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桃花源記》説課稿

《桃花源記》説課稿

桃花源記》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桃花源記》説課稿

《桃花源記》是課程標準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課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這一課在本冊中也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古代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瞭解,更增加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從而做到文道統一,這也是教材設計本課的意圖所在。

二.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並背誦一些篇目。根據這些要求,再聯繫當今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改中的體現以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①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②疏通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③根據書上對挑花美景的描寫,結合平時學習的描寫方法,説(寫)一段話。

由於是八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古文的基礎又薄,從而對文言文的認知基礎及理解遷徒能力較差,所以我確定①②為重點目標,第③為難點目標。

三、教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但是又“貴在得法”。無論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應面對學生在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運用,不能死搬公式,從而不利於優化課堂教學,不利於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1.點撥質疑法:這是我採用的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法。通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2.講讀法:包括詞彙、解説,課文講解,朗讀訓練,簡述大意,背誦等。

3.電化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錄音機、投影儀,直觀形象而又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c

四、教學程序:

在整個教學中,應以優化課堂過程為指導,貫穿素質教育,結合我區語文讀寫結合訓練,着重於“雙基”落實,充分體現“四個意識”。

(一)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一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開頭的。

1·請一位學生解釋一下,“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其他同學聽。

2·教師鼓勵性評價後,順勢讓其説出出處,由此引入課題。

(二)解題

這一步驟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題目中“源”以便不要説寫成“園”。然後瞭解作家生平,及本課的出處,為下面學習本課打下基礎,具體設計如下:

1、板書標題:桃花源記,教師強調一下“源”與“園”區別,引起學生重視。

2·學生看註解①,簡單瞭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況,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言,學生可作適當勾劃,以便今後利於複習。

(三)朗讀課文

古文應該突出多讀,教師應把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還在於教師的指導。

1·聽錄音,學生的注意正音、節奏感,並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2.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

①節奏合理,讀出對社感。②語句流暢,發音正確。

(四)疏通課文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地學習,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應儘可能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髮揮主體性的同時,注意起到一個良好的主導作用。為此設計如下:

1.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詞句。

2·勾劃難點,互相討論,或向老師提問。(如有學生提問,下面的步驟可簡化些。如無,則就顯得重要了。

3.教師提示(放投影片)。

4.學生按記敍文六要素,簡述課文c

(五)學生朗讀並背誦第一段。

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起反饋矯正作用,另一方面是為過渡到下一個目標作準備。

1。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第一段。

(六)聽説訓練

通過對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寫,讓學生明確此段所使用的描寫方法,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描寫方法,學寫(説)一段話。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讀寫結合。讓學生有遷移能力,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我設計如下:

1。選兩則材料,用投影儀顯示出來,教師分析其描寫方法。

2.學生根據上面的提示學寫(説)一段話。

七、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説課稿2

【説教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新課標註重學生閲讀淺顯文言的能力,這篇課文正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與鞏固,為今後的文言學習大有幫助。

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學生應在文章的學習中,體會到文言註釋的重要性。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熟讀成誦;能夠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藉助課文註釋,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養想象力、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彙,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説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並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藉助工具書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和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藴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説教法】

為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我將適時採用點撥、提問、評價的教學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與同學與老師對話,指導學生通過品讀,分組討論來關注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使教學手段更加直觀、形象,我將運用多媒體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

【説學法】

陶行知先生的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在學法上,我將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法指導,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為基礎,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朗讀法讀懂課文,用圈點勾畫法來分析難點,用討論法來學習文章重點,從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認識、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會以“美”為突破口,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開展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學生,激起學習的興趣,這樣更利於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疏通文意。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通過聽範讀錄音、自由朗讀、齊讀等方式,更好的進入情境,同時對學生的朗讀在字音、句讀方面提出要求,並指導語調、節奏等。

2、學生自由閲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疏通文意。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若仍不懂,則提交全班一同解決,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瞭解文章線索,通過這幾遍的讀,學生能夠總結出文章的線索,即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三段,啟發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進入桃花源後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

接着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結合文本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創造性的描繪。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再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這樣學生既發現了“美”,又創造了“美”。

在學生講述之後,我將進一步提問: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激發學生的熱情,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接下來,便進入了拓展延伸的環節。我會提出問題: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存在嗎?作者為何會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

學生展開討論,自主發言,從而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時,還能將鍛鍊學生的理解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做補充,充分體現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佈置作業

新課改提倡開放性的作業,因此針對本節課我預留了以下兩個作業。

1、學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文章。

2、拓展閲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瞭解陶淵明。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説課稿3

第一、 分析教材。

1. 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語文初二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藴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今天把它作為一節複習課來上是希望讓學生能對文言知識進行再積累、再鞏固的同時學會一些複習文言文的方法,這對今後的文言文學習都大有裨益。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 理清本文的線索,把握課文內容。

(2) 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歸納文言現象

(3) 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3. 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 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這節課主要採用問題導引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於已經學過的文言文,學生對於文中的字、詞、句子以及課文的內容,都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放開手讓學生去識記字詞句子的解釋和翻譯的同時,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並互相補充、完善。老師略起指導性作用。從而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對於課文內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採取問題導引法,使學生在問題中閲讀,閲讀中思考,努力讓學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組織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2) 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瞭解內容、歸納整理、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課具體的教法有:

一、激發興趣法。文言文的複習課相對比較枯燥,所以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於是我在複習課文之初先回顧課文的線索和主要內容,以便幫助學習儘快進入課文。緊接着面向全體學生檢查課文背誦,以喚起學生的整體感知,同時採取男女生背誦接力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比如對文言現象的整理過程,學生討論歸納交流心得,老師就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並對學生展示的討論成果給予肯定性評價。師生共同營造平等交流的氣氛。就極大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分組討論歸納文言現象並上講台整理這一環節的設置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合作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做一回小老師,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快樂和成就感。

三、問題引導法。是指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重難點。本文中對於主旨的理解與把握是難點。因此我採用問題引導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其優美、祥和的特點,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將二者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陶淵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從而理解作者寄託於此的社會理想。這樣引導可以避免學生生硬機械的背誦主旨,而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把握。在此環節中,讓學生看圖描述畫面內容,而後在文中找出對應的原話,其目的是努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為了讓學生對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也是為了讓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其寫作能力,從而設置了“寫出你心中理想的家鄉”一個環節,希望通過這一環節拉近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積極上進的人,進而完成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第四、 板書:(力爭新、實、精 )

桃花源記 :

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

情節發展:發現桃源—訪問桃源—再尋桃源

寄託的理想: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嚮往。

《桃花源記》説課稿4

一、説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是重點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的大意,瞭解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的主旨,這裏我要講的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幾點:

(1)理清結構。

(2)品味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説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説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閲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 誦讀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課堂導入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温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三)賞讀課文、品説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説:“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敍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的美,不要拘限於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2、 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

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此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採訪,以“你快樂嗎?”採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後再採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説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麼“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四)評説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有批判地閲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景,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六)佈置作業

有人説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説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説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由於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教師導:誦讀感知 分步品讀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説,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

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

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學生回答之後,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學生講述之後,進一步追問:這裏的統治者是誰?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裏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着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約6分鐘)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繫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薰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約5分鐘)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

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

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 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藴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約2分鐘)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説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説,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説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自然美 :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人

桃 間

源 樂

社會美 : 和平恬靜 怡然自樂 園

《桃花源記》説課稿6

一、説教材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內容:作者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了一定的社會理想。

教材特色:語言淺顯易懂,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審美情趣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培養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重難點:

【重點】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

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2、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三、説學情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應該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思維的獨立性有所發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點撥法。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學法:誦讀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計劃用多媒體課件1課時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五、説教學過程

我將從情境導入,檢查預習,譯讀品味,體驗欣賞,拓展延伸,總結全文,佈置作業等環節進行教學。

(一)設置情境導入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教師以一幅桃花源圖片配上輕音樂,在這其中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四季風景如畫,當春天桃花盛開時,人們在田間自由的耕種,老人和小孩悠閒自在地生活着,這個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文中去領略一番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麗的圖片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預習檢查

新課標指出:“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同時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簡介作者。教師先檢查學生對陶淵明的瞭解情況,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從課下註解瞭解到陶淵明的部分知識,顯然這些知識還不夠,教師出示課件上的知識並引領學生去了解。

2、全班齊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瞭解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情況。如果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糾正字音、節奏、情感的環節。

3、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教師講明自讀要求。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班級,對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揚,以期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

4、展示朗讀成果。教師請幾位學生讀課文,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字音、節奏、情感。並安排教師師範朗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5、再次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1、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閲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

2、將字音的教學放在朗讀中,符合學生接受新知的規律。

3、教師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示範朗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譯讀品味

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複習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和信達雅要求。

2、同桌互譯全文。教師先提出要求:用鉛筆圈下較難的字詞或句子,然後學生對照課下註解一人一句翻譯全文,教師在此巡視全班掌握學生翻譯的情況,並相應答疑。

3、全班交流疑難點。

4、教師出示檢測題。

【設計意圖】

1、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並能嘗試着用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2、通過檢測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四)體驗欣賞

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有趣的情境——穿越時空連線,讓學生扮演記者和漁人、桃花源村人對話,在這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教師記錄並用多媒體呈現出來。

2、問題有:

(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尚如何?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為什麼?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教師補充寫作背景並組織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符合新課標的閲讀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我們今天的社會便出現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導遊,你怎樣向遊客介紹桃花源呢?寫出你的導遊詞。

(六)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桃花源,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老師希望每位同學能樹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設計意圖】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七)佈置作業

1、必做題:背誦全文

2、選做題:用自己的話敍述文中的故事,並説給父母聽。

3、拓展題:預習24課《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繫。

【設計意圖】

作業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説板書設計

七、説教學反思

1、對於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備課時主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對照課下註解自行朗讀課文、疏解課文。通過朗讀展示,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充分遵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二主”作用。

2、創設情境,時空連線讓學生與文中人對話,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作業設計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我的説課完畢,感謝各位聆聽。

《桃花源記》説課稿7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記》是初中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體裁不同,有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

教學目的: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聯繫實際,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積累文言詞語對照課文註解獨立完成課文翻譯;誦讀課文並背誦。

教學重點:進行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培養並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欣賞及探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誦讀、啟發、欣賞、探究。

(二)、説教法 。

1、主要運用誦讀、啟發、讀書指導及欣賞、探究法,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2、對文言文的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啟發,才有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

3讀書指導是對朗讀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討性題目,可運用探究法,同時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思維。

(三)、説學法 。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合作討論。

朗讀法: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反覆朗讀,也可為下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小組合作討論: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説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律,安排導入——朗讀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賞析、研讀——知識拓展延伸——教師總結、佈置作業等幾個環節。

1、導入並題解。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自從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後,桃源仙境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祕。今天我們就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

叫兩、三個學生書寫課題。

分析: 源 、 園

“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裏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祕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後不要書寫錯了。

2、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齊讀,掌握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複述故事並口頭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

一學生讀,讀後點評。

4、賞析及探究問題 。

聽錄音朗誦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讓同學到文中尋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並説説是什麼美?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生活美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開想象與聯想用一組句式整齊的句子描繪桃源人的生活環境及社會風尚。

如:這裏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麼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嚮往呢?

探究桃源人舉家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的原因?

由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

要求:朗讀是應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如“乃大驚”,“皆歎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源人為什麼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戰亂連年的年代,優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結合前面的寫作背景分析)

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麼?

(同學可通過讀課文最後兩段來了解)

暗示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個故事?

5、教師總結並佈置作業 。

師小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託,美好的願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後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了。

作業背誦全文。

6、知識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繪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後讓同學隨着音樂朗讀課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説課板書:

景色美 戰亂

生活美 沒有 壓迫

人情美 剝削

《桃花源記》説課稿8

一、説教學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強,虛構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美圖,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憧憬,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説教材定位

1、説《課標》的要求:《課標》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説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讀、合作探究,理解課文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析,培養想象能力、整體感知能力。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説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對文言常識有了一些積累,藉助於工具書和語境學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與現在生活相隔甚遠,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課時界限,《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將其確定為:

教學重點: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據線索人物,複述故事。

教學難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三、説教法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學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審美入文;

利用漢語言文字特點導入,小角度切入課文,有利於檢查預習,引起回憶並有效進入課程學習。圖片激發想象,詞語引起聯想,有利於審美入文,契合本課時重難點突破。

(二)朗讀入境,合作感知;

朗讀有利於鋪墊,合作有利於發揮學生積極性,高效解決詞句理解問題。

(三)讀議反饋,有效鞏固;

反饋是檢查,更是鞏固和強化,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是必要的,有利於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兩個大問題的設計符合建構主義理念和分層教學原則。

(四)快速瀏覽,複述故事;

複述也是為了掌握和理解,實現反饋詞句意義之後的更高層次的強化,這符合認知心理學規律。我們之所以記住部分,是因為我們記住了整體。

(五)朗讀入情,表演誦讀;

為了突破難點,必須使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覆螺旋昇華,品足美感。與下一環節桃源消失,形成鮮明對比,激發學生強烈認知衝突。

(六)設疑結課,繪圖展示。

課堂延伸,有利於鞏固所學,併為第二課時做足鋪墊。

五、説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有着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機械分析易使本來意藴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簡明地利用了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介入文本,用充滿詩意的畫面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首先讓學生由詞到景,由景入境,彷彿身臨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愜意;接着弄懂文意,以複述為抓手,進一步讓學生説內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後,通過開放性的“先放後收”策略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審美層次有所提升。第一課時的界限因此清楚,又為第二課時深入探究主旨意藴做好了充分的鋪墊,整個解讀過程,充分藉助註釋和語境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由小組到全班,共同討論解決;並通過多種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課堂有內在的邏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om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