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論語》説課稿(精選3篇)

《論語》説課稿(精選3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説課稿(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論語》説課稿(精選3篇)

《論語》説課稿1

一、説教材:

《論語》十則是魯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六篇課文,它選自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這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十則,大多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着重敍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之後學習的第二篇文言文,學習本文,是對文言文的進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學好本文,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利於以後文言文的學習。

同時《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基於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知大意。

2、初步學習運用“加字法、換字法”等方法,理解課文。(重點)

3、能當堂背誦課文,積累成語警句。

4、聯繫實際,體會思想,端正態度,改進方法,提高修養。(難點)

二、説教法

“教無定法而又有法”,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面向全體而又注意個體差異,應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教材實際和學生情況,我設計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本文是文言文,課文要求背誦,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主要是通過朗讀來實現;其次本文語言簡練,句式相似者較多,適宜朗讀,通過朗讀,從整體上感知語言,理解內容。

“教學千法讀為本”,通過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在反覆的吟誦中,品味語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對每一則內容的理解。為此我將學生讀的訓練分為三個層次: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懂內容,讀出韻味;讀出感悟,讀出智慧。

2、點撥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為此我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批註筆功能,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文中關鍵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教會學生一些解釋文言字詞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理解課文。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圍繞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用學生的互問互答,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開放的探究活動中逐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甚至提出質疑,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有新發現。

三、説學法

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教給他們一些學習的方法,並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為今後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1、朗讀法:引導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感知含義,加深理解。

2、整體感悟法。雖然每一則之間內容缺乏聯繫,然而就其內容的側重點而言,內容又可歸納為學習和修身兩部分,整體感悟內容,以利於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認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以及個人的品德修養。

3、討論、合作探究法。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討論探究面越是深廣,就越能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潛能,有利於學習的深入;學會發現問題,並能圍繞某個問題探究,解決,在積極採育中使自己的話語、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學到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充實,內涵深厚,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個課時進行教學,為便於説課,我從整體上陳述這兩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瞭解作者

1、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2、從資源庫拖拉出孔子像圖片。你們瞭解他嗎?出示幻燈片,指名讀。(或是從資源庫中拖拽出孔子的視頻介紹進行播放)

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

二、分層誦讀,理解感悟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這是同學們進入初中以來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你們知道要如何才能學好文言文嗎?

朗讀是解讀課文的第一把鑰匙。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哪麼朗讀課文應注意哪些問題?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彙、在讀中質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操。今天我給大家的朗讀提出這樣幾個具體的要求。(出示)

1、指名讀課文前五則,指名評價(這位同學讀的怎麼樣?誰能比他讀的更好?指名讀後五則)

2、引導讀出節奏。老師再給大家推薦兩種讀法:一個是按意義節奏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是按音節節奏讀,也就是按古時搖頭晃腦地讀,我給大家搖一搖,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同學們按音節節奏找一找感覺。生紛紛搖頭晃腦地讀。(播放背景音樂)

(二)再讀課文(讀懂內容,讀出韻味)

1、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必須建立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所以我們必須先疏通文意,再找韻味,請同學們説説,理解文言文一般有哪些方法?

2、出示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出示)

3、自主學習,疏通文意(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嘗試理解文意)

4、指名翻譯,(注意關鍵詞意思和深刻含義。)教師利用白板進行圈點批註。

5、除此以外,還有什麼不懂或疑難嗎?

6、疏通了文意,我們對十則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們就來有韻味的讀讀吧!

(三)三讀課文(讀出感悟,讀出智慧)

沒想到同學們讀得這麼聲情並茂,這麼韻味十足,我已陶醉多時了。通過剛才的讀,我們的眼前也彷彿栩栩如生地站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微笑着,睿智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對同學們的讚歎與欣賞。

1、下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看誰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誦,追問:你為什麼最喜歡這一則?讀着你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獲取了一些思想營養呢?請任選一則,談談自己的感受,説説你的啟迪。

(教師在此基礎上,明確這七則分別是講述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為人品行的)

三、當堂積累,拓展延伸

1、精妙的語言,總能流傳千古,這十則中哪些作為成語被保留了下來?找出來積累到筆記本上。

2、補充積累《論語》經典名句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今天在這堂課上,我們是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與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對面的交流,真是不亦樂乎。

課外瞭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與他做次“親密接觸”,來一次思想的遠遊。

《論語》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論語十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第二單元仍然繼續着第一單元所談論的“人生”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於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你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着重敍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瞭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c.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必説出句意。

(2)能力目標:

a.掌握“分類式筆記”的整理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及習慣

b.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3)德育目標:

a.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反省自己

b.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解釋;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整理歸納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並懂得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二、教學方法

1.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着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2.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據此,語文教學研究者總結出一條語文教學原則,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則,即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點撥學生。初中學生已逐漸產生了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知識,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學生的切身體會喚醒學生;用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信仰激發學生。

3.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音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4.採用電教平台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採用電教平台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1.這是同進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要充分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運用誦讀法學習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3.課文所選各則都藴含深刻的道理,應聯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來加深理解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至三節課的時間:

第一課時,我用論語中的道理接合學生們的生活實際進行導入,激起學生興趣,接下來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説註釋,説譯文;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老師進行補充。由於學案上已有各個句子的解釋,所以,教學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説案只詳細説明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這節課我是按“複習課文句意——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聯繫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總結延伸”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複習課文句意,鞏固學生上節課討論、探究的成果

先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接着通過課件展示各個句子,請同學們發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釋。由於上節課,重點已讓同學掌握這塊內容,所以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從而達到鞏固、複習、加深印象的效果。

2.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附課件)

教學方法:先展示課件,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後,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説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

a.有利於理清課文知識點,便於積累、複習

b.有利於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c.有利於培養自己的閲讀能力

3.聯繫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藴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這幾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藴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置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一:

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着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們呢?為什麼?

討論之後,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解釋意思。

例二:

有位同學當有人在課堂上回答錯問題或被老師點名批評時,就興災樂禍,取笑別人,也沒有思考自己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討論之後,回答“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並解釋

例三:

還有位同學不喜歡別人開他的玩笑,自己卻喜歡捉弄同學,甚至對同學動手動腳的,面對這種情況,你們覺得他應該怎麼要求自己呢?

討論之後,回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解釋。

4.總結延伸

我們學習完《論語十則》這門課,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

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你們“任重而道遠”啊!

5.佈置作業

《論語》説課稿3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論語>十二章》,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在《語文課程標準》一書中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本課涉及到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敍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這三方面內容均歸屬於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範疇。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説過:“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曾説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因此,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並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深入養成教育。

二、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於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就我們班學生來説,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閲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並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五、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六、説理論依據

新課標要求初一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閲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並背誦優秀詩文,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教法依據:“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文是文言文,課文要求背誦,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主要是通過朗讀來實現;其次本文語言簡練,句式相似者較多,適宜朗讀,通過朗讀,從整體上感知語言,理解內容。

2、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如學生在討論“賢哉,回也!”時,只要老師引導一下,學生就知道這是一個判斷句。教師的相機誘導,往往能撥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不斷聯繫,補充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思維也得到訓練。

教法依據: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廢止串講,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主體與主導的最佳組合是現代課堂教學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互問互答,圍繞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用學生的互問互答,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把問題給學生,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較開放的探究活動中對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據: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學依據: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八、説學法

以學為本,變教為學,是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一道學思想的理論基礎。為學生設計教學,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保證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1、積累文言詞語。對於文言文而言,教師應重視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在具體的語境中落實字、詞、句,而學生應注意融會貫通,歸納總結。

2、朗讀法:知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感知每一則的含義,加深理解。

3、整體感悟法。雖然每一則之間內容缺乏聯繫,然而就其內容的側重點而言,內容又可歸納為學習和修身兩部分,整體感悟內容,以利於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認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以及個人的品德修養。

4、討論、合作探究法。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討論探究面越是深廣,就越能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潛能,有利於學習的深入;學會發現問題,並能圍繞某個問題探究,解決,在積極採育中使自己的話語、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學到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九、説教學過程

《<論語>十二章》一文的教學安排,主要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熟讀課文和學習並理解前三章;第二課時學習並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課時學習並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説課內容即針對第二課時而設計。由温故知新導入,然後通過朗讀、翻譯、點撥、理解小結等環節學習四至八章,再板書總結,最後做題學以致用。在設計中突出學生主動的合作探究,充分讓學生活起來,注重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字詞的教學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強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前三章,下面我檢查一下大家學習的情況。(出示)

1、填空

《論語》是記錄________的一部書,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時期__國的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家,___家。

2、解釋下面的詞語。

不亦説乎?説: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君子: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逾:矩:

3、翻譯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學一開始通過温故知新,瞭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從而做好對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指導。

(二)學習理解

【朗讀】

點明學生讀這五章。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讀熟文章,便於後邊的學習。

【翻譯】

1、學生自由翻譯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四至八章,不會的標註出來。

這一環節設計訓練學生獨立翻譯的能力。

2、小組合作討論不會翻譯的詞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不會的字詞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點撥】

提問學生後,老師對於學生翻譯中存在的字詞句進行點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老師的點撥強調重點,解決難點。

【理解】

同學們,熟悉了這幾章大意後,下面我們從幾個問題來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這則告訴我們孔子認為怎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互動1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則告訴我們怎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互動3題)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仍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這則語錄中,孔子讚美顏回有怎樣的品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運用什麼修辭?孔子的這番話告訴我們什麼?(互動2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解決這些問題理解這五章內容。

【小結】

結合板書小結。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總結本節課學習了的學習方法、求知態度和修身做人。

(三)學以致用

1、做感受1題(1)、(2);

2、做感受3題(1)、(2)。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學生做練習來檢查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情況。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二章教學案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重點)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難點)

3.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時安排】3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不亦説(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不逾矩(yú)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一簞食(dān)好之者(hào)曲肱而枕之(gōng)博學而篤志(dǔ)

(2)看註釋,查工具書,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時習(時常地複習)不亦説乎(通“悦”愉快)愠(生氣,發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吾十有五(“有”通“又”)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指獨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五十知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而耳順(能聽得進不同意見)不逾(越過,超過)矩(規矩,規範)温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

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人不堪其憂(忍受)知之(指學問和事業)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飯(吃飯)疏食飲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

於(對,對於)我如浮雲必有我師焉(於此,在其中)擇其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逝(流逝)者如斯(這,指河水)夫,不捨(捨棄)晝夜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漢)

博學而篤(忠實,堅守)志,仁(仁德)在其中

3.整體感知:

查找資料,説説你所知道的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也可以説説你所知道的有關《論語》的故事。

【預習檢測】小組檢測:“預習導學”2。小組評分

【課堂探究】

1.根據課下注釋,用現代漢語口頭翻譯課文。

2.與小組同學一起找出哪些句子講的是有關學習方法的;哪些講的是學習態度的;又有哪些是講品德修養的。分別在書中做標記。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品德(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愠;為人謀而不忠乎……;

3.課文中哪句話給你的感受最深,抄在下面。

【隨堂檢測】

1.比一比,看誰課文背得又準又快。

2.完成課後練習二,將答案寫在課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課後練習四,寫一段不少於80字的自己的體會。

【佈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熟記下列名言,並試着在寫作中運用。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標籤: 論語 説課稿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4rg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