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伕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於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説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瞭解,更別説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二、説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採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説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⑴ 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⑵ 熟讀課文。

⑶ 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導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但願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引人體味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注意語言的感悟和積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動幽默的語言。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應注意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的生活真諦。

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速讀、默讀等方法把握文章脈絡是學習重點。創設意境體味文章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樹立文化大觀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學的難點。

三、 教學設想:本文教學中宜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時先由生活現象或教學媒體示範,使學生對吆喝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適當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在自讀中品味語言。學習課文之後適當開展一些活動,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和興趣。因此我設計了分層推進的微型話題式品讀的教學思路,採取“説——品——作”的教學模式,在一課時內完成。

四、 教法學法:

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習慣,採取圈點勾畫法、交流討論法、讀寫結合、情景體驗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主的對課文進行研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再創造”,讓學生整體動口説動筆寫,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學習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瞭解,讓學生直接進行體驗。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

(二) 説。這是一個"理解性語言表達“的環節,在研讀課文後,教師提煉一些微型話題引領學生自主的合作的進行課文研讀,每一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讓學生深深的進入文本。

1.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2. 按照老師提示的格式説一説:

這是一篇( )

這篇文章好在( )

我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 )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學生可能回答“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老師繼續引導出“這是一篇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生動幽默的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的回憶性散文”以此類推,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三個問題,創造出豐富的答案。在説答案的同時,這篇文章的內容、特色、藴含的情感就會被學生一一發掘。這個環節由淺入深,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動口動腦,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實踐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

(三) 品。這個環節是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追蹤,妙點揣摩。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個性“再表達”。

教師將上個環節的問題深化,提出兩個話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速讀文章,做圈點標註,然後分組討論,寫下討論結果。

1.通過吆喝,你聽到了什麼?——

你看到了什麼?——

你聞到了什麼?——,

你領悟到了什麼?——

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能自然的回答:聽到了京腔京韻清脆悠揚的叫賣聲,是作者追憶過去的低聲訴説;看到了老北京的民俗生活,是一幀幽默風趣的黑白影片;聞到了老北京小吃的香氣;領悟到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領悟到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引人體味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領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

2.以“我這樣品析課文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為開頭説説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賞析。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更深一步的賞析品讀文章,在對問題的思考求答的時候,就能獨立的發現本文幽默詼諧藴含深情的語言特色,獨立的理清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真正悟到生活中瑣碎的細節也能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從而引出下一個環節。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首先我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這個單元的的幾篇文章都在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是一篇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狀態的文章,作者楊絳用平淡質樸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老王的身世、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以及老王死後作者的愧怍之情,集中塑造了老王這一人物形象,同時讓我們看到了老王和楊絳的精神品格。本文的人文內涵直指學生的精神層面,對於逐步形成學生積極地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影響是直接和深刻的。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一條的體現。

下面是學生學情的分析,因為這篇文章人物關係簡單,語言質樸平淡,故事情節直觀,所以學生閲讀後,就能很快把握課文內容,並對老王有一個初步印象,但是我覺得要真正的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題,就不那麼容易了。特別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閃耀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難理解了。對於八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物質條件優越,思維活躍,生活閲歷卻很淺顯,特別是對xxx那一段歷史背景比較陌生,而且他們對於生活中像老王一樣的不幸的人關注不夠,甚至會忽略。所以我認為,八年級的學生更應該走進楊絳的精神世界,認識楊絳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反思自我的境界以及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去仰視老王和楊絳崇高的人格魅力,讓這篇文章的人性的光華照亮自己的內心。

2、基於以上的分析,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以及學生的特點,我最終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為(大屏幕)下面三點:

(1)積累掌握本文生字詞,分析老王和作者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的特點。

(2)朗讀課文,品析本文平淡質樸而飽含深情的語言。

(3)體會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和關愛,體會關注身邊普通人及弱勢羣體的生活狀態。

3: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愧怍”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

為了突破重點、難點,我選擇了文章的中心句來作為文章的突破口,切入點,並運用了朗讀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只要學生理解了“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的內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節課都是圍繞這句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展開。

三、説學法指導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會把學生當做馴服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而是當做課堂的主體來看待,教學中我將鼓勵運動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求同存異,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

2、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不能單單把教材當做唯一的信息源。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作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讀我們的教材,根據這個理念,我引導學生課前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課前蒐集有關作者資料,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然後再結合作品進行探究性的閲讀,這樣學生就會得出自己的獨到的體會和心得。

3、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且這樣一篇較長的文章讓學生一節課完成,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探究閲讀的積極性,為此我指導學生進行課前自學,並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預習作業。

(1)認真朗讀課文2—3遍。

(2)、藉助工具書自學文中生字詞。

(3、)查找資料,瞭解楊絳的生平資料以及她的作品情況。

(4),寫出自己的初讀感受,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下面我來説説我設計的教學過程

(一)、1、教育是一種思想影響另一種思想的行為,做為教師只有動情,學生才會動容,我為此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

同學們,我們喜歡關注偉人,因為他們有着非凡的成就;我們喜歡關注明星,因為他們有着耀眼的光環;我們也關注家人,因為血濃於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關注過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他們雖然卑微,但是卻有着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楊絳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一起去關注一個在生活中被遺忘的邊緣人物吧!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經這樣説過:“開場白有兩種作用:“一是建立説者與聽者之間的共鳴,二是顧名思義,打開場面,引入正題。”導入語就是課堂教學的開場白,它起着聯繫師生情感,打開課堂教學,引入新課的重要作用,我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入情入境,既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很自然的過渡到第二個環節的學習上。

(二)導入新課後,我首先請學生簡介自己課前查到的楊絳的有關資料,同時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初步檢查預習的情況。

(三)對於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來説,我覺得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是很重要的,那麼開篇我請學生默讀課文後,提出問題:文中哪個詞語寫出了作者寫作此文時對老王的感情?學生馬上就能找到這個詞語“愧怍”,由詞語引出文中這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請學生讀這句話,讀後,請學生看這句話裏的兩個詞語:幸運的人,不幸者,那麼接着問學生,幸運的人是誰?不幸者又是誰?很顯然,學生閲讀全文後,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運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這是我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從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結合文中的情節進行分析概括,來了解老王這個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為此我設計了第一個問題是:1、為什麼説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麼性格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那麼學生很容易就會明白,他是單幹户、蹬三輪的、無依靠、有眼疾,居破屋,體現出他的不幸。而他半價送冰、免費送人、病中送物,一個送字又體現出他的善良,這個環節的設計除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還培養學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這個過程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概括,教師不能做壟斷性的分析去替代學生的閲讀實踐。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執教的是統編教材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大雁歸來》,這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科學觀察筆記。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加以説明。

一、説目標

本課我確定的目標是:

1、默讀課文,篩選主要信息,概括課文對大雁做了哪些描寫,瞭解作者筆下大雁的個性特點。

2、品讀課文,揣摩文中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感受作品濃郁的抒情色彩。

3、理解課文最後一段話的含義,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

確定以上目標基於三個方面的理解。1.基於對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應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閲讀説明文時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2.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大雁歸來》所在的單元都是闡釋事理的説明文,編排本單元的目的是體現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通過大雁歸來,這些自然現象理解所藴含的科學道理。3.基於對學情的理解,八年級學生已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通過默讀篩選信息來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夠通過品讀具體的句子來談自己的感受,能夠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解決一些比較難的問題。這一學段在前面幾篇課文中學生掌握了學習説明的方法,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基於以上三點,我確定了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二、説教法

本着“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創設情境法、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深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通過問題引導法讓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繼而我採用點撥法,指導學生在閲讀中形成自己的閲讀體會,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説學法

古人説過“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 。我設計讓學生採用默讀法來篩選主要信息。用品讀法讓學生領悟作者的抒情筆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我準備用六個教學環節來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努力變教為導。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歡的動物,喜歡的原因,以此引入大雁是老師喜歡的動物,從而引入課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平等的對話,建立與學生平等的學習關係,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第二環節:默讀課文,篩選主要信息。默讀可以提高閲讀的速度,學生在默讀中,引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篩選信息的方法,來把握文意。本單元的單元目標要求篩選主要信息,此環節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為後面的品讀環節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感受濃郁的抒情色彩。通過前面的默讀 ,學生對課文的大意有所瞭解,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抒情句子的品讀,揣摩作者的情感,領悟濃郁的抒情色彩,從而感受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以及對它們命運的關注,為學生學習本文的主旨奠定基礎。

第四環節:合作探究,領悟主旨。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合作、探究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和作用。新課標指出要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本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應該保護動物,愛護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第五環節:課堂延伸:請你為保護動物擬一條宣傳標語。語文課程標準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環節通過寫宣傳標語,讓學生在寫的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通過學生展示寫的內容結束全課,以此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第六環節:佈置課外作業 觀察你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一下它的習性,表達自己的感情。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在通過觀察後,培養學生學習作者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説課完畢,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我今天要説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敍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敍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敍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説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説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

1)通訊的相關知識;

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設計説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着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説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敍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説明:遵循閲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説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説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説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説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繫)

(六)拓展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説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中心話題的,阿長與《山海經》、《台階》、《老王》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⑵ 本文描寫人物特徵細緻,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⑶ 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又位於第二課,有利於學生小學知識與中學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薰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繫自身,淨化靈魂

3、教學重點:

⑴ 重點文段的閲讀,學習文中的細緻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尤其二三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閲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閲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德育教育。

【説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山區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閲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繫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徵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春酒》。

一、説教材

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的都是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

《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

思鄉是本文的一大旨。作者把記憶中的許多片段集於“思鄉”這個焦點是:農曆冷氣年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家家户户喝春酒;鄉親之間相互“起會”置辦春酒的融洽;“我在多年後按照母親的方法如法炮製“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着家終年的味道展開。春酒、會酒、醉了童年、醉了鄉親、醉了母親,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右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的酒席上不斷氤氲豐收來,瀰漫成濃濃的人情風俗之美。文末那句從心底裏發出的感歎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地道的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們卻那兒去長真正的家醅呢?”琦君就是用這樣一咱少將鉛華的筆調,娓娓地訴説着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着戀。

二、説理念

1、閲讀教學的核心是目標是:具朦朧 獨立閲讀的能力,流利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2、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筇 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3、根據本單元選文的特點,作者教學需要從文章出發,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旨導學生揣摩重要語句,注意語言的積累和感悟,加強朗讀教學,使學生深入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説學情

1、通過本單元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及學生的自身的學習生活經驗,尋民風民俗有較為豐富的的感情認識。

2、在學過的課文中有一些表達思鄉情感的詩句,學生有一定的積累。

3、學生學過的中國近代史,其中對海峽兩岸50多年有分離有所瞭解,經上三點對三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語文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對閲讀教學的要求,本課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文中的細節描寫,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品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

(2)拓展延伸,提升學生對“思鄉”這一主題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理解作者通過敍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⑵感受中國的民俗美和古樸淳厚的人情美。

五、説重點、難點

重點:朗讀課文,品文中細節描寫,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難點:領悟文章的意藴。它是本文的難點所在,由於學生的生活閲歷所限,尋於本文所含的思念故鄉,追思親人的情感不易感受

六、説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嗇感情認識,幫助突破教學重難點。

七、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音樂《望鄉》。)(創設情境)

教師導入:一曲望鄉,一段思戀。思鄉是一個永遠也説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因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漂泊在外幾十年的遊子們,鄉愁永遠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

(2)教師提問:在我們古詩中,表現作者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有哪些?

學生回答並簡要解説。

教師過渡,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琦君的《春酒》,看看琦君在美國回憶起兒時春酒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多媒體出示課題)

2、淺吟低唱,朗讀《春酒 》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3、走近作者,領悟《春酒》

瞭解作者琦君,介紹作者生平,有助於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進一步主題的理解。

4、深入文本,品讀春酒:

課文中有許多細節寫得很有情趣,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細節是文章鮮活的花朵,文章中有許多細節寫得非常有趣,表現了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濃濃的感情。閲讀就必須細細品味,通過對細節的品析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感情和主旨)

5、拓展延伸

(1)拓展閲讀於佑任的《葬我於高山上兮》。

(2)多媒體出示畫面:讓學生了解海峽兩岸近些年來的交流情況。

(3)、放朗讀錄音,朗讀於佑任的《葬我於高山之上兮》及舒蘭的《鄉色酒》。

(4)琦君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可是像琦君一樣思鄉念祖的人卻數不勝數.如今,他們可以回家了。

五、抒寫感懷,告慰琦君

對故鄉的眷戀就是一罈春酒,時間愈久,對故鄉的思念則愈濃愈烈.如今的海狹兩岸春暖花開,對許多海外飄泊的遊子,故鄉不再遙遠。結合現實,請你對琦君寫幾句話,撫慰她的在天之靈。

(通過練筆,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49m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