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千年傳承之儒學散文

千年傳承之儒學散文

初為人,不知善惡,故需學。人生開始之時猶如白紙,雖純淨無暇卻也是不通道理。百萬年前之人,隨慾望而行,無羞恥之感:百萬年後之人,知榮辱,辨善惡,此為學之力。孔門弟子子張曾言:“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故,學之一路,必先其善惡仁德為先。

千年傳承之儒學散文

孔子創立的儒學是以仁為核心,人格塑造提升與知識傳授講解結合的教育理念。孔子周遊列國教導弟子,先教導弟子如何做人,知善惡,懂禮儀。後教導弟子知識,通古今,明事理。《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此觀念與當今教育不謀而合,以仁義,是道德為基礎的教育。重點在於塑造每個人的獨特性格,根據每個人的自身天賦教導相應的知識。這也是現在人們常説的因材施教,在個人擅長的領域進行專一的教育,培養專業性人才,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光點。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力,做到人盡其力,物盡其用之境界。教育以育人為本,然後知理。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人性的慾望是極其可怕的,慾望可以使人喪失理智,稍有不慎就會墮落罪惡的深淵,淪為行屍走肉,而儒學則是教人向善,如何控制自身慾望;教導人們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重重的劃上一道道德的底線,在人們將要淪陷時給予警示,勸人回頭,而儒學的這種觀念也並非一家之談,墨、名、道等諸子百家亦有其相似之説。儒學千年以來去其糟泊留其精華,結合時代特點順應歷史潮流,從而形成了新一代儒學。但萬變不離其宗,仁義,道德始終是其不變的宗旨,正因為如此,在如此發達的新世紀儒學一樣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之理念同樣沿用到今,其意為讓學生在學習上一定要認真思考,在思考過後仍有疑惑時,再去給予啟發。老師一定要在學生思考過後再給與啟發,而過後再讓學生思考,從而獲得進一步的體會,這樣得到的知識才能記憶深刻,在問題上才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錯誤的答案也有其存在的意義。仲尼曾言吾日三省吾身,這何嘗不是在錯誤後的一種總結。犯錯並不可怕,人生在世就算是仲尼也避免不了,重要的是犯錯後的態度,故,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總之,儒學對於後世發展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雖然其中一些觀點可能不適合現在的環境,但我們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價值。儒學的教育觀念仍值得我們後世借鑑學習,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善惡為先,仁義,道德仍舊是這個社會的底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lrr03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