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探索鹼的性質説課稿

探索鹼的性質説課稿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探索鹼的性質》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教學過程等來介紹我的教學設計

探索鹼的性質説課稿

1、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浙教版《科學》九年級上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第4節“常見的鹼”,本節分為2個課時,我講的是第1課時,本課時的主要內容為:鹼的共性研究。在本章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會進行化學變化以及酸的性質,這為鹼的性質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同時,也為之後深入探究鹼的其他性質奠定了基礎。

2、學情分析:

九(5)的學生基礎較好,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加之引導可以自己進行探索研究。學生的這些特點為本節課的教法學法提供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認知領域:瞭解鹼的分類,及可溶性鹼和難溶性鹼的共性。

(2)、技能領域:繼續練習試管和滴管進行物質(溶液)性質試驗的操作。

(3)、情感領域: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鹼(可溶性和難溶性)的共性。

5、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和探究式實驗等方法,為學生的能力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6、教學過程:

關於什麼是鹼在第2節物質的酸鹼性中已經講解,所以本節課沒有重點強調。那麼本節課是通過書寫化學式的開篇,通過該過程一是檢驗學生是否能夠正確書寫化學式,二是讓考查學生是否能夠判斷物質溶解性,並讓學生通過圈的方式找出鹼,同時清楚鹼可分為可溶性鹼和難溶性鹼。然後讓學生書寫可溶性鹼的電離方程式,從而説出鹼具有共性和個性的原因。為本節課研究鹼的共性拉開序幕,説明鹼的個性下節課學習。

整堂課我共設計了6個活動,前4個活動是可溶性鹼的共性,後兩個活動是難溶性鹼的共性。活動的設計有的是學生實驗(活動1、4和5),有的是回顧(活動2和3),有的是教師講解和拓展(活動6和拓展),每個活動後都有悟得,這些悟得為學生的歸納總結提供了藍本,也為學生鋪設了清晰的思路。

在活動4結束後,設計了一個觀察、討論和交流的步驟,主要是讓學生觀察找出不同溶液的試劑瓶塞是不同的,從而知道其原因,另外也拓展到二氧化硅也是酸性氧化物,可以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所以盛放氫氧化鈉溶液的瓶塞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膠塞或木塞。在這裏,可能會有同學問道:“那麼瓶塞不能用玻璃,盛放氫氧化鈉溶液的的試劑瓶怎麼可以用玻璃呢?”教師一筆帶過解釋就可——普通玻璃含有Na2SiO3 、CaSiO3、少量SiO2成分,氫氧化鈉能與玻璃表面的SiO2反應生成很少量的Na2SiO3 ,Na2SiO3的`水溶液俗稱水玻璃,是一種建築粘膠,粘性很強,因此盛放氫氧化鈉的玻璃瓶不能用玻璃塞,生成的少量Na2SiO3會把瓶子和蓋子粘住打不開,應用橡膠塞.對於一般的實驗,盛放氫氧化鈉的試劑瓶可以用玻璃的,因為反應的量很少.對於高精度的分析實驗,是不能用玻璃瓶盛放,用聚乙烯瓶盛放.

活動3我設計了二氧化碳的檢驗和吸收的方程式書寫,同時通過介紹讓學生自己試着書寫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方程式,然後用給學生一個思考:一氧化碳能夠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這裏面我是想強調與鹼反應的嚴格意義上是酸性氧化物,什麼是酸性氧化物,進而讓學生釐清非金屬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聯繫等。

對於活動5,我是在活動4的基礎上去完成,充分利用了活動4中生成的難溶性鹼。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把儘可能多的時間、講解和實驗操作等留給學生。

這堂課前我沒有進行磨課,可能會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缺陷,希望大家能夠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

標籤: 探索 説課稿 性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kok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