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認識圓》説課稿

《認識圓》説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圓》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圓》説課稿

《認識圓》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並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後續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重要基礎,對於豐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教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4、教學難點:用圓規按要求畫圓。

5、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圓規、圓形紙片、直尺、剪刀等

二、説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法:

1、實驗操作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

2、探究嘗試法: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探索發現法: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手段將直觀演示、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激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們的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我遵循學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靈活應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生活情境;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實際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

四、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課件)

1、讓學生從生活事物中找到圓。揭示今天要學的圖形——圓。(適時板書:認識圓)

2、投影展示各種類型的車輛,讓學生觀察各種車的車輪形狀。然後提問:“這些車的車輪都是什麼形狀的?車軸都裝在車輪的什麼位置上?讓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討論的基礎上,感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師: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我們熟悉的自行車的車輪,好嗎?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方法畫圓比較簡便?(用圓規)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教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重點指導學生按要求畫圓。(課件出示圓的畫法圖)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裏呢? 學生動手裝車軸。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學生介紹方法(多次對摺後摺痕相交的一點)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課件出示半徑圖)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

(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從而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課件出示直徑圖)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

(3)彙報:同一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直徑和半徑之間什麼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裏, d=2r或r= d(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 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和發展。)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1、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説説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2、 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

(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畫一個直徑是4釐米的圓。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課外延伸,靈活應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把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腦筋樂園: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50米的圓嗎?

2、(1)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下列現象,並寫出來。

為什麼井蓋也得做成圓形的?

人們在圍觀的時,為什麼會自然地圍成圓形?

(2)蒐集有關圓的資料。貼到教室的數學角上,大家共享。

3、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把本句提前,這裏刪去,這樣顯得更連貫)

(五)全課總結

1、讓學生談收穫,進行自我評價。

2、我對整節課進行知識要點歸納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這樣總結,我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個性發展。即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收穫)(我認為藍色字那句可刪去)

五、説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瞭然,既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突出了教學難點,有利於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老師們:數學的魅力在於生活,數學的生命在於探索。讓我們一起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姿態和衝勁,以“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魅力和膽色,在新課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寫新篇。

《認識圓》説課稿2

教學分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學生分析:

學生對圓有初步的認識,有感性的經驗,但對於圓的文化內涵無從感受、體驗。

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牐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學習用圓規畫圓。

牐2.過程與方法: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完成知識的意義賦予,從中培養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牐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圓的美,同時感受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文化。

教學重點:

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會畫圓

教學難點:

1.準確認識、掌握圓的特徵並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2.體驗圓的美,感受數學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圓

二、探究圓的特徵

三、拓展練習

四、數學史料再現

五、奇妙的圓

六、用圓形設計圖案

整合點診斷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整合點的方法:

信息技術創設的學習環境僅依靠傳統的教學工具是不夠的,因此,把信息技術整合到教學中是歷史的必然。信息技術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是促進學生更好學習的前提條件。

整合點1、初步認識圓,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利用生活中的圓形實物,信息技術動態展示了抽象出幾何中圓的過程,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

整合點2、探究圓的特徵,化靜為動增強直觀印象

動態演示圓的半徑、直徑以及同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又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更加明晰,更加透徹。動態展示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方面的不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直觀印象。

整合點3、奇妙的圓,拓展和放大圓的文化內涵。

傳統圓的教學注重知識點的傳遞,技能的訓練,但忽視了圓本身所內涵的鮮活的文化背景,學生對於圓的文化內涵無從感受和體驗。《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指出:數學的內容、思想、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凸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隱性因素。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我藉助於多媒體,立足於文化價值的挖掘,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圖形的獨特魅力。從而學生在體驗圓的美的同時,感受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文化。

案例:

圓,本身就是讓人產生無限美好想象的一種“完美”圖形。藉助多媒體的色彩、形象、聲音,把圓拓展成平靜水面蕩起的漣漪,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建築設計中完美的造型,工藝設計中喜慶的裝飾,墨子筆下一中同長也,周髀算經中圓出於方,方出於矩,使得圓化靜為動,化平面為立體,穿梭時空,迴歸了數學與哲學、美學、歷史的本位並從中發現了數學美。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只是教學方法的某種改進,更是教學觀念的一次革命,只要我們運用得當,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和思維過程融為一體,就能極大地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最終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

《認識圓》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關於《圓的認識》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標準教科書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該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的基礎。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引導學生掌握圓的特徵並學會用圓規畫圓。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通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這次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一個圓內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促進空間觀念的構成。

3、通過課堂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圓的美學及人文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是如何啟發學生通過操作和觀察,發現圓的特徵。

二、説教法學法

我們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在“我要學——三段一思”模式下,以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自主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從培養學生主題參與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情境感知,誘發動機——學什麼

(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我來學

(三)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我來用

(四)概括昇華,感受圓文化——我來思

(一)情境感知,誘發動機——學什麼

1、猜想:首先課件出示一組平面圖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等等,讓學生想象,當正多邊形越來越多時,它就會越來越接近什麼圖形?從而引出圓形。

2、舉例:對於圓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舉出一些例子來。此處我設計了一個德育滲透點---“井蓋”。聯繫生活中雨水過大,井蓋會被沖走的現象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

3、展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説過: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圓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麗和神奇。

這3個環節的設計,喚起了學生對生活中圓的認識,強烈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使學生帶着強烈的好奇心進入新知的探索階段。引出課題:人們不僅用圓裝扮着我們的生活,還巧妙地將圓的特徵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絢麗多彩,圓的更多奧妙正等着我們去觀察、去探索、去發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吧。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同時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感受“圓文化”。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盧姆説: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不僅教師要知道,學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戰一樣,不僅指揮員要知道,戰士也要知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戰士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此環節的設計,就是使學生學有目標,聽有方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我來學

1、嘗試畫圓,掌握方法。

第一讓學生説説有什麼方法畫圓,然後引出用工具圓規畫圓。在學生認識了圓規後,設計了一個德育滲透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隨機讓學生聯繫生活説説含義,對學生進行遵守秩序的教育。接着讓學生第一次嘗試用圓規畫圓。

説説畫圓的情況。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激勵其他同學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習,培養了學生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的精神,並且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對圓的特徵的思考。知道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它的表面非常光滑。初步感受了曲線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

2、在“做”中探究

順着學生在畫圓中產生的模糊認識結合教材自主學習三個概念:圓心、半徑、直徑。並探討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自學提示:

(1)什麼是圓心、半徑、直徑?用字母怎樣表示?

(2)組內合作用圓規畫幾個大小不同的圓,剪下來,沿着直徑折一折、量一量,思考有什麼發現。

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教師隨着學生的彙報強調什麼是圓心、半徑、直徑,同一個圓裏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同時整理板書。

3、內化知識,再度畫圓。

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研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髮展,同時也突破了重、難點,學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我來用

為了全面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瞭解學生掌握本課重點、難點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把練習分為基礎練習、深化練習。

(一)基礎練習

1、我能找

出示一些圓的半徑與直徑,請學生分辨。

此練習強調半徑與直徑的特徵。

2、我能説

在同一個圓內可以畫100條直徑。

所有的圓的直徑都相等。

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半徑是2釐米的圓比直徑是3釐米的圓大。

此練習強調對圓各部分特徵。

3、我能填

同一個圓內

R(米)

0.24

1.42

2.6

D(米)

0.86

1.04

此練習強調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二)深化練習

1、老師帶領同學們在操場做遊戲,需要在操場上畫一個直徑是10米的圓,可是沒有這麼大的圓規,怎麼畫呢?請學生們幫老師想個好辦法。

2、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蕩起的波紋為什麼是一個個圓形?現在你能從數學的角度簡單解釋這一現象嗎?

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可任意選擇一題解答,也可全選。

這一環節的安排,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精選了一些聯繫生活的習題,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重視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並把所學知識聯繫到了課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概括昇華,感受圓文化——我來思

1、分享收穫

2、感受圓文化

教學結束,請學生分享收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我將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圓在人類歷史、生活、文化、審美等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引導學生感受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體會圓的美學與人文價值。最後設計一個德育滲透點,出示圓形的古錢幣,教育學生“外圓內方”做人,方就是方正,具有優秀品質。圓就是圓通,善於與人交往。

四、説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板書也是一處德育滲透,通過看老師的板書讓學生感悟到寫作業要像板書一樣有建築美,不僅字要美、格局也要美。

標籤: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93k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