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

《矛與盾》教學反思

這則寓言很短,意思一眼就能望穿。備課之時,我就想,就這麼幾句話,一節課下來,我和孩子們得收穫點什麼呢?

是啊,得收穫點什麼呢?帶着這個思考,我認真鑽研了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參,然後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了目標,一切就都好做了,教法、學法,生成、預設,朗讀、對話,一切都萬變不離其宗了。

那這目標是什麼,實現的方式如何選擇,達成情況又怎麼樣呢?課上好了,我想來談一談:

一、知識與能力

學習文言文,字會讀會認會寫,課文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是第一步。所以,讓學生跟着我寫“矛、盾”二字;讓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讓學生對着參考停頓讀課文,讀出停頓和語氣,我是認認真真來對待的。

這些知識與能力,必須紮實。所以,“矛、盾”二字得跟着我一筆一筆地寫,第一次寫得不對,第二次還要寫,直到寫對為止。所以,書沒讀正確,就一定要再讀,這次讀錯了,下次就一定要讀對。

當然,語文課,我們還要發展學生説的能力,寫的能力,具體到這堂課,還可以發展課標上説的“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的能力。所以,在師生交流後,在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課文所講的道理後,我出題“假如楚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我要求學生拿出筆把話寫出來。所以,我找了美國國防部和腦白金的廣告讓學生學會判斷,學會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而小學的文言文學習,自學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等他們上了中學,接觸更長更難的文言文時,他們最好能在老師教課前就能把課文讀通,讀懂句子的基本意思。所以,我們都會告訴學生,要學會看註釋。

是的,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學會看註釋。不過,學習這則寓言,插圖也要好好看,插圖對學習很有幫助。其實,何止是這篇課文呢,許多課文,插圖都是一個很好的但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資源(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我將專門作文來談談)。所以,在要求他們默讀時,我告訴他們要學會看註釋,還要看插圖。默讀很重要,因為默讀最有利於思考,課堂不僅僅要書聲琅琅,也要靜思默想。但是,默讀是有方法的,方法一定要教。

當然,在小學,朗讀顯得更重要。不過,怎樣讀是有效的,值得研究。這堂課,我指導朗讀是有層次的,一讀什麼,二讀如何,三讀怎樣,體現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書,應該這樣讀。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於這一點,我想我應儘量幫助學生燃起對文言文的興趣,儘量教得生動而有趣,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抱有熱愛。當然,一則寓言教學就讓學生愛上載統文化幾乎是神話,不過略有親近倒是有的,我本人就曾因為讀了王子遒夜訪戴安道的事,而更喜歡《世説新語》,更喜歡文言文的。所以,我要儘量上得有趣,説着也許算得上幽默的話,拿着矛和盾的道具,做出楚人無言的尷尬表情……還有課件的製作,題目的設置,我都精心考慮:楚人是緩緩走出來的,“弗能應也”的是美國國防部和CCTV廣告部。

而且,我很注意文明教育,我的話語裏沒有教參上的詞語“蠢人蠢事”,我也沒有反問學生“楚人可笑嗎?”我只是在分析楚人的錯誤後,帶領學生感謝楚人“帶給我們笑聲”,我只是在學生把“子”翻譯成“你”時,告訴他,應該説成“您”!也因此,在學生回答“想對楚人説些什麼”時,幾位學生的稱呼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楚人叔叔,你……”

(注:三維目標應該是個統一體,是相互融合而不好分割的,為了行文方便,我故做此段落性分解。)

四、做得不夠的地方

坦白地説,這堂課,我有許多重要方面做得不夠。第一説讀,做得就不夠,許多時候是狡猾而過。比如開始的讀準字音階段,指名讀時,學生沒讀對,為了“趕時間”,我就來了個過渡,讓大家齊讀過去了。第二説寫,“你想對楚人説些什麼”,給學生寫的時間就不充分,對寫的指導也很欠缺(書寫、內容等),包括指名彙報時對語言的指導也很不夠(通順等)。

第三,我覺得,我的課堂還存在着部分“教師中心”的細節。比如問學生“楚人是怎樣的語氣” 時,學生正欲動情朗讀,我立即打斷了他,要求道:“你先説該用什麼樣的語氣”,然後才讓他帶着所謂的語氣讀。我這樣做,無非是因為學生的反應超出了我“逐步誘導”的打算。應該説,我是比較關注生成美的,對自己的課堂機智也比較自信,但這堂課,我的很多生成是預設到的。因為我已經充分設計出了面對可能生成的對話的“備選處理方案”。這雖可説我備課花功夫,但也讓我不可避免地出現想牽着學生鼻子走的問題。

第四,我認為個人教學基本功還需要錘鍊,比如我個人的朗讀,我的粉筆字,都需要繼續加強。説實在的,這些在學生時代沒學好的功課,做語文教師了就一定要補課。當然,還有文化底藴等,也需要繼續豐富。而王玲湘、張娟,他們給我的啟示更多就在這些方面。

五、對幾個細節的反思

課堂上的許多細節,我們會反覆權衡,希望作出最好的選擇。下面的幾個細節,有關選擇,寫出來,留給今後自己備課時參考。

1、説與不説?

原先在設計聯繫生活的拓展題時,我是想讓學生認真判斷和自由表達的,題目為:

◆ 下面的幾則事例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請説出你的看法。

(1)、美國國防部:我們的F—117隱身戰機可以穿越一切防禦而不被發現;我們的“宙斯盾”雷達系統可以捕捉到一切來犯目標。

(2)、CCTV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可後來,我改成了:

◆ 根據提示語填空。

(1)美國國防部:我們的F—117隱身戰機可以穿越一切防禦而不被發現;我們的“宙斯盾”雷達系統可以捕捉到一切來犯目標。

或曰:“以子之 ,穿越子之 ,何如?”; 弗能應也。

或曰:“以子之 ,捕捉子之 ,何如?” 弗能應也。

(2)CCTV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或曰:“ 非禮乎?”CCTV廣告部 。

雖然我更喜歡第一道題的開放與綜合,但我還是改成了更具可控性的填空題。這樣一改,對判斷力的鍛鍊少了,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鍛鍊也弱了,我不喜歡。當然,它的優點就是聯繫課文形式,能檢驗學生對自相矛盾道理的運用。

2、糾正與不糾正?

對於課堂上學生出現的錯誤,我們常常要糾正。比如讀書有誤,有些教師不忍心打斷學生,往往在學生讀完後再做糾正;而賈志敏老師則習慣隨時打斷,幫助學生糾正。我現在上課,也習慣一有問題馬上就糾正,因為我們不希望學生的錯誤不斷延續。

在教學本課時,我曾讓學生跟我學寫“矛、盾”兩個生字,學生筆畫説明多有不對,我及時糾正,告之正確筆畫與生字書寫。十分鐘後,再次板書“矛、盾”二字,我便再次讓學生跟我一起書寫。這樣,錯誤被糾正,正確被牢記,我很滿意。

而在做聯繫生活的拓展題時,有一女學生起來發言,把“CCTV”讀成了“西西TV”,當時,我第一反應是她讀錯了。可要不要糾正呢?幾秒鐘時間,我必須作出判斷。好吧,不糾正了。為什麼?因為根據生活經驗,我猜想這個讀音的出錯肯定不是臨時性的,而是長期形成的,我在課堂上很難幫她糾正過來。因為舌頭習慣不是教讀幾次就能解決的,好比《鄉村愛情》裏的那個王木生,豈是對着鏡子練幾次就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我硬要幫助指正,那隻能讓學生難堪,感覺丟面子。所以,面對她不準確的讀音和而隨之出現的輕微笑聲,我選擇了聽而不聞。我覺得,關注和保護學生有時比糾正錯誤更重要。

3、給盾不給盾,表演不表演?

試講時,有老師對我建議,在學生讀書時,能否把盾和矛也遞給學生,讓他們拿到讀?因為整堂課,“矛、盾”的道具都在教師手中,學生摸都沒摸一下。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我沒這麼做。

試講時,有老師對我建議,能否在教師扮作楚人賣矛和盾後,也讓學生上來賣一賣,演一演?如果不是考慮到學生可能演不好,而我又不可能在語文課上抽很多時間給學生排練,我肯定會這麼做。

試講時,有老師對我建議,能否把課文的寓意用比較簡練的話語概括給學生,讓他們既懂得寓意,又學會用精練的話語來表達?如果不是怕和課標倡導的“用自己的話自由表達”的要求矛盾,我一定會這樣設計。

……

是啊,給盾不給盾?表演不表演?齊讀不齊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正確選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20p3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