗,植蘭於庭,使軒煥然一新,然後寫主人公於此讀書寫字,偃仰嘯歌,其樂無窮。接着,追敍了關於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達了對死去的母親、祖母的無限懷念之情,含蓄地顯示俗約悍芊⒍潦櫚腦?頡W詈笠允袂濉⒖酌髯員齲?惴⒓婕錳煜碌腦洞蟊骸?

敍述亡妻事,是上文寫後五年補寫的,仍取鏡於項脊軒,用筆委婉,含義深刻,悼亡之情、哀傷之感結於“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細事一條線索;我在項脊軒中的讀書生活一線;項脊軒幾經變化,歸家從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線。時間從我小時候,到十九歲束髮在軒中讀書,直至“現在”(指補寫時),跨度很大。但細細觀來卻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項脊軒空間環境為經,以時間人事為緯,經緯交織,既書寫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誠的骨肉親情,又書寫了青年主人公歸有光在軒中的讀書生活及理想抱負。通過理清層次線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抓住細節,品味真情

“一枝一葉總關情”。細節雖小,但一個好的細節,卻往往能傳達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給讀者以難忘的印象。

細節一:老嫗説亡母事

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實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歸有光母親死於多子。她嫁到歸家,年方十六。之後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產一人。因此,深歎“吾為多子苦”。後為節育,飲二螺,“喑不能言”,卒。一個勤勞、節儉,温柔、敦厚的中國傳統女子,無災,無病,卻死於節育不當。歸有光母親不僅勤儉持家,而且對下人很好,那時歸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卻十分富有,她常常拿來許多東西分給下人。老嫗,即歸母婢女,歸母“撫之甚厚”,歸母死後,老嫗待歸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憶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對歸有光説起母親,她甚至清楚地記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這塊地方説:這就是你母親常站的地方。歸氏母親站在那裏是聽到長女(吾姊)“呱呱而泣”,於是用手敲打着門板,問:女兒她冷了嗎?還是餓了?雖是老嫗轉述之語,母親聲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嫗説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對而泣。老婢女轉述的是有關母親生平極為平凡,極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語,卻極其感人。人類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細小最平常的語言、行為。《紅樓夢》中賈元春被至高無上的皇帝選為皇妃,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但他獨獨享受不到人間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誠的天倫之樂。因而,她省親時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淚,這是真切感人的眼淚,也是人類最普通最真摯的骨肉至愛親情的自然流露。細節雖細,但它深含着母親對子女的關懷厚愛,婢女對主人的深切懷念,我對母親的無比崇敬和懷念之情藴於其中。

細節二:祖母望孫成龍

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歸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樂年間進士,明宣德年間官為太常寺卿。此後幾輩“讀書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孫兒身上。輕輕關門的動作,細緻入微地傳達出祖母對孫兒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 至”,一句“他日汝當用之”,寄託瞭望孫成龍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孫兒為改變“讀書久不效”狀況,光耀祖宗而奮發向上的心理。歸有光8歲喪母,祖母對孫兒自是疼愛有加,看到孫兒整天在軒中默默攻讀,“大類女郎”,又是憐惜萬分。寥寥數語,輕輕一動作,把老祖母對孫兒既盼望子孫爭氣,又關懷疼愛,於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這些語言、動作,看似平常普通,實則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舉止神態,甚至複雜的心理,都躍然紙上。

細節三:妻説家有閣子

“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妻子回孃家,再回歸家,向歸有光敍述自家小妹問起“閣子”(即項脊軒)的情況。諸小妹為何對一個普通的書房感興趣?此軒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細細想來,自是歸妻在小妹面前興致勃勃地描述書房,自是軒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處,自是歸妻對軒的主人敬佩而熱愛的緣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蓋。這個細節融入了作者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處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綣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結情,以景語達情,言盡而意遠。

細節四:項脊生讀書軒中

三、明確手法,探討意義

曹丕《典論·論文》指出:“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韓愈提出:“文以載道”。歷來的文章家都認為散文是載道文學,大業文學,在這種理論的先導下,散文這種文體所描寫的對象大體不是帝王將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騷人墨客,普通人在載道文學中向來不登大雅之堂,無立足之地的。他們往往出現在市井小説中、戲劇文學中,明代小説創作的發展衝擊了散文創作,促使散文向小説學習,而完成這種轉向的第一人恐怕正是歸有光了。歸有光把母親、妻子甚至婢女寒花這些市井細民,平民百姓寫入散文,並且把他們的日常生活,平凡言行歸入筆下,一變嚴肅莊重的散文面孔為輕鬆活潑,自由灑脱的面容。同時,歸有光大膽借鑑了小説常用的白描,細節刻畫人物等手法。使散文更接近廣大民眾,更為人民所喜愛和接受。這種轉變對當時和後人的啟發和影響都很大,稍後的袁宏道、張岱等人又把它發展為刻畫市井細民的羣像及細民風俗生活的描寫。三十年代中國散文文學領域興起了一場小品文運動,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小品文作家,象林語堂、周作人、冰心、梁實秋等,尤其是梁實秋,寫下《雅舍小品》(續集、三集、四集)、《雅舍談吃》、《雅舍懷舊》等一系列小品散文,凡朋友聚會、品茗聊天、下棋娛樂、無不入文,筆下生情,語中藏樂。為全世界人民喜愛,贏得廣泛的讀者羣,真正達到“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境界。這正是發揚歸氏散文風格的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7gnzw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