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模板合集4篇

【精華】説課稿模板合集4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説課稿模板合集4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專家、評委,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3月第4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第六課《投資理財的選擇》第一框《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的教學內容。

今天的説課分三大部分:一是教學分析、二是教學預設、三是教學小結。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1) 本框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一框內容,是第六課的開篇,從整個教材知識內容的邏輯安排角度看,它是繼企業和勞動者生產、經營活動後的緊 跟的一項活動——投資活動(金融領域內的活動)之一,是完整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它又是其它投資活動的起點。因此本框內容的設置,具有承上啟 下的作用。

(2)教材內容所含知識點的分析。本框內容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兩大塊:其是儲蓄存款的知識,包括含義、利息收入及計算、儲蓄存款的種類及各自的優點和不足、人們儲蓄存款的目的等。其二是商業銀行的知識,包括含義、地位、基本業務等。

(3)教材內容所含的能力培養點:分析比較的能力(儲蓄存款不同種類間區別、商業銀行不同業務間的區分)、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學會投資理財選擇不同的儲蓄存款類型)。

(4)教材內容所含的思想教育點:儲蓄存款利國利民、合作雙贏觀念教育。

2.學生分析

(1)知識角度:高一學生對儲蓄存款、商業銀行等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本部分內容教學有一定的基礎。但一般只停留在感性基礎上,具有零碎性。因此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相對完整地、理性地認識和掌握重要的經濟學知識。

(2) 能力角度:有不少學生直接從事過與商業銀行有關的行為,甚至有少量學生直接參與過一些投資行為。因此有一定的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基礎。但同樣僅僅停留於直 觀的自發階段,而缺乏自覺性。因此教師的責任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較為理性地參與經濟行為,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3.教師自身分析

教師本身對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的知識掌握的比學生多,有參與一定的經濟行為,所本框內容的教學相對來説較容易。但對商業銀行的具體業務操作要求與流程不太清楚,所以上課前最好先向有關銀行工作人員瞭解。

二、教學預設

1.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結合上述對教材、學生等情況的分析,確定下述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主要有理解儲蓄存款的含義、種類,明確存款利息的計算和儲蓄存款的目的,區分不同儲蓄存款種類的優點和不足。理解商業銀行的含義,明確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

(2)能力目標。主要有能夠區分、辨別不同儲蓄存款類型、能夠區分商業銀行不同業務,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學會選擇不同的儲蓄存款類型,能夠結合商業銀行的業務,學會初步的投資理財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主要是樹立儲蓄存款利國利民的思想觀念、形成經濟行為合作雙贏的觀念。

2.教學重點

本框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培養學生選擇儲蓄存款類型的能力。

理由有: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新課程所倡導和實施的教學理念,也是素質教育的宗旨所在、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教學領域中的貫徹體現。同時這也是對高一學生原有認知和行為基礎上的提高和引領,符合“最近發展區”這一教學理論。

3.教學難點

本框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形成儲蓄存款利國利民和合作雙贏的觀念。商業銀行三大基本業務間的區分和相互間的聯繫。

理由是:《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本身的性質決定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學生對此生活經驗少,不易理解。現實生活中銀行業務種類多,特別是新業務不斷出現,干擾和影響對基本業務的理解。

4.教學思路的預設

(1)教學時採用的知識邏輯(思路)。由於本框內容教材設置的知識點分兩大塊,互相獨立,點多面廣且散,學生不易系統地掌握,所以我作了以下的處理:即以發生在居民個人和商業銀行間的經濟行為為主線,將各主要知識點有機統一在一個體系中。具體如下圖示:

(2)教學時採用的生活邏輯(思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從中引導學生獲取新的知識,然後以新的知識為指導,回到生活實際,來分析和解決一些具體的新的問題。即源於生活經驗——提升生活經驗形成理性認識——迴歸生活實際,解決新的問題。

5.教學方法

主要方法是一例多境、問題教學、多種形式的探究教學等。

理由:首先,現代教學論認為,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生活實際情境。只有在對實例情境的認識和分析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才能真正發展能力。

其次,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的實施要有實踐性和開放性,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第三,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有下述規定: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和把握重要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敏鋭洞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四,現代學習理論,特別是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都強調在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中形成知識、提升能力。

6.具體教學過程的展開

依據學生學習知識的自然過程,本框教學內容的展開大體分為四大環節:導入、展開、深入和總結。

(1)教學導入環節

師: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張某大學畢業後到A公司上班,每月工資收入5000元。半年後,張某除了滿足生活需求外,還省下10000元。

問題一:作為勞動者的張某,他依法享有了哪些權利?(複習舊知識)

問題二:如果你是張某,説説如何處置好這省下來的10000元?(引入新知識)

生:從不同的生活經驗、生活偏好出發,提出各種方案。

師:對學生不同觀點進行簡單地分析,並適時作出引導,引向投資理財。

(2)教學展開環節

展開環節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圍繞存款行為展開,第二部分圍繞貸款行為展開,第三部分圍繞結算等經濟行為展開。

第一部分的展開:(依據儲蓄存款、吸收存款等知識來設置問題展開教學)

師情境擴展一:如果張某將10000元人民幣存入銀行,請同學們思考下列新的問題:

問題三:張某這一行為屬於什麼行為?他這樣做有什麼益處?(學習和理解儲蓄存款的含義和目的)

問題四:如果你是張某,請問你會選擇哪個儲蓄機構?為什麼?(學習不同儲蓄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的知識,包括含義、開展吸收存款業務的重要性)

問題五:在選擇儲蓄機構後,你會選擇哪一種類型?為什麼?(掌握辨別不同類型儲蓄存款的優點和缺點,學會利息的計算方法,並培養分析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學生:依據問題,逐一展開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形成一定的答案。

師: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組織並記錄好好相對完整的知識。

第二部分的展開(依據申請貸款、發放貸款等知識設置問題展開教學)

師情境擴展二:張某工作一年後,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小轎車。但身邊只有20000元人民幣的結餘。

問題六:如果你是張某,你將如何如何夢想?

生:會從各自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各種不同的想法:向朋友借、向父母要、打多份工掙、向銀行貸款等。

師:簡單分析學生各種答案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轉向申請銀行貸款。

問題七:如果張某決定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請問應該申請哪種類型?為什麼?

問題八:商業銀行會貸款給他嗎?為什麼?如果張某貸款成功後,他應注意什麼問題?

生:依據問題,思考、討論,得到初步的答案。

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適時引導,讓學生確定相對完整的答案。

第三部分的展開(依據結算等經濟行為設置問題展開教學)

師情境擴展三:幾年以後,張某擔該公司的部門銷售經理。他成功地將一批價值100萬元的產品賣給了外省的B公司。

問題九:張某是否應自到B公司提取現金?

生:由開户銀行幫助進行結算

師情境擴展四:經過多年的奮鬥,張某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存款,但為買房,他還得努力多掙錢。

問題十:請你幫忙,通過商業銀行,他還可以選擇哪些投資方式來取得更多的收入?

生:購買各種債券、買賣外匯、保險、基金、黃金等。

師:總結,商業銀行的結算及其它業務。並適當地啟發其它一些投資行為,為下一框教學打下基礎。

(3)教學深入環節

在學習了存款儲蓄、商業銀行業務等知識後,教師在原來情境的基礎上,設置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無論是知識、能力還是思想觀點,都有新的提高。

師情境擴展五:張某與商業銀行之間形成了密切關係:儲蓄存款與吸收存款、申請貸款與發放貸款、享用服務與提供服務等。

問題十一:張某與商業銀行間,究竟是誰是得利者?

生:分析、思考、討論,得出初步結論。

教師總結: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個人收益與生活水平提高,結論是互利雙贏,共同推進國家、企業、個人的發展。

(4)教學總結環節

師:根據成功教學策略的要求,將教學情境整理放置一起,引導學生歸納出:儲蓄存款的知識、商業銀行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板書結構體系,如下圖所示。同時樹立起利國利民、合作雙贏的觀念。

三、教學反思

本框內容的教學設計,最大的亮點在於對教材知識進行大膽地處理,將原本分割的兩塊知識,依據生活經驗的實際加以整合,讓學生立足真實的生活來體驗、學習知識,感受知識的價值。

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設置的小問題顯得多了一些。如何精煉是一值得探討的問題。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是文化藝術方面的,要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語句。

二、教學目標

坐在劇場,你現場觀看來自西北漢子的腰鼓,也許都無法用語言來清晰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可讀了本篇文章後,卻發現作者成功地為我們描述了現場的氣氛:有畫面,有聲音,有動作,有神情,有思想。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所以學習本文最重要的是學到作者的以下幾點:

(一) 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西北特有的藝術奇葩:

運用比喻,使看不到、聽不到的舞蹈動作、音樂聲音,以熟悉的形式呈現於我們眼前;

運用排比,使那茂騰騰的舞動後生如在眼前,使那充滿生命力的鼓聲猶在耳邊;

運用短句,使語言變得鏗鏘有力,使文章要表達的強大的生命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二) 通過對文章語言的把握,體會文章中呈現的陽剛之氣,感受生命的律動。

(三) 通過對全文的把握瞭解文章要表達的內容。

真正體會到本文的語言美,對教學目標的其他兩點也自然而然可以把握住。

三、教學重點

1、利用多媒體教學,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2、自主學習,師生互動,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四、教學難點

理解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及運用。

五、學情分析

針對我校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的特點,使用分組研討式教學,或完全依靠學生自己的探究來達到教學目標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仍是不可或缺的。

六、教學過程

本課內容豐富,需2—3個課時才能完成。

第一課時(40分鐘)

第一步:(5—10分鐘)

欣賞“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對其有個直觀的印象,看完後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觀看安塞腰鼓時的感受。

第二步:(10—15分鐘)

閲讀這篇課文處理陌生字詞,並同時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場景。讓學生來描述,看完文章後在他腦中形成怎樣的畫面,可以藉助課本中的原句,同學間相互補充説明。對比,與自己剛才對“安塞腰鼓”的描述哪個更好?

第三步:(10—15分鐘)

教師範讀課文,注意文中的短句的鏗鏘和排比的激昂,把文中的“茂騰騰”的氣勢讀出來,把“後生”如日中天,光輝耀眼,沸騰的生命激情讀出來,同時還有文章中展示的西北人的強大的力量讀出來。再找學生多次練習、誦讀。

第二課時(40分鐘)主要是師生互動,共同探討。

第一步:(10—15分鐘)

再閲讀文章,分清結構層次,並同時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作者是用直白的語言來描述那些場景的嗎?還是使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運用了哪些修辭?在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再思考使用這些修辭有什麼好處呢?)

第二步:(10—15分鐘)

通過對本文語言的把握,讓學生了解到了文中所呈現的陽剛之美。這節課就由學生來討論、思考:陽剛之美體現在什麼方面?文章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第三步:(5—10分鐘)

通過前面一系列對文章的把握,可以試着讓學生來發表對全文主旨的把握。最後老師做結(這篇散文通過對安塞腰鼓的場面的描寫,歌頌了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於詩意中追求永恆的精神力量的安塞腰鼓,已成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的象徵,它是高原生命的火烈頌歌,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

七、總結昇華,佈置作業

(一)學生總結:説説自己的收穫。

(二)教師總結:提出要求,佈置作業。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課《説聲謝謝》。

一、説教材

本節課與上一課緊密相連,也可以作為第二課的延伸,以及進一步持續性地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和行為。教材中通過模擬表演、生活反思和調查等,使學生認識到哪些時候應該向為自己服務的人表示感謝。同時,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換位,突出向提供服務的人表示感謝的意義及表示感謝的更多方式。在調查活動中學生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知道當接受了別人為自己提供的服務或幫助後,要表示感謝。

2、能力目標:養成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初步滲透愛的教育。知道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懂得對勞動者的尊重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感謝,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勞動,調查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接受別人的感謝後的心情,瞭解生活中人們對別人表示感謝和尊重的方式。

三、 重、難點

懂得向對自己提供服務或幫助自己的人説謝謝的意義,並養成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

尊重他人不僅是説聲“謝謝”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勞動。

四、 説學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根據本單元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落實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引領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實踐、反思、模擬表演,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這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內容。課上通過模擬表演、調查彙報等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

五、教學理念

本單元重點對學生進行認識社會的教育,同時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本課更在前兩節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從而為學生走向社會服務。課上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通過回憶、表演等方式完成教學,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童話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在故事中設置懸念,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得課題在學生的思考中很自然的引出。

師:同學們喜歡童話故事嗎?(喜歡)那我們就一起去到童話的世界裏轉一轉吧!(師講故事)

師:小豬忘了什麼?(説謝謝)

師:為什麼?(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師:讓我們一起去告訴小豬吧!(板書:課題-----説聲謝謝)

(二) 活動明理

師:小豬沒有説聲“謝謝”就跑掉了,那麼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像小豬一樣呢?你會説謝謝嗎?你在什麼時候對誰説過“謝謝”?

1、回憶生活中的“謝謝” (學生回憶並講述)

師:大家説的好,我們除了得到別人幫助後説聲謝謝外,還要像同學們所説的,接受別人為我們提供服務後也應該説聲謝謝。

老師適時引導總結板書:服務 幫助——需要謝謝

一聲“謝謝“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這個環節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充分調動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的”謝謝‘的關注,為後面做鋪墊。

2、 教師採訪學生:當你為別人做了事別人向你説聲謝謝後,你是什麼感受?最好舉個例子説一説。

這個環節我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繫,為學生創設學習和活動情境,讓他們在活動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經驗,獲得內心體驗。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製作感謝卡,表達謝意

學生們真實的情感在美麗的卡片上盡情揮灑,表達出了感人的謝意。同時,學生在美術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這張卡片上體現出來,促進了學科的整合。

4、看小品:三年級同學去給負責學校環境衞生的張老師送感謝卡,卻把吃剩的食品袋扔在剛剛清掃過的甬路上。

師:看了他們的故事,你有什麼想法?一起交流一下吧!

老師適時引導總結板書 尊重 理解——學會謝謝

這個環節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個發生在學生們身邊的小故事,引發思考,給學生們一個正確的導向,讓他們知道究竟應該怎樣尊重人,體現出《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這一理念。同時,也為突破難點服務。

師小結:是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當我們得到別人幫助或接受他人的服務後都應該説聲謝謝,除此之外,我們還應尊重他們。尊重他人不僅是口頭上的説聲謝謝,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用自己的行動尊重他們的勞動。

(三) 延伸

同學們,可愛的小豬和你們一樣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因為有重要的事情,所以才出現童話故事中的鏡頭,你能為小豬設計一個完美的童話結局嗎?試試吧!你一定行。

學生在為小豬設計結局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

(四)總結

同學們,我們共同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品德課並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這與你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所以老師要謝謝你們。

(“老師,我們也謝謝你”,當學生能認識到這一點時,教師 要充分表揚孩子們對老師的尊重和理解苛,充分表揚他們已經開始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説聲謝謝

幫助、服務——需要謝謝

尊重、理解——學會謝謝

説課稿 篇4

今天 ,我所上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標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五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三首《長相思》一詞。這篇課文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詞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2、並通過對比了解這首詞在表達上與前兩首詩有什麼不同。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多種方法感知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新課前,首先佈置學生預習,藉助註釋理解詞意,同時通過資料瞭解作者。在教學新課前以複習《秋思》一詩導入。為了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用學習詩的方法,知詩人、曉詩題、學詩意檢測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題目《長相思》不難理解,一代而過,在知作者上,讓學生簡介作者,納蘭性德(1655-1685)30歲,清代詞人,字容若,滿州人,少聰明讀書過目不忘,繼承滿人習武,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詣,文學成就與詞為最,現存349首。不錯,肯定學生對作者的簡介,學生的資料來源於他們手上的課外輔導書。接着讓在學習上自覺性較強的學生來説説他們是怎樣理解這首詞的。我猜想,學生肯定會受以前塞外作戰詩的影響,説出作者在外征戰多年,十分想家。果然不出我所料,當我提問學生是怎樣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時,學生的回答和我想象的是一樣的,我沒有及時去對他們回答進行評價,只是微笑着對他説,你是怎樣知道作者是外出打仗的呢,學生自信地説,我是從課文插圖上看到一個身穿盔甲的士兵、從文中千帳燈中知道在外安營紮寨得知。不錯,你在學習上善於觀察、思考。這時,我緊接着問,同學們還有其他答案嗎?學生不語,説明都認可這一答案。

這時,我告訴學生,這首詞寫的不是在外征戰,而是什麼呢?大家想知道它的寫作背景嗎?給予學生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渴望。想知道,我們還得從知作者中去尋找答案。剛才你們對作者的簡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教師為大家補充另外的一部分,納蘭性德是康熙時期大學士明珠的長子,這一身份,説明作者生於豪門世家,書香門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作者三歲學畫畫,四歲學騎馬,納蘭性德從小聰穎,有過目不忘的本領,17歲入太學讀書,22歲參加進士考試中二甲第七名,後被康熙提拔為貼身衞士,但這位有着顯赫地位的才子僅活了30歲。由於優越的家世和特殊的地位,作者有很多話不敢正言直説,只能通過纏綿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也許是導致作者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這首詞寫於作者27歲那年的二月二十三日,作者跟隨康熙出山海關到長白山祭祀祖仙。出關時,冰雪末消,由於長期生處宮中,享受着天倫的生活,而出關後,自然條件惡劣,引起作者對家鄉的想念。因而有感而發,提筆作下這首詞。這時,提問學生這是一首詞是描寫出徵作戰嗎?顯然回答是否定的,而是祭拜。

我深知簡介作者時,多有時2-3分鐘,但我覺得用得值,因為,這2-3分鐘為後面理解詞意作了鋪墊。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同時,採用了學生的理解和教師的講解進行對比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加深了學生的映象。

在教學中,把整首詞板書於黑板上,通過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分組讀、點名讀等形式,使學生把整首詞讀通順、讀流利,讀出韻味,讓學生在讀中生情、讀中感悟,進一步體會作者要表達了情感。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在教學中,向學生簡要説説古詩與詞的區加別,由於詞不像詩那樣在形式上要求字數相等、對仗工整。所以,詞又叫長短句,這中強調,解決了作業上的一個題。在理解詞意時,讓學生結合註釋和對單個字理解。如程:路程;帳:帳篷;更:舊時一夜有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故園:故鄉。通過幫扶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了這首詞的大概意思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晚,千餘座帳篷裏都亮起了燈。入夜,又是颳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着,不禁思念起家鄉,因為故鄉寧靜、温暖是聽不到這些聲音的。通過理解,學生知道了這首詞的上闋是敍事、寫景;下闋是寫景敍事,從整首詞來看,作者採用了寫景、敍事融為一體的表達方式來體現自己的思鄉之情。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詞意,體會詞人思鄉之情,除了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外,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範讀,邊聽想象將士們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在外安營紮寨。夜晚,在風雪聲中醒來難以入眠的情景,通過你想到了嗎?你看到了嗎?這些提問,加劇學生的想象,這種看似無形的想象在學生的腦海裏卻是有形的記憶。由於作者從小在宮廷長大,從沒吃過苦,受過罪,在想象中讓學生接合看過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來想象作者如果此時在宮中正享受着怎樣的待遇。學生會説:有人更衣;有人蓋被子;有人在生火;有父母噓寒問暖等。這樣的對比想象,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在天寒地凍的關外是如何的思鄉家鄉。同時也和開篇的導入起到了前後呼應。

激興地導入,拓展地想象,在學生理解詞意上幫助很大。從而為學生理解性背誦課為打下基礎。通過課堂檢測部分學生能在教學完後背下這首詞。

雖然,我自我感覺這一課我採用多種方式教學,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部分學生還是沒能理解所講內容,同時,我結合我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採取了應試教育的方式,把詞的大概意思寫了出了,幫助部分學困生理解詞意。我深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標籤: 精華 説課稿 模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3xl42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