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古詩仿寫技巧

古詩仿寫技巧

一、理論依據

古詩仿寫技巧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其短小精悍,語言凝練。一首詩,寥寥數十字,或抒發一種情懷,或講述一番道理,或描繪一種意境,或闡述一段歷史,堪稱一切文學文體的魁首。

關於古詩詞教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對各學段均提出要求:第一學段要“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由此可見,我們的古詩教學要多誦讀,讀出韻律美,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豐實學生語言文化積累。

二、模式介紹

基於以上思想的指導,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作了一些探索與嘗試,歸納出古詩教學的六步模式:激趣導入,解題質疑——初讀感知,讀出詩味——啟發想象,讀悟詩意——知人論世,明理悟情——熟讀成誦,吟出詩韻——拓展鏈接,温故知新。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認知事物的一般規律。

(一)激趣導入,解題質疑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首先要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學習慾望,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順利進行。教學導入時,可採用講故事、引用學過的詩、遊戲

等形式。如《漁歌子》教學伊始,引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典故,“姜太公直鈎垂釣,釣來周文王,推翻商紂”的情節,既讓學生興趣高漲,又順理成章地導入到同為“垂釣”的《漁歌子》的學習中去,更為而後理解“張志和直鈎垂釣,釣來一份悠閒”打下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古詩的內容短小精悍,題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統領全詩。因此,大多古詩教學都應從破題入手,即:引導學生找準題眼,弄清題目的意思。並根據學情引導質疑,引發深入學習的慾望。

(二)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古詩作為漢語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體,合轍押韻、旋律優美,讀起來節奏分明,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全無佶屈聱牙的感覺。古詩教學最根本的策略應該是“讀”,離開讀,古詩教學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關於“讀”,楊再隋教授曾提出“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落實到平時的教學中,這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認為,“讀”要順應學情,如同剝筍層層深入。初讀古詩時,應達到兩大要求:

1、字正腔圓,讀準讀通。

此環節須嚴抓正音,重視引導區分平翹舌音,邊鼻音,前後鼻音,要讀得字字準確,字字飽滿,字字響亮。

2、有板有眼,讀出節奏。

“停頓是朗誦的.靈魂”,古詩誦讀尤其重視朗讀的節奏。在學生讀準讀通詩詞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大體把握朗讀的停頓,滲透不同

格律詩的節拍規律。教學時採用劃停頓線,引導學生在有逗號的地方停頓長一些,劃停頓線的地方音斷氣不斷。

(三)  啟發想象,讀悟詩意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片段耐人尋味:“在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裏説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古詩中“口裏説不出來的意思”要通過“想象”,因為“想去竟是逼真的、有情有理的”。  古詩詞言簡義豐,用字凝練。教學中,要抓住詩詞中最能表達意境,傳遞情感的關鍵字、關鍵詞、關鍵句生髮開去,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在頭腦中一一浮現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豐富詞句的揣摩、品味,豐厚詞句的感性理解,再現逼真的情景,從而進入詩的意境。

(四)知人論世,明理悟情

“詩言志”,古詩文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教學一首詩詞,就是走近一位詩人,解讀一種生活,明白一番道理,闡釋一段歷史。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如果只拘泥於“就句論句”、“就詩論詩”,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就會流於疏淺。藉助相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經歷,把學生帶到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感受作者正面臨的環境,能加深對詩情的領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漁歌子》中的“不須歸”,如果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詩人被春光美景所陶醉而“不須歸”上,那很顯然是不夠的。適時補充介紹詞

人張志和此時的境遇:詞人張志和16歲時就曾得到皇帝的青睞,賜名“志和”。但個性耿直,看不慣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後因事被貶官。索性不做官,隱居太湖,過起了“扁舟垂釣”的生活,自稱“煙波釣徒”。學生很容易就能領會到詞人不僅醉心於美景,更是為了遠離朝堂、避開紛爭而“不須歸”。

(五)  熟讀成誦,吟出詩韻

在歷經品味古詩語言、理解詩意、體會詩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還古詩本來的性情,還古詩固有的味道。可以讓學生親歷在詩景詩情詩境中,物我相融,人我相融,當一回詩人,吟出古詩詞原有的韻味。其方法可多樣化,如:配樂讀、表演讀、比賽讀、對詩等形式。

如教學《漁歌子》一詞采用的對詩形式——引導學生理解了詩意,瞭解了作者的生平經歷後,教師出示了詩人張志和的哥哥張鬆齡寫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在師生角色表演對詩、情境對話中將詞人的情感作了比較巧妙的演繹,學生們入情入境,與老師配合默契,韻味十足,更是深究了“不須歸”的原因。

(六)  拓展鏈接,温故知新

古詩文流傳了許多經典名句,這些名句往往是作者“拈斷數莖須”。教學中,聯繫鏈接在題材或藝術風格上具有相關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詩句、名句,兩相鑑照,豐富意象,理解詩句,學法遷移,豐實語言積累。

又如《漁歌子》教學之末,引入同為“垂釣”題材的《江雪》一詩進行拓展閲讀。兩篇詩詞,兩個境界,兩種情感,在對比鑑賞兩首詩詞中的種種“不同”中最終落腳到相同的表達方式——借景抒情。這樣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實了學生的語言文化積累。

三、模式構建過程

這種古詩教學模式的構建成型經歷了“反思——嘗試——完善”的過程。一直以來,古詩教學都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因其時間和空間跨度大,離學生的生活久遠,學生理解起來一定的難度,很難體會古詩文特有的韻味、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中存在“費時低效”的現象,教師花大精力、大量時間講,學生毫無興趣。死記硬背,背過就忘。高效課堂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究竟該用一種怎樣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來取代現有的教學方式,讓古詩教學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於是,我們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嘗試着適合於不同風格、主題詩歌的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又嘗試着“異中求同”,從多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中提煉出能適合於不同風格、主題的通用的方式方法。並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在所在備課組中試講,修改。在一次次試講,反覆研討改進中,此教學模式日趨完善成型。

四、模式實施產生的效果

儘管我們的認識還比較粗淺,此模式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這種模式對於課堂教學的優化是不容質疑的。此模式在教學中實施以來,打破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識記、背誦”的枯燥乏味的傳統教。

標籤: 古詩 仿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op4g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