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大綱和單元中的定位

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學習李白和杜甫的詩,目的是進一步領會這兩位詩人的藝術風格,以提高我們的詩歌鑑賞力。新的高考大綱明確規定:中學生應該初步具備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並且高考試題也由過去的客觀題型變成主觀題型。這無疑增加了考生答題的難度。所以,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古典詩歌的鑑賞,鑑賞的主要內容是詩詞的表現手法和主要寫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內容和名言警句的賞析。

第一課《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故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給予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學目標

學習這首詩,要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1)、知識和能力: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知人論“詩”;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章法、氣象、基調及藝術風格。

2)、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自然是背誦。要重視理解記憶,又不偏廢機械記憶。前者指的是理清詩脈,包括大致分清詩的層次、領悟詩的主旨和主要的表達方式等。後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連貫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是對詩歌藝術手法的運用和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課時安排:二課時

二、教法選擇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針對我們學生的認知水平,採用“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牀前明月光”了,那裏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美,並不覺得有什麼出奇,因為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裏同樣可以讀到。再後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也許從這裏我們開始驚詫於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 他的字裏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

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 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 而李白所用的哪裏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裏,在他的夢裏,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地*。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遊《蜀道難》。

(解説:此導語教學設計>設計的目的一方面在於營造一種詩情氛圍,讓學生了解李白詩歌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為後面教學步驟的展開作鋪墊。)

(二)回顧李白生平和作品特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李白自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髮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歿當塗。李白性格豪邁,嚮往於建立功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為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為繼屈原之後,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説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現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聽名家範讀,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全詩。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説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後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盪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反覆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於高昂、澎湃之中,迴旋激盪,餘韻悠長。

(四)齊讀第一段:(採用師生共同研讀法,先提出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相互爭議,最後教師明確。)

1、詞義點撥:

①危:高。②於:比。③何:多麼。④當:擋。⑤鈎連:溝通相連。⑥回:使動用法,使……迴轉;迴旋。⑦度:越過。

2、詩歌的語言受押韻及平仄限制,詞序有所顛倒,讓學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顛倒的,應如何順句。

3、段落解讀: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顯示了感歎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詩的開篇如何敍述蜀道悠久的歷史 為何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説

引導學生研究誇張敍述和運用民間傳説的寫法。

明確:詩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擊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先敍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引傳説中蠶叢、魚鳧的開國,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誇張敍述;接着描述秦蜀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然後敍述蜀道來由。

引五丁開山的傳説,表現了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3)“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敍述調讀。“蠶叢”四句説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説“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歎。”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敍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5)研讀“上有六龍……坐長歎”幾句,説説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想象的豐富和奇特。

明確:這幾句極寫山勢的高危,突出路之難行。“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見。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黃鶴也不能飛度,猿猱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這是用虛寫層層映襯。接着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以“百步九抑縈巖巒”的危險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詩人從星星中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他們,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五)分析體讀第二段:

1、詞語點撥:

①但:只。②從:跟隨。③凋:使動用法,使……凋謝。④去:離。⑤盈:滿。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擬聲詞。

2、段落解讀:

(1)“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説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幹裏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2)“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説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説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歎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3)“連峯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裏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圖畫;接着平緩地推出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説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3、再次朗讀課文第二段。

(六)分析體讀第三段:

1、詞語點撥:

①夫:人。②當:擋。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見義。⑤雖:雖然。⑥長:深深。

2、段落解讀:

(1)“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户,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説語氣讀最後兩句。

(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二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歎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4)最後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的意圖是什麼

引導學生探究詩的寓意。

明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解説:從現實的大背景出發,從感性的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為詩人的敏鋭的感悟力。同時也把錛市學習放在一個大語文的背景下,讓學生感悟人生,感悟歷史。)

4、再次朗讀全文。

(七)分析詩歌藝術特色: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 為什麼

(解説: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為鑑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並不是教師説給學生的。所以在此,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説,他們可能説的不好,但正是在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體會悟到説好的技巧。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嚐到鑑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説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覆:

資料:清人沈德潛的評論:“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

討論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 它重複出現三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説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着。主旨句出現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歎,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意在説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鈎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文中三次反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之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致的技巧:

(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祕的傳説: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説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祕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八)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資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説:“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以詠歎為基調,一歎蜀道之高,二歎蜀道之險,三歎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於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達的要義。

(九)美讀,整合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書設計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歎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歎險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照應

三歎戰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於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閲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於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説明》對古代詩文的閲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並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於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閲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佔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並且更長於議論,對後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於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説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並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並借鑑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説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係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説,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範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閲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説:“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閲讀過程並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閲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遊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後,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遊》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採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説,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遊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閲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如《遊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文化教育

四、説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遊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哀公又為何説“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説“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為什麼反覆申説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説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説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四)文本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説之後,為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説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説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説“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五)思想總結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説,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學生探討)

(明確)“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七)學生週記片段欣賞。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這篇文章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昨日戰爭”中的一篇。本單元有三篇講讀課,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荷花澱》和《赤壁之戰》。這三篇課文《荷花澱》描寫的是現代戰爭,其他兩篇描寫的是古代戰爭,《燭之武退秦師》表現的是個體英雄形象,《荷花澱》表現的是羣體形象。與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澱》中的戰爭環境是清新的,寧靜的,它的情節不事雕琢,語言的簡潔清麗,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帶給人們以清新的美感,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説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1、學習運用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偉大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理解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在表現人物和推動故事發展方面的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把教學的主要內容確定為“兩處人物對話,一處細節描寫,兩處景物描寫”。課堂上主要採取分角色朗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來對這些內容進行解讀和賞析。教學過程如下:

三、説過程

1、導入新課

戰爭,在人們的心中往往是殘忍的、恐怖的。許多作家在描寫戰爭時,總是不惜筆墨濃筆重彩鋪寫硝煙瀰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別樣的方式來寫戰爭,孫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澱》就是這樣的優秀作品

2、整體感知,理清情節

⑴學生朗讀課文,概述文章故事情節,列出小標題(對學生來説,大體概括小説的情節不成問題,在這裏要求用四字小標題概括,更進一步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話別(開端)--探夫遇敵(發展)--助夫殺敵(高潮、結局)--成立隊伍(尾聲)

⑷就整篇文章發問:主人公是誰?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訂正,明確: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羣農村青年婦女,描寫的是“羣像”。

(此問題主要關係到對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認識到主人公是羣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點探討

1)兩處人物對話。

A.鑑賞“夫妻話別”一節的人物對話。

①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朗讀要力求讀出人物內心的情感。

②鑑賞對話

問題:請運用聯想和想像,結合上下文語境,認真分析水生嫂的語言,説説這些話語表現了水生嫂怎樣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點?這些對話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什麼作用?

a“今天怎麼回來得這麼晚?”---表現了水生嫂對丈夫的憂慮和關切之情

“她們幾個呢?”---水生嫂覺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問,只得再次試探(關心)

“怎麼了,你?”---水生嫂察言觀色,感到事情有點蹊蹺,只得逼問(細心,機敏)

(以上幾句,表現了水生嫂體貼、温柔、細心、穩重的性格和對丈夫的憂慮與關心。)

b“你總是很積極的。”---水生説出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大部隊。水生嫂此時的心境是十分複雜的,在責怪當中含着讚揚。

“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

“你明白家裏的難處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確實是個好丈夫,擺正了家庭和民族的關係,統一對丈夫和祖國的愛,決心挑起生產和生活的重擔。

(以上幾句對話,可用詞語替換法或比較重音語氣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水生嫂識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水生嫂為了讓丈夫放心,自覺承擔任務。

“嗯。”---兩個“嗯”字,表現了水生嫂既有中國婦女吃大苦、耐大勞的傳統美德,又有新一代勞動婦女勇敢戰鬥的精神。

小結:“夫妻話別”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勤勞純樸、摯愛丈夫、熱愛祖國,識大體明大義的農村婦女形象,為後來寫水生嫂機智勇敢地與敵人鬥爭,發展成為抗日遊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設置對這一部分的賞析,主要是要讓學生了解人物語言能夠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難是分角色朗讀學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動員和鼓動;其次,學生的閲歷所限可能使他們理解成年人的內心和情感會有一定難度,解決辦法是反覆誦讀,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和聯想,彼此交流探討。)

B.鑑賞“商量探夫”一節的人物對話。

③學生分角色朗讀“商量探夫”時五位婦女的對話,體會人物各自不同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徵。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7

一、開場白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抽到的説課題目是《過秦論》。下面是我的説課內容。

二、説教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節選自賈誼的《新書》,原著分為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通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敍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因由。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着重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 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敍”與“論”的關係,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賞析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誇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深刻。

4、 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借古諷今、實施 仁政的意義。

四、重點、難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五、教學程序

《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瞭解作家作品,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討論繪製結構圖示。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賞析的語言特點。

六、結束: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語文 號。

我今天説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和總結遷移六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_______中語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單元_______課《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單元是_______單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説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 "______________?"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説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閲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五、説總結遷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__________.

六、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總結遷移和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2pg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