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遊三遊洞記閲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遊三遊洞記閲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遊三遊洞記

遊三遊洞記閲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劉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裏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牀者,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採者行歌,縷縷不絕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遊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後,歐陽永叔及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者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註釋:(1)薪採者行歌:樵夫們唱着歌。 (2)白樂天:白居易,樂天是他的字。

(3)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4)知退:白行簡的字。

(5)歐陽永叔:歐陽修,永叔是他的字。 (6)黃魯直:黃庭堅,魯直是他的字。

9、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炙:炙烤

B、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 瀕:靠近

C、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 適:恰好

D、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 仄:狹窄

10、下列各項中不能分別表現“道路難行”和“洞內景觀奇特”的一組是( )

A.乃傴俯徑石腹以出    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

B.出則豁然平曠      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

C.有大石覆壓當道     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縋危滑以下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品以對三遊洞得名原因的説明作為第一部分遊記和第二部分議論的過渡,頗具匠心。它是遊記必不可少的內容,對闡發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B、作者詳細記敍了由下牢關前往三遊洞的行程,由舟而輿,由水而陸,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險而夷,由窄而廣,經過一番波折才一睹處於荒遠之地的三遊洞的真面目。

C、三遊洞景觀奇特,觸目皆石,不同石頭還會發出種種悦耳的聲音,此聲和從地底發出的“泠然”水聲交織在一起,還有“與二三子浩歌其間”轟然之聲,將三遊洞襯托得深邃幽靜。

D、這篇遊記,手法與一般的寫景遊記有所不同,既生動形象地記述了遊歷的經過,又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寫了因遊歷而引起的“幸與不幸”的感慨。

1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 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3分)

② 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3分)

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3分)

參考答案:

9、解析 A項 炙:領略

10、解析 A或B項 “出則豁然平曠”不能表現“道路難行”

11、解析 B項 後面的表述有誤,應是:由輿而舟,由水而陸,由下而上,由險而夷,由窄而廣。

12、① 一直爬到山頂,又用繩子拴住從上面高處滑下去。(採分點:“窮” “縋”“ 危”)

② 山川的美景,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麼喜好遊玩的人就會爭先恐後地去遊玩。(採分點:“勝”、“使”、“踵相接”)

③ 天空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天空高遠看不到盡頭呢?(採分點: “蒼蒼”、“其、、、、、、其、、、、、、”、“極”)

譯文

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向西北方向走陸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説的下牢關。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車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聽見兩崖之間傳出“湯湯”的流水聲。於是又下船走陸路,順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頂,就又從上面用繩子從高處滑下。下面的土地漸漸平了,有一塊大石頭擋在路中,便彎着腰從石頭下面過去。一出去便見開闊的平地,有一個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寬約十二丈。兩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為三個門,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樣。

中室像客廳,右室像廚房,左室像招待賓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塊下垂的鐘乳石,敲它就會發出像鐘聲一樣的聲音。左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形狀規則,敲它就會發出像磬聲一樣的聲音。這地方還有些石頭雜着土,撞它就會發出“逄逄”鼓音般的聲音。後面還有一塊石頭像牀,可以坐。我與幾個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鐘磬等樂器加大了我們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條深溪,水聲清越,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一樣。深溪兩岸,是高達千尋的山壁,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揹着柴邊走邊唱,歌聲縷縷不絕於耳。

以前白樂天(居易)從江州司馬升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從通州將回北方,樂天攜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會,喝酒喝得十分高興,流連忘返不忍離去,所以一起來此洞遊玩,洞因為這三人而得名;後來,歐陽永叔(修)及黃魯直(庭堅)兩個人都因為被排斥貶官,相繼來到此洞,有的還寫了詩文來記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誰排斥我嗎?是誰把我貶到這裏的嗎?和我一起來遊玩的,有學使陳公的兒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陳公,即使想來這裏,也沒有上面説的那些原因,而陳公因為公務不能一起來。但是就算他來了,到底是有幸還是不幸呢?

像樂天、微之這樣的人就是世俗所説的高人,地位顯赫,名重一時,所以凡是他們足跡經過的地方,都流傳後世,而且那個地方也因為那些人出名。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險峻的山水,和蟲兒鳥兒來來去去又有什麼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麼喜好遊玩的人就會爭先恐後地去遊玩。然而把它放在荒遠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風景就不能顯現出來,人們也就不能親自前來領略它的美好風光。唉,這哪裏是一個人的不幸呢?

作者

劉大櫆(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峯,安徽桐城人。副貢,官黟縣教諭。提倡古文,師事方苞,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為桐城三祖之一。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能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氣”、“音節”、“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揚儒家思想,並有不少應酬文字。著有《海峯文集》、《海峯詩集》、《論文偶記》等。

賞析

這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的一篇記遊散文,記述的是作者的三遊洞之行的經歷。文中描繪了三遊洞的美景,追憶了唐宋時期多位詩人來此遊覽的經歷,然後由歷史人物聯想到自身被貶的際遇,表達了他鬱郁不得志的感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wz3own.html
專題