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汶上行散文

汶上行散文

汶上,山東省境內隸屬於濟寧市管轄的一座普通縣城。沒去汶上之前,我對它幾乎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它曾經擁有怎樣悠久和厚重的歷史,當然對它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興趣。這次同事的女兒在婚禮後專程安排我們由濟寧去遊覽汶上,才讓我對這座看似普通的小城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汶上行散文

汶上境內大約在15000年之前,就是我們華夏祖先繁衍生息之地。這裏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遺址,其中在汶上發掘的北辛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羣遺址,據今都有約一萬至一萬五千年久遠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汶上在殷商時稱厥國,周時稱中都邑,金泰和八年(1208年),因地處汶水之北(上)才改名作汶上。置身於汶上你可能會發現,汶上有些單位直到今天還沿用着“中都”的名稱,譬如“中都博物館”、“中都網”、“中都廣場”、“中都社區”、“中都大街”、“中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汶上的文化很有特色,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於公元前501年初宰中都,在這裏施政、設講堂,治理地方。這裏至今仍留有孔廟、孔子講堂、孔子溝、夫子履、中都故邑碑,故而汶上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稱號。

汶上境內分佈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遺址均屬於東夷文化範疇。上古時傳説的與黃帝大戰於阪泉、涿鹿之野,後被擒殺、身首異處的蚩尤就是東夷部落的首領。

現汶上南旺鎮西南十餘里,還可見高大的“蚩尤冢”和立於冢前的“蚩尤祠”碑。

開鑿於隋,盛於元明清,連接我國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的京杭大運河流經汶上,其中南旺段為大運河的水脊咽喉。這裏有始建於明初、後又不斷擴展重修的“南旺分水龍王廟”建築羣。南旺分水龍王廟及對面運河大堤土山上的望湖亭、蜀山寺建築與周圍的荷花、蘆葦等湖光山色構成了汶上獨特的運河文化。

佛教文化自西漢傳入中國後,到南北朝時期開始傳入汶上。唐朝時,汶上已經成為北方的佛教聖地,縣境內有寺院數十處。汶上縣內至今還有十餘個以佛寺命名的村莊。始建於盛唐,原稱昭空寺的寶相寺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寺院,寺院內有遠近聞名的太子靈蹤塔,塔宮內藏有佛祖釋迦摩尼佛牙舍利。寶相寺毀於抗戰戰火中,唯太子靈蹤塔倖存。1994年,寶相寺又重建。苗姐的女兒英子這次安排我們遊覽汶上,主要也是奔寶相寺和太子靈蹤塔而來的。

説到汶上文化,有一個人的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據史料考證,李白曾經在濟寧(原稱任城)太白樓居住過23年——當然濟寧現在的太白樓早已經不是那時的太白樓。在濟寧居住時,李白曾與當時的孔巢父、韓淮、裴政、張書明、陶沔並稱“竹溪六逸”,在徂徠山竹溪隱居;後來又從濟寧奉詔入京為供奉翰林。李白還曾經與杜甫一起在濟寧交遊,使二人的友誼達到頂峯。

李白在濟寧生活期間,曾經漫遊過中都,也就是現在的汶上,並留下了《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魯中都東樓醉起作》、《早秋贈裴十七仲堪》、《別中都明府兄》、《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於逆旅見贈》等詩五首。其中《別中都明府兄》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詩中這樣寫道:“吾兄詩酒繼陶君,試宰中都天下聞。東樓喜奉連枝會,南陌愁為落葉分。城隅淥水明秋月,海上青山隔暮雲。取醉不辭留夜月,燕行中斷惜離羣。”既讚美了明府兄如陶淵明一樣詩酒治理縣政的業績,也極寫了他們之間的惜別之情。

乘坐主人安排的轎車,我們一行8人早飯後出濟寧市區,上105國道後北行,直奔汶上。車向前行駛了一會兒,聽説前方正在修路,無法通過,司機只又好調轉車頭南行,然後向西再折向北繞行。原來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因為繞行耽誤了時間,一個半小時後我們才來到汶上環城南路與中都大街交叉路口。

司機在路口不遠處停下車來。下車後,首先映入我們眼底的是中都大街路口東側的佛文化景觀牆。景觀牆是一個巨大的圓柱體與略帶弧狀的長方形牆體相接的建築。圓柱體正中是一尊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銅佛像,佛像兩側有幾副佛教對聯和佛語,長方形牆體上鐫刻着佛經

景觀牆前是休閒廣場,如茵的綠草間,有步道穿行於其中。廣場東南方向,在一個清澈無痕的水池中有一個巨大的乳白色蓮花石雕,蓮花雕刻得非常精美,頗得蓮的意韻。蓮花雕刻向東是一個放生池,此時池水中於綠色的荷葉襯托下,有幾朵睡蓮正在綻放,花朵呈粉白相間顏色,淡雅而不俗。

與中都大街路口東側的佛文化景觀牆相對,路西是儒文化景觀牆。景觀牆由數塊立式長方體石板構成,每個長方體間的縫隙都很窄,從遠處望去,酷似古時的書簡。最東側的長方體石板上刻着“人傑地靈”四個金色楷書大字,第二塊石板上是一個孔子雙手交叉於胸前的立式銅像。後面幾塊長方形板面上有孔子生平及初宰中都(汶上)的介紹,亦有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論語》內容片斷

中都大街路口兩側的佛文化景觀牆和儒文化景觀牆,向人們充分展示了汶上文化的特點,現在已經成為汶上特色文化旅遊的窗口和宣傳汶上文化旅遊的城市名片。也是遊人和汶上居民觀光、娛樂、休閒、怡情的場所。

在文化景觀牆前逗留了一會兒,我們一行人又上車沿中都大街向北,至聖澤大街路口處折向西行,來到寶相寺路口。寶相寺路是一條步行街,起點處兩側是建築精美的古典樓宇,中間有一片荷池。池上有石拱橋名曰“忍辱橋”,池邊垂柳絲絛倒掛,水草、修竹簇擁。由於已是秋日,池間已不見了荷花,只有零星一些或綠或黃的荷葉殘片。

沿池西的人行步道一路北行,前面是一個水面寬闊的人工湖。湖南岸有雕刻着荷花圖案的漢白玉圍欄;東岸綠樹掩映中是長長的人行道,中間隱約可見一高高拱起的單孔石橋;湖西曲折漢白玉迴廊的盡處水面上有一古樸的木製涼亭。

古典風格的樓宇,荷池、垂柳、水草、修竹、石拱橋,雕花圍欄、漢白玉迴廊、寬闊的人工湖面,寶相寺步行路起點至人工湖一段可謂是風光秀美而清幽。但美中不足的是無論是荷池還是寬闊的人工湖面,都與濟寧所見的運河有幾分相似:那就是水面上散發着一股淡淡的臭味。我想這很可能是水體不流動或流動過緩的緣故,古人常説的“流水不腐,户樞不蠹”,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沿西側曲折迴廊行至涼亭後向西上岸,在湖邊奇石、岸雕、修剪成不同形狀的花草樹木間迤邐穿行,我們來到了人工湖北、寶相寺前寬闊的階梯平台式廣場上。廣場兩側各有三間對稱的斗拱飛檐流利瓦式古典樓宇建築,玉柱半環的廣場正中是一尊銀白色的高大的立式觀音雕像。

對稱式樓宇中間稍高大,兩側較矮小。牆體粧成白色,門窗和樑柱飾成硃紅色網格狀。樓宇建築在高出廣場地面的平台上,四周玉石圍欄環繞,二樓亦裝飾有雕花欄杆。半環廣場的八根玉柱雕刻精美,東西各四根,玉柱上端雕有金色的四首獅獸。高大的觀音雕像立於蓮花寶座之上,衣襬呈風動狀,左手託一寶瓶,右手拇指和食指間捏一綠樹枝,頭映金色光環,神態慈祥自若。

觀音雕像後,廣場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座雕花石牌坊,石坊的每根立柱上都有佛聯。東、西兩側的石坊為三門四柱式,北側通往寶相寺的石坊是五門六柱式,正中有“天開聖境”四個金色行書大字。門柱均為下方上圓,樑上刻有祥雲和龍鳳圖案。

寶相寺步行路整體佈局凸顯了汶上佛教文化的特點:荷池、忍辱橋、雕有荷花圖案的圍欄、人工湖、廣場上四首獅獸石柱、觀音雕像、刻有佛聯的石牌坊、還有兩側古典樓宇式建築,都與寶相寺的寺院文化氛圍十分契合。

從“天開聖境”石坊向北,走過一段草木葱翠、花吐芬芳、兩側漢白玉雕欄夾道的石板路,寶相寺恢宏的門樓建築赫然矗立在面前。紅門、紅柱,黃色琉璃瓦覆頂的兩層飛檐間掛一金色雕邊匾額,上書“大寶相寺”四個大字。中間兩個門柱上是一副對聯:“北朝最初名勝,東土第一道場”,極寫了大寶相寺聲名遠播,名動四方。

走進大寶相寺院內,迎面一座高大的建築即是供奉彌勒佛的“天王殿”,天王殿匾額亦高懸於兩層飛檐間,殿門兩側對聯為“常願誰修增勝景,庶朝饒益富黎民”。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二層塔樓建築,東側是鐘樓,西側是鼓樓。

天王殿後是寶相寺最宏偉的建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建築亦屬雙層飛檐式佛殿建築,座落在十數級階梯之上。大殿四周環以漢白玉雕欄,雕欄向內是硃紅立柱支撐的環廊和大殿主體建築。殿前正中六根立柱上寫有三副佛聯,其中殿門兩側的佛聯是“大德慈悲覺路弘開三千世界,金剛靈慧法輪廣澤八百梵音”。大殿正中供奉着佛祖釋迦摩尼金身塑像,殿內左右各有一排形態各異的金身佛像雕塑,殿後有觀音菩薩塑像。

出大雄寶殿,我們來到了殿後偏西的太子靈蹤塔前。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宋代,塔高41.74米,是青磚砌八角形十三層塔建築。塔外觀呈葫蘆狀,每層都砌有八面蓮花座,底層東、西、南三面砌有佛龕。1994年在修復受毀的塔基時,於地宮內出土了一批珍貴的佛教聖物,這其中包括佛祖釋迦摩尼的佛牙舍利、捧真身菩薩、銀菩薩等141件稀世文物。現佛牙舍利仍保存在地宮中,其他珍貴佛教聖物則珍藏在院內“中都博物館”中。

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摩尼的佛牙舍利共有四顆:天上一顆、海里一顆、斯里蘭卡一顆、中國一顆。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的這顆佛牙舍利,即是中國唯一的那顆釋迦摩尼佛牙舍利。出於對佛教聖物的尊重和好奇,我們一行八人也跟遊人一起走進塔下的地宮去參觀。

佛牙舍利被保存在地宮內一封閉的玻璃體中,藉助微弱的紅色光亮,我們看清了那顆如人的牙齒一樣形狀的佛教聖物。遊人被告知,為了防止聖物被強光損壞,地宮內禁止拍照。據説汶上相關部門正在對這顆佛牙舍利進行仿製,不久後,真正的佛牙舍利就會在地宮中被密封在避光的地方,屆時遊人看到的將是仿品。

説起這顆佛牙舍利的來歷及流轉,還頗有些傳奇色彩:據考證,唐天寶十年車奉朝(後取法名法界)隨團出使罽賓國,瞻禮佛牙後,於唐貞元六年攜佛牙舍利歸長安進獻皇帝。唐貞元十年在皇帝的主持下,佛牙舍利被供奉在大莊嚴寺。唐廣明元年莊嚴寺佛牙入蜀,後唐天成二年益州孟知祥獻佛牙至洛為明宗資壽。後晉天福三年可肇等送佛牙至汴,宋皇佑元年曹後將佛牙舍利奉安鹹平洪福寺塔。宋熙寧五年執政官將佛牙取入東府,後詔留大相國寺西塔。從此後,史書上不見了有關這顆佛祖佛牙舍利的記載。

直到1994年,佛牙舍利在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被髮掘,觀塔宮中的《瘞葬佛牙舍利記》鐫刻文字記載,佛牙舍利流轉的歷史才又銜接起來:宋熙寧六年,宗室趙世昌求佛牙舍利至中都(汶上),並建太子靈蹤塔,將佛牙舍利供奉於汶上寶相寺中。宋元豐四年寶相寺鐫刻《瘞葬佛牙舍利記》,宋政和二年寶相寺瘞葬佛牙舍利,直至1994年佛牙舍利被在太子靈蹤塔地宮中發現。

太子靈蹤塔旁樹木葱鬱茂盛,靠近塔身的樹木枝葉上系滿了祈求佛祖保佑的紅布條兒。求平安的,求生意興隆、發財的,求婚姻幸福、美滿的,很多遊人和善男信女們都堅信佛祖能顯靈,有求必應。

同事的女兒英子對佛很虔誠,對寶相寺的靈驗更是深信不疑。據她自己説,她有一次從汶上開車回濟寧,路況很好,車速也不快,連自己也弄不明白為什麼會突然在公路上開翻了車。翻車後自己竟然絲毫也沒受傷,車輛也只是稍擦出些痕跡。找人把車翻過來後,她沒有回濟寧,而是又折回汶上,到寶相寺上香,感謝佛祖暗中保佑。

離開太子靈蹤塔我們一行人向東,來到了院內不遠處的“中都博物館”。中都博物館是兩層雙飛檐琉璃瓦式古典建築,風格與“大雄寶殿”近似,漢白玉圍欄向內有硃紅立柱支撐的環廊。博物館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館內展出的主要是汶上歷代珍貴文物和太子靈蹤塔塔宮出土的佛教聖物。

其中歷代珍貴文物主要有1988年在汶上發掘的一萬年前“中石器時代”的各種細石器,汶上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和文殊碑刻。太子靈蹤塔塔宮出土的佛教聖物主要包括裝佛牙舍利用的金棺銀槨,捧真身菩薩、彌勒造像石和石匣,還有《瘞葬佛牙舍利記》鐫刻等。其中裝佛牙舍利用的金棺銀槨都不大,金棺是放在銀槨中的,更小一些,外觀與棺槨的形狀相同。

出東門和大寶相寺石坊,我們結束了在寶相寺的參觀遊覽。此時時間已經接近正午十二點鐘,我們一行人開始步行返回寶相寺路起點位置。苗姐的小女兒紅巖和兩位司機開始張落尋找飯店,安排我們一行人用午餐。

午餐過後,稍事休息,按原來的出行計劃,我們一行人又上車,準備到鄰近的梁山縣去登梁山。伴着轎車飛速向前行駛,我們又開始了下午的行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yx0d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