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王堯臣,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人”原文及譯文解析

“王堯臣,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人”原文及譯文解析

王堯臣,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人。舉進士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湖州。召試,改祕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會從父衝坐事,出堯臣知光州。父喪,服除,為三司度支判官,再遷右司諫。

郭皇后薨,議者歸罪內侍都知閻文應,堯臣請窮治左右侍醫者,不報。時上元節有司張燈堯臣俟乘輿出即上言後已復位號今方在殯不當遊幸帝為罷張燈。

陝西用兵,為體量安撫使。將行,請曰:“故事,使者所至,稱詔存問官吏將校,而不及於民。自元昊反,三年於今,關中之民凋弊為甚,請以詔勞來,仍諭以賊平蠲租賦二年。”仁宗從之。

初,曹瑋開山外地,置籠竿等四寨,募弓箭手,給田使耕戰自守。其後將帥失撫御,稍侵奪之,眾怨怒,遂劫德勝砦將姚貴,閉城畔。堯臣適過境上,作書射城中,諭以禍福,眾遂出降。乃為申明約束如舊而去。

以户部郎中權三司使,闢張温之、杜杞等十餘人為副使、判官。時入內都知張永和建議,收民僦舍錢十之三以助軍費。堯臣入對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攜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亂也。”度支副使林濰畏永和,附會其説,堯臣奏黜濰,議乃定。

夔州轉運使請增鹽井歲課十餘萬緡,堯臣以為上恩未嘗及遠人,而反牟取厚利,適足以斂怨,罷之。遷翰林學士承旨兼端明殿學士,為羣牧使。丁母喪,服除,轉右諫議大夫。

居樞密三年,務裁抑徼倖,於是有鏤匿名書以布京城,然仁宗不以為疑也。以户部侍郎參知政事。久之,帝欲以為樞密使,而當制學士胡宿固抑之,乃進吏部侍郎。卒,贈尚書左僕射,諡文安。

堯臣以文學進,典內外製十餘年,其為文辭温麗。執政時,嘗與宰相文彥博、富弼、劉沆勸帝早立嗣,且言英宗嘗養宮中,宜為後,為詔草挾以進,未果立。

元豐三年,子同老進遺稿論父功,帝以訪文彥博,具奏本末,遂加贈太師、中書令,改諡文忠。

(選自《宋史·王堯臣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時上元節/有司張燈/堯臣俟乘輿出/即上言/後已復位號/今方在殯/不當遊幸/帝為罷張燈/

B.時上元節/有司張燈堯臣/俟乘輿出/即上言/後已復位號/今方在殯/不當遊/幸帝為罷張燈/

C.時上元節/有司張燈堯臣/俟乘輿出/即上言/後已復位號/今方在殯/不當遊幸/帝為罷張燈/

D.時上元節/有司張燈/堯臣俟乘輿出/即上言/後已復位號/今方在殯/不當遊/幸帝為罷張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xpwj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