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古詩鑑賞技巧

古詩鑑賞技巧

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古詩鑑賞技巧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着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點化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內容。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3、比喻就是平常説的“打比方”,即用具體的、熟知的、淺顯的事物作比,去説明或描寫抽象的、生疏的、深奧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象。古典詩歌運用比喻,在寫景狀物時能突出形象,強化對特定意境的渲染;議理抒情時能以生動的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如賀知章的《詠柳》巧妙而形象地將春風喻為剪刀,表現得自然有活力。

4、誇張為了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説話時有意將事實誇大或縮小,這種修辭手法就是誇張。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大量運用神話傳説和誇張的描寫,表現李憑的琴聲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

5、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採用這種手法可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黃庭堅的《清貧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手法,用兩個設問句領起前後兩片詞句,既抒寫覓春情切,又顯得結構綿密,構思新穎;又去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該詞運用設問、擬人的修辭把“春”和“黃鸝”人格化,愛春惜春之情溢於言表。

6、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藴含着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7、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悽苦、複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8、互文是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絃”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秦”、“漢”兼及“明月”和“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99k0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