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錢學森》説課稿

《錢學森》説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錢學森》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錢學森》説課稿

《錢學森》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身份人的愛國之情。讓學生感受愛國報國的赤子深情。

《錢學森》一課記敍了我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以及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發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時刻刻不忘記祖國的高尚情懷。學習本文,是要讓學生們受到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的薰陶。

2、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體會錢學森愛國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體會錢學森愛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學法:

課文是按照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組織材料的。明線是時間順序,作者從錢學森1935年留學美國到1955年迴歸祖國這段經歷。暗線是貫穿全文的錢學森眷戀祖國的深情,文中錢學森的兩句話是全文的關鍵句。抓住這兩根線索,就理清了課文的結構層次和情感變化。

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錢學森“熱愛祖國”這一個特點,展開了整堂課的教學。閲讀教學要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大膽想象。這種想象不是搞“無土栽培”“無根培植”,而是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積極思考,並在討論交流中,使情感和認識都得到昇華。課一開始,我就帶領學生回憶課文,讓學生對錢學森的熱愛祖國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接着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錢學森是一個具有愛國的思想呢?讓學生劃一劃、讀一讀、想一想,並把體會到的用簡潔的語句做批註,學生與文本進行了一次對話。學生閲讀文本之後,我並不急於讓學生起來交流,而是讓學生把找到的句子讀給同桌聽,並説説自己的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闡述他們對於文本的理解,使得他們的體會得到了互濟,思維得到了拓展。在此基礎之上,再請學生起來集體交流,此時學生的回答顯得充實許多,交流也流暢得多。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積極當好組織引導者的角色。

比如在學習錢學森所説的:“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多做點事。”時,我先讓學生讀出錢學森的愛國之情,然後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去理解,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句話的?由於這一句話是體現錢學森愛國精神的重點,因此,我又設計了一個填空習題:錢學森寧願放棄( ),也不願放棄( )。他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 )。幫助學生進一步去體會錢學森的那顆心繫祖國的赤子之心。在這樣一步一步的引導下,學生也是一次比一次讀得到位,體會得深刻。

又比如,在教學另一句錢學森所説的話:“我們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於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這句話的理解,我同樣也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去理解,談體會,在這裏還設計了一個想象練習:如果你是那位留學生,你聽了錢學森的話你會怎麼想?這個問題的創設,不僅是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留學生態度的轉變也更能體現出錢學森這一顆拳拳報國之心的強烈。沒有直接點明,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薰陶。

此外,我還通過抓住美國海軍高級將領的話中“五個師”和“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這兩個點作為“楔子”,直接深入文本的深層,與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五個師”到底有多少人?我用具體數字作了形象的説明,在他準備回國到真正回國的過程中錢學森到底遭到了哪些阻撓,課外資料的蒐集再一次使學生對於錢學森堅持回國的心產生了碰撞。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看課本上的插圖並想像,“現在,滿懷壯志的錢學森乘着輪船回家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國,想到自己即將踏上熱愛的故土時,他是多麼激動啊!那他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了錢學森的濃濃的愛國之情。在此基礎上,我又説:“他那濃濃的愛國熱情和拳拳的報國壯志深深鼓舞了我們。此時此刻,你想説些什麼?”學生在表達對錢學森的愛國之情的欽佩之情的同時,其實是與錢學森走得更近了。

《錢學森》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身份人的愛國之情。讓學生感受愛國報國的赤子深情。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以及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課文的語言簡潔、樸素。

2、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體會錢學森愛國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體會錢學森愛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學法:

(一)從預習入手

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有一種成功教學經驗就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是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是學生自學以後不懂的內容。”這正是建立在學生有效的課前預習基礎之上的。這篇課文語言樸實,生字詞較簡單。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不是難點。所以,課前,我佈置學生充分預習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標好小節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並蒐集有關錢學森的資料。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就可以提前完成部分學習任務,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課堂上我就以檢查預習為主,無需在這些相關問題上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了。

(二)抓重點品悟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觀其人,聽其言。錢學森的兩段話是全文的關鍵句。教學中如果抓住這兩段話,通過研讀人物語言讓學生感悟到錢學森濃濃的愛國情懷,就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

因此,在出示這兩段話後,我重在引領學生通過思考——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些話的;體會——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誦讀——感情朗讀,讀出錢學森此時的心聲,讀出他對祖國滿腔的愛;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生還不能進入文本情境時,可層層鋪墊,慢慢蓄勢,比如在學習錢學森所説的第一段話時:“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多做點事。”時,我先讓學生讀出錢學森的愛國之情,然後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去理解,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句話的?通過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想象當時中美生活、待遇、科研條件的差異,讓學生對比感知錢學森當時所處環境的優越與回國後處境艱難,並通過教師的引讀,從而激起學生對錢學森發自內心的'敬佩,真切體會錢學森的那顆一心為國的赤子之心。

在教學另一句錢學森所説的話:“我們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於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這句話的理解,我同樣也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去理解,談體會,在這裏還設計了一個想象練習:如果你是那位留學生,你是否支持錢學森的決定,你認為他回國值不值得?這個問題的創設,旨在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尊重了學生在閲讀中的獨特體驗,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薰陶。當然這個環節,學生的回答還遠沒有我想象中的深刻。

在此基礎上,反覆的引導學生品讀錢學森説的話,利用歌曲昇華,人物的形象就凸現於眼前。

因為,今年我剛教六年級,一時角色難以轉換,對教材,對學生,對課堂的把握還有許多不足,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錢學森》説課稿3

一堂課就是人生中40分鐘的生命歷程,就是一幅“教師、學生、文本”不同言語生命互動交流的整體的鮮活圖景。“好的課堂應當是言語和情感共生的課堂,要讓學生能夠從言語中品讀,從言語中悟情,讓學生情感的閘門不斷開啟,讓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點燃。”言意兼得理應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錢學森》是一篇情感性和故事性很強的文章,如把握不好,很容易上成思品課、故事課,甚至是煽情課。作為六年級的學生,我們該教給他們些什麼?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備課時我認真研讀文本,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一、與文本對話,理清寫作思路;與人物對話,受到情感薰陶。

六年級的學生,我們應該在平時的課堂中給予一些寫作的指導。《錢學森》是一篇寫事記人的文章,作者的文路非常清晰,比如全文圍繞兩條主線展開,就是錢學森的熱愛祖國和才華出眾,當然以熱愛祖國為主線;又如倒敍手法的運用(這一點在第一課時解決);再如錢學森歸國前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概括出他面臨的三次考驗,以及在考驗面前所持的態度。這樣解讀文本,不僅使整個教學流程板塊清晰,其實也是滲透了一些行文技巧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人物內心,感受人物的愛國情懷,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努力做到在品詞析句中感悟真情,在個性朗讀中傾吐真情,在語言訓練中表達真情。

二、在品讀中理解語言,在概括中發展語言,在拓展中積累語言,在抒寫中訓練語言。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這就是要給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技能技巧。“語文不是個萬能筐,什麼都可往裏裝。”語文課要儘量減少非語文的環節,避免語文文字本體的失落或淡化,紮紮實實地讓學生理解語言、品嚐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1、品讀。品味語言,不是單純地分析語言的表面特徵,而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指出文章用語行文的精妙,在特定的語境中,着重體會文本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獨特感等。如:“最得意和最得力”、“絕不能”,再如第四小節中的“終於”、“應當”等,我都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而且大多采取默讀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靜思默想中理解文本的語言。

2、概括。高年級學生理應把概括能力的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了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如三次考驗的概括,三次態度的概括等,就是讓學生在概括中發展自己的語言。

3、積累。這堂課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拓展點,即孟子的名言和頒獎詞。前者是在學生自己概括提煉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進行拓展,讓學生積累名言警句,同時也感悟到語言的凝練;後者則是在學習文本後對比出示,讓學生領悟另一種文體的寫法,同樣也是突出了語言的凝練,讓學生不僅感悟,而且積累了語言。

4、抒寫。在情感體驗達到高潮,讀寫結合,把學生的真實情感自然傾訴。而這傾訴也不是單純的想説什麼就説什麼,同樣也是讓學生把自己最想説的一句話寫下來,實際上也是讓學生學習用凝練的語言進行表達,訓練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雖然在設計教學時我努力追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融合,力求得意又得言,但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由於本人的課堂駕馭能力有限,預設與生成的不相融合,所制訂的教學目標不能很好地在課堂上得以體現,也許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呈現。所以,我想今天這堂課,作為一個案例呈現在大家眼前,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不吝指教,謝謝!

標籤: 錢學森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j47y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