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通用5篇)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兩小兒辯日》説課稿(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通用5篇)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兩小兒辯日》與《學羿》是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第十二冊第一單元的兩篇文言文,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二次接觸文言文。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生感悟”,意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得到啟示。本單元的學習目的之一在於引導學生讀書和蒐集資料,讀懂課文內容,從中感悟人生的哲理,獲得人生的啟示。《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詞,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事的態度。

二、教學主題:

目標明晰的閲讀教學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列子、孔子,引導閲讀《論語》、《列子》。

3、瞭解先秦諸子,激發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1、讀懂並背誦課文

2、引讀《論語》、《列子》及先秦諸子經典名句

五、設計思路及意圖:

1、讀古文,識古人,看千古趣事。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最重要的環節在於讀。因此在設計中,設計了三讀課文。一讀課文,讀正確。在此環節通過學生由讀環節讓學生自己走入文本,自讀自悟,通過教師檢查讀來糾正字音讀正確,通過教師師範讀來引導學生讀出情感,最後通過齊讀來鞏固初讀效果,營造濃濃的讀書氛圍。二讀課文,讀明白。通過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師生互演,生生互演的方式來釋疑、激趣,讓課堂充滿古韻、古韻,為本次文言文的學習激發情趣,讓學生對文言文充滿興趣。三讀課文,能背誦。誦讀向來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當堂中落實的效果會更佳。在課堂上運用動作記憶法,男女學生比賽法等方式來引導學生熱愛背誦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一節好課不單單在於讀。竇桂梅老師曾説過,一節好課,應當“有文字、有文學、有文化”,因此在整個課堂中又穿插了文字、文學、文化方面的點滴內容,以充實課堂。如“辯”與“辯”的區分,古時“子”概念,“四書”的介紹等。與此同時,在引導學生學文的同時,引導學生識人,通過小練筆“從兩小兒身上,你學到了什麼?”與“辯論孔子究竟是智還是不智?”這兩個教學環節,來引導學生客觀認識兩小兒與孔子,並從中有所感悟。

2、學而思,思而辯,長當今智慧。

《兩小兒辯日》是《文言文兩則》中其中的第二則,第一則是孟子的《學弈》。《學弈》寫的是兩個人跟隨全國最擅長下棋的弈秋學下棋,一人專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結果大不相同。旨在告訴人們學習、做事應當一心一意才能成功的道理。因此為了承接上一則文言文,在本則中也體現學習的思想與方法,那就是要大膽質疑、敢於發表見解,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展開辯論,辨別是非對錯。因此,在本課中,安排了讀論語中名句的環節,用錯字引導學生質疑老師,展開“孔子究竟是智還是不智?”的辯論,就是旨在引導學生要學習兩小兒敢於質疑孔子、質疑權威的精神,並從中增長智慧。

文本並不是單一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中應儘量開闊學生視野,開放心態,開發學生思維,建立大語文觀。有人説“要把全世界當教科書,而是不把教科書當世界。”生活處處皆語文,因此在本節課末,安排了朗讀先前諸子的經典名句的環節,意味着本次課程不是結束,更是我們學習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開始。在作業題中,也佈置了蒐集

“諸子百家的經典名句並背誦”和聽視頻《易中天讀先秦諸子》環節,意在為學生的初中文言文學習做好鋪墊,以及自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一扇大門。

六、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參考《中華上千五百年》、《論語》、《先秦諸子》等有關書籍。

2、瞭解孔子,熟讀《論語》中的有關語句。

七、教學過程:

(一)引讀《論語》,談話導入:

1、出示課件,學生齊讀《論語》中語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既檢查學生預習準備情況,營造學習氛圍,同時又為後文的學習首次鋪墊)

2、簡要介紹孔子、《論語》及《大學》、《中庸》、《孟子》。出示課件:

(1)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被後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作成《論語》。與其最為卓出的衣缽繼承者孟子統稱為“孔孟”。

(2)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3、過渡:按我們的共同價值觀來認為,孔子應該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大聖人,還有人認為孔子不夠智慧,知識不夠豐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小故事,看看孔子究竟是不是一個明智之人?(引導學生在課中質疑,與課文精神相符合,為文章再次鋪墊)

4、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區分“辨”與“辯”。(師故意板書“辨”字,引導學生糾錯,區分“辯”與“辨”,同時培養學生質疑精神,為後文學習第三次鋪墊)

5、簡要介紹列子。談“子”。(“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貢獻男子的尊稱)

出示課件:

列子,名列禦寇,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典籍,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全書八章,140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共有神話、語言故事120多個。其寓言故事,如《黃帝神遊》、《寓言故事》、《夸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都選自此書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遠遠超越《伊索寓言》。

(二)學習課文,背誦課文。

1、一讀古文,讀正確。

(1)生自由讀,教師巡堂,瞭解學生自讀情況。

(2)生檢查讀,用開火車方式請三名學生讀,教師及時糾正字音。

(3)師示範讀,讀出古文的韻律美,營造古文學習氛圍。

(4)生齊聲讀,鞏固初讀效果。

2、二讀古文,讀明白。

(1)小組合作討論,結合註釋:每一段的意思是什麼?

(2)檢查交流合作學習情況,師請小組代表彙報學習結果,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句意,簡要複述故事。

(3)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師讀旁白,學生分成兩大組扮演兩小兒。

(4)學生分小組合作演課文,上台演故事。

3、三讀古文,能背誦。

(1)師教給背書方法,如分段背誦法,段段串連法,動作記憶法等,師示範背誦。

(2)學生自背,挑選代表比賽背誦。

(三)讀古人古事,長當今智慧。

1、練筆:從兩小兒身上,你學習到了什麼?

(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出來,如善於觀察、大膽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向聖人求教,説話有理有據)

2、辯論:孔子究竟是“多智”還是“不智”呢?

(旨在培養學生思辯、質疑的精神,從中學習孔子的謙虛、實事求是、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敢於挑戰權威,虛心學習的精神,並全面認識孔子)

3、讀古人經典名句。出示課件,學生齊讀老子、孟子、子思等人的經典名句。

(四)佈置作業

1、必做題:

上網查閲資料或請教師長,判斷兩小兒的説法究竟誰對誰錯?

2、選做題:

(1)蒐集諸子百家的資料,背誦自己喜歡的經典名句。

(2)感興趣的同學觀看視頻《易中天讀先秦諸子》。

教學板書:

兩小兒辯日

讀古文,識古人,看千古趣事

學而思,思而辯,長當今智慧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2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社九年制義務教育十一冊裏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敍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説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説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一、説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為: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索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二、説教法

本堂課因為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三、説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為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四、説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説“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初學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着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着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為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着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初次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五、説板書

兩小兒辯日

日始近 日初遠

(近大遠小) (遠熱近涼)

日中遠 日中近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3

一、説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兩則》裏的一則文言文。文章敍述了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説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説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課文寫得有趣生動,學生喜讀易學。

二、説教法

對於本文學習,我主要採用了學生多讀理解、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藉助課文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適當點撥、講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教學時,由問題入手,層層深入,分析問題,探究解決。重視熟讀能誦,讀出古文的韻味,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自學古文的興趣。

三、説學法

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求知,快樂地學習。

四、説教學程序

(一)引用經典,導入新課。

1、温故舊知識,瞭解孔子。

2、讀孔子名言。

3、釋題。用辯組詞,弄清楚辯論者是誰,辯論的話題是什麼?從課題明白課文講述了什麼內容?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 聽課文朗讀,注意聽清句子的停頓,朗讀的節奏。

2、自由朗讀,讀通,讀出韻味。

3、老師指名學生朗讀,師生評價。

4、老師指導難讀的句子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2、學生交流,老師點撥。

3、課文講的是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的什麼問題。

4、兩個小孩的理由各是什麼?

5、讓學生上台辯論,讀出辯論的語氣。

6、分角色朗讀。

7、評價課文中的人物。

8、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和討論,你們從課文中受到什麼啟示?

9、讀孔子名言。

五、説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大 遠小 善於觀察

一兒 遠涼 近熱

孔子 不能決 實事求是

辯論太陽

理由

小兒甲

中午

早上

遠小近大(大小)

善於觀察

小兒乙

早上

中午

遠冷近熱(温度)

不能決

實事求是

(一樣)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字句的讀音和意思

東遊、故、去、車蓋、盤孟、探湯、孰為汝多智乎

2、瞭解相關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並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標

1、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2、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於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學法引導】

1、這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註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指導學生複述故事,並結合印發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教師將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遊、故、去、車蓋、盤孟”等詞語的意思。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並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覆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解決辦法: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複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1、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課後堂練習等打印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複述的程度。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4、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説明的'道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孩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5、課後擴展:安排一節語文時間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

【教學步驟】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讀課文,繼續深入探討,加深對文章藴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實踐,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學習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學問家——孔子,他博學多聞,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現在有這麼一個問題,連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無法判斷解決,這是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現在我就帶大家到《列子·湯問》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難倒的。

多媒體出示課題——《兩小兒辯日》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⑴ 初讀題目能獲悉什麼信息?

⑵ 兩個小孩在爭論關於太陽的什麼問題?

2、大家課前初看課文,感覺遇到了什麼困難?你打算用什麼方法解決?

困難:難讀,有些詞語難理解。

解決方法:多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結合註釋讀明白;理解大意讀通順。(多媒體顯示“方法指導”)

3、分別範讀,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讀順課文

4、在理解的基礎上試着複述課文

5、解析課文

⑴ 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其它……)(多媒體出示“問題”)

⑵ 文中多次出現“一兒曰,一兒曰”,請給兩小兒取名,理解爭論的內容,觀點是什麼?有什麼理由?(多媒體出示)

初出 日中

小兒甲: 近(大如車蓋) 遠(小如盤盂)

(以太陽大小判斷離人遠近)

小兒乙:遠(滄滄涼涼) 近(熱如探湯)

(以感覺冷熱判斷離人遠近)

結果:孔子不能決也。

三、朗讀背誦,深入探討

1、分角色朗讀:旁白、小兒甲、小兒乙

2、探討:(多媒體出示問題)

⑴ 對於兩小兒辯日,孔子這麼大個學問家也不能決也,説明什麼?孔子不能判斷解決,那你們能判斷解決嗎?

教師提示:説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根據現在的科學知識判斷,早晨中午太陽是一樣的距離。(參考所發資料)

⑵ 讀了這個故事,你還得到哪些啟示?(從不同角度探討)

從兩小兒辯鬥的角度: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並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從“孔子不能決”的角度:宇宙是無限的,知識無涯,學無止境,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再次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創作實踐

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説些什麼呢?請大家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編寫《新兩小兒辯日》,並且嘗試表演。

注:① 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造性表演。

② 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

五、總結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遊弋於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六、佈置作業,拓展遷移

1、熟讀背誦課文,複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2、拓展遷移《莊子刺虎》(印發資料)

《兩小兒辯日》説課稿5

教學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解讀課題。

1、齊讀課題。

2、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

(1)引導學生背誦含有日。字的詩句。

(2)簡釋詩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課題,並導出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這個問題,便於下一步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點評:古今漢字的字意有近似之處。就從課文的標題來看,古今含義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詳的古詩詞温故知新,學生就可以悟出題旨,並消除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二、反覆誦讀,疏通文章。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1)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並及時歸納和小結,啟發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

(2)根據各自己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採用適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2)選取適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1)請學生參考註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2)複述故事。

(3)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鬥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

(4)通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5)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並適時點撥。

(6)藉助媒體畫面展示全文。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動口、動腦,感受誦讀古文的樂趣。在多次誦讀中,學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點,又能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

三、品讀課文,感悟寓意。

1、小組合作,弄清辯鬥的觀點及理由。

(1)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鬥的內容,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通過小組協作,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並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彙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並再次指導學生反覆品讀。

(2)反覆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點評: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分清觀點和理由,並感受兩小兒爭論的氛圍,激發學生邊讀邊想。在反覆誦讀之後,促使學生對兩小兒之笑有深入、獨特的感悟。並通過談論、誦讀等形式,展現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四、聯繫實際,理解題旨。

1、解開辯日之謎。

(1)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2)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3)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2)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點評:教學中為體現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的落實,精心組織如何看待孔子不能決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在熱烈的討論之中悟出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辯日,師生漫談。

1、回味學習歷程,書寫心得。

(1)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歷程,啟發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穫和體會。

(2)通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點評:引導學生回味本節課的學習歷程,為的是啟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體驗,並用最簡潔的表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自主和個性化的;它始於辯日,但期盼孩子們能超越辯日水平。)

六、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熟練背誦《兩小兒辯日》;

2、向親朋複述故事,並聆聽他們的體會。

(評:背誦、複述和聆聽,融語文課程中積累和實踐等多種目標於一體,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加以拓展,而學生也必將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兒近 遠

大(如車蓋) 小(盤盂) 孔子不能決也

一兒遠 (滄滄涼涼) 近(如探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ypl4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