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文必是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的第二版塊“經典的力量”下的唯一的的文本,本專題的學習方法是問題探討,而這一版塊的重點是“為什麼要閲讀經典作品”。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經典作品對自我成長的意義,理解讀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為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並總結“問題探討”這種學習方式給自己的學習帶來的變化。

二、説學情

三、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探討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説理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閲讀經典,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要重視閲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教學重點:閲讀經典對一個人獲取教養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文本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四、説教法學法立足文本,主要採取討論交流的問題探討教學方式。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要想從矇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於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慾望。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獲得教養的途徑是什麼?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聆聽大師的教誨。

二、對“教養”的理解

1.黑塞認為教養是什麼?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嗎?

明確:“精神和心靈的完善”。

教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即“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不帶有功利色彩,這是生存的境界。

2.你認為哪些行為是有教養的表現?學生暢所欲言後歸納。

明確: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捨己救人、臨危不懼、吃苦耐勞、堅貞不屈……充滿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養的內涵非常廣泛,當然不侷限於上面的內容,此外還有: 一個有教養的人,當熱愛大自然。 一個有教養的人,對歷史有恰如其分的瞭解,知道身而為人,我們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 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還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遠大的目標。 一個有教養的人知道害怕。明瞭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我們為什麼要閲讀經典

1.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是什麼?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也就是閲讀經典。

2.你讀過經典嗎?你為什麼認為它是經典?你覺得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為“經典”?

學生分組討論,推舉代表回答。歸納:

真正的經典,不怕被世人忘卻,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熱評,也不會使讀者淺嘗一口即束之高閣。經典作品是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經典作品是具有持久魅力的作品,經典作品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3.為什麼要閲讀經典,經典對我們的人生有何意義。

請一位學生閲讀課文第二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邊用筆畫出重點語句。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能讓我們“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四、怎麼讀,才能讀出經典的意味?

作者認為,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具體的方法去讀經典呢?學生討論後回答。

明確:態度:閲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寫的“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具體方法: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閲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閲讀經驗説,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閲讀不斷深入,就能不斷地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閲讀。

教師:黑塞倡導的讀書觀是“愛的閲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價值的閲讀。

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不妨把經典當作閒書來讀。也就是説,閲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鬆的。千萬不要端起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這裏有一個浸染和薰陶的過程。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清·王國維)

五、教師進行小結,並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小結: 教養是一些習慣的總和,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片子。教養和遺傳幾乎是不相關的,是後天和社會的產物。閲讀經典,能夠讓教養在我們的骨髓裏繁衍,假以足夠的時日,就將自然而然地散發出香氣。

同學們,臉面上可以依靠化粧繁花似錦,但只有內心的強健,才經得起沖刷和考驗,才是力量的象徵。 引導反思:我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嗎?

六、拓展:你的心中是否存在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讀卻總是沒有讀到?如果事實如我所説,同學們,當我們學完了《獲得教養的途徑》這篇文章後,你是否為了教養,為了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為了更加明確生活的意義,有了一種更強烈的想讀書的慾望?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採芙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程這四個方面加以介紹。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一、説教材

1、編者意圖

古詩《涉江採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於“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總的説來,必修Ⅱ閲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展,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該單元是必修Ⅰ詩歌單元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為必修Ⅲ的詩歌的鑑賞打下鋪墊。這樣的編排順序,有助於學生了解中國詩歌的發展,便於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國的古典詩歌。教師也能夠據此而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

2、《涉江採芙蓉》簡析

對於本首古詩所表現的內容,歷來存在爭議,個人贊同雙關説,詩題中的“芙蓉”二字一語雙關,既指“芙蓉”這種香草,又暗含“夫榮”之義,以“芙蓉”寓“夫榮”。

該詩首先説採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然後説所思之人身在遠方,心願難遂;最後説人各一方,憂傷難遣。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熟讀成誦,理解其雙關的修辭手法和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古代詩歌鑑賞能力,初步掌握通過意向分析來鑑賞詩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標:通過本首詩歌的學習,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古詩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點:

展開想象的翅膀,細心揣摩詩歌的意向。緣由:意向分析是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學難點: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感情。緣由:這首古詩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要學生用今人的思維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存在着一定的困難。況且,陶冶學生的情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説教法、學法

誘導探討法為主

閲讀分析法為輔

三、説教程

(一)導入

1935年,陸侃如在巴黎大學文學院博士資格答辯上,一位教授突然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孔雀東南飛》為什麼要向東南飛?” 只見陸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從容地答道:“因為‘西北有高樓’!”立即博得滿堂喝彩。《西北有高樓》是我國早期五言組詩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陸侃如引用這首詩為自己解難,説明古詩十九首影響深遠。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同樣出自古詩十九首,下面請進入《涉江採芙蓉》。

(二)學生朗誦,教師正音並範讀。

採之慾遺誰? 遺,讀如(wèi)贈送。

(三)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時一人所作,樑代蕭統因各篇風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後世遂沿用這一名稱。詩歌內容,大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極情緒。抒情真摯深入,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

(四)鑑賞

1、合作探討

①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

②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④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這句詩是全詩發展的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

⑤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⑥本詩的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2、教者小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故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書設計

涉江採芙蓉

意境高潔、清幽

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五)指導背誦

明確:按照詩意的“起承轉合”來記憶背誦。

(六)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説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文章 《炮獸》。

一、説教材

《炮獸》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説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文章,屬於小説。《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晚年爐火純青之作,也是人道主義思想的巔峯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納克、郭文和西穆爾登。朗德納克為解救孩子而自願落入共和軍隊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放走朗特納克;西穆爾登在痛苦中開槍自殺。《炮獸》的故事發生在小説的開頭。描寫叛軍頭目朗德納克侯爵帶領艦隊從英國偷渡到法國旺岱地區,企圖勾結當地反動武裝發動xx叛亂。叛軍出師不利,還沒到法國登陸就瀕臨險境,遇到了極大挫折。然而,他以賞罰分明,指揮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軍暫時度過了難關。小説中那個被稱為“鄉下人”的老頭,就是從英國去法國組織叛亂的叛軍最高統帥朗德納克侯爵。由於肩負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長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筆,設置懸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祕感。本文就是為烘托朗德納克侯爵的“出場”而設置的。他將人物置身於一個混亂的危急時刻,考驗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現他們的精神和性格。在《炮獸》一文裏,作者通過對特定場景的描寫,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納克侯爵的剛毅性格,塑造了一個鐵腕叛軍統帥的形象。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目標在於瞭解和認識場景描寫在小説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場景組成,場景中又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探究場景描寫與人物性格的關係以及場景描寫的作用,這也是小説的教學重點,而體悟作者人道主義思想在作品中的滲透是本文教學難點。

三、説教學方法

響應課改號召,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帆船模型,採用了自主探究學習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和歸納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自主探究學習法,旨在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朗讀法旨在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讀便於集中注意力,進而深入文本恰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討論法,旨在激發學生思想潛能,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比較法和歸納法,旨在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瞭解和把握。四、説教學過程本節課,我設置了朗讀導入、温故知新、教學目標、人物賞析、課內檢測和課外探究六大教學步驟,將內容集中於8張幻燈片中。

(一)朗讀導入選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語言作為朗讀內容進行導入,既創設了情境,便於引領學生進入文章意境氛圍,又突出了人物剛毅果斷的性格特點。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

(二)温故知新對上節課內容做一簡單回顧,既鞏固了知識點,也便於深入本文的學習,起到了一個紐帶的作用。(三)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標這一環節,省時不費力、一筆帶過,但起到了綱領性的作用,便於教學重點的把握。

(四)人物賞析人物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便於學生對人物性格瞭解和把握,也便於運用人物之間的對照關係進一步瞭解雨果“對照原則”在文本中的體現;也便於巧妙運用人物與場景之間的聯繫,突出場景描寫的作用。

(五)課內檢測既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又藉助“朗讀”,對雨果的浪漫主義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課外探究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我進行了分層訓練,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問題。既鍛鍊和考察了學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們的應用能力。還將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探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七)課堂小結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上載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培養了學生善始善終的性情。各位領導、同仁,以上就是我對《炮獸》一文的教學設想。考慮不周之處,懇請各位的指導和幫助。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俗話説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説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為染,最後一句為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

(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歷史傳統史

3.自然景觀

4.市井面貌

5.生活圖景

八.作業:背誦這首詞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蜀道難》,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説。

一、教材分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普通高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本文是李白在長安時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屬於一篇古體詩。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瞭解李白豪邁飄逸的詩歌特點,整體感知詩歌寓意。

2.反覆誦讀,鑑賞詩歌的意境美,瞭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3.提高學生閲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為: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閲讀鑑賞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只有反覆的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點撥。

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裏轉化為學習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於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並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教學手段上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學過程

本課我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回憶李白的詩句導入,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想到“牀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等詩句,由此得出李白詩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奇特的想象,誇張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出《蜀道難》。此環節意在由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引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新課的興趣。

【環節二】、認識李白。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課前預習情況。

【環節三】、誦讀感悟

詩歌學習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首先設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來朗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師生共同欣賞flash配樂朗誦《蜀道難》,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再以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學生集體朗誦,加深理解。

【環節四】、討論文本

學生上一環節通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本環節主要用討論法、啟發法來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藝術技巧。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要求是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並且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教師在這個環節要給予正確的點撥。

例如當學生討論本首詩歌的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説法,最後確定一種最有據可循的説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又使理解不發生偏差。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藝術技巧上,由於學生對誇張這種修辭很瞭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誇張時,而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手法,則需要教師點撥。

例如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教師要適時的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環節五】、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評析詩歌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並且與《蜀道難》進行比較閲讀。此環節意在擴展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深化對教學重點的理解。

【環節六】作業設置

背誦詩歌。意在通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文居於這套教材的最後一冊(第四冊)第三單元,是承接第三冊的第一單元記敍文的語言表達,第二單元説明文的語言表達而編排的。課文是一篇悼詞,同時也是一篇評述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卓越貢獻和鬥爭精神的議論文。學習它對於理解馬克思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議論文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高考考綱、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瞭解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方面的偉大貢獻,學習馬克思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二體會課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三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內容連貫,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寫法。本課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本次説課內容為第二課時,根據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及所教學生現狀的認識,故明確本課時教學要點為:運用揣摩語言的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學習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對這篇課文學習目標的理解,我認為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一重點: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能力。二難點:

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

2。第三段複雜單句的語法分析。

二、説教法: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揣摩語言為主。另外,本課教學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內容及意義的理解,

2。一些重點語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積極收集資料,認真閲讀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最佳途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教師引導型”教學方案,以突破難點。這種方案的教學思想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的積極配合與認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設計要求學生有比較紮實的基礎,以及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把握教學時機的能力。文中的重點語句較多,體現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關照呼應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選擇要點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與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遠不是主要的”的表達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後一句的理解。

三、説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內容同學們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同學們應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試着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合書下注釋,聯繫上下文,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繫,體會它們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及表達效果。對文中的哲學、經濟學理論的概念可以查閲書籍(如《辭海》,有關政治經濟學、哲學的書籍)來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發現的偉大意義、對其內容可以只作簡單瞭解不必過分深入。課文中複雜的句式較多,同學們可在課前複習一下初中學過的句子成分的劃分、複句層次的劃分的相關知識,然後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做一下語法分析,這樣對於課上理解文章內容會有較大幫助。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語言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語言特色。有的人語言幽默風趣,有的人語言質樸自然,有的人語言清新明麗。我們學習的各類文體也是這樣,記敍文的語言形象生動,説明文的語言準確周密,那麼,議論文的語言呢?帶着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深入體會一下議論文的特色。

此設置可以幫助學生複習舊的知識,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個初步的認識。可謂"一石多鳥"。

(二)、課前檢測:

1。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具體介紹一下有哪些偉大貢獻?

2。概述課文的結構。此項設置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為下文揣摩語言打基礎。“温故知新”。

(三)、新課講授:

1。先引導學生完成一些語句的揣摩理解,然後師生共同歸納揣摩重點語句的方法。

問題1:為什麼説馬克思“停止思想”“安靜地睡着了”“永遠地睡着了”?

問題2:諱飾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答案: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哀悼與尊敬以及不忍再説,而又不得不説的沉痛心情。以上兩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段入手揣摩語言。

問題3:第三段是一個複雜的單句,它的句子主幹是什麼?冒號後面作為賓語的復指成分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正像達爾文……一樣”在句子中是什麼成分?起什麼作用?

此問題通過對句子的主幹和層次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2)歸納方法

首先從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幹,理枝葉,分層次;然後聯繫時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

2精讀課文,分組討論,運用揣摩語言的基本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然後選擇以下句子檢測學生理解的情況。

問題1、第八段在讚揚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時,用了哪些極具感情色彩的詞語,有何作用?

明確:這些詞語分別表明敵人和戰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用詞準確。

問題2、第二段所寫“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該句將馬克思逝世這一事件放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中來考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是全文的總綱。(此題從抓重點句、聯繫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問題3、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使命”和“事業”的修飾成分各有哪幾層?“推翻”一詞的支配對象是誰?明確:“使命”一詞的修飾成分有三層,分別是“他”“畢生”“真正”。“事業”的修飾成分有一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此題通過對中心詞的修飾、限制和補充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問題4、找出第五段的關聯詞,分析其作用。明確: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問題5、説説第六段前兩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確: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後一句話,概括第3—5段的內容,也與第二段中的對於歷史科學相呼應;後一句開啟下文,與第7段“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相連,併為從實踐方面介紹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筆。

以上兩題分別從關聯詞和過渡段方面揣摩語言。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本節內容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熟悉了揣摩語言的切入點。所以為節省時間,本步驟由教師總結,主要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出示板書設計)

(四)、比較教學: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裏選了一篇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講話──《巴爾扎克葬詞》來進行比較閲讀。

兩篇文章均為葬詞,在內容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均對逝者的歷史貢獻與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讚揚,表現了作者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之情;在表達方式上也極為相近,都在記敍的基礎上,把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於逝者的不同,特別是作者的不同,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思想家、科學家,在對馬克思極盡溢美與痛悼之時,在語言上用詞準確嚴謹,在行文中注意了語言的過渡、銜接、關照、呼應,體現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而雨果作為一位作家、藝術大師,他的悼詞的語言樸實而不單調,準確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於文學色彩,文采斐然,處處體現了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作比較閲讀時,應注意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異同之處。在這裏,我們選取兩篇文章中的幾個片斷來作一下比較閲讀練習。

五、課後作業:

1、完成課後第2、3、4題。

2、校園中有些同學染黃髮,戴首飾,穿奇裝異服扮“酷”。針對這一現象,以説“時髦”為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注意語言的準確、嚴密。

聯繫現實社會中一些醜惡現象,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到教書育人。此項設置意義深遠,非常重要,可以説是這堂課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時間允許可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選自《論語》,是選修的內容,本文用九則話語闡述了什麼是“仁”,怎樣實施“仁”。

2、該課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高中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四篇講讀課文。單元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尾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識記本節選中的基礎知識。

b.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

c.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

4、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點理解“什麼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麼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二、説學生:

1.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與必修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已掌握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獨特之處,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地加入到背誦,瞭解大意,歸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來。不過,由於文言文語法較難,絕大部分學生對詞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當的難度。這就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相應對策:通過聽讀、示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以讀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自主地進行文言知識的總結歸納。

三、説教法: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串講法,文言文詞語的積累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3、學生的互相學習法

4、探究拓展法:學生擴展閲讀的材料,聯繫顯示,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四、説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五、説課時安排:1課時

六、説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從孔子及《論語》説起。

(二)介紹《論語》相關背景。

(三)整體感知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①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1.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3.再次自讀課文,小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4.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

(四)學生共互助,理清主旨。

1.什麼是仁

2.怎樣實施仁

(五)探究拓展:

現實生活中的“仁”

我們所知道的“仁”

(六)課後作業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説説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鋭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五、説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②提問點撥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導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

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着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説板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離情別緒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前途黯淡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9

請學生舉例説明“花言巧語、譁眾取寵、玩弄權術、文過飾非,雖説高論惑人,愚弄一時,但終究不能長久的。”

(8)聯繫“為人、為文”看看如何強調一個“淡”字?

(9)分析寫法

雜文:往往是藉此喻彼,以形象生動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來説明抽象的道理。所談論的“此”與“彼”之間不一定有什麼直接的聯繫,而是因作者的聯繫而架起“此”與“彼”之間的橋樑。

話題 相似點 正題

白菜 性格:淡 社會風尚

自然 不相侵相擾

純正 不自命不凡 交往

淡 本原 不巧言令色 言行

持久 不跟萬物相爭

淡而不厭,久而不倦

(10)拓展題:在21世紀的今天,講求競爭,提倡實現自我價值,那麼你認為作者所提倡的“淡”是否過時了?

強調:淡泊與競爭是兩個範疇的概念

淡泊:針對的是名利、為人、待人接物,強調的是個人修養,古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競爭:體現社會價值

兩者之間也有聯繫,要體現社會價值不等於就可以不講道德、修養,競爭也要提倡公平競爭。

(11)作業:

淡的品格自古以來就倍受稱讚,許多事物都被人們寄寓了淡的精神,如:“梅、蘭、竹、菊”,而本文卻選擇了白菜,你認為合適嗎?請説説理由。

教後記:

整堂課基本按照預定的目標一步一步實施,思路比較清晰,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較好。對文本的處理比較合理,挖掘有一定的深度,做到了講好教材,用好教材。

但也存在幾個問題:1、引申的實例中,林彪的例子、秦檜的例子、魏忠賢的例子是正確的,但有關“來俊臣”的例子是否恰當,值得商榷。2、本文的體裁是雜文,在授課過程中説成是狀物散文似有不妥。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陳情表》,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説教材

《陳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單元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本單元話題是學習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讓學生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就文體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課程標準,閲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從散文的角度學習文學作品《陳情表》,要按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概括要點”的要求,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引導學生感受《陳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兩全的思想侷限,進而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敍事陳情,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的。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來完成知識目標,第二課時完成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本節課為第二課時。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情景導入。孝敬長輩,忠於朝廷,是中國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千百年來,人們奉行於此,常以“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相提並論,李密的《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感動了上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以孝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環節2:課堂檢測。課前已發下了導學案,主要檢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

環節3: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為學生設計三個問題: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為什麼要向晉武帝陳情?他陳情的內容是什麼?用了什麼方式?

學生討論後發表見解,教師梳理內容並歸納為:

(1)李密“陳情”的理由是因為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洗馬,“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而他又不想應詔就職,“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2)李密“陳情”的具體內容:

①述父喪母嫁、祖母收養、祖孫相依為命之悲慘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舉孝廉不就,刺史舉秀才不從,皇帝下詔、官府逼迫也難以應詔的兩難處境。

③述聖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無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孫“更相為命”,因此“不能廢遠”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祖母百年後,自己再對國家“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報效犬馬之勞的願望。

(3)李密陳情的方式是融理於情、融情於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無依、和祖母相依為命、對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對皇帝的“陳”述之中,曉暢、通達、渾然一體,沒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時時在述事,又處處在抒情。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環節4:拓展探究

(1)有人説,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讀罷此文,請談談你對“孝”的感受。

(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並談談自己的學有所悟,以求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並讓學生真誠地為親人奉上自己真誠的回報。在經濟建設迅猛發展,道德意識逐漸淡漠的今天,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明確: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其根本的目的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今天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態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2)將本文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看兩篇文章在“動之以情”上有什麼異同。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總結:

古人常有“忠則《出師》,孝則《陳情》”之説,可見兩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來打動人,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範。

不同:《出師表》這篇奏章以議論、敍事為主,字裏行間滲透了諸葛亮眷戀“先帝”知遇之恩的強烈感情。作者與劉禪兼有“君臣”與“託孤”的關係,陳述意見借“先帝”之口道出,飽含深情,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更容易打動劉禪。告誡語重心長,殷勤寄語,率直誠懇又不失長者、臣下身份,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杜甫贊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贊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見語言感情之深。

《陳情表》則通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來打動晉武帝,希望能夠准許自己侍奉祖母以終餘年,因此言辭委婉流暢,情文並茂,扣人心絃。晉武帝看了文章後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環節5:課堂小結

文章詳盡而委婉地敍述了李密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處境,申述暫時不能應召赴任的衷情,言辭懇切,表情達意淋漓盡致。學習本文,我們既要學習作者融情於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為“亡國賤俘”對新朝國君陳情時的謹慎、得體、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要讀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領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環節6:作業設計

1、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過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語言運用練習:以“忠”和“孝”為話題寫篇隨感。通過這個作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vvk4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