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手抄報 >

四年級科普手抄報

四年級科普手抄報

科普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一起來看看科普的手抄報,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四年級科普手抄報

一堂有趣的科學課

本學期開學不久時,科學課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有趣的科學課。

老師讓我們準備了兩節一號電池,一個小燈泡和一根電線。電線需事先把兩端包裹在外的塑料各去掉約3釐米左右的長度,露出裏面的金屬絲,一切準備就緒,我們開始做實驗。我按照老師講解的實驗步驟,先把一頭的金屬線繞在小燈泡下面的金屬部位,再把另一頭的金屬線壓在電池的負極,最後把繞好電線的小燈泡放在電池正極上。咦?小燈泡沒亮,怎麼回事?是電線中間斷了?不對,電線明明是完好無損的。是電池沒電了?不對,才買的新的呀!是小燈泡壞了?也不對,也是才買的,買時還檢查了是可以亮的呀!唉,小燈泡到底為什麼不亮呢?

我決定去看看其他同學是怎麼做的。我觀察了一小會,突然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連接點連錯了。找到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後,我又重新做實驗,這一次小燈泡亮了,我高興極了。接着,我又試着往電池上加一節電池,這時小燈泡變得更亮了。班上有同學也在嘗試着往電池上加電池,1節、2節……,結果加到第3節電池不久,意外發生了,小燈泡冒出一股藍煙,隨之飄來一小股焦臭味,閃爍幾下後,就再也不亮了!——小燈泡燒壞了,我們有點小小的緊張。這時,老師走過來告訴我們,這個小燈泡只能承受大概3伏的電壓,而一號電池每個電壓是1.5伏,3節一號電池串聯在一起,電壓為4.5伏,電池電壓超過了小燈泡能承受的範圍,所以小燈泡就會燒壞。

科學課讓我們通過親手實驗來明白生活中一些我們不明白的科學現象,讓我們學到新的科學與生活知識,並且還能鍛鍊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真是兩全其美,科學課真有趣!

四年級科普手抄報 第2張

科普作文

前幾天媽媽帶我去超市購物,我們買了飲料、零食,還有一袋雞蛋,在回家的路上媽媽讓我提着雞蛋,由於雞蛋太重,我就用一隻手把雞蛋提起來,另一隻手從下面託着。不一會到了家,媽媽問我雞蛋有沒有碎,我看了看雞蛋説:“中間的雞蛋碎了不少。”在路上我也沒有摔跤啊,怎麼雞蛋就碎了呢?於是我去問媽媽。媽媽反問我:“雞蛋是什麼形狀的?”“是橢圓形的。”我答道。我問媽媽:“這個和雞蛋破碎有什麼關係?”媽媽讓我拿兩個雞蛋把它們拼在一起,我拼了好長時間卻怎麼也拼不成功,最多也只能讓兩個雞蛋的蛋殼挨在一起,我問媽媽這是什麼意思,媽媽指着那兩個雞蛋的接觸點説:“雞蛋破碎的關鍵就在這個接觸點。”媽媽見我似懂非懂説:“雞蛋的接觸點有很多,雞蛋與雞蛋之間的接觸面積卻很小,雖然接觸面積很小,但承受的力卻很大,所以雞蛋就破碎了。隨後媽媽又讓我把一個雞蛋放在桌子上,讓我用筆尖來扎,沒用多大力氣就被扎穿了。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有許多的科學道理,等着我們去探索、學習!

四年級科普手抄報 第3張

科學普及

有了明確的公認的定義,才容易知道論述的基礎,才容易得到一致的結論。

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複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只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講科學,應該叫啟蒙教育,多用於在兒童還不知道基本科學驗證方法的時候,講述科學知識。這不適用於理論交鋒之時,此時主要講證據。學校的教材,才是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的標準的科普讀物。

由此定義出發,象時間簡史一類,沒有嚴格推理過程,盲目把一些“科學家”結論推給大眾的做法,不是科普,最多算做啟蒙,也就是給不知道相對論,或不理解相對論的人看的,而科普讀物,要象教材那樣,對每一個實驗論據,都要講清前提條件,預計結果,實驗結果,這才能讓讀者去驗證。

我們學校的教材是最常見的科普讀物。用這個科普的定義,才是可驗證,可重複的科學定義。“科學家”是沒有嚴格定義的,科普讀物也不需要科學家去寫!

有人這樣定義科普:“科學技術普及,是指採用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愛因斯坦就用這種方法“普及”他的相對論:“一個人坐在火爐旁五分鐘,他感覺象過了一個小時;一個男人與他喜歡的姑娘聊天,一個小時,他感覺過了五分鐘。所以説時間是相對的。”確實採用了公眾易於理解的説法,但這是錯誤的!科學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科學定義的時間,就是相對時間,否則就不是科學時間。科學精神,就是質疑一切的態度,不論話是誰説的,只有不出現例外情況,我們才承認它是科學的。這個定義,剛好與我定義的'啟蒙相近。參見百科詞條:啟蒙、啟蒙教育。

四年級科普手抄報 第4張

大型科普

中國的大型科普活動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覽、科技下鄉等。

科技活動周是中國重要的科普活動之一。2003年雖然遭受SARS疫情影響,但全國科技周活動仍如期在網上進行。主題是“依靠科學,戰勝非典”。

國家科技周的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全國各省市有關科普活動的機構都採取行動來宣傳科技,促進公眾與科學的對話。每年的科技周國家科普聯席會議都通過協商形成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各部門再來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主題為“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的200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於5月15-21日在全國展開。2004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重點宣傳科學發展觀、強調科技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服務、關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主要的活動包括在北京舉辦“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的大型主題展覽及大型科技遊園會、在河北西柏坡舉辦“科技富民”大型科普活動、在黑龍江舉行“振興東北,服務三農,科技列車龍江行”大型活動等。

科技周、科技月等綜合性科普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影響卻非常廣泛。通過定期舉辦大型科普活動,調動了科技人員進行科學傳播的積極性,推動了公眾對科技的學習和理解,擴大了社會影響。

同時,配合重大國際和國內節日,國家各科普有關單位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如國際氣象日、世界衞生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國際博物館日、全國植樹節、國家節能宣傳週等,各有關單位根據節日的情況,通過報紙、電台、電視、互聯網等宣傳輿論工具,以科普知識競賽、演講或大型文藝演出的方式來宣傳相應的科學知識。

面向農村的科普活動則更加強調實用技術的傳播。自1996年以來,各地在每年的春冬季節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先後組織了1000多萬科技人員下鄉,幫助農村幹部羣眾提高文化科技素質。

在這些活動中,都穿插着科普講座。據統計,僅在2002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系統就舉辦講座近9萬次,參加人數達到300多萬人次。

四年級科普手抄報 第5張

“由於政府部門對科普事業的重視和支持,現在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環境。”——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到過世界許多地方,在比較了中外科普工作的條件後,對中國的科普環境表示由衷的讚歎

“科普大篷車”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根據中國科普工作發展要求而研製生產的,目的在於向偏遠地區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宣傳、科學技術諮詢,舉辦科普展覽。

科普大篷車具有車載科學技術普及展品展示教育、展板宣傳教育、科學技術影視片播放教育、贈送科學技術普及資料書籍、流動科學技術普及宣傳舞台等五項功能,被譽為“流動的科學技術館”。

科普大篷車於2001年1月投入使用,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開展了大量科普活動,受到了農村居民的熱烈歡迎。2002年,“科普大篷車”在全國17個省、市、區行駛,在各地舉辦了約10萬場科普報告和講座,聽眾數千萬人次。

2002年,中國又推出了面向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科普列車”,主要開展科普展覽、報告會、講座、農業技術諮詢、醫療技術培訓、致富經驗傳授、科普電影放映等活動。

2002年5月以“傳播科學文明,服務老區人民”為主題的科普列車從北京出發,沿京九(北京—香港九龍)鐵路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四省的14個縣市開展宣傳服務活動。2002年10月,以“傳播科學文明,促進西部開發”為主題的科普列車則從北京駛向西北,為內蒙古、寧夏、甘肅等3個省、區鐵路沿線9個縣(旗、市)的各族人民提供服務。所到之處,廣受歡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shouchaobao/x74y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