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秋夜曲_張仲素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秋夜曲_張仲素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秋夜曲

唐代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譯文

計時的漏壺在長夜裏響起“丁丁”的滴水聲,

天幕上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

暗處的秋蟲一整夜都在鳴叫着,

突然想起還沒有給出徵作戰的丈夫準備寒衣,此時千萬不要下霜。

註釋

丁丁:擬聲詞,形容漏水的聲音。

何:何其,多麼。

漫漫: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

暗蟲:暗處的秋蟲。

通夕:整晚,通宵。

響:鳴叫。

征衣:出征將士之衣,泛指軍服。

寄:寄送,寄達。

莫飛霜:千萬不要下霜。

賞析

這首七絕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開頭兩句中,分別連用了“丁丁”、“漫漫”兩個疊詞。前者形容漏水的聲音,後者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表面上描寫秋夜時間之長,實際上是為了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時間之長。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裏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着,數着,心裏着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着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隨着月光的露出,詩人又把筆轉到了對秋蟲的描寫。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極妙,它不僅透露了節氣正在變化,深秋即將來臨,對秋蟲帶來了威脅,冷得它們通宵哀鳴,同時也為末句的“莫飛霜”作了鋪墊。這裏的“暗蟲”雖然很難説是對戍夫的一種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號的'聲音,卻的確使這位少婦感到天氣涼了,聯想到了遠在邊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還很單薄,該趕快寄衣服給他了。所以末句才發出了“征衣未寄莫飛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創作背景

張仲素於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為武寧軍從事,在軍中親眼目睹邊關戰士征夫離人彼此之間思念離別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zx2e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