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認識周長》説課稿範文

《認識周長》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周長》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周長》説課稿範文

《認識周長》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認識周長》第1課時。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這是一節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聯繫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是學生以後學習各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也是幾何知識的重要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讓學生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2)數學思考:結合課件,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3)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

教學難點: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二、説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學生對於周長的認識只有初步的體驗,具體周長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説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 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怎樣合理利用資源,來建立學生對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我的挑戰。

三、 説教法、學法

學法:

1、觀察操作法;

2、合作交流

教法:創設情境、質疑引導、注重實踐。

四、説教學資源

1、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五、説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再次感知——運用知識,深化認識——課堂總結,拓展延伸”這四個環節進行教學。教學基本程序如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一位老朋友,你們看,是誰?(課件演示:小螞蟻爬過樹葉一週的動畫情節)

2、引導觀察,建立認知:(指着畫面上小螞蟻走過的路線)仔細觀察,小螞蟻在幹嘛?它是沿着怎樣的路線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們把樹葉一週的長度叫做樹葉的周長。讓我們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課件)

(設計説明:從學生喜歡的小動畫入手,利用課件演示,出示小螞蟻爬過樹葉的動畫情節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讓學生通過觀察,從而對周長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課件中的圖片)你能找出鐘面、游泳池、籃球場、花園的周長嗎?

生一邊説一邊比劃它們的周長(重點突出從起點又回到起點)。

(設計説明:此環節在學生邊説邊比劃的同時運用課件相機地演示出物體的周長,並且閃爍一次,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幫助學生形成 “周長”的空間概念。)

2、進一步感知、完善周長的含義。

(1)(用課件出示幾組圖形)仔細比較,誰的周長長一些?

(最後出示一個封閉的和一個不封閉的圖形)比一比?

此時,學生有的認為那個封閉的圖形的周長比較長,師用課件操作,將那個未封閉的圖形繼續擴大,生都看傻眼了,馬上意識到一定要是封閉圖形,才會有周長。

揭示: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它的周長。

(設計説明:此處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讓學生用最直觀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個圖形沒有封閉,就不能確定它的周長,從而進一步完善周長的概念,此處成功地運用課件解決了這一難點。)

(2)(出示課件中的多個圖形)下列圖形哪些有周長,哪些沒有?

(此處根據學生回答運用課件相機給予判斷,讓學生更清楚、更明瞭)

(3)聯繫生活找一找,並和小組內的同學説一説。

你能找到我們身邊物體或圖形有周長嗎?生彙報並比劃。

(設計説明:通過生活中的具體實例,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覆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於生活實際,也為求周長作了鋪墊。)

3、合作探索計算周長的方法。(從比較周長的長短入手)

(1)目測。從生剛剛找出的周長中,師隨機提問,黑板的周長和文具盒的周長哪個長?你是怎樣進行比較的?

(2)猜測。(出示課件)這幾個圖形中你認為哪個周長長?

(設計説明: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自主探索求長方形、樹葉、正方形、三角形周長的方法的強烈願望。)

(2)意見不一,怎麼辦?同學們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怎樣來驗證?引導學生得出:需要實際測量。

提出要求:利用你自己身邊的工具以及老師提供的工具,你能測量出這些物體的周長嗎?(課件出示操作要求)

(3)分組活動,實踐操作。

(4)反饋交流:

A、直接測量:生説説是平面圖形的周長是怎樣測量的。

引導小結:計算一個平面圖形的周長,要分別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測量的結果相加。

(設計説明:通過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加強對周長含義的認識。)

B、化曲為直:説説樹葉的周長是怎樣測量的。

引導生説出繩測法(師用課件演示。)

(5)歸納:剛才我們通過量、算、滾、圍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體表面的周長。

4、小結: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

(設計説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圖形的周長求法,通過圍一圍、算一算等活動,鞏固對周長的認識,並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數學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對於曲線圖形的周長是學生最難以掌握的,如何去測量,方法是怎樣的,如果光是口説,學生無法理解,所以此處,用課件展示瞭如果用繩測法來量曲線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變曲為直”的這個過程,成功地突破了這一難點。)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算一算廣告牌需要多長的彩燈。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再彙報。

2、小花園圍上柵欄,30米夠嗎?(課件出示柵欄圖片)

仔細觀察,你瞭解到哪些信息?這裏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識嗎?

學生分析題意,列式解答。

(設計説明:如今的孩子,也許見過柵欄,但是對柵欄這個詞比較陌生,圍柵欄又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例,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此處用課件讓學生把已有的經驗基礎與生活掛上鈎,很快讓學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柵欄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長。)

(四)知識昇華,拓展延伸

1、在學校的金秋體育節上,彩旗隊策劃了兩條路線,你覺得哪條路線長?為什麼?(課件出示彩旗隊路線圖)

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交流,部分學生還心存疑問:真的是這樣嗎?(這時師用課件演示兩條路線。)

(設計説明:此處學生經歷由“疑問——討論——解釋——疑問”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個班的孩子的思維不可能齊步走,空間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所以師用課件將彩旗隊的這兩條路線一一展示,這樣就一目瞭然了。)

2、想一想,計算圖形的周長,至少需要測量幾條邊?(課件出示)

(設計説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斷,再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在班級發言時,教師藉助多媒體展示平移邊線的過程,直觀地感受平移的數學思想,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實踐活動:兩人合作測量腰圍、頭圍、胸圍

(設計説明: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從計算教室的周長到解決實際問題柵欄的長度,再結合學校的“金秋體育節”拓展到彩旗隊中的問題以及在圖形中體驗周長與平移的關係,最後還是迴歸到生活中,測量和比較腰圍、頭圍、胸圍既是對周長概念的鞏固,讓學生在“玩”中用所學的周長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總結評價

回顧這節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覺得小組裏誰在哪方面比較出色或者你有什麼建議想對他説的?

六、説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很簡單,根據本課設計的需要,我們只把周長的概念板書了下來。簡明扼要,又突出重點。

七、説教學反思

縱觀整堂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自主學習為途徑,合作學習為形式,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旨在突出以下幾點:

一、運用生動的情境,理解周長。

二、讓兒童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境中感知周長,形成概念。

三、讓兒童在優化的活動情境中積極探究,合作交流。

四、縱觀整節課,還是留下了遺憾,小組合作,如何有效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認識周長》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五單元“圖形的周長”中“認識周長”這部分知識。本課指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他們的周長,能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説課程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盡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二、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先通過“森林運動會”——小螞蟻圍着樹葉作運動,初步感知小螞蟻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對游泳池池口和籃球場周圍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裏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怎樣可以測量並計算出周長。此外,還要求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於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為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年齡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數學思考能力,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快樂,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由於三年級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再加之本課內容是由面到邊線,學習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1、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觀察,操作和測量,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聯繫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建立周長的概念,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並學會計算。

2、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形成。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習題,激發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並有目的地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六、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基於以上想法,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課件展示小螞蟻作運動的場景,並讓學生舉起手來跟小螞蟻一起運動,然後抽象出小螞蟻的運動路線,提出問題:小螞蟻運動的這條紅色路線是樹葉的什麼?你知道這條路線在數學上叫什麼嗎?讓小螞蟻來告訴我們。(課件:我爬過的一週是樹葉的周長。)

由此激發學生認識周長的慾望。

 (二)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第二環節:“感知周長,理解概念”中,分別設置了3個活動。

活動一:

先是讓學生指一指圖上游泳池和籃球場的一週,感知這一週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

活動二:然後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板凳面、鉛筆盒面等等,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周長的概念;緊接着,

活動三:描一描,我又請學生從1號信封裏拿出畫有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來,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形狀,描出它們的周長,通過短短几分鐘描的過程,學生的體會卻在不斷的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周長”這一概念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以上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現在你能説説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後教師總結並在黑板上板書:圍成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周長。

 (三)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還強調“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根據現實問題,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測量進行數學探究活動。”荷蘭學者弗賴蘭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俗話説: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本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引導探究,計算周長”中,我準備這樣設計:

1、設疑激趣,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我分別出示一個“△”和“”,讓學生估一估,哪個圖形的周長長?

學生們各執己見,想法不一,師適時引導: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誰的答案正確呢?怎麼辦?

學生馬上想到:可以驗證一下。

師追問: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

學生回答:量一量。

這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處於一種探究的衝動之中。

2、小組合作測量周長。

(1)明確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個圖形的周長,再量一量,填寫活動記錄表。

②小組分工要明確,合作完成。

(2)測量周長。

同學們從信封中各自挑選出自己需要的測量工具,如細線、直尺,量出周長。學生可能想到:

①用細線繞圖形一週圍一圈,然後測量出細線的長度。

②用直尺把每條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然後把各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③測出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長邊×2+短邊×2”或“(長邊+短邊)×2”。

(3)彙報交流。

每組選2名代表彙報,説説填寫結果,介紹測量的方法,其他小組可隨時補充,並提出不同意見。

(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內化:像“△”和“”一些直線圖形的周長,要先測量出邊長,再計算出所有邊長的總和,能根據周長的含義來計算簡單的平面圖形的周長,一些圖形還可以採用“變曲為直”的方法。)

這樣,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方式,學生經歷由“疑問——討論——解釋——疑問”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動探究的慾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不但能在操作中學會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學會操作。

(4)鞏固練習。

師:咱們研究了周長的計算方法,下面的圖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們的周長嗎?誰來口答?

(在這個環節,學生可能結合平面圖形的特徵,在計算時採用簡便算法,從而為後續的學習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數學理念。)

(四)拓展延伸,運用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數學練習的設計必須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①農民伯伯要給花圃圍上籬笆,這圈籬笆有多長?

②媽媽的腰圍是70釐米,這條褲子媽媽穿合適嗎?

這樣設計可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總結評價

回顧這節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覺得小組裏誰在哪方面比較出色或者你有什麼建議想對他説的?

教師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同學們要上於用你的火眼金睛去發現問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你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標籤: 説課稿 範文 周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nwje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