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學設計的更新

《七顆鑽石》是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

教學前研究調查該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並據此設計製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並在教學中加以使用;

教學設計着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口語表達、寫作、音樂欣賞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説:課改理念的貫穿

學生在課堂上處於絕對的主體地位,所有環節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參與,並在[情景再現]環節中擔任了“主持人”的角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本處於主導地位,在[情景再現]環節中甚至可以把主導暫時交給學生,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説:教材重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本文的教學主要分為四個板塊來實現,分別是——⑴【課文導讀】;⑵【課文簡析】;⑶【七星上天】;⑷【拓展練習】。每個板塊還包含相應的子板塊,貫徹着不只一個教學重點或難點。

學習隨着故事情節發展逐漸升華的愛心(重點)

從教材內容分析,《七顆鑽石》一文突出了本課課文內容的重點就是隨着愛心的不斷深化不斷出現變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貴也就寓意着愛心的崇高,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氣氛中併為之感動。適當的引導和強調對學生還處於發展階段的身心都有正確的導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通過多種形式(導讀、課文分析、表演、音樂欣賞等等)來豐富和完成。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重點)

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我把問題留給學生,通過[妙想天開]想象作文片段練習、[情景再現]課本劇在教師的簡單點撥下即排即演、[課文分析]等等環節來培養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閲讀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聯想的能力(難點)

從大語文教學觀的角度來看,語文課固然應該少些“語文味”,但必須基於語文能力訓練的基礎之上,而學生閲讀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聯想的能力是這堂課的重點但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接受能力不同,這個環節同時也是教學難點,因此,在學生進行以上活動[貫穿於課文分析、拓展練習等環節]時,我着重關注教師小結語言的總結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説:實際教學的收效

實際教學的收效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彰顯,具體表現在:

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積極主動,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除了【課文簡析】外,學生還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拓展練習】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現]兩個環節表現出對課文理解準確到位以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形成;

學生在【拓展練習】中的[妙想天開]環節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想象,鍛鍊寫作能力,而且學生們的語言能維繫和發展原文風格,把愛心這個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春》,選自語文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第九課。下面我就按教學理念與設計意圖、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等幾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説課。

一、 教學理念與設計意圖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審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閲歷和文化積澱,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鑑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閲讀欲、創作欲,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得到培養。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情,充滿詩情畫意,具有豐富的美學因素。許多名師都對其進行過精彩的講解。因此,我把前人的經驗作為基礎結合自己對本文的理解逐層分析繪春圖。我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的細緻分析,把講解與欣賞、發展智力與陶冶性靈、知識吸取與美感享受有機統一起來,並運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獲得豐富的知識,提升審美能力,培養他們全面的語文素養。

二、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説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一曲春的讚歌。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讚美了春的活力代給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徵,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春》作為第三單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從它的編排上來看體現了初中語文閲讀教學的階段性和多樣化,它承接了以前説學的有關知識,又跟後面的課文緊密聯繫,目的是為今後學習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把前面學到的知識 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從而達到知識的遷移。從練習上來看,它是以大綱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以重難點知識相聯繫,綜合運用為內容,着眼於語文能力的訓練。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生字詞,學習作者準確、生動的用詞及鮮明、生動的語言;以本文為例,引導學生了解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

(2)能力目標

訓練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能力;品味詩一般的語言;學習修辭的靈活運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標

感受課文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思想上的教育就是要我們中學生珍惜春光刻苦學習,同時要熱愛大自然和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保護環境,要有健康的審美情趣。

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 並重的教學理念。

3、教學重、難點

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以及課文內容可以看出: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細緻觀察、生動描述抒發感情的方法。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具體細緻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對景物的細緻描寫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結合起來。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用聲音來塑造春天的形象,傳達內心的感受。

三、説學生情況

上面分析了教材,再來分析學生的情況。初一的學生已經學習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努力通過本課,做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來傳達內心感受。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觀察力、分析力、辨別力和判斷力尚未成熟,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會逐步提高,因此,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它能使你克服困難,努力完成任務;另外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學生一旦對語文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巨大的動力;同時習慣也能影響學習的好壞,因此我們要加強學生動機、興趣、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樣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説教法與學法

1、以讀代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朗讀,可以領悟語言之美,可以培養表達能力,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可以激發情感之美,可以激發聯想與想象能力,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積累語文知識,可以發展學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春》這樣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那麼學生永遠無法領略到《春》的意藴悠長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學生進入藝術境界,自己閲讀。讓課堂成為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探討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初步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

2、示範分析,而後以合作、探究輔之。通過示範,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分析。

3、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反覆朗讀,在朗讀的同時領悟到語言之美。從課文出發,採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4、教學時數:3課時

五、教學程序

興趣入手,引讀為主,由表及裏,循序漸進。

(一) 導語設計:

(放一段本班學生春遊的錄像,共同回顧春天)

師:

同學們,還記得你們共同走過的春天嗎?是啊,春天是大自然的傑作,春天是我們熟悉而喜愛的季節。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麼樣的呢?(學生説)即使是同時同地欣賞春天,我們每個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那麼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麼樣的呢?今天,讓我們走進朱自清的《春》。(板書題目及作者)

[説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説:“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初中語文課改最顯著的特徵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那麼,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去學習呢?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設計除了幫助學生回憶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是想讓學生通過回想自己曾經走過的春天,激起進一步瞭解《春》的興趣。設計一個較好的教學環境,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

(二) 教師範讀,學生靜聽,通過聲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課標要求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通過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閲讀感受,而教師的範讀則像源頭的活水,真情投入的範讀,不僅讓課堂更加有詩意,而且能夠激起課堂教學的層層漣漪,從而使課堂書聲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導語引導着學生回憶春天的基礎上,通過聲音把學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讓學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師的我們能夠抓住恰當的時機,進行範讀。所以,我沒有急着去介紹作者,熟悉文字,而應該創設一種教學環境,將學生由課前分散的注意力轉換到集中的、急於求新知的心境上來,主動配合教師學。一遍、兩遍,讓學生靜靜聆聽,閉目想象,讓思緒飛出教室,飛進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採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春色。

[説明]設計這一步驟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標中的部分要求,也為教學難點鋪平道路。

(三)作者簡介:(此步驟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己查找資料完成對朱自清的認識,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補充。)

[説明]設計這一步驟是因為朱自清是一位現代著名作家,對他應作多瞭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一些多音字。(利用屏幕增大課內容量)

[説明]特地設計這一步驟擴大識字量,為下面的朗讀掃除障礙。

(五)學生自讀,理解欣賞春色之美。

在這個階段,學生往往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準備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講究層次的?此時教師作示範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鑽,要求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然後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所得及所問,派代表參與板書,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視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作適當的質疑,作為對學生思考不足的補充。

最後由教師總結歸納,讓同學們能夠由點到面,將零散的景物及特點集中。

[説明]設計這一步驟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這樣就形成了多維態勢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每個人都會有收穫,教師的設問與及同學的質疑。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知識目標的部分要求和情感目標。

(六)精讀,通過比賽朗讀、配樂朗讀品味語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讀,學生絕對會覺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讓學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讀,品味它的語言。另外,進行朗讀比賽,各組推薦二到三名同學朗讀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讀較好的同學作評委,進行打分評比,最後作全班配樂朗讀。在這過程中,我還用了這樣一個句式:“我最喜歡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學生從詞、句式、修辭的角度,從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評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先用了“春草圖”作示範。設了些小問題:如“鑽”為什麼不用“長”。“偷偷”疊詞的運用,運用了什麼修飾手法及其作用?

[説明]採用多樣的朗讀形式,有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激起學生自主的活動,設計的句式有利全體學生的參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説是由扶到放的過程,這樣也落實了教學重點及難點。

(七)從文學作品和記憶中尋找美

同學讀完《春》,從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薰陶,一定能夠從文學作品或記憶中找出描寫春的優美詞句。

[説明]設計此題步驟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內導向課外,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外結合,我還準備印發一些有關“春”的名句供他們欣賞。

(八)、美的訓練

1、引導學生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總結歸納。

2、寫一段描寫家鄉冬景的文字。

3通過本文的文字把它變成一幅幅春景畫。

[説明]設計第一道主要是要培養自學能力,因為初一的學生還處於自覺的適應階段,通過本文的總結歸納有利今後的自主學習。設計第二道主要是學習的遷移,聽、説、讀的最後落腳點是寫。初一年的學生寫作水平難以當堂完成,所以放在課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學時間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寫“春季”的內容遷移到寫“冬景”上。同時也可以為下文學習《濟南的冬天》先作個鋪墊。第三道是選做題,學生完成之後貼於“作業欄”上,這樣佈置是根據學生的多樣性,有利調動一切學生可調動的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本文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一)――(四)個步驟,第二課時完成(五),第三課時完成(六)――(七),第八個步驟安排在課外。

説課後記:

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閲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要巧妙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邀遊。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這一節課,是通過聽,讓學生走進故事,感知課文;然後説,分析人物、感受成長;接着讓學生品語言,獲得語感。課堂中通過讓學生聽、説、讀、寫、思來掌握學習語文的一些規律。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安排的課文內容是以成長為主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她的小説《城南舊事》,小説講述了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故事,學習這篇小説,要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領悟父愛對“我”成長的影響。領悟文中的“我”對父親的摯愛,以及失去父親之後的痛楚。

2、教學目標:

①閲讀課文,整體感知,用簡明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研讀課文,説説文章具體寫了哪些事,理清寫作思路。

③找出經歷家庭變故後,有關“我”表現的詞句,認識生活需要勇氣這一道理。

④闡述具體體現父愛的事件,解讀人間至愛親情。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3、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父愛,領悟父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4、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這句話的含義。

5、課時:2課時

二、説學情

本課所記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解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們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

三、説教法

充分使用“學案導學,先學後教”的課堂模式,教師要履行自己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説學法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動筆勾畫、積極讀書。

2、複述法: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複述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朗讀法:“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反覆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為一小組,交流自己對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發現法: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本課所用的教法學法是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學習課文之前播放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引入課文。然後簡介《城南舊事》的故事內容。

2、學習新課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驪歌、花圃。

(2)感知情節,讓學生帶以下問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①你是怎樣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

②文中哪些寫眼前的事,哪些寫回憶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③説説下面的幾句話和文中哪幾件事相照應?

A、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學校,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後一天,可不能遲到!

C、沒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小説中插敍的寫法。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3)分析人物

①從全文來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請用“我認為這是一個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説説你眼前的爸爸。

②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長?

口頭表達訓練:請以“英子,你是好樣的”開頭,説一句或一段話。

(4)品味語言:針對學生實際,我設計以下問題:

①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為什麼?

②最能引起你的聯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讓你想到些什麼?

③你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通過這些語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④説一處文章的妙筆。

父親的愛是本文重點,通過學生的評價,瞭解父愛,瞭解父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每個人體驗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們常説“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充分地去朗讀課文,讀出情感,談出感受,進而體會父親的深情,以及他對我的影響。

讓學生在説話中明白成長過程總會遇上一些挫折,為走好今後的路做好思想準備。同時讓學生再一次感悟父愛使自己的認識得到提高,感情得到昇華。

此時,學生通過自己朗讀課文,親近文本,可以領悟作者的感情,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如文中爸爸叮囑我:“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學生可能體會到這個父親將要丟下一羣未成年孩子時的那種辛痠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並進行拓展訓練。

①説説自己或別人的成長經歷。

②開展“尋找父愛”的活動,口頭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感悟父愛。

③説一句精彩的讚美爸爸的話。

六、板書設計

2、爸爸的花兒落了

説一段故事 談一點感受

品一品語言 悟一悟人生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該單元以傑出人物為題材。是一篇描寫人物的記敍文,又是自讀課文。作者抓住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徵,各有側重地描寫他們的肖像、行動和語言,並穿插了議論和抒情,鮮明地表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二、教學分析。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肖像、行動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4學習在敍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三)教學難點:學習在敍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三、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語文學習,學生已漸漸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瞭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類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閲讀技巧,初步具備了獲取、篩選、分析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本單元前面三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對描寫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本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描寫幾位人物的寫作手法,同時,使其樹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法設想:

(一)教學方法:以閲讀法和發現法為主,以講解法、談話法、練習法為輔。

(二)教學器具:多媒體設備。

五、學法:

指導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直接導入。

(二)整體感知。

學生帶着以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1、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場的人物。

3、出場的標誌性詞語。

4、簡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題意在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認識,理清思路。(需時5分鐘)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找找圖上共有幾個人,課文中又寫了幾個人,學生就會發現插圖上多了一個人,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多出來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結論。(需時1分鐘)

2、讓學生猜測插圖上剩下來的四位分別是誰,要求從課文中找到判斷的依據,用不同的標記圈點出來。意在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感知課文。(需時9分鐘)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各自的猜測及判斷依據。通過四人小組的討論,使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積極探索,互幫互助。(需時5分鐘)

4、全班交流、討論並確定結論及判斷依據。(需時5分鐘)

5、分別展示四人的圖片和簡介,讓學生在瞭解他們的同時可以對照圖片和插圖,加深印象。

6、讓學生根據討論確定的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中來概括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意在使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通過人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可以在記敍、描寫時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插入議論和抒情。(需時5分鐘)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個同學為對象,學習文中的寫法,抓住人物的特徵進行描寫,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或抒情或議論,寫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時10分鐘)

2、挑選幾個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片段,讓其餘學生來猜猜他(她)是誰,檢驗學生的學習收穫。(需時5分鐘)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是一個現代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的感情。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的遊子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添了詩的音韻美。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欣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

二、説教法

1、語感教學法。

充滿濃厚的感情,感悟詩中藴涵的語言色彩和意境。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三分詩七分讀”,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學生練讀,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閉眼跟讀(展開聯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藴。

三、説學法。

1、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通過反覆朗讀,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培養審美情趣。

四、説教學程序。

1、語感訓練:

語感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感實踐,二是語感分析。語感實踐,就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也就是要讓學生多讀、多聽、多背、多説、多寫成套的語言,這是語感形成的基礎。但是,僅有語感實踐是不夠的,為了使學生由無意識的自發狀態提高到有意識的自覺狀態。語感教學還要注意把握四個“結合”:語感訓練與思想教育結合,與思維訓練結合,與審美陶冶結合,與語言知識傳授結合。

我的課堂重視讀,不但要反覆讀,而且還要背。在此基礎上,對語言進行琢磨。這就是語感分析。“四個結合”也有體現.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講一通時代背景,不是大講一通祖國統一,但學生還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種熱愛祖國、希望祖國儘早統一這樣一種情感、思想。課堂上我提出的幾個問題,除了第一個問題的“時間順序”比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動動腦筋,這就是與思維訓練的結合。此外,對詩歌的欣賞,讀出美感來就是一種審美:至於語文知識傳授,我今天也傳授了一點——在本詩中“是”不能改為“像”,“是”在這裏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鄉愁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詩中作者用什麼事物來形象寫出。學生討論回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創設意象是詩歌中經常用到的創作手法,抓住詩作中的意象來感悟詩歌是詩歌學習的一種方法,那麼如何來感悟呢?展示:

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我們不能僅停留在這四項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更應該透過這些形象的事物來想象在何時、在何地、何人在做什麼事,這樣特定的氛圍中流露出怎麼的情感。

我的第三個問題,將原詩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想讓學生品味詩歌所藴涵的意象。因為詩本身就是一種韻味,用直白的手法寫出來就不叫詩了,原詩藉助四個具體的事物,來寄託作者的鄉愁,顯得特別的形象,特別含蓄、婉轉,耐人尋味。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感受詩的那種韻味,讓學生欣賞顧城的《遠和近》。

這首詩初看起來就是愛情詩:兩個相識的人並不相愛,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卻心不在焉,“一會兒…..一會兒….”。

這首詩可以這樣理解:在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人與自然反而比較親近、和諧:“你看雲時很近”。

還可以這麼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總喜歡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3、歸納四種鄉愁

展示: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後來——墳墓,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的分離,對祖國的眷戀。

最後一小節與前三小節在情感的抒發上有什麼不同和聯繫?

(前三小節是逐層推進個人思鄉之情,最後一小節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真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是這首詩的立意、作者寫首詩的的意圖、落腳點。)

4、佈置作業

(1) 品味下列詩句,説説劃線的詞的表達效果。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2)背誦這首詩。

五、説板書計劃

根據教程逐項補進:

(載體)

小時候 思念母親 小小的 郵票

鄉愁 長大後 依戀新娘 (寄託在) 窄窄的 船票

後來 追念母親 矮矮的 墳墓

現在 眷戀祖國 淺淺的 海峽

(時間順序)(感情遞進) (反襯)(事物大小)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夏感》(板書:夏感 樑衡),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談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説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熱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長,語言優美雅緻,行文調理清晰,作者立意新穎,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夏日裏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的生活、勞作情景,流露出對夏的喜愛之情。

王榮生教授説 “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感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一篇課文雖然不長,但細細品讀,我覺這篇課文值得教的內容非常多。結合本文特點和我對七年級學情的瞭解,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描寫夏季內容。

2.品味文中生動的動詞和精彩的擬人句,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對對夏的喜愛之情。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品味文中生動的動詞和精彩的擬人句,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結合學生心理和知識水平,我將“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作為教學的難點。

再來説説教法與學法。

修改的20xx年修訂的新課標指出,教學要引導學生鑽研文本,主動積極的思維。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本節課教法上我準備採用1:朗讀法。要求學生讀出“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感情基調。讀出樑衡散文剛健的風格。2.點撥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學中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適時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思維,排除障礙,突破難點。3.聯想想象法。課文寫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生動的,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課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葉聖陶先生説“凡教者必期達於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所以學法上我採用1.朗讀法,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發現新問題,逐步解決問題。

此外,這節課我會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説教學過程。

教學重在過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安排為導入新課------初讀課文-------品味賞析------小結課文、佈置作業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課文導入有許多方式,本課是一篇文質優美散文。首先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展示我拍攝的幾張校園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蘭花開的春季,有學生在操場上揮汗如雨的夏季、滿地落葉的秋季,有白雪皚皚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樂《寂靜之音》,用學生熟悉的情景導入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後出示從古至今一首首優美的描寫四季的的詩句,讓學生誦讀,在學生美好的氛圍中,請同學們説説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並説明理由。在學生的熱烈的回答中過渡到本課的學習:“在作家樑衡的筆下,夏季是什麼樣的呢?作者對夏季抱有什麼態度呢?今天讓我們一同來欣賞樑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文章篇幅不長,我播放優美的課文朗讀,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想象課文中描寫的夏季景色,讓課文描寫的綠色的樹林、翻滾的麥浪、匍匐的瓜苗、彎腰勞作的農民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學生在聽讀後,帶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讀課文。此後,媒體呈現問題:“夏季給作者什麼樣的感受?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季的?”師生明確第一段總寫了作者對夏的感受——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礎上,分別寫了自然之夏、農人之夏。師生討論課文段落的劃分,理清文章的層次,文章共分三個層次,結構上是總分總方式,文章第一段總領全篇,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最後提問:“在作者筆下,夏天是熱烈、緊張、急促的,作者對夏天懷有什麼感情呢?”這樣的教學流程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過程進行的。新課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三、品味賞析。

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文章運用了豐富的擬人句和生動的動詞,王榮生教授説教學要教學生看不到的東西。我展示兩句話:這是一篇動詞使用精美的文章;這是一篇修辭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給學生呈現一個例句:“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我問學生能否將文中的“凝”字換成“砌”,引導學生思考,師生討論交流,“凝”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凝”的事物是流動的,而“砌”是缺乏詩意的表達,顯得生硬而且與綠煙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讀出來的,我要求學生去朗讀這個句子,注意節奏的停頓,語氣舒緩,我示範朗讀,“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再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幾份幽靜和詩意。

備課中,我預設了“潛”、“撲打”“匍匐”等詞,讓學生充足的時間中,互相交流學習,品味這些詞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採用了變形閲讀的方法,改變句式,變文為詩,增加教學的情趣。例如我將第二段文字通過變形,成為一首精美的小詩,媒體呈現如下:

夏天

芊芊細草/漸漸長成一片密密的厚發

淡淡綠煙/凝成一堵黛色長牆

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

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

……

配上悠揚音樂,我先範讀。再請學生自己朗讀這首小詩,要求學生注意詩的朗讀節奏語調,面帶表情把小詩讀得富有情趣。將朗讀與語言品味結合起來,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語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結課文,佈置作業。

最後我讓學生小結課文,想一想,通過本文學習,你感受到了什麼?學到了哪些賞析文章的方法?帶着作者對夏季的熱愛之情,請同學們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吧!

作業的佈置有兩道題,一是課下繼續誦讀文中精彩語句;二學習本文寫景方法,用生動的動詞寫幾句擬人句。作業佈置體現了將所學的知識由課內向課外遷移,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最後説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整個教學的紀念碑。板書設計我追求簡介、直觀、實用的原則。我把這節課的課文內容和教學重點呈現出來,增加學生的印象。

夏感

樑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動

精妙的動詞 生動的擬人句

對夏的熱愛之情

以上是我對《夏感》這篇課文的説課,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孫權勸學》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教學這一篇課文,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以及給我們的啟發意義。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該課總得來説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的培養,可以説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瞭解一些文言的實詞、虛詞的意思。能力目標: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開卷有益)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總得來説,“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朗讀法的運用不可缺少,同時應在課堂中教學形式多樣,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等相結合。文言文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思想,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雙基”教育,這對文言文教學可謂是一大挑戰,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同時給予文言文準確的定位很重要。對學生來説能夠閲讀淺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這是學習它的目的,要注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因為它是學生舉一返三,閲讀的基礎。2。、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

3、討論法,這是學生掌握運用,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來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而不發,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可能發現真理。

三、學法的指點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法,字字落實。重視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樣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課堂應訓練和實踐的。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點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具體: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方面的共同發展。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題,對求知的正面宣傳和教育意義。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1)導入新課: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卻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説他了,那麼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引發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2)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在朗讀的基礎上,簡單回顧。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質疑問難的情緒。),所以可以設置第三個問題。1、齊讀課文,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解疑。2、請部分學生朗讀,找出認為特別需要重視的文言字詞。a.如:豈,難道。辭,推託,當塗:當道,當權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道授業的學官,等等。b.呂蒙面對孫權的勸説,有沒有接受?他後來的結果怎樣,你從哪裏看出來?

不可不學———辭+就學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協作質疑(朗讀課文,同學之間合作、討論、探究)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要有懷疑精神。通過對文章的品讀,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閲讀課文,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我們從一前一後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變化。1文章題為“孫權勸學”重在“勸”字,他是如何來規勸的。2呂蒙的改變,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魯肅的論議:(一問一答)

(4)品味賞析

精讀課文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揣摩當時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對待讀書的態度,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題。可以説這是一種思考閲讀,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1呂蒙乃一介武夫,要勸説他學習是何等困難,在這過程中孫權對此又是何等態度?(請學生進行對話朗讀,體味孫權當時的心態。呂蒙的話課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據課文進行改編)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嚴肅、懇切 卿言多務,孰若孤———責備 乃始就學——不情願

1、文章中沒涉及呂蒙求學的過程,卻讓我們見證了他極大的變化,主要是誰的神情、態度讓我看到了這一切(朗讀呂蒙和魯肅的對話,體會説話人當時的神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讚)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而別”?

2、孫權的話與魯肅的話情調有何不同?孫權比較低嚴肅、認真(君臣之分)魯肅則有調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容和意義,對於自身的讀書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可以説有了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可以開展類似於背誦比賽這樣的遊戲,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三)拓展遷移

有人説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學以致用。這兩個問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已學的知識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遷移,做到鞏固新的,複習舊的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可以感受讀書事實正反兩面的例子,也可以從兩文的寫法特點上進行比較。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都是一種鍛鍊。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閲讀,合作探究這兩篇文章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②既然讀書如此重要,請同學們列舉和讀書有關的的名言警句。

(四)師生小結

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前提下,老師進行補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拓展學生的縱深思維。形式也可以是“當庭陳訟式”、“新聞採訪式”。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業佈置,比如抄寫字詞解釋,可以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另外作業的佈置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 不情願 魯肅

勸 自豪 論議

嚴肅 驚讚

責備

呂蒙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這篇課文是選自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這一單元的重點要求通過朗讀,讓學生會聯自己實際生活體驗,看到作家對“文化藝術”體驗和感悟。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

課文內容:本文記敍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説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本課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積累本文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表時間的詞,數詞的異用等。

2.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並能在作文中運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閲讀能力

2.朗讀中讀懂簡易的文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切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

重點:

1。字詞的落實積累上

難點: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放在本文表現手法的研究上。

三、説教法

1.朗讀法:“書讀百篇,其義自現。”這是學文言文的好方法。

2.討論法:引導學生髮揮集體智慧,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四、説學法

1.朗讀法:反覆朗讀,明瞭意思,領悟寫法。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五、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下的一篇課文。這一時期,同學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學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學起來應該不太吃力。另處,本文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些都是學好本課的優勢條件。

六、説教學理念

1.新課標中要求中學生能“讀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所以重點設為讀,背,大量積累。

2.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七、媒體設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放《口技》表演視頻,讓學生對這門傳統藝術有感性認識。

八、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讓學生聽,聽到哪些聲音,聽出什麼時間,聽出什麼故事。問學生這是一個什麼藝術?進而導入新課(課題)

口技表演含義:(讓學生説)口技藝人僅憑一張嘴,能逼真地模擬各種聲響,能生動地描繪不同生活場景,形成了一種傳統技藝。這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靈活現、讓人讀後如親臨現場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同時是檢查預習,把握讀音。讀的過程中故設“陷阱”讀錯音,讓學生找出來加以糾正。

2.學生再讀課文:同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參看註釋,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全文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善)

(2)找出標誌時間的詞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忽然,俄而

(3)有三個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體問題:

1.一個優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備哪此些本領?(這個問題的設置,是想引領學生,對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這個寫作法的教學)

(引導學生説出:會摹仿各種聲音,惟妙惟肖。平時要對聲音仔細觀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聲音,按順序説出來。

狗叫,婦人聲,小兒聲,男人聲,吃奶聲,哭聲,鼠夜出聲、起火聲,火燒聲,救火聲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麼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來

(鼓勵學生讀原文:有的學生能找到正面描寫,也有同學能找到觀眾反映句子,老師等學和找完後,歸納出:此文一個重要寫作方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相合。

(四)再現情景,表演中背誦。(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斷)

方法:找一個學生,到講台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找幾個同學,到講桌前蹲下,當同學讀到有聲音的時候,讓他們模擬聲音。然後大家評價。

注意:模擬聲音的同學要及時,下面的同學是觀眾,要做好聽眾的表情動作表演。

如時間夠用的話,大家集體朗讀一遍。

(五)作業:思考一下,(我們岫巖的玉雕藝術,驢皮影藝術,高蹺藝術,剪紙藝術等)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藝人一樣值得我們欽佩?有哪些表演藝術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廚師的廚技,手工製作者,市場賣肉手腳是怎樣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樣精心製作等,我們學習林嗣環,把這些民間藝術記下來,寫一小段類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尊敬的領導,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山中訪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程序這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設計安排加以説明。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鑑於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後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説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着,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採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採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採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於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後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着教師範讀課文,用有關課

件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裏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後,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並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後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課件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瞭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瞭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説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於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敍述方式和敍述人稱:文章的敍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四)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壇奇才,他悄悄地來,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卻寫下了許多華美的詩篇“為愛而生,為愛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寫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去感受他那獨特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的康橋情結

康橋就是今天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別生的身份在這裏就讀,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葱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

學習目標: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與意象美

重點:體會詩的意境美 (板書)

(用課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簡介)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 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課文

2. 讀學案上字詞,落實基礎知識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韻美

學生聽一遍課文朗讀,學生模仿讀一遍,引導學生走近課文

點學生姓名起來朗讀,師生共同糾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節奏

感受詩歌排列的工整、疊詞的運用、每一詩節的押韻(如第一詩節“來、彩”,我們寫詩時也可以用)等

2、體會情感美

學生朗讀第一詩節,重點在”來”字,體會那種再次來到母校,故地重遊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師再讀一遍,進一步體會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又無聲息的蕩去,生怕打擾康橋的靜謐,體現出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之情

最後一小節處理同上 ,重點在”走”字,體會那種即將離別的淡淡的惆悵與失落最後詩節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的深摯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師以第二詩節為例,進行分析 (板書: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寫出了夕陽的燦爛,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在傳統詩歌中就有折柳送別習俗,“柳”與“留”諧音,這是對傳統的繼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心中盪漾,這種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的歡喜和眷戀的感情“金柳”就是一個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觀情誼的客觀事物比如余光中的《鄉愁》,運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表達出對大陸的思念與眷戀之情寫詩歌就是用形象表達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號我們在寫詩歌時就要借某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由學生自讀26詩節,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詩節、句子,甚至一個字,先讀品味再自己分析,寫在學案二(3)題後面,然後小組交流合作,推選一名同學總結髮言

比如:“青荇”的招搖得意,自己願變成一片水草永遠融入這美好的大自然.體現出作者對這裏一草一木的熱愛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夢,充滿了昂揚的基調,夢是美麗的,也是虛幻的,但有夢不覺夜長在拜倫潭到底有什麼樣的夢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愛情之夢,學習西方強大祖國的夢,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來.

夏蟲沉默,反襯靜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別康橋》,由一名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聽,想象詩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學生推薦徐志摩詩集,激發學生讀更多的詩

五、拓展延伸

分組進行朗讀比賽,朗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及徐志摩《雪花的快樂》,力求讀出音韻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業: 用自己喜歡的意象,寫一首小詩

七、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學習目標: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與意象美

重點: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4dq9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