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探討文言文課文複習模式

探討文言文課文複習模式

高三複習的時候,各學校大多有一個複習高一高二文言文的階段。用什麼樣的課堂模式複習文言課文,才能使複習更高效呢?這是擺在所有高三老師面前的一個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閲讀和實踐,就高三文言文複習模式談談自己的看法。

探討文言文課文複習模式

一、他山之石

我在網上搜文言文複習模式,發現這方面的文章很少,可能是人們覺得這裏面可供發揮的餘地很小吧。儘管如此,有兩篇文章還是值得一提。

一篇文章是以《伶官傳序》為閲讀材料的《高考文言文複習》,該文中提到的課堂模式中的環節如下:①複習文學常識→②誦讀全文,學生互相質疑→③學生做習題(主要是字詞及翻譯題)→④講評→⑤把握文意→⑥鑑賞評價→⑦佈置作業。應該説,這樣的複習課中,各方面的要素都比較齊全。但是,這樣的複習課怎麼看怎麼覺得像一節新授課,也就是説,課堂的容量太大。我敢斷定,在高三的家常課教學中,很少有人願意這麼上。問題出在⑤把握文意環節和⑥鑑賞評價環節上,這兩個環節佔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雖然作者的本意是訓練學生對文意的綜合考察能力,但是選這麼一篇學生熟知內容的文章,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因為,如果學生熟悉了文章內容,對文意的綜合理解就基本不成問題,此處訓練價值不大。複習文言文,應該把重點放在多而碎的文言知識點上,而不宜像講新授課那樣複習文意。

另一篇是沈國全老師的《觀課與隨感(4):文言複習課引發的思考》。沈老師在文中介紹了幾種他聽課時遇到的文言文複習課模式。這些模式大多以涵蓋了課文知識點的講義或練習為載體,讓學生或課前做,或課堂上做,然後教師在課堂上評講,評講完也就基本宣告複習課結束。這種模式風行許多學校,特點是高效實用,能讓學生迅速地通過做題和做題後的背誦記住應該記住的知識點;缺點是脱離具體的文本,略顯枯燥,知識點的記憶能否長留腦中值得懷疑。沈老師最後介紹了自己的文言文複習方略,他的課堂模式是讀讀講講議議背背。這種模式由於是隨文講解,所以學生也並不感到枯燥,從而克服了上面幾種模式中的弊病。但我認為,只是一遍遍地讓學生在課文中記憶知識點,而不去做一些相應的課內習題,似乎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二、我校的模式和改進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挺不錯的`高中,我們高三從五年前開始集全組的智慧,探索文言文複習模式。經過五年的摸索,我們基本形成了以下這個行之有效的模式:

課堂開始,教師帶領學生複習上節課的知識,此環節約佔3分鐘;其次,學生讀背課文中的註釋,此環節用時約20分鐘;然後,教師強調重要的課下注釋,並引導講解課下沒有註釋但又非常重要的課文知識點(實詞、虛詞),此環節用時約10-12分鐘;最後,學生互相提問。下課時,教師發給學生一張關於本課的課內練習,15-20分鐘的題量,可以讓學生課下做,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做,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反饋課堂所複習的知識。

我們這個複習課模式,一方面不至於太枯燥,因為它也是隨文講解;另一方面用練習題進行了強化反饋。實踐證明,效果極好。但是,任何一種模式用的時間長了,難免會給人單調的感覺。今年,我再次複習高三文言文時,決定對它進行一些改進。

我先後找了三批學生進行調查,每一批都含有不同層次的學生。三批學生雖然對文言文複習課看法略有不同,但是有兩點是他們不約而同提到的:一點是教師引導講解重點字詞可以放在學生讀背之前,因為如果能這樣,則學生讀背起來,對於重點知識會更明確;另一點是可以在課堂補充幾個課外翻譯。於是,我對以前的文言文複習模式進行了改進。

下面,我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談一下我現在的複習模式。一上課,我用3分鐘的時間回顧上節課的內容。然後,每一段請一個學生講解沒有註釋的重點字詞句式,教師補充總結,此環節用時約8分鐘左右。重點字詞句式梳理完畢,學生開始讀書,看讀課下的重要註釋,讀課下注釋沒有但教師補充出來的註釋,讀課後的一詞多義題,這一階段用時約20分鐘;看完後,為了鞏固記憶,教師讓學生每兩人組成問友,互相提問剛才看的知識,此階段用時約3分鐘。在學生讀書、互相提問的23分鐘內,教師已在黑板上寫上了關於以所有義項的習題和幾個課外翻譯。最後,教師讓學生看黑板快速解決這個文言虛詞,解決後學生翻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鼈為民以其弟子蘭為令尹這兩個句子,以活用以為的用法和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課堂結束後,教師仍然發給學生一張關於本課的課內練習,以強化反饋課堂所複習的知識。

這個複習模式吸取了學生的意見,先講字詞讓學生心中有了重點,總結虛詞以讓學生在複習中逐步掌握高考要求的18個虛詞,課外翻譯又在活學活用中培養了學生的翻譯和遷移能力。實踐證明,這樣的複習模式是科學有效的。

但是,我改進後的模式仍然難以完全避免枯燥的現象,如何讓文言文複習課增添一絲亮色呢?是不是在每節課上增加一個(時間關係,也只能是一個)課文內容方面的最具衝擊力的問題呢?我正在思索中,也希望能引來同行的探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kov2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