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經 >

詩經《國風·鄭風·揚之水》原文賞析

詩經《國風·鄭風·揚之水》原文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國風·鄭風·揚之水》原文賞析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國風·鄭風·揚之水》原文賞析

【作品簡介】

揚之水,《詩經·鄭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鄭地漢族民歌。全詩二章,每章六句。此詩運用了有較確定藴含的興詞,表現含蓄而耐人尋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與整體上的四言相搭配,節奏感強,又帶有口語的韻味,顯得十分誠摯,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原文】

鄭風·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楚。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無信人之言,人實誑女。

揚之水,不流束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激揚的流水喲,不能漂走成捆的荊條。我孃家缺少兄弟來撐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別人的閒話,別人騙你總有花招。

激揚的流水喲,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孃家缺少兄弟來關懷,只有我二人相依相愛。不要信別人的閒話,別人實在不可信賴。

註釋

①揚:激揚。一説悠揚。

②楚:荊條。

③鮮(xiǎn 顯):缺少。

④言:流言。

⑤誑(kuáng):欺騙。

⑥信:誠信、可靠。自走來走去的樣子。

⑤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

【作品鑑賞】

此詩主題或以為“閔(憫)無臣”(《毛詩序》),或以為“淫者相謂”(朱熹《詩集傳》),或以為“將與妻別,臨行勸勉之詞”(聞一多《風詩類鈔》),或以為“兄弟相規”(劉沅《詩經恆解》),但都根據不足。細味詩情,乃是一個婦女對丈夫訴説的口氣。古時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納妾,又因做官、經商等常離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禮教上對婦女的貞節則看得很重。如果丈夫聽到關於妻子的什麼閒言碎語,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對妻子也很喜愛,那麼此時他將會感到非常苦惱。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妻子對誤聽流言蜚語的丈夫所作的誠摯的表白。

《詩經》中的興詞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關係。如《王風·揚之水》三章分別以“揚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來起興,表現在外服役者對妻子的懷念;《唐風·綢繆》寫新婚,三章分別以“綢繆束薪”、“綢繆束芻”、“綢繆束楚”起興;《周南·漢廣》寫女子出嫁二章分別以“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翹翹錯薪,言刈其蔞”起興。看來,“束楚”、“束薪”所藴含的意義是説,男女結為夫妻,等於將二人的命運捆在了一起。所以説,《鄭風·揚之水》只能是寫夫妻關係的。

此詩主題同《陳風·防有鵲巢》相近。彼雲:“誰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誰誆騙我的美人,令我十分憂傷)。只是《防有鵲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壞,而此詩所反映只是男子聽到一些風言風語,妻子勸慰他,説明並無其事。如果將這兩首詩看作是一對夫婦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別所作,則是很有意思的。

此詩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為孃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會中作為一個婦女,已經是一個弱者,孃家又力量單薄,則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雖然因為美貌會引起很多人的愛慕,但她自己知道: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終身伴侶。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卻出於嫉妒或包藏什麼禍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語,使他們平靜的生活出現了波瀾。然而正是在這個波瀾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純潔的內心和真誠的情感。

【作品創作背景】

關於《鄭風·揚之水》的創作背景,《毛詩序》認為:“《揚之水》,閔(憫)無臣也。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而朱熹《詩集傳》以為是“淫者相謂”之辭,聞一多《風詩類鈔》以為是“將與妻別,臨行勸勉之詞”,還有人認為是“兄弟相規”,告誡親人團結互信的篇章。而根據詩意,此詩乃是一個婦女對丈夫訴説的口氣。古時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納妾,又因做官、經商等常離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禮教上對婦女的貞節則看得很重。如果丈夫聽到關於妻子的什麼閒言碎語,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對妻子也很喜愛,那麼此時他將會感到非常苦惱。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妻子對誤聽流言蜚語的丈夫所作的誠摯的表白。

【作品起源】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上分為《賦》《比》《興》。《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説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説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起點,對中國的文學傳統和民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詩經》其英譯對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較大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jing/e2e4n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